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是当代知名女作家钱红丽继《育婴记》之后再一次与海豚出版社合作的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的读书笔记,在本书中,她谈柳如是、张爱玲、三毛、陈染、林白、清少纳言等女子,奇妙、孤绝、炫目;她谈《诗经》,富于妙趣别意;她谈李渔、韩愈,董桥,处处皆见警醒、峻峭的文字;她谈故乡的物事人,充满寒冽的惆怅……或记录了真实的生活,或抒发了真挚的情感。作者行文生动、活泼、有趣,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感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阅读的艰辛和快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低眉(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红丽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低眉》是当代知名女作家钱红丽继《育婴记》之后再一次与海豚出版社合作的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的读书笔记,在本书中,她谈柳如是、张爱玲、三毛、陈染、林白、清少纳言等女子,奇妙、孤绝、炫目;她谈《诗经》,富于妙趣别意;她谈李渔、韩愈,董桥,处处皆见警醒、峻峭的文字;她谈故乡的物事人,充满寒冽的惆怅……或记录了真实的生活,或抒发了真挚的情感。作者行文生动、活泼、有趣,时而让人捧腹,时而让人感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阅读的艰辛和快乐! 内容推荐 你看!《有多少张爱玲可以重来》《老妖董桥》《韩石山这把老骨头》《说尽破烂生活中的诗意》《去高河看望海子》等等,也许身为文青的你不知道钱红丽,但你一定知道张爱玲,知道董桥,知道韩石山和海子,我们走进书中去看一看,一个自称文青的女人眼里的文青,是有几多“得云气,不染尘”。 《低眉》收集了当代女作家钱红丽的多篇散文、随笔,多为名家之作如张爱玲、三毛、李商隐、白居易、萧红等等之作的读后感以及对知名人物如邓丽君、曾华倩、杜甫、陶渊明等的评论。作者文笔优美不乏犀利,对人物的批评到位、深刻,作品读起来引人入胜。 目录 《低眉》代序 辑一:女子便好 所有的树木鸟群都请安静 人生多寒露 有多少张爱玲可以重来 人生不团圆 说几句《小团圆》 活在日常 阅尽风霜身已残 岁月长,衣裳薄 看张记 萧红的意义 潘玉良的两级台阶 张爱玲写信 三毛 苏雪林 这柳或那柳 那些写作的女子 从心里流淌 宋徽宗时代的女先锋 辗转于繁华缟素间 母后一样的宽容 寸寸情感寸寸灰 辑二:欲采苹花 杜甫的苦,陶渊明的乐 我看李商隐 棋罢不知人换世 李渔这个人 老妖董桥 韩石山这把老骨头 韩愈怎么死的 比女人更深厚 不宜于寄身的爱 思发在花前 才华是一生的错误 广博的才华停在树梢上 阅读是迷离的 低眉 在唯美里荡漾 洁白 况往来,烟浪迷离 张锐锋的月亮 阅读的攻守失衡 辑三:声声叹 一个夜晚,碎读杨键、柏桦 黑夜与群星一起变冷 那些我所不能抵达的 张炜的气度 所有的村庄都在 说尽破烂生活中的诗意 乱翻旧书及其他 深切感受悲欢 阅读的激活与愈越 浮世 天子呼来不上船 阅读长于写作 我看《金瓶梅》 去高河看望海子 不伦之恋 诗来使我感旧事 阅读如蚕 我的师承 阿城的烧饼 我看鲍尔吉·原野 被呈现和被唤醒的 草与帛 看吃,看吃 试读章节 人生多寒露 看完萧红传记,一年有余,总是放不下,仿佛吃下去一千根钉子,在身体里生了锈,但我还是非要把它们一根一根吐出来。 也曾打开电脑,时时翻滚一些胆汁,然而,到最后还是把文档关掉了,咽下去了。幸或不幸的——是这样的煎熬和受折磨。 曾经,萧红的随笔、书信都在图书馆里,时看时还。还是坐月子的时候看的《呼兰河传》,当时那个震惊,好像无端被人打了一巴掌,哭泣不过是身体上的次要反应;主要的,是思想上的,怎么也抹不平的波澜壮丽。小人物的悲欢酸馊,遥远的童年记忆,她端坐炮火连天的香港,如此宁静地一一表达出来。 是端木带她去香港的。我一直心存恶念地揣测,她并非真的爱他,不过是通过他找到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从而不受打搅地写作。所以,当骆宾基问她是否怨恨的时候,她四两拨千斤地说出了沉痛,一大意是,一个人在大海里淌过了,还在乎小河吗? 跟萧军对她的伤害比起来,端木连一条小河也算不上。 