王一梅编著的这本《城市的眼睛》讲述了四个来自不同家庭孩子的故事:父亲意外离世、与母亲在陌生城相依为命的乡村少年雨青;父母离异各自组成家庭、寄养邻居家的早熟女孩儿卢晶晶;随父亲进城务工而不停转学的农民工子弟毛威;出身幸福家庭、活泼好动的城市男孩儿沙鹏。生活的挫折与磨难,让孩子们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令他们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泪水,但也赋予了他们勇气、坚强与希望。
本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是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作家经典作品。内附精美阅读笔记空间,阅读心得,随手记录。
王一梅编著的儿童中篇小说《城市的眼睛》讲述了:
乡村的夜,安宁静谧,沉沉睡去。城市的夜,灯火辉煌,永不歇息。四个孩子,四个家庭,四个故事。在乡村和城市,在夜晚和黎明,在你和我之间……
一片站着稻草人的稻田;
一棵住着麻雀的合欢树;
一个有着大黑狗和竹篱笆的院子;
三间黑屋檐的瓦房。
每天晚上都会有两三只大花猫从屋顶的天窗经过。月明风清的夜晚,猫脸紧贴天窗向内张望,猫耳朵善意地转动,月光把猫耳朵投射到屋子的地面上,仿佛在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猫头。也许,在宁静的夜晚,猫能听见人们心里的声音。
这就是男孩秦雨青原先的家,在偏僻而又美丽的星河村,一个用山和田野连接了天空和土地的地方。
在这个村子所有人的眼里,雨青是城里人,因为他的爸爸秦冰洋在莫城,尽管他从没有去过莫城,尽管他皮肤黝黑。和星河村所有的男孩一样,他高高的前额紧紧地贴着几缕头发,像三毛。
星河村有一条星星河,连接着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河里星星点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卵石。
夜晚,星星河散落着星星,河的两边长满芦苇。芦苇丛中,野鸭用一条腿站着睡觉,青蛙不紧不慢地唱歌。直到天色渐渐泛白,青蛙才停止了“呱呱”的歌声,仿佛只要它停止歌唱,星星和野鸭反倒会被惊醒。
是天色泛白的时候了。
雨青家的门“嘎——”了一声;
屋檐下狗狗大黑“汪、汪”了两声;
屋顶上大花猫“喵、喵、喵”了三声;
接着是母鸡“咯、咯、咯、咯”了四声;
黑屋檐的房子仿佛被叫醒了,一盏、两盏、三盏灯亮起来……
雨青从木门中蹦跳着出来。每天清早,他都要去合欢树旁的鸡窝掏鸡蛋。合欢树开了满树粉红色的花,羽毛一样的绿叶反倒被花掩藏起来了。
鸡棚是用碎砖砌的,后方紧贴地面的地方留出一个小洞,够一只手伸进去掏鸡蛋。平时,洞用柴草塞紧了。
雨青看了看四周,夜里的那只白猫不在周围,就拔掉鸡棚的草塞子,伸进去一只手,摸到了两个鸡蛋。
“老母鸡,中母鸡,谢谢你们。”
蛋还带着母鸡的温度,暖暖的。
老母鸡、中母鸡咯咯地叫着,啄了啄伸进来的手,是它们熟悉的手,就大度地退到了一边。雨青捧着鸡蛋跑进奶奶的房间。奶奶床头柜上有一个篮子,里面是一天一天攒的鸡蛋。
“那只白猫没有看见你拔草塞子吧?”
“没看见,奶奶。”
“写上日期了吗?”
