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倒带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

《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汤姆·哈迪主演的同名电影原著!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编著的《倒带人生》主角——一个街头游民——一般人眼里的Loser,却有了一本独属于自己的传记,并重版12次之多;还有了演绎其人生的电影,由绝对演技派汤姆·哈迪扮演其人。谁能说他不是个Winner!他的人生该怎样地与众不同,才有了这非同一般的后续?这段迷乱、疯狂、温情的岁月,《倒带人生》讲给你听。

内容推荐

暴力、疾病、监狱

游民、疯子、父亲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倒带人生》作者亚历山大·马斯特斯以极度真实而又几近残酷的写实手法,通过将过去与现在不时穿插的叙述方式,徐徐向读者揭示了斯图尔特这个身患肌肉萎缩症,活在童年阴影之下,且缺乏教育的社会边缘人的伤痕累累、前科无数且放荡不羈的鲜活人生,并借此带出了英国底层社会有关暴力、恋童、毒品、监狱与犯罪等令人震撼的方方面面。本传记有着充满趣味的叙事口吻,并配有多幅富于幽默色彩的漫画。

目录

0

1

2

3

4

5 月桂树街2号:二十九岁

6

7 精神变态者:二十九岁

8

9 驾车撞商店抢劫及其他苦活儿:二十四岁

10

11 愤怒年代:二十五至二十九岁

12 难以启齿的罪行:二十岁

13 懦弱:二十至二十四岁

14

15

16

17 滑稽的日子:十五至二十一岁

18

19 大胆少年:十至十五岁

20

21 发现暴力:十至十二岁

22

23 性:十二至十五岁

24 被遗忘的年月:零至十岁

25

后记

致谢

附录一:讣告

附录二:一位老师的来信

试读章节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透过他的乐购超市塑料购物袋,我能看到我的那沓手稿。整整两年的辛苦采访和文学创作啊。

“为什么不喜欢呢?”

“无聊得要命。”

他在鼓鼓囊囊的几个口袋里翻腾了好一阵子,摸着寻找卷烟纸,然后一屁股坐在我的扶手椅上,将脑袋往前探,观察阳台上我夏天那阵儿种植的早已枯萎了的盆景。他的一只手臂一动不动地放在大腿旁。屋外天色渐晚。园子里的树木已经好久没有修剪。

“我不是故意冒犯你。我知道你费了很多心血。”斯图尔特安慰我。

简单地说,他不喜欢我手稿的理由是:我写的东西太沉闷乏味,简直如流水账。

他要的是笑话,是夸张的故事,是幽默。他不喜欢“学术方面的引述”,不喜欢背景研究。“哎,亚历山大,你得从头开始。这样的稿子可不行。”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1]写的那种。”

“但你可不是那种想用炭疽炸弹刺杀总统的刺客啊。”我指出。你从前是流浪汉,是瘾君子再加上精神变态者,我心里说。

斯图尔特措了措辞,又说:“你得写那种人们愿意看的东西吧。”

流浪汉有无数类型:

有那种原来干得不错,但是后来暂时遭到挫折的人,受挫的原因是他们的老婆跟别的男人跑了(或者,常常令人惊讶的是,跟别的女人跑了)。他们的企业垮台了。他们的女儿在交通肇事中丧了命。或者两种原因都有。他们的主要问题是自信心受了挫。如果头几个月心理医生能够控制住他们的情绪,他们在一两年之内就会恢复工作,或者至少也能回到固定的住宅里。

男女流浪汉的比例是十比一。对于女人来说,让她们沦落到这个地步的原因,通常是色情或者是暴力或者是发疯。女人更有能力应对理财的失败和配偶的背叛,或者说她们的期待就不高。

