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798一角有架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优秀作品点评
分类
作者 王漫宇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小书店

我突然之间,非常想念,非常想念那个小书店。

也许是因为今天傍晚的天空过于晴朗了,能看见北京林立的高楼之上,长空如洗。道路两边华灯初上,最后一点霞光,已经在天边被大风吹散。如果是在另外一些黄昏,满天淡积云一早打好了铺垫,火烧云就会像一个生动的、玉石俱焚的爱情故事一样,再度携漫天霞光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那是一个不管不顾的姿态,早已没有了什么尊严,火烧云就像一个提着一蓬硕大的飘飞的嫁衣裙摆的新娘,那即将消散在地平线的天光就是她一路狂奔去追逐的、在大喜的日子里逃婚但却是她此生挚爱的新郎。受那样一个热烈的故事的感染,天空不会这么寂寞,被大风扫走了所有的霞光,很快归于冷落。然而北方的天空没有云彩,朗净得就像那些如同诗篇一般能够被迎着太阳诵读出来的年少:毫无愧疚的清白的声音,强烈表达的渴望。那些年少没有爱情只有眺望。那样的眺望是站在被铁窗封闭住的高塔顶楼,凝望那一道隐隐闪耀在田野尽头的地平线,目光越过洒满漫天霞光的、一排排年代久远的灰色平房。那些少年的黄昏简洁,专注,在想象上用掉生命里最干净的颜色,绝无纠缠和苟且,不谈柔肠寸断,就像是今天,北方秋天的傍晚——出奇高远朗净的天空。然后夜幕降临,夜晚的北京被人来车往与城市霓虹装点成一个流动与静止的璀璨。人大的校园里,树木摇摆出许多荒凉的声音。

今天的这个时刻,最终的审判来临。走多远其实都逃不过,总会被所有的过往捉拿归案。我应该是在学生会开完例会之后,立即赶往教学一楼自习的;我应该选那种五百人以上的阶梯大教室,因为从后门走进去,就能够看见自我面前一路由高至低渐次延伸下去的数十排空旷的座位,教室大得足以让人以为这样的自由就已经是全部了;我应该选最后一排的一个位子把书放下,因为这样,讲台、投影仪、所有一切与某种庄严气氛相关的存在都离我那么远,而我却在俯视这些规则;然后我就应该落座,收了心,开始与计算烦琐的数学题和枯燥的专业课概念默默较劲。日子匆忙,平淡,按部就班,死水微澜;唯有曾经沧海的敏锐感触偶尔洒落一撮异想的火光,让我有时也对生活提一点兴趣;昼夜往复,寻常如此。可是,当我抱着课本行色匆匆地朝教一走去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如今已置身在另一种生活当中。漫天霞光照临,世界徐徐而温柔。一瞬间的恍若隔世。那些少年的时光,已经泪一样迫在眉睫。

我走进1102五百人阶梯大教室的时候,那个跳脱如鹿的少女此时正在什么地方演出另一场假想的流浪呢。我放下课本目光越过数十排课桌椅落在空荡荡的讲台上的时候,那个总是保持着托腮凝神姿态的少女,此刻却又在想望怎样的风景呢。头顶近百盏日光灯的白光,寂静地落在我的书页上。当我像很多个少年的晚上那样在上课铃打响时曲起双腿在最后一排坐下,用右手大拇指顶开水笔的笔盖;当我像那些晚上一样翻开手边的微积分课本,然后就着一页又一页的草稿纸提起笔埋下头去演算;当我眼中不再有五百人大教室的空旷与俯瞰苍生的自由;当我能看见的所有再一次只是那些横七竖八的函数图像和杂乱的演算式,落在书页上的白光,一如既往的寂静,好像已经这样高处不胜寒地眺望了一百年——逃不过的。然而,我再一次刹那问错以为自己回到了青春。

