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拉的《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集结了罗拉拉近十年来的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涉及的文化人物有导演田壮壮、荣念曾、贾樟柯、林奕华;作家白先勇、木心、苏童、叶兆言、毕飞宇、朱苏进、韩东、黄梵、鲁敏、葛亮;艺术家张继青、柯军、陈丹青、张晓刚、吴为山、毛焰、范扬、徐累、汤国、喻慧、吴湘云、姚媛、吴思骏;设计师朱赢椿、速泰熙、赵清、陈卫新等等,都试图以属于自己的独特感知与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作者以知识女性敏锐的感知,新颖独特的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讲述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亦配有作者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
文集还佐以罗拉拉本人的绘画小品,以“原汤化原汁”的自然嵌入彰显文集个性特色。特约已斩获多项国际书籍设计大奖的平面设计大师赵清倾情设计。还邀请了曾为张艺谋、王家卫、徐克等导演名片题写片名的著名书法家许静为本书题写书名。目前,该书已经荣获“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集结了作者罗拉拉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还讲述了她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作者本人绘制。
吴为山 雕塑的灵魂就是人性
已经从南京到北京发展的雕塑家吴为山现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他同时也是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学、宗教学三方向博士生导师。他与南京依旧紧密相连。2012年1O月9日,配合“金石之声一一江苏国际雕塑邀请展”,他在江苏省美术馆给南京市民做了题为“雕塑的灵魂”的讲座。
问及雕塑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吴为山教授簡短地网答, .我认为就是经过过艺术家的手将雕塑作品体现出人性,体现出入的感情。.关于江苏国际雕塑邀请展,吴为山点评说:“这次展览参与的国家比较多,参展的作品也有一定的现代性,体现出的水平也有一定代表性。从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其中欧洲现代的抽象风格的作品,它们代表了新世纪艺术创作的水准。”吴为山本人的代表性雕塑作品“孑L子问道老子”也参加了展览。
关于与室内雕塑、架上雕塑相比,影响力更为深远广阔的城市雕塑“众口难调”的问题,吴为山坦率地说:“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因此它必须是时代的、综合的艺术。它不是属于个人的艺术,更多是大艺术家代表时代的作品。我们的城市雕塑需求量太大,但却没有那么多艺术家能承担得起这么多城市雕塑的需求,因此也有一些水平不够高的艺术家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造成城市雕塑水平的参差不齐。”
吴为山也并没有回避城市雕塑创作过程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说:“城市雕塑的创作走向经常会有城市管理者的介入,艺术家个人水平的发挥空间有限,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程序之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不强,也不能完全展现,这样一来,艺术家的个性与城市管理者的需求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我认为,城市领导者应当充分尊重优秀艺术家的创造力,可以提出各种建议,但是最终还是不要由个别领导决定创作走向。城市雕塑应该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创意阶段,这个阶段谁都可以拿出创意,包括骑三轮车的,卖菜的,厨师,知识分子,还有领导等等;第二阶段就是设计与创作阶段,这个阶段专业性比较强,不能通过工程招标,群众意见、领导意见也都不能取代,应该给艺术家相对独立的创作空间;第三阶段,才是工程实施阶段,这个可以招标,进人工程化阶段。”
说到南京的城市雕塑,吴为山有着自己成熟的观点:“南京有许多标志性的雕塑,古代有六朝石刻。现代的有南京大屠杀群雕,渡江纪念碑,包括我设计的‘千帆竞渡’,还有雨花台群雕,南京长江大桥上的雕塑……这些都曾得到过新中国雕塑设计的最高奖。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历史,也不应该停留在南京的悲情历史上,而要展现这个城市青春、力量与文化的一面。我负责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雕塑评选,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1000多件作品,我相信其中一定会留下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作品。”
P40-41
大学时代,特别喜欢德国诺贝尔又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一部小说《歌尔德蒙与纳尔齐斯》,书由两个来自修道院的男主人公,一个是喜欢亲历天下事,不惜头破血流的学生歌尔德蒙;一个是智慧谨慎,清净修为的生轻院长纳尔齐斯。不过,他俩是好朋友。
直觉上活跃好动的自己未来将是歌尔德蒙式的,但我也向往纳尔齐斯式的生活,足不出户,向内的旅行亦得真谛。
后来果然做了记者,需要各地去跑,也要接触形形声色各行各业的人,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界。虽然和平年代,并不需要“头破血流”,但也通过广度游与深度游,做了偏科的“歌尔德蒙”。
记者的职责是记录。留下的各种采访记、随笔、日记,在推介采访对象的同时,也记载了自己的履历。然而,光有记录是不够,记者并非机械的记录机,如果你是一个善感也喜欢思想的人,也需要“纳尔齐斯”式的悟道,需要自己的体悟与消化,所有文字留痕最终会在主记由被渐渐遗忘、吸取,最终化成人生的养分。就像一位艺术家所说,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最终还会被“翻译”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也是自我的修行与成长。
《遗忘海》集结了我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书中涉及的文化人物有导演田壮壮、荣念曾、贾檀柯、林奕坐;作家白先勇、木心、苏童、叶兆古一、毕飞宇、朱苏进、鵪东、鲁敏、葛亮;艺术家张继青、柯军、陈丹青、张晓刚、口天为山、毛焰、范扬、徐累、汤国、喻慧、口天湘云、姚媛、口天思骏;设计师速泰熙、赵清、失赢椿、陈卫新等,都试图以属于自己的独特感知与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我十生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亦包涵了个人情感世界的片段记录。
感谢本书的编辑,东南大学出版社的许进,她提出以我的绘画小品作为本书配图,以“原汤化原食”的自然嵌入来彰显文集个性特色,也算是圆了我本人的一个梦想。还要感谢书法家许静为我题写书名,很爱她笔墨中的侠气。特别感谢已斩获多项国际书籍设计大奖的平面设计师赵清精心设计,让本书在拥有内容的同时有了合适合度的形式表达。
感谢所有在书由,在路上的人们,正是与你们的相遇,才让我有了不断的记取与遗忘。就让我在记录中牢记,又在不断地遗忘之中,永远地记住你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