还有那种长期受穷的人,受穷的原因是文盲,或者不适应社会,或者用礼貌的方法说是有“学习障碍”。他们也许有诵读困难,患有自闭症,害羞得要命,他们从来没上过学。他们也许有病,或者是瞎子,或者是聋子,或者是哑巴。他们从花园里的小棚子挪到简易的一居室,从避难所挪到收容所,从车库挪到朋友的客厅地板上,再挪到国王学院旁边带轮子的垃圾箱里。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状况。

流浪汉的第三种类型是与父母闹翻了的年轻人,他们或是没人照顾,或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甚至连早餐都不会做。如果在六个月之内他们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地方住,或者没有女友帮助他们改邪归正,那他们很有可能就会长期流落街头了。  还有一类是有前科的人和退伍军人。他们固定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取消了,他们就只能崩溃。这仅仅是开始。

在这个非正常人群中最底层的,就是那些像斯图尔特这样的人了,像他这种“杂乱无章的”流浪汉。这种人简直是无可救药。斯图尔特说“杂乱无章”这个词时拉长了声音,好像嘴里在嚼着口香糖。当斯图尔特第一次被发现时,他就像电影里那个被遗弃的少年卡斯帕尔·豪泽尔[2]那样,蜷缩在一座多层停车场的最底层。普通的流浪汉根本不想和他有任何瓜葛。他们称他为“持刀歹徒丹”和“地下四层的混蛋疯子”。

杂乱无章的流浪汉通常都进过监狱,但他们不是职业罪犯。斯图尔特的判决书有20页厚,但是他纯粹为了钱只偷盗过一次,而且在那次可笑的作案现场,他只弄到了500英镑(把管理费算在内之后),结果被判了五年监禁,也就是100英镑判一年。杂乱无章流浪汉的生活中仅有的几样必需品里有海洛因和酒。对于其中的一些人来说,他们的习惯就是使他们堕落的原因,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毒瘾和酒瘾与生俱来就是一种爱好。即使流落街头,这些杂乱无章者也并非总是贫穷。在我认识斯图尔特的三年中,我的收入很少有超过他从国家所得收入的时候。一位身体残疾或者精神残疾或者酗酒或者吸毒的失业者,每个星期都可以从国家社会福利部门获得高达180英镑的福利金。此外,他们的房租也由国家的住房补助项目支付。

杂乱无章流浪汉的惟一特点就是他们混乱的日子。因和果,不是以通常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他们自己管理不了自己,更不用说由我们来管了,所以他们总是处在一种渴望或者崩溃的边缘。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于这类人的评价尤其刻薄,说他们是流浪汉当中最不要脸的人,说尽管他们不是最可恶的,但也是流浪汉中最最可怜的。

两年前,斯图尔特的街头生活也是居无定所。当慈善机构的外展队找到他时,他已在吸食多种毒品而且酗酒无度,是个具有“善恶双重性格的化身博士”了,患有妄想偏执症,喜欢上了“小银条”,即我们眼中的小刀。

他现在的状况依旧。

但是自从那之后,他也发生了某种显著的变化:他的毒瘾不像从前那样疯狂可怖了。谁也弄不懂这其中的原因。这太不寻常了,甚至令人怀疑。所有杂乱无章的流浪汉都有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但是斯图尔特确实好像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已脱离了街头流浪人群,在市政的房补项目上登了记,开始了美沙酮戒毒计划并准备远离海洛因,与法院重新协商罚款问题,并且以半月一付的分期付款方式给自己买了台打折电脑。所有这些都不正常。斯图尔特的许多老朋友都是宁可死了也不冲澡,宁可死了也不还债。而且有许多人确实死了:过量吸毒,肝功能或者肾功能衰竭或者死于两种病因,再或者体温过低。露宿街头者的平均寿命是四十二岁。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5倍。在庞大的警察机构和社会救助服务系统里,大家只要见面就会拍拍对方的肩膀以示祝贺,他们祝贺斯图尔特能从中世纪的这种流浪生活中化蛹为蝶般地回到体面的现代生活中,而同时,他们心里又在暗暗地等待他就近抓起一把刀子,胡乱挥舞地砍人。

