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书记焦裕禄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周文顺//周荣方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周文顺、周荣方编著的《好书记焦裕禄》为《百家讲坛》“焦裕禄”专题权威专家解读,图文并茂,史论结合,立体展现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

内容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秉承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作者周文顺、周荣方多次亲临兰考县,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搜集到许多珍贵资料,有些图文资料系首次披露,弥足珍贵。《好书记焦裕禄》全面系统地对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做了论述,集中提炼出焦裕禄“低”“苦”“细”“谦”“省”“严”“实”“执”的亲民作风。在挖掘焦裕禄精神内涵的同时,也注重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因素。

本书可作为党员干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读本和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参考书和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习近平的焦裕禄情结

 一、三顾兰考

 二、呼唤好官

 三、亲树干部标杆

第二章 临危受命

 一、 严峻的背景

 二、贫穷的兰考

 三、尴尬的干部

 四、出色的焦裕禄

 五、义无反顾

第三章 访贫问灾

 一、车站访贫

 二、初识河患

 三、千古重灾

 四、大动干戈

 五、兰考有了希望

第四章 缔造抗灾干部

 一、不辱使命

 二、作风正派

 三、科学求实

第五章 发动群众

 一、精神驱动

 二、利益驱动

 三、生产驱动

 四、改革驱动

 五、策略驱动

第六章 改天换地

 一、分秒必争的焦裕禄

 二、治理风沙

 三、治理内涝

 四、治理盐碱

 五、英年早逝

 六、今日兰考

第七章 精神永存

 一、低

 二、苦

 三、细

 四、谦

 五、省

 六、严

 七、实

 八、执

试读章节

三、亲树干部标杆

历史的价值,在于现实。纵观当今中国,焦裕禄作为一代英模人物,拥有三大鲜明特点,弥足珍贵。

1.角色的适时性

首先,焦裕禄与雷锋、王进喜等英模人物不同,他是干部的楷模。当今,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教育干部。

近年来,干群关系不佳。中央高层显然已注意到这一状况,因此,观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均反复强调同一句话——“保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这种“反复强调”的做法,隐含着中央高层对“干群关系”的担忧。

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干群关系不佳,责任在干部。所以,密切干群关系,必须从教育干部入手。2009年,身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首访兰考,即在焦裕禄纪念园发出“深感在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的感慨。转变干部作风,需要干部楷模。

其次,焦裕禄不同于战争年代的英模人物,他是执政党的干部。执政党的干部与革命党相比,面临三方面特殊考验。

第一,权力的考验。战争年代,我们的任务是“夺权”;执政时期,重在“用权”。“用权”的过程虽远非“夺权”过程艰苦卓绝,但却远比前者的过程复杂、曲折和漫长。

执政党干部手中握有的权力,使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等流弊的发生成为可能。为谁掌权,如何用权,每时每刻都拷问着我们干部的灵魂,直接攸关我们政权的性质和党的生死存亡。

第二,和平环境的考验。与战争年代相比,和平环境容易出现两方面问题:

“形式主义”是其一。战争年代,最讲究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稍有差池,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平年代,多盛行虚假浮华之风。因为即使搞些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滥竽充数,亦无丧命之虞。

“享乐主义”是其二。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战争年代,人们能吃苦。因为,许多人吃眼前的苦,是为今后的幸福。和平年代,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享受胜利的成果,享乐主义滋生,弥漫奢靡之风。

第三,生产建设的考验。革命党的主旨,是破坏旧世界。执政党的使命,是建设新国家。而且,这个建设的道路极其曲折和漫长,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新概念、新科技、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执政党的干部,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胜任其领导者的角色,必须时时刻刻殚精竭虑,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生产和建设的中坚。

因此,尽管革命时期我们有千千万万的英模人物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辉煌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堪称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但是,那毕竟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其直接指向是革命和夺权。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则不同,他是我们同时代的产物,其基本旋律是执政与建设,更鲜明地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和时代精神!

尽管焦裕禄辞世已达半个世纪,但是,他与我们今天干部面对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他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更值得我们今天镜鉴。将焦裕禄和焦裕禄精神,作为全党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的标杆,更为适宜。

2.典型的真实性

今日中国,处于公信力的“低谷”。英模人物出现,似乎很少能在人们心目中掀起什么波澜。许多奖章、荣誉证书、称号,均为个人申报、填表、述职,而后由评委们投票决定或领导“圈定”。

由于是个人申报,所以申报者无不渴望当选;由于是评委们“票决”或领导“圈定”,所以,“跑评委”“跑领导”成为公开的秘密。更高规格的荣誉和称号,往往还会辅之以媒体的炒作,还须“跑媒体”。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许多真正的英雄,他们并不希望被人们称作“英雄”,也不希望得到那份“奖金”。他们不愿为自己去申报什么荣誉,只是默默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屑于也没有时间去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因此,那些自己“申报”的、“评”出来的、“跑”出来的“英雄”,未必都是真英雄。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么评来评去,跑来跑去,终致公信力丧失。面对有些挂着奖章、披着绶带、捧着证书,被媒体炒得眼花缭乱的“典型”,人们困惑、猜想乃至怀疑,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焦裕禄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人怀疑。

首先,那个年代,无论什么荣誉,包括职称、劳模、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各种奖励,没有个人申报的。社会的流行语是:“好让别人说,自己别说”,“在荣誉上不要伸手”!所以,不仅仅是焦裕禄,那个时代涌现的先进人物,人们都由衷地信赖,很自然地投以敬佩的目光。

其次,焦裕禄在兰考,为别人颁发了无数的奖励和证书,他自己并没有获得过任何奖励和证书。他之所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未经任何人为操作,完全是由于一次经验交流会别人发言的“跑题”!

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是新华社副社长穆青一行首先发现“焦裕禄”。1992年2月14日《新闻出版报》第490期的《北京电视台推出文艺晚会、40位记者一展风采》一文提到,“最早报道焦裕禄”的是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

按照周原的说法,“焦裕禄”是他在采访中意外发现:1965年底,新华社副社长穆青来河南,指示他先到豫东摸摸情况,物色采访线索,目的是宣传改变灾区面貌的精神。他到了兰考,见到县委宣传部干事刘俊生,得知了为救灾而牺牲的焦裕禄,精神非常感人,于是决定改变原计划。之后,就有了1966年2月穆青、冯健、周原发表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此说遭到原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鲁保国的质疑。1992年4月8日,鲁保国于《新闻出版报》发稿指出:穆青等3位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发表,是在焦裕禄逝世后的第三年。而早在焦裕禄逝世当年,即1964年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鲁保国和张应先、逯祖毅就发表了长篇消息《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新华社通稿)。

显然,张应先、鲁保国、逯祖毅早于穆青等人宣传焦裕禄。其背景是:这年9月,新华社河南分社派张应先、鲁保国、逯祖毅赴兰考采访,20余天后,他们即向《人民日报》提交了稿件。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记者是“奉派”采访,而他们所发稿件的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可见,焦裕禄现象也不是他们首先发现。早在他们赴兰考采访之前,河南省委已经发出了向焦裕禄学习的号召。

那么,河南省委是何以得知焦裕禄事迹的呢?

2005年7月,原中共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焦裕禄去世后,我们认为这个同志很好,精神可嘉;当时地委就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以后又报到了省里,省里也通知学习焦裕禄。”凤凰大视野:寻找英雄(五)——焦裕禄。按照此说,似乎是开封地委慧眼识珠,首先发现焦裕禄并上报成为“典型”的。

P5-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