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因恐惧而计划逃跑时,我觉得凄惨、悲伤,但真的逃跑了,反而觉得十分有趣。我还是个孩子,便离开故乡、亲人,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来源;手艺只学了一半,尚未掌握谋生本领,便弃之而去;身陷穷途末路,不知何时才能摆脱;稚弱无辜的年纪,就得面临邪恶和绝望的各种诱惑;在一种比我以前所不能忍受的桎梏更加难以挣脱的桎梏下,去远方面对苦恼、谬误、陷阱、奴役和死亡:这些就是我当时要做的,也是我本该料想得到的前景。它与我想象的真是天壤之别!我以为已经获得的独立是唯一使我心暖的东西。我自由了,成了自己的主人,我以为什么都可以做,而且可以做成,我只须纵身一跃,便腾空而起,在空中翱翔了。我安然地走进广袤世界;我将大显身手;每走一步,我都要碰上盛宴、财宝、奇遇、准备为我效劳的朋友、急于讨我欢心的情妇。我一出现,便要主宰世界,但我并不要整个世界,我要放弃一些,因为我无须这么多。一个可爱的交际圈就足够了,不用为其他的东西受累了。我的节制会使我进入一个狭小的范围,但那是用心选定的,可保证我在其中的统治地位。我野心不大,一座城堡足矣,只要成为城堡的主人主妇的宠儿、小姐的情人、少爷的朋友、邻居们的保护人,我便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
我满心期盼这普通的未来,在城郊四周流浪数日,住在一些熟识的农夫家里,他们全都比城里人待我好。他们欢迎我,留我食宿,待我真是太好了,我受之有愧。这不能称为施舍,因为他们并没显出高人一等的神气。
我到处走,到处去,一直走到离日内瓦两法里的萨瓦境内的孔菲格农。当地的神父是蓬韦尔先生。这个共和国历史上显赫的姓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好奇地想看看羹匙”贵族的后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便去拜访蓬韦尔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跟我谈起日内瓦的异端邪说和圣母会的威望,还留我用膳。我对于如此这般结束的谈话没什么好说的,而且,我觉得,在他家中吃得这么好,这样的神父至少与我们的牧师难分伯仲。我的学问肯定比蓬韦尔先生的要深,尽管他是贵族,但我当时只顾着吃,便顾不上去当一个好神学家了。而且,我觉得他那弗朗基葡萄酒味道醇美,能让他在辩论中取胜,所以,要是让这么一位好主人闭上嘴,我会汗颜的。所以我让步了,或者说,我至少没有正面顶撞他。就我的行为而言,有人可能认为我虚伪。那就错了,我只不过是老实而已,这一点确实无疑。奉承,或者说迎合,不总是一种恶习,反倒常常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对善待我们的人是有感情的,我之所以谦让,并不是为了欺骗他,而是为了不让他败兴,不以怨报德。蓬韦尔先生接待我,盛情地款待我,有心说服我,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除了我受益之外,他并无任何好处。我年轻的心就是这么寻思的。我对这位仁慈的神父的感激和尊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感觉出自己高他一筹,但我不想不知好歹,让他难堪。我这么做,并无丝毫的虚伪动机,我压根儿不想改宗变教,我非但没有这么快就产生这一念头,而且只要心有此念便觉得可怕,使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对这一想法避之有余。我只是想着别惹恼那些想劝我改变信仰的人。我想维持他们对我的好心善意,便显得不如实际上那样铁了心,好让他们存有成功的希望。在这一点上,我的错误犹如正派女人的献媚,她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既不允许什么,也不答应什么,却善于使人产生一种得到比她们所愿意给的东西要多的希望。
理智、怜悯、喜欢明理,这肯定要求人们非但不赞同我的癫狂之举,而且要把我打发回家,以使我远离我所滑向的自毁之路。这才是一切真正有道德的人本会做或试图要做的事。蓬韦尔先生尽管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有德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信徒,只知道崇拜偶像和做祷告,不知道其他什么道德。他是一个传教士,为了维护信仰,除了写些小册子来反对日内瓦的牧师们之外,就想不出任何高招儿了。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要让我回家,反而趁我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使我即使想回家也回不去。完全可以断定,他在把我往贫困潦倒或变成无赖的道路上推。他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一点,他看见的是一个从异教中抢救出来并归还给天主教的灵魂。只要我去望弥撒,我是正派人或者无赖又有何妨呢?况且,别以为这种想法是天主教徒所独有的,只重信仰而非行为的任何独断的宗教皆如此。
蓬韦尔先生对我说:主在召唤您,去阿讷西吧。您在那儿会遇上一位非常仁慈的夫人,国王的恩泽使她能够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的错误中拯救出来。”他指的是新皈依的瓦朗夫人,神父们确实在迫使她同前来出卖自己灵魂的任何浑蛋分享撒丁王赐给她的两干法郎年金。需要一位非常仁慈的夫人的帮助,我感到十分丢人。我很希望别人提供给我生活必需品,但我不想要别人的施舍,而且一个女信徒对我没太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蓬韦尔先生的催促和辘辘饥肠的驱使,也由于很高兴能去玩一趟,还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尽管不甘心,我还是决定去阿讷西。一天工夫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到达的,但我不急不忙,花了三天才走到。每每遇上路两旁有城堡,我都要跑去看看,深信有奇遇在等着我。我既不敢擅自闯入,也不敢敲门,因为我非常胆怯。我会唱一些很优美的歌曲,是我的伙伴们教给我的,而且我唱得很动听,于是我在最有希望的窗下唱歌,但我非常惊讶,放声歌唱了半天,竟不见有贵妇或小姐被我美妙的歌喉或风趣的歌词吸引出来。P37-39
(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但仍能保持灵魂运动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了,他随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姑母抚养长大。卢梭10岁时,其父因打伤一名贵族而被迫逃亡他乡。16岁起,卢梭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在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小有名气,受到欢迎。1741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狄亚克、达朗贝尔等人,为《百科全书》撰稿。1750年,他应征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而写的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1755年,他又应征该学院的征文,发表了第二篇著名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1756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着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而失和。1762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观点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卢梭受到了统治者的迫害,但这些并没能使他忘了自己的初衷: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通过《忏悔录》一书,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忏悔录》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自1712年出生至1742年到巴黎之前的生活。第一章写他1712年到1728年,亦即十六年的生活;第二章写的是1728年3月到同年12月,亦即九个月的情况;第三章写的是1728年12月末到1730年4月底,共一年半的生活;第四章写的是1730年4月底到1731年10月初,共十七个月的生活;第五章和第六章写的是1731年10月初到1741年秋天,两章共包括十年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其中,第七章写的是1741年秋到1749年夏,前后共八年;第八章写的是1749年秋到1756年4月,共六年半;第九章写的是1756年4月到1757年12月末,共一年半;第十章写的是1757年12月末到1760年12月末,共三年;第十一章写的是1760年12月末到1762年6月,共两年半;第十二章写的是1762年6月到1765年10月底,共三年半。卢梭卒于1778年,最后的十三年没有写入《忏悔录》,但他继续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可以视作《忏悔录》的续篇。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写成的,从1765年开始写,中间断断续续,一直写到1770年11月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时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为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1800年之后再发表这一作品,因为到那时书中写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1782年便出版,下卷于1789年也出版了。