此外,斯图尔特的大脑里不仅有足够的未被毁坏的脑细胞来用以描述这种生活的具体情形,他还能够准确地说出(甚至可以精准到小时,即当他十二岁时初夏的一天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他当时从好变坏惊人的蜕变,用他母亲的话说,他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儿”、两个孩子中的那个总是“很乖、很体贴人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发条橙》[3]中恶魔般的人物,而且一直持续坏下去了二十年。后来,假如他的生活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他完全可以用自己切身的体会,靠给孩子的家长们讲解到底是什么把儿童变成了鄙视权威的少年犯,从而赚到大钱。

“这个地方我不喜欢,亚历山大。”斯图尔特打断了我的思路。他从扔到地板上卷了页的稿纸里拿出了一页——“驾车兜风”。这一段是关于他少年时代的事情。当时他经常夜里偷偷溜在街上砸福特轿车的车窗。我是这样写的:

严格地说,“驾车兜风”并不是非要偷到一辆车不可,因为驾车的人并不想拥有这辆车。他是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把人家的车开走了。在《少年犯开车兜风案例之剖析》[4]中,杰夫·布里格斯提出,除了偷盗车里的物品之外,有五种盗车行为构成犯罪:(a)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为了钱而开走别人的车;(b)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长期开别人的车”;(c)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开别人的车兜风取乐;(d)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开别人的车去实施其他犯罪;(e)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开别人的车用于功利主义用途。迄今为止,斯图尔特共犯有其中的(c)、(d)、(e)条罪状。

“功什么?”斯图尔特努起嘴表示反对,“‘在车主不同意的情况下,开别人的车用于功利主义用途。’说通俗点儿,那是什么意思啊?”

我把这段删掉了。

对于附上的那幅题为“柯克帕特里克博士的驾车兜风系列行为略图”的流程图,他反对说:“那东西看上去像个航模工具箱。”

他很了解玩具航模工具箱,过去经常用鼻子嗅上面的胶水。

接下来的一段我是这么写的:“柯克帕特里克博士假设,驾车兜风的习惯可以使少年出于好奇心而走向犯罪,可以使他们为了获利而犯罪最后导致成年时犯罪。这就是通往堕落的道路之一,从天真无邪走向罪恶深渊。”  对于这一段,斯图尔特不屑给予评论。

他说:“还有一个问题……”

“还有问题?”我叹口气。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最底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我真希望我能够写得快一些。我真希望我能够赶在斯图尔特跳向十一点十五分伦敦至金斯林恩的那班火车之前,就把书稿交给他。

P1-8

序言

2009年11月13日英国的《卫报》上刊登了“定义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百本图书”书单,其中这本专为流浪汉撰写的传记——《倒带人生》赫然在榜。这本与众不同的传记真实感人,主人公斯图尔特·肖特身兼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肌肉萎缩症患者与游民等多重身份,其悲惨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同情不已。而叹息与同情之余,人们不禁思考起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种种现实问题来。

作为本书译者,经过半年的研读和翻译,我感受到本书有颇多亮点,读者或许可以从如下四方面来细细品味。

第一,这部书的写作风格堪比悬疑小说。倒叙的方式在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中属于常用的手法,但是在传记作品中却实为罕见。而这种方法的提出者竟是主人公斯图尔特本人。难道不对吗?名人传记你可以从小写到大,写到生老病死。可是一个普通流浪汉只是社会的边缘人物,甚至被看作是社会渣滓。所以,这种倒叙的方式确实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该书悬念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主人公的惨死最终仍是个谜。尽管斯图尔特常说他不想活在世上,要找个机会让人把自己杀掉,但又不想连累他人。他也不想自杀,因为他哥哥已经自杀,他不能让母亲再度遭受打击。然而,他最后的死亡既像自杀,又像是场事故,谁也说不清楚,甚至连经验老道的验尸官也不能肯定。一部小人物的传记读起来更像是充满离奇故事的小说,而主人公的结局令译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小说。