那些个十四岁、十五岁、十六岁的时候,晚霞在天边沉醉的黄昏,自高一起我就习惯于一搁下手中演算的笔就立刻端起饭盒开始扒晚饭,然后匆匆把饭盒连同调羹扔进便当袋,站起身,开始一场少年的冒险。时间总是很紧,必须在上晚自习之前回到学校。最开始的大多数时候其实也不过是出学校去城南乱逛,直到后来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天堂。日日在光线昏暗的楼道里踩着一双球鞋踢踢踏踏地下旋转楼梯,然后我走出教学楼,径自迈步向体育场旁的西校门走去。温凉大风鼓满傍晚的天空,晚霞已经在天边沉淀出一道寂寂的蓝紫。列车轰然辗过这个小城的边缘,归巢的鸟扑棱棱惊起一道旷古悠远的笛音。然后我走出校门,车水马龙的嘈杂一齐向我涌来。

归家的路人行色匆匆,道路两边一盏一盏路灯亮起橘黄色的灯光。夜幕也是这样降临。可是小城的那些房子啊,又矮,又挤,神情委顿,乱糟糟地一屁股就栽坐在马路的两边。家家户户亮起的灯火不是千灯辉映,从那浑浊的点点如豆黄光中涌出来的只有闾巷烟火的气息,难免熏黑了印象派的唯美风景——虽然此刻在回忆里,它们都显得那样可亲:当那些灰扑扑的房子三三两两就把街道应有的开阔视野给挤没了,路灯的黄光被圈在这样一个局促的空间里,反倒多出几分亲密的温馨。那些个少年的晚上,我总是一路疾走,经过滚滚车流和苍茫人海,胸腔里鼓满了翅膀振动的声音。那时总有许多小贩在路灯的黄光下摆摊。小城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行道树,是小城的夜晚里唯一的静谧:团团如盖的树冠里,藏着那糖球似的路灯与晕染开的光;那些黄光透过枝叶零打碎敲地洒落下来,小贩们锅碗瓢盆的家什上便盛满了明暗的光影。他们有些百无聊赖地照看着自己的一笔小生意,闲着便与路边上看店的老板娘扯些闲话。店铺都开在几级水泥台阶上,老板娘端个小凳坐在门口翘起圆滚滚的腿嗑着瓜子。那些店铺也个个都杂乱无章,缺乏管教的样子。仿佛永远也堆不下的各色货物争先恐后一直涌到门口,随时要倾巢而出的架势。小城的大多数店铺都像那些有个大嘴姨娘的小市民的家,家长里短都在门口乱飞。小贩们自己的摊子上也扯一只红灯罩的电灯泡,一到晚上便有许多飞虫在下面起舞。小贩弹一弹那连着灯泡的五色绞扭的电线,飞虫散开又聚拢。人行道的低洼处时常沤着积水。只有夜空很黑,深不见底的黑。

那些个少年的晚上,我就是穿过这些市井纷纭,一路疾走,奔向城南的那个小书店。我也经过这个小城唯一一条算得上是繁华的街道。南北向的胜利路从这个小城最大的一个十字路口向两边延伸,卖的东西都别无二致,自然大多是女人的衣服。胜利路上没有行道树,只有川流不息的车灯,紧张和兴奋地穿梭在店铺与店铺之间的女人们。这条路上高楼林立,这条路上也有万家灯火,那灯火带着人声的温度,是喧闹的灯火,在回忆里显出一种苍凉的温馨。十四岁的我在经过这条街道时,终于也忍不住要张望一下橱窗里的那些繁华。我的眼睛总是急匆匆地扫过静止的碎花波西米亚长裙上开得万紫千红的一个簇拥;扫过层层叠叠的蓬蓬白纱和刺绣蕾丝掩起的闺阁里的一帘幽梦;随兴挽着结的丝巾和不规则的裙摆就像一种自由主义在灯光里翩飞。然后我拐进一条狭窄的巷子,许多除了青春一无所有的外地年轻女孩裹着在已经打烊的批发市场里淘来的廉价衣衫匆匆忙忙与我擦肩而过,一折身拐进某个黑漆漆的门洞。在这样的时刻,她们的脸上通常都是冷若冰霜的表情,直到回到自己的出租屋才卸下强装的自我防卫的满身疲惫。可是她们那么美,瘦骨嶙峋地走在只剩下月光的小巷里,就好像这一整个被严重污染的工业城市所有架空的钢筋水泥都是为她们搭建的T台。然后我走出巷子口,愈发加快脚步,穿过缭乱树影与如潮车声。我知道我就快要到了。P3-6

