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建国编著的《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认为,认知隐喻和转喻在构筑和理解现代汉语戏剧意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认知转喻为戏剧文体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感知范畴的温度和亮度隐喻和转喻也是有效的戏剧文体研究框架。此类研究揭示了最基础、最容易被忽视的认知机制和概念理据,更深刻地解释戏剧意义的认知基础,使读者/观众能更深刻地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的话语意义,这也是它优于其他模式的戏剧文体分析之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司建国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司建国编著的《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认为,认知隐喻和转喻在构筑和理解现代汉语戏剧意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认知转喻为戏剧文体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感知范畴的温度和亮度隐喻和转喻也是有效的戏剧文体研究框架。此类研究揭示了最基础、最容易被忽视的认知机制和概念理据,更深刻地解释戏剧意义的认知基础,使读者/观众能更深刻地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物的话语意义,这也是它优于其他模式的戏剧文体分析之处。 内容推荐 司建国编著的《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隐喻和转喻来研究现代戏剧大家曹禺的代表性戏剧文本,成功地揭示了戏剧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是践行西方语言学理论“洋为中用”的成果,开创了汉语戏剧文体学的崭新研究模式,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该项研究在理论应用、研究视角、分析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将对国内的文体研究和认知隐喻探讨产生积极影响。本书适用范围:语言学研究生,文体学研究者。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选取 1.5.1 为何选戏剧? 1.5.2 为何选曹禺戏剧? 1.5.3 语料选择方法 1.6 基本架构 第2章 国内外认知隐喻、转喻模式的戏剧研究综述 2.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 2.2 认知文体学 2.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 2.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 第3章 认知隐喻、转喻模式戏剧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隐喻理论 3.1.1 隐喻理论概述 3.1.2 空间隐喻 3.1.3 人体隐喻 3.1.4 温度隐喻 3.1.5 亮度隐喻 3.2 转喻理论 3.2.1 言语行为转喻 3.2.2 转喻视角的反讽解读 3.3 认知隐喻和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框架 3.3.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 3.3.2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 3.3.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 3.3.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模式 第4章 曹禺戏剧中的空间隐喻 4.1 《北京人》中“上”与“下”的认知隐喻研究 4.1.1 引言 4.1.2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 4.1.3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 4.1.4 小结 4.2 容器图式在《雷雨》中的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 4.2.1 引语 4.2.2 家庭是容器 4.2.3 身体是容器 4.2.4 行为是容器 4.2.5 时间为容器 4.2.6 其他容器隐喻 4.2.7 小结 4.3 本章 小结 第5章 曹禺戏剧中的人体隐喻 5.1 《雷雨》中“心”的转喻、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 5.1.1 引语 5.1.2 “心”的转喻意义 5.1.3 《雷雨》中“心”的转隐喻 5.1.4 小结 5.2 《雷雨》中“面”和“脸”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 5.2.1 引语 5.2.2 人物外表和相貌突出表征 5.2.3 人物情感和性格显示 5.2.4 交往和关系焦点 5.2.5 人格和尊严表达 5.2.6 小结 5.3 《雷雨》中“眼”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 5.3.1 人物外貌体征 5.3.2 人物视觉映像 5.3.3 人物情感世界 5.3.4 人物认知心理 5.3.5 小结 5.4 《日出》中“手”的转喻、隐喻投射和文体功效 5.4.1 引语 5.4.2 人及人的特长 5.4.3 行为 5.4.4 拥有和控制 5.4.5 行为方式与态度 5.4.6 心理特征 5.4.7 小结 5.5 本章 小结 第6章 《原野》中的温度和亮度隐喻 6.1 《原野》中温度隐喻和转喻的情感表征 6.1.1 引言 6.1.2 温度的隐喻与转喻投射 6.1.3 温度隐喻的文体功能 6.1.4 小结 6.2 《原野》中亮度的隐喻表征和文体功能 6.2.1 引言 6.2.2 暗:恐惧 6.2.3 亮:积极、正面元素 6.2.4 亮:公开和直接,暗:私密和间接 6.2.5 亮:理解 6.2.6 光、亮的负面意义 6.2.7 小结 6.3 本章 小结 第7章 《雷雨》中的转喻机制 7.1 转喻理论简述 7.1.1 转喻的重新界定 7.1.2 ICM学说 7.1.3 转喻的理据 7.1.4 转喻的分类 7.1.5 转喻喻体(参照点)优选原则 7.1.6 转喻的特征及功能 7.1.7 小结 7.2 转喻视角的间接言语行为 7.2.1 引语 7.2.2 “事态场景”学说 7.2.3 分析与讨论 7.2.4 小结 7.3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 7.3.1 引语 7.3.2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 7.3.3 小结 7.4 转喻在反讽理解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7.4.1 引言 7.4.2 理论基础 7.4.3 分析与讨论 7.4.4 小结 7.5 本章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