第二,作者亚历山大·马斯特斯为了能够真实再现流浪汉的艰难生活,花了很多时间到街头和流浪汉生活在一起,采访他们,因此看到了这类人的悲惨遭遇。流浪汉们因为长时间与垃圾为伍,生活在英国特有的常年潮湿低温之中,而受到各种疾病的折磨,其平均寿命很短。他们睡在垃圾箱里、人家门口的台阶旁、公园的长椅上;他们栖息在公共厕所、地下车库、废弃的建筑物里……这一幅幅可怜的画面构成了一个悲惨世界。书中每一章都会打动人心,使人泪奔。不过,本书语言幽默滑稽,多幅手绘插画富于幽默色彩,故事里很多场景让人捧腹,因此读起来轻松愉悦。社会黑话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好像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流浪汉中间。这些与主人公命运的辛酸和无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表现形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具鲜明特色的艺术效果。

第三,主人公斯图尔特具有复杂的性格。他天生不坏,小的时候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只是因为某些不幸的遭遇,他才变得如同梦魇般可恶。他充满了智慧和灵感,在声援释放两位帮助流浪汉的社会活动家时,就如何组织示威游行和守夜祈祷,他与警方周旋,并导演了这场运动中最成功的一幕:安排流浪汉在伦敦内政部大楼前的人行道上露宿三天三夜,最后,“剑桥双英”在被关了六个月之后获得释放。他喜欢创业,喜欢鼓捣技术活儿。他有过几段动人的恋情,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儿子。他酗酒,他吸毒,深陷其困境不能自拔。他自残,而且能从中得到快感。他倔强,永不服输。他总是扬言要把敌人打趴下,可是每次打架之后,第一个被送往医院的却是他自己。他有正义感,看到妹妹受欺负,奋不顾身地和那个坏蛋拼命。他从小练就了铁头功,这是他最后的一招绝活。即使脑袋开瓢了,他也要击败敌人。

他想改变成好人,经过努力和社工的帮助,他有了自己的公寓房。但是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他受到诱惑,脑袋犯浑,好容易有了点儿成绩,又都付之东流。难道一步错了,步步都要错吗?使得他难以重新做人的是很多的社会因素。书中揭露了社会的许多阴暗面:比如那位人面兽心的校长,鸡奸儿童的警官,可恶的看守,流氓邻居,混蛋哥哥,等等。他刚打算改造好,就被这些人拉回了原地。又开始重新脑袋犯浑,做出犯罪的行为。何以改造成为一个好人呢?这是个社会大问题。

第四,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斯图尔特的母亲对自己儿子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家庭暴力,离异的父母,这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孩子出走,母亲紧追不舍。哪怕是深更半夜,得知孩子丢了,她也不顾雨天天黑路滑,路途艰险,一定要把孩子找回来。孩子犯了罪,母亲不离不弃。一些老邻居甚至劝她放弃斯图尔特,在监狱里关着算了,不用去看他。可是母亲却说,斯图尔特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怎能放弃?她那看似有些护犊子的做法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母亲的包容、厚道和无奈。尽管儿子不断被辗转送到别的监狱,母亲总要想尽办法打探到儿子的去向,给他送去母爱。还有,工作在街头最前线的社工们对流浪汉所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和深切关怀也十分动人。尽管他们的工作有时候充满了凶险,但是他们仍兢兢业业地战斗在第一线。另外,流浪汉虽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打斗,但他们很尊重朋友,彼此间存在着很深的友谊。最感人的场面发生在流浪汉朋友们为斯图尔特送葬的夜里。正式葬礼举行过后,他们又举行了一次属于他们自己方式的葬礼。他们为死者抛洒卷烟,献上一小份大麻,以此告慰亡灵。之后他们在墓地整夜陪着死者,喝酒唱歌。葬礼成了他们的狂欢节。书中还描述了两个聋子流浪汉之间的爱情。在伦敦茫茫人海中,不需觅她千百度,就知她藏身何处。