后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这句《论语》中的名言大家都不陌生吧?但是,我相信当你读完这本文集后,你会对它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多年从事语文教学,被学生优秀习作所感动是常有的,但今天读到人大学子的习作之后应该说不仅仅是感动,而且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当你接触到这些深邃而鲜活的文字时,你的内心会充盈着一种激情,你想欢呼,你想歌唱,你想为当代学子们独特的慧眼和高妙的表达所欢呼,所歌唱。同时,你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后生可畏”!

翻开这本文集,你会发现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论文,这些文学手段在他们的笔下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闪烁出一道道思想和感情的光芒。虽然这些习作还达不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度,但我们分明见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见地,看到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他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参与与担当。你看《小书店》里那个女生,身体单薄,形容尚未丰满,但她却能在高考的重压下如饥似渴地啃食着发黄的世界名著;你看那《方镇的故事》《星空》写得多么沉重,思考的是多么重大的社会问题,稚嫩的肩膀不是在努力地担当又是什么?还有《大学里的双生花》《碎语二则》《爷爷的老屋》《2008夏天,墨绿色的风吹过》《爱情,原来只是猜测》等,无不展示出当代青年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乃至痛苦的思考,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挚追求。而《听雨·洗心-看尘世》《晨光沐浴》《五月的留恋》等又都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他们阳光灿烂的青春风貌。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令人感动乃至震撼呢?

感动之外,我们还不能不被作品灵活而老成的文笔所折服。它们有的从容淡泊,有的雄浑大气,高古典雅的有之,含蓄缜密的有之,泼辣疏野的亦有之……笔调清新,各异其趣,篇篇牵动你的思想与灵魂,乃至让你爱不释手。这里除了作品之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那些篇后的点评。篇篇评论虽没有批评家们那样的高度,没有学者教授们那种全面的分析与把握,但多数作为学生的话语,它们更具有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想和活泼清爽的文字。这些各异其趣的点评与原汁原味的作品相呼应,读后会给你更多的欣喜与快乐。

快乐之余,我们禁不住思考:为什么这些涉世未深、阅历尚浅的学子们能有如此的造诣呢?

这当然是与他们个人的学习和追求分不开,也不能不承认他们各自与生俱来的天赋,然而我们同时也会感到这些与人民大学的教育环境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毋庸说人大校园是自由而肥沃的土壤,是绿草茵茵的原野,而人大的教授们又是高明的放牧人。他们就像潘新和先生在《牧养原始生命的野性》中所说的那样:是他们把学生牧养在文化的沃野上,语言、文学的自然中,让他们自由地奔跑,纵情地觅食、嬉戏,让他们流连于绿荫河川,小憩于草尖花丛;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所以才造就了他们野性十足的、芬芳四溢的言语生命和思想硕果。只有在自由的心境中,他们的笔端才不会干涩,他们的思考才不会枯竭。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五四”时期的北大,没有北大,哪有五四运动,哪有五四青年?当然,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文字还有许多的不完美与不成熟,它们还只是春天里的一粒嫩芽、一片新绿,但是,你能否认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绿草的幽香、涓流的清澈乃至整个春天的勃勃生机吗?

谁说90后是颓废的、坐享其成的一代,从这本文集中我们或许能看到未来的思想家、文学家,大师、学者们的身影。他们在生长着、发展着。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说他们是“天之骄子”“青年才俊”是不过分的。让我们像保护环境一样呵护这些年轻人的“野性”与生机吧,这对于一个正在开创未来的民族来说是何等重要啊!