“正在写呢,奶奶。”雨青用铅笔在蛋壳上写上日期,8月21日。
“唉,这日子过得太快了。”奶奶看着满篮子的鸡蛋。每个鸡蛋上都有雨青写的日期。
今天奶奶要把这些写着日期的鸡蛋卖了。买蛋的人看了日期就会知道这些鸡蛋有多么新鲜。
不过,奶奶看见的不是鸡蛋有多么新鲜,而是她最宝贝的雨青就要去莫城读书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了。
雨青的妈妈胡丽娟是星河村民办教师,除了给村子里的孩子们上语文课,还要帮家里做许多农活。妈妈喜欢种植,看种子发芽、小苗长大、开花、结果,最后收获,做这些事情,妈妈特别快乐。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把挂满红辣椒的长长竹竿拿到场地上去晒,竹竿上挂满了一串一串的红辣椒,晒干的红辣椒颜色更加红,妈妈挑红得发亮的放进布袋。
到了城里,妈妈只能把红辣椒种子种植到花盆里,她不能再巴望获得收获的快乐,更多的只是对于土地的思念吧。
秦爷爷一睁开眼睛就点了烟斗,扛着锄头去地里溜达,他常常说,“种田人不离田头”和“读书人不离书本”是同样的道理。
狗狗大黑“啪嗒、啪嗒”地走着,跟在秦爷爷身后。
大黑已经老了,黑色的毛不像以前那么亮,还有些蓬松。它最近又要当狗妈妈了,肚子沉甸甸的,身体却很瘦。
一夜露水,田埂中间长出许多草来,秦爷爷把这些草锄了。田埂是大家伙都要走的,草长高了,加上露水,会打湿裤腿。
田埂和庄稼地中间有一道水渠。渠连着河,夏天的时候,渠里蓄满了星星河的水,水草长得油油的,是青蛙的乐园;冬天的时候,大人们在水渠和河之间筑一道坝。水流不进渠里,就有了一道干干的渠,雨青和小伙伴们当它是“战壕”,玩“好人、坏人”的游戏。
秦爷爷在锄头柄上磕了磕烟斗,高兴地说:“大黑呀,今年稻田里飞虫少,收成错不了。”
主人心情好,大黑的心情也就好了,所以它摇着尾巴,还“呜呜——”地应着,表示愉快的心情。
P2-5
一个关于灯光的梦想
小城故事
——写在《城市的眼睛》之后
1985年,我离开家乡,独自来到苏州城求学,那一年我15岁。看惯了乡村漆黑的夜,听惯了深巷里的狗吠,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闪烁的霓虹,戛然而止的汽车声,从此开始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奔走。车轮滚滚中看马路边亮着灯的窗户,想象着屋子里的温馨,设想着自己何时能有一个亮着灯光的家。哪怕是路边的铁皮小屋,只要有灯光,也一样透出家的温馨。
城市终于还是接纳了我和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家。
回家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的灯光,脚步便加快起来。
一个窗户一盏灯,这便是一个家。回家晚了,灯光还亮着,那是家人在等待,灯光便是盼望亲人回家的眼睛;夜半天凉,灯光还亮着,那是这家主人日夜辛劳的眼睛;灯红酒绿,彻夜狂欢,那是浑浊的眼睛……灯光透露着家家户户的秘密,这个城市便有了故事。
90年代前后,一群群农民工告别了乡村、告别了妻儿来到城市。城市需要他们来盖高楼,于是城市变高、变大了,变大的城市更是万家灯火。他们也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家,找到了家,便拖儿带女地来了,而另一部分没有找到家的人则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曾经面对许多这样的爸爸和他们的孩子。
有一个小名叫毛毛的孩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他在乡下野惯了,进了城很不习惯,总要惹同学。他的爸爸对我说:“我的孩子在你这里读书,如果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个公用电话,喊卖成水鸭的听电话,我就来揍他。”人们不知道他爸爸的名字,只知道“卖咸水鸭的”是他的代号,“卖咸水鸭的”只知道用拳头揍儿子。几年之后,毛毛和他爸爸一起去了另外一座城市。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另外的城里找到了家?或者,已经回到了妈妈守候着的老家。
这便是我书中写的毛威和他的爸爸毛师傅。
雨青在生活中原本是一个女孩,她是我在少年宫上课的时候遇到的。
当时,我给孩子们讲作文课,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最亲近的人。前排一个女孩的目光充满忧伤,我特意看了她的作文。她写的是她的爸爸,她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道:
爸爸是一个工程师,就是那种特别能干的人。每当家里电器坏了,都是爸爸修好的;爸爸还是一个快乐的人,爸爸会说笑话,让一家人哈哈大笑。有爸爸的日子,家里充满了笑声。可是爸爸生了很重的病,他离开了我和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
写着写着,女孩微笑了一下,一改之前的忧伤,她把作文递给我。
我被女孩的微笑震住了,那一刻,仿佛她的爸爸从来都没有远离,她正为爸爸感到骄傲。我不知道女孩如何走过了失去了爸爸的日子。或许,纷纷扰扰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流,多多少少减轻了女孩心中的悲伤吧。我更愿意相信,她和爸爸快乐地相处了很多年,爸爸留给她的智慧、快乐和爱永远伴随着她。于她来说,爸爸的爱虽然短暂却深藏于心,成为她终身的财富。
这便是我书中的秦雨青和他的万能爸爸。
卢晶晶的故事则来自于读者的信件。一个读过我书的孩子给我写信,他(她)告诉我,他(她)的爸爸和一个阿姨走了,从此,他(她)和妈妈在乡下过着艰苦的生活。有时候,靠卖鸡蛋过日子,可是,有一次,一连四天,他(她)和妈妈都没有得到过鸡蛋。第五天,他(她)躲在家里,暗地里观察,却发现他(她)的婶婶来偷他(她)家的鸡蛋。他(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哭了。他(她)恨婶婶,也恨抛弃了他(她)的爸爸。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我知道他(她)小小的心灵里埋进了一颗仇恨的种子。抛弃他(她)的是他的亲人,欺负他(她)的还是他(她)的亲人,我为这个孩子担忧,谁来教他学会(她)宽容?他(她)将如何度过贫穷的童年?