其实,英国于我并不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曾留学英国两年多,亲身感受到了英国社会的安定和富庶。平时,人们很少看到流浪汉和犯罪现象。英国的社会福利也很好,流浪汉每个星期可以从政府的救济办那里领取180英镑福利金。如果不吸毒,这笔钱足以让他们舒服地生活。他们乞讨很有尊严,不是死乞白赖地管你要钱。尽管书中描述了一些犯罪,但是那里整体的犯罪率仍然很低,远远低于美国。警察很少带枪执行任务。2013年,英国警察全年一共才开了三枪。而最近美国发生了一起非洲裔公民被警察用枪打死的事件,死者身中六弹。这两个数字比较起来很是滑稽。不过,跟随着作者逐渐深入到流浪汉中间,仍然让译者感到触目惊心,不禁为这一社会的特殊群体唏嘘不已。

最后,我想从翻译的具体操作谈谈看法。都说读书使人丰富,阅读使人精确。但是我们翻译人却认为,翻译使人精确,或者说,使人更加精确。即使一部作品你看了数遍,也存在你没有理解到位的地方。翻译则不然。翻译力求百分之百精确。我们回避不了任何细枝末节,否则,就达不到忠实于原文的最起码的要求,信、达、雅的第一关都过不了。除了让人精确,翻译还能使人快乐,使人年轻,使人进步,使人留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还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吴文忠

2014年8月30日

后记

当十一点十五分伦敦至金斯林恩的火车撞到斯图尔特时,他的身体被撞飞到了50英尺之外的地方。此处离他家的小镇沃特比奇不远。他的尸体被抛到高地的铁路线之外,摔到了铁路沿线道砟旁的树丛废弃的邮包中。而后,火车头和两节车厢终于停在了一百码以外的地方。此时正是夏季的午夜。

我觉得,一时间,一切都十分寂静。突然之间,世间万物都感觉到了震惊,甲壳虫、睡鼠、在月光下织网的蜘蛛,甚至包括滚烫的铁轨和林中的风声,它们都意识到,死神刚刚呼啸而过,就像一只邪恶的黑鹰抓走了一个好人一样。只有车厢里面的乘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道道黄色的灯光从车窗里洒落出来,照亮了铁路旁边儿的田地。

接着传来了碎石路上的脚步声,在附近检查信号灯的巴尔弗·比蒂检路工沿着铁轨走了过来。他在好奇地想,为什么这趟车,因为是夜里的末班车从而被叫作“墓地”班车的这趟车,没有按照时刻表行动却停下了呢?他在铁轨旁发现了斯图尔特的一只鞋。他把手电筒往灌木丛里照去,发现了被撞之人所剩下的东西。

斯图尔特的裤子被撞裂开,滑到了他的脚踝处。他的额头被撞了一个坑。按照古老的尊敬死者的礼仪,巴尔弗’比蒂的这位工人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盖在死者的身上,接着,和所有涉及斯图尔特事情的当事人一样,他报了警。

当然,所有人都认为这一定是一次自杀事件。当人们想到,他的一生直到这最后一秒仍然是跌宕起伏的悲剧时,不禁产生了一种刻薄的、悲观的满足感。但事实上,谁也没有充分的具体理由来相信这是自杀。

下午在死亡之前,斯图尔特还在他妹妹的家里,高兴地试着出席妹妹婚礼时该穿的衬衣,而且他还告诉他母亲,他认为他的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

他的主要伤口,他额头左侧的致命伤,也显出与自杀相反的结论。这处撞伤表明,当火车撞到他时,他正从右侧往左侧走,这就是说,他正朝着他公寓的方向往家走。在死因结果的辩论中,验尸官冷酷无情的观点也与自杀论相悖,因为他观察到,斯图尔特死时,他并没有被撞得“脑浆四进”。这位验尸官以前见到过铁路上的自杀案子,一般来说,自杀者都会被撞得“脑浆四进”。比如,有些人干脆就跪在铁轨中间,亲眼看着死神从铁路线上向他们扑来。这类的自杀者就会被撞得“脑浆四进”。