《“798”一角有架琴》得以出版,离不开前辈们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原散文学会会长、散文家、鲁迅研究专家林非先生和作家肖凤教授,欣然为之作序。这是对青年学生的关怀和扶植、激励和鞭策。路宝君教授、李晓虹教授、著名作家评论家关登瀛、张同吾等前辈,不但审阅了部分稿件,还不辞辛苦对个别作者给予悉心指导,让我们深受感动。青年们不但获得了知识和经验,更可贵的是,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获得了方向、力量和信心。在此对这些可敬的前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尤其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独具慧眼,培养人才,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精神。为这本文集的诞生,不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唐永德先生,为出版这本文集也付出了很多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的编辑历经数年,许多助教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遴选文稿、精心点评、打印校对,他们不计得失、不辞辛苦,如田荣颖、付琼、王玉琳等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可以说,这本文集是几届助教共同努力的成果。

总之,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社会上最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青春、多元、潮流、品位的共融必然会结出更加喜人的硕果的。让我们为他们祝福吧!大学校园是英才的摇篮、是基石,大学教授是人梯、是导师、是引路人,编辑出版的同仁是媒介、是催化者,大家共同的合作与建造,也必然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衷心地期待吧!

编者

2014年10月

目录

听雨·洗心·看尘世

 小书店

 津城事——北纬39.1的温暖

 面条

 汽笛

 爷爷的老屋

 转身,独留灶台

 日和·樱花物语

 花落的声音

夜半·池畔

 晨光沐浴

 游玉渊潭

 听雨·洗心·看尘世

 北岳游记

 秦御道记

 宁夏,撒下在大西北的珍珠

 故土

 寿宁——信仰的力量

 雨夜

 倾莲

 看破春晓

 致远方我孤独美丽的你

 随笔

 品豆汁儿

 我心中的一首诗

 碎语二则

 方镇的故事

 声嘶

 芳香

方镇的故事

 脚崴

 芽

 农家乐

 星空

 丛林少女

 柴刀

 老关的酒席

 浅浅

 爱情,原来只是猜测

2008夏天,墨绿色的风吹过

 观荷有感

 “798”一角有架琴

 一杯水的寂寞

 雪狼

 雨夜心情

 香

 五月的留恋

 在路上

 2008夏天,墨绿色的风吹过

大学里的双生花

 有感于《平凡的世界》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读《内闱》有感于宋代女性及其生活

 九百年前的故人——读王水照《苏轼传》有感

 商品经济时代与结构性浪费

 大学里的双生花——崇洋与尚古的博弈

 巧与拙

后记

序言

序言

林非

中国散文学会前会长、现名誉会长

中国鲁迅学会前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文字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几千年,被一代接一代的知识分子传承和发展。至今,她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现象。

老友王漫宇教授钟爱文学,更钟爱他的学生。今天,他把大家的作品集结在一起,并在每篇的后面都附上“点评”,汇编成了《“798”一角有架琴》一书。他如此细心,他对文学创作的珍视和敬业精神,太令我感动了,也让我有机会阅读这些青年学子们的新作。

书中辑录的有散文,有随笔,有小说,也有诗歌。读着这些作品,就像与年轻的朋友们沟通与谈心——虽然他们的写作风格各有不同,但是每位作者都富有灵动的智慧、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感受、清新的文笔和个性化的语言。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常说,未来是属于青年的。这句话虽然普通,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相信,在这些热爱严肃文学和认真写作的青年才俊中,将会诞生出代表中国文学创作高峰的著名作家。我期待这样的日子早些到来。这也是一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2014年初冬于北京

内容推荐

王漫宇主编的《798一角有架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优秀作品点评》是一本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优秀作品集,共五十篇。其中有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并篇后附有点评。其内容共分为:听雨·洗心·看世界;方镇的故事;2008夏天,墨绿色的风吹过;大学里的双生花四部分。作品文字充满生机,鼓荡着青春的活力,展现着发现美、捕捉美的智慧,闪烁着丰富意蕴的光芒,流溢着优美语言的韵味儿。

编辑推荐

大学汉语课程开设以来,始终提倡并鼓励“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风气,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情思丰富、风格各异,展现出青春的风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王漫宇主编的《798一角有架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优秀作品点评》选录了其中的五十余篇诗文。这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年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