卢晶晶和她不负责任的爸爸的故事仍然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上演。书中的卢晶晶及时地得到了邻居的照应,她没有仇恨,后来,跟着妈妈去了异国他乡,她的爸爸也表达了对女儿的爱和愧疚。然而,卢晶晶那个五号宿舍楼的家,她心中亮着的温暖的灯光,却永远只是一段关于《回家》的小提琴曲了,充满了回忆的伤感。
至于沙鹏,他是好命的男孩子。他的爸爸是体育老师,他的妈妈哕唆、俗气却心眼儿好,他有些霸气却真诚、善良,他大度地和别人分享父爱和母爱。在这个过程中,他懂得了友谊。
他和他爸爸妈妈的表现让这个小城发生的伤心故事有了温暖的结局。
还有那条狗,这是很多城市男孩的梦想。可是他们应该知道,一旦你抚养了它,你便有了责任,就像雨青对小黑一样,不离不弃。你还要懂得去爱它,顺应它的天性。所以,最终雨青让小黑回到了星河村,那是真正适合小黑的地方。
其实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你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便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些人物,这些故事,闯进我的心里好久好久。岁月流逝,这些故事却越来越清晰,越发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多种滋味。那多年前闯进我心中的城市灯光,闪闪烁烁,让我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很想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2006年,青岛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教授约我写《大科学家牛顿》,当时,我只写过童话。朱教授鼓励我说:“你的叙述感觉是可以写小说的。” 我便尝试着写牛顿的故事,写出生在1642年的一个孩子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牛顿的爸爸在牛顿出生前2个月就已经去世了。“死亡”和“诞生”,真是两个矛盾又统一的词汇,牛顿的一生,便从没有爸爸的缺憾开始了。少年牛顿是一个瘦弱、沉默的男孩子;母亲改嫁,冷漠的继父让牛顿学会了仇恨。他伟大的背后便是孤独。
孤独——也成为当今许许多多孩子心里的感受。
许多孩子在阅读了牛顿的故事之后,纷纷给我写信,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有的孩子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就像牛顿一样;
有的孩子告诉我,他的爸爸是公司的老总,光知道自己大吃大喝,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在吃什么;光知道自己大玩儿特玩儿,从不想想自己的孩子在和谁玩儿。
读着这些信,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借用这句名言,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有好爸爸的家庭是幸福的,而没有好爸爸的家庭大都不幸。
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是那么不可或缺,是风雨人生的靠山,是孩子心中的一盏明灯。
我去过农民工子弟学校,我问孩子,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孩子说:“城市是爸爸的,乡村是妈妈的。”那么,什么又是孩子的?他们怎样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期盼、游弋?
被爸爸带进城市的孩子们是如何在城市里生活的?似乎,他们的爸爸主宰了一切去留。
于是,在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男孩带着一条狗,在高高的路灯下走过,路灯拉出他长长的身影,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
爸爸——城市——家,这便是我写这个故事的理由。
很多孩子惊讶地问我,一梅阿姨,您总是写虚幻的童话,《城市的眼睛》是小说,写的是您经历过的真实生活吗?
事实上,无论是童话还是小说,我的故事同样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都是虚构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是的,在我的故事里,我既不想当故事的主角,也不想做配角,我只是聆听者和讲述者。这样地体验生活,我已经够幸福了。
超验世界的开放和广阔给文学想象力的解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王一梅就能为我们创造出颇富幽默意味的故事来。
——韦苇
(著名诗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王一梅的作品,以超常的想象力、独特的叙述风格、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和细腻的体贴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安武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