由于卢梭儿时遭受到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正义感伴随他整个一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卢梭出生时,正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老死之际。法兰西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之下,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18世纪初,早已失去进步作用的绝对王权制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其背离民族利益的一面,暴露出它的反动寄生本质。不仅仅是王室,包括贵族和教会这两个最高阶层,也完全依靠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过活。然而,法国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已发生了变化。一批当时人们称为哲学家的作家,开始进行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成了社会关注的中心。这些哲学家,就是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为启蒙主义者的那些人。所以说,18世纪的法国处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时期。这场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陈腐的封建思想的伟大思想运动。与英国那带有较温和的、有时甚至是保守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不同,法国的启蒙主义者是~批革命者,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首先是因为法国启蒙主义者是资产阶级中最伟大的革命的宣告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205页,人民出版社)中所说: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生存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启蒙主义者从理性的立场出发,对社会的不平与压迫、对宗教的偏见与迷信,给予猛烈抨击。启蒙主义者的活动,反映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败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个性意义的高度认识。他们维护个人的利益,主张个人应摆脱绝对君权国家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
启蒙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人。在这一点上,卢梭的<忏悔录>给我们提供了明证。由于卢梭出身贫寒,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一些男仆女佣、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他自己的平民家庭: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他揭示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致力于发掘他们自然纯朴的个性、道德情操、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此同时,卢梭对他所见到的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鄙夷不屑、大加鞭笞。这些人在他的笔下,几乎通通成了伪善奸诈、厚颜无耻之徒,一个个道德沦丧、阴险毒辣,与高尚的平民阶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卢梭正是这个平民阶层的一员。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那种奢侈的生活,仍旧企盼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退隐藏身之地,同他的妻子(或称伴侣)泰蕾兹.勒瓦瑟尔过上一个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然而,身处一种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这种愿望总是难以实现。
《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卢梭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描写。在下卷中,卢梭则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了出来。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方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留情地鞭笞。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至到了最后,他简直被剥成了一个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综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的:我可以把我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至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恨、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以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人而言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爱读的作品之一。他赞赏卢梭的诚挚与真实。他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卢梭的坦率,是卢梭对社会不公平的憎恨和对人的热爱。
卢梭为人类的思想宝库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思想和艺术原则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学与社会思想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法国19世纪悲观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勃里昂就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墓中回忆录》中有着卢梭的影子。其他一些国家的作家,除托尔斯泰外,德国作家歌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英国的女小说家兼女诗人乔治.艾略特,以及法国20世纪初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可以说都深受卢梭的影响。
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将它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卢梭这个平民出身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尊崇和爱戴,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因此,他的遗骸后来被移葬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卢森堡公园对面的先贤祠中。
《忏悔录(上下插图珍藏本权威全译典藏版)》是让-雅克.卢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之作。在这部自传里,卢梭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敞开,直率地坦白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哀伤,就连浅薄庸俗的层面也毫不隐藏,从而向世人展示了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卢梭复杂的人性和始终追求自由的顽强意志。
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让-雅克.卢梭一生回忆!
坎坷一生复杂人性,真诚剖析自我的灵魂。
《忏悔录》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自1712年出生至1742年到巴黎之前的生活。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