她短短一生的经历也曾耳闻,但都比不过今年这么系统地了解后的惊讶。 写过《萧红评传》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八十年代来中国,曾当面质问端木,在香港时,为何那么冷酷地对待萧红。据说,端木当时嚎啕大哭。 委屈吗?悔恨吗?无颜以对吗?感情的事,谁可以说得清?当时萧红病到沉疴,他把她撇给骆宾基,独自一人要回内地,18天后,他又鬼魅一样地回到萧红身边。是不忍,还是因战事激烈走不掉?我又小人一把猜测,一定是后者。这种不仁不义,只是小男人之所为。 萧红死后,三个男人开始了互掐生涯,相互指责,相互推卸。这都敌不过吉林女作家格致的一句话:“这样的天才,让她那样的死去,只有鲁迅是没有责任的,他先走了。”是的,鲁迅给了萧红许多温暖,除了祖父,没有哪个男人在精神上那么呵护她。 上海时期,好一段时间,萧红每天都去鲁家坐坐,魂不守舍的……惹得许广平颇有那什么。她不理解一个女人的内心有多么痛和乱。那时刻,萧军有了外遇,尽管后来那个外遇女主角专门撰文,撇清了她与萧军的关系。说什么总是萧军一味地主动追求,自己是拒绝了的。从哈尔滨到上海,总是纷纷乱乱。以萧红的敏感,怎么看不出来? 她的心有多乱啊,一个没家的孩子找到了精神上的依靠,可是,眼看着又要被瓦解了,她无以排解,只好往鲁迅先生家跑,即便不说出,但,换一个环境,也好让那多皱的痛苦暂时平伏一下。 作为外人,上海时期的“革命朋友”又不便过问“男女之事”,只好纷纷劝萧红暂时去日本走一走。她别无他法,才踏上的旅外之路。 后来,一封一封地写信,把自己的孤独、苦闷、寂寞一股脑儿说给萧军。可见,尽管心碎,但尚未心死,以致有了后来的《萧红书信集》。 比较讽刺的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收信人是萧军,当然由他来注释,说什么——她腿上被蚊子叮了一个包这点小事也要写信告诉我,我跟她隔这么远,怎么能帮她解决呢(大意如此)。当我知道这个细节,倒吸一大口凉气——萧红真是没遇对人。这人一点情趣也无不说,还竟是情感上的大老粗。腿上被蚊子叮了一个包,早已消掉了,不过是说出来,让你对她多一些感情上的关心。就像我的孩子,他摔倒了,尽管不痛,但为了博得妈妈的关心与在乎,故意嗷嗷大哭。不过都是精神上的娇憨,可爱,可惜,可念。说到底,这个男人不懂。 他不懂她,且不说,还在日后指责萧红——没有妻性。什么叫妻性?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所谓妻性,不就是丈夫有了小三,你要忍得,甚至小三肚子大了,你还要舍得出手术费。这点上,张爱玲做得分外高格。据胡某人的侄女回忆,当范秀美哭哭啼啼到上海去找张爱玲,只见她冷静地拿出一个手镯,叫范秀美典当掉做打胎费。那时,张爱玲与胡某人早已没了瓜葛,她出钱付手术费,大抵是源于对女性的广大同情。 且说萧红从日本回来以后,过不多久,萧军又把邻居且革命战友的太太肚子搞大了。萧红这次不得不彻底下了决心。 离开萧军的时候,是受到许多不知情的革命同志的不理解和指责的——纷纷说他有恩于她。人类的理解力,一旦用在别人身上相当的奇异——都做了夫妻了,还谈什么恩惠?小三层出不穷,怎么不叫一个女子心碎? 后来,萧红与端木走到一起,也是一件相当诡异的事件。据好友聂绀弩回忆,萧红一开始是很看不起端木的。 然而,一个女子又是怎么从看不起走到把自己托付给对方的呢? P10-13 序言 老式的红丽 ——《低眉》代序 黎戈 一打开文档,之前熟稔于心的文字,便逐字苏醒。尤其是《所有的树木鸟群都请安静》。我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老版《低眉》开篇读到这篇文章时,下意识地左右环顾了一番,好像做了什么心虚的事查看一下四周,有没有被人发现。“什么叫看不起日常生活?莱菔们就相当看不起日常生活。我同样看不起日常生活。”——我自己其实是个很精神化的人,但平日都是收着掩着,不愿意开罪那些世俗之人,但红丽就不怕。这个理直气壮!但红丽既骄傲又谦卑,“我觉着,能够写出一手好诗或者一手好小说的人才配叫天才,而散文随笔的创作,多是入不了台阶的,我相当看不起。所以,对于自己的写作,我也是相当轻视的”,这傲,这谦卑,都是肺腑,前者是明修栈道歌咏精神,后者是暗度陈仓放低自己,全是为了高奉“文学”二字,使其得云气,不染尘。 我这人有个原则,看入好不好,文字“格”高不高,首先看他/她对女性的态度。前阵子看某日本男作家的随笔集,上来那个洋洋自得的大男子主义就把我恶心到了,恨不能有多远扔多远。红丽写了很多的女作家,写的时候淡淡道来,并不是泛泛的同情——那种廉价的悲悯对我来说是贬低对方的力量,比如一大堆为张爱玲乱骂胡兰成的张粉。