当验尸官在不停地重复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的时候,朱迪丝直接坐在了他旁边的地上,似乎并没有因为痛苦而畏缩。

斯图尔特的母亲是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在所有这些恐怖中,朱迪丝自始至终都没有低过头,一直是个忠实与呵护的母亲,即使当她这么做意味着会被分裂成两个不同的矛盾方,她都从不犹豫,比如在保护和爱护她的两个儿子问题上(成为捕杀者的大儿子加维和被捕杀的二儿子斯图尔特),她都没有动摇过。对于我来说,这一点正好解释了我的一个疑问,就是当我采访时,当我们的谈话深入地涉及斯图尔特的不幸时,为什么她的周身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保护层的东西。除非用含糊的语言表达,否则这个长达三十年的失败的自圆其说和站不住脚的论点还能往哪儿藏呢?

引起了一些讨论的还有这样一件事实:斯图尔特的双手抬到了与肩齐高的位置,这也许表明,这是一种推开某种物体的动作,换句话说,是要推开一列重达150吨的火车。验尸官似乎认为,这个姿势有可能从斯图尔特被撞的一刹那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即使被抛在了空中接着又坠到了地上,这一姿势也不会改变。

验尸官举起双手,做前后来回推动的姿势,脸上显出一种痛苦的怪相,问火车司机:“他举起了双手,像这样,是吧?也许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姿势吧?”

“是的。”火车司机同意地说,他也在重复这个动作,只不过他的双臂是静止不动的,脸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表情。他回忆说,就在撞击发生之前,斯图尔特曾抬起了头,和司机的眼神撞个正着。

陪审团给出的结论是悬案: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事故,而是难以理解。

尽管斯图尔特的葬礼是在离剑桥十英里远的米得斯顿举行的,但是许多流浪汉和瘾君子还是来了,还有一些喝得烂醉的流浪汉因为上错了车而散落在附近的几个小镇里。

葬礼过后,一群人围在了斯图尔特的坟墓旁。这不是穷鬼的坟墓。这是那种普通人都梦想的一座坟墓:它位于一个具有诺曼文化底蕴的教堂墓地里,掩映在七叶树的树荫下,周围还有紫杉树和成群的白嘴鸦与他做伴。围绕这个极乐世界墓地的是古老的院墙,院墙外面则是波澜起伏的群山和矮树林。斯图尔特在人生最后的三年中,已经让自己成了一个受人喜爱的人物,流浪汉们和瘾君子们向他告别的方式是,往他的棺材盖上扔去了一盒“礼士拉”牌卷烟纸和一个里面装有一些大麻的烟袋,他们说他在黄泉路上能够用得上。

这部书的最后一幕必须写给斯图尔特的这些好朋友们。在我们这些悼念者离开了墓地之后很久,他们仍不愿离去。他们从附近的小学里偷来了一条长凳,把它拉到了坟墓旁,然后他们打开了整整一箱啤酒,举行了一场欢乐的聚会。他们载歌载舞,还有各种讲话。其中的一位脱下自己的T恤衫传给大家;在场所有的人都在上面写下了临别赠言,然后将其放在他的坟墓上。一台破旧的音响播放起了斯图尔特最爱听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曲朋克音乐。

在路的那一侧,朱迪丝在卧室能够听到这场古老的、一直延续到深夜的嘉年华欢乐聚会。这一定也妨碍了她的几十家邻居们的正常入睡。但是他们都认识斯图尔特,都是从小看大、了解他种种事情的老邻居。所以没有人抱怨。

第二天早上,趁牧师没有发现,她悄悄地走进墓地,将那里的空啤酒听和针头都收拾一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