张爱玲一向是大谈物质标榜俗骨,但红丽一下子就看到她的骨子里去——“她选爱情,从来就是从心”;她也不是某种近乎无知的冷硬态度,就像很多人说萧红是个软骨傻妞。红丽是把她们的成长线理得清清楚楚,感情波折也收拾得利落上架之后,给读者一个因果俨然的交代。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邓丽君,朱天文,这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一代女性,这不是收集资料,做个缜密推理去达到的理解,而是:结合自己作为女人的成长,一点点明白了对方的力量及无力,局限于时代、性别、不同的人文环境的压力,做出的“爱人如己”的贴己解读,“用我心,换你心”。 红丽让我特别羡慕的一点,就是她有乡村生活经验储备,她说自己的爱好就是莳花务农,也喜欢看电视里的农业节目。我觉得这个一手经验,乡野情怀,对她的写字是有利的,私心里觉得她离《诗经》都比我近。至于这句“所以,我们这些庸碌之人,索性,连儿女也不要的好。这样,倒落得干净些,不给这个世界多添累赘”,我就有点想偷笑,有了球球以后的红丽,成天操心琐事的你,回想彼时之刚烈,又做何想?还说要把《葡萄月令》当童话给孩子读,这就是个爱植物又书生气的妈妈才会说的话吧,哈哈。 又有《阅读长于写作》,说自己写得少了,“但这可是我主动选择的后果。那曾经,是把自己架烈火上烘烤,孤注一掷,甚至手里拿了刀的,恨意魍魍——并非杀别人,而是杀自己,拼尽全力,烧了灰烬还要当风扬其灰。那都不是好日子。而今,宁愿于环城河边散一下午步,甚至对着一棵树沉思,也好过曾经的日子”。是啊,写者和读者,那是两个维度,一个自然是看得酣畅淋漓,不愿好戏散场,一个却是把自己的脑汁和心血肝胆都绞杀,写一段吐口血的在耗损原气。看她这段话时,我心里的戚戚,之前只有一次,读魏微的《我这七年》里写到“而当我渐阅人世,人生的各种滋味整个把我兜住,翻江倒海,我却再不写了,对说话丧失了热情。这七年间,我们这代人陆陆续续地走进了中年。我像所有中年人一样,选择了沉默喑哑的生活,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沉默很有尊严”才有过。语言与沉默,读与写,此中起落,岂是表面所示?对于爱书之人,每读一篇好文,那就是得到了,她写的喜悦之心,我再明白不过。至于水文,软文,应景文,宁可不写,这静默只为了珍重文字本身的精粹。所以,在旁人看来,这人怎么只读不写啊?其实,这个不写和读,是一回事,就是太爱一个东西,用不同的方向去珍重。 我的至交好友,几乎都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那代人,有次我和某人谈论“文青”,他说“现在的那些‘文青’算什么‘文青’,我们那个年代的‘文青’才叫‘文青’。”——人的性格是成形于青春期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批人,是在八九十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那是一个政治解冻,文化复苏,对文学和艺术倍加尊崇的年代,大家排队去买白皮书,大学里的同学谈恋爱都是谈论弗洛伊德和萨特。那种对书的挚爱,对作家的敬意,郑重朴素的情怀,是现在再也无法复制的。近年来,我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也被称为“文青”的人,成天在那里研究化妆品,穿衣打扮,疯狂自恋,秀自拍照,以文艺之名骗炮,讥讽一个大师时,那口气就好像买了一个水货,在谈用户体验一样随意和轻佻,完全没有敬畏心。这和“文青”有半毛钱关系么? 所以,当我慢慢读着这本书,看到这样的句子,“每当看见小水坑,北岛《雨夜》中的诗句总是适时冒出头来,压都压不住,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回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个时间段里。套用上了岁数的人的口气说一句,那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啊”,我简直是有点骇然了!我也喜欢八九十年代,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文青”气也是那种老式的,有点土,有点傻,但是真挚纯粹。算我妄托知己吧,我认为红丽的文字里也有那种老式的情怀,这种既真也唯美的东西,会被一些人当作是矫情,而我知道那不是。不能说我欣然或认同于红丽这本书的每个字,但是我会被那种气息裹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