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马宁父母课堂
分类
作者 马宁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宁编著的《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不仅有通俗易懂的理论指导以及案例分析,还着重介绍了许多可实操性强的亲子沟通技巧,让亲子关系中的“伤口既能被看见,也能被包扎治疗”。本书旨在探讨当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同的时候,如何运用心理学成长理论,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在爱的关系中建立孩子的行为规则、引导孩子在个性和共性规则之间平衡成长。本书旨在探讨当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同的时候,如何运用心理学成长理论,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在爱的关系中建立孩子的行为规则、引导孩子在个性和共性规则之间平衡成长。

内容推荐

《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由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马宁编著,是“马宁父母课堂”系列的第一本。本书采用丰富的案例和深度的剖析,提醒父母重视孩子对爱与安全感的需求;清晰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用陪伴式聆听、主动式聆听、引导式聆听、推进式表述等技巧,帮助孩子舒缓情绪,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陪同孩子成就梦想。马宁的这本书,讲述了如何与孩子进行真正的爱的互动,从中父母可以反观自己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学会接受与欣赏自己的伤痛与恐惧,让生命变得舒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是不仅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也是心灵成长读物,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的同时也觉察与领悟了自己。

目录

导读

第一堂课 看到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爱中的伤害——安全感的流失

 第二节 “残酷”的父母——模糊的精神疆

 第三节 灵魂出窍的孩子——忽略孩子内在精神需求

第二堂课 剥开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情绪是精神疆界的外在呈现

 第二节 通过有形行为看到无形内在

 第三节 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第三堂课 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根源——陪伴式聆听

 第一节 不恰当的协助模式

 第二节 舒缓了情绪,调整行为才更有效

 第三节  找到孩子情绪后面真正的问题

 第四节 不适合陪伴式聆听的几种情况

第四堂课 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主动式聆听

 第一节 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

 第二节 “主动式聆听”邀请孩子分享问题

 第三节 孩子发脾气,如何继续谈话

 第四节 等待孩子主动打开关闭的门

第五堂课 用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式聆听

 第一节 用聆听来引导孩子的内心

 第二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发性学习总结

 第三节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日常行为管理

 第四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学校规则

 第五节 让孩子学会平衡“谦让”和“争取”

 第六节 引导孩子正确认知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冲突

 第七节 外国老师教授《灰姑娘》

第六堂课 陪同孩子成就梦想——推进式表述

 第一节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

 第二节 给孩子成就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节 分享孩子的喜悦

第七堂课 两大法则戒掉爱中的伤害

 第一节 引导法则

 第二节 保护法则

总述

读者分享

《圣经》与竹篮

试读章节

1.父母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

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却很少真正问问孩子这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道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会怎样做呢?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会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沟坎,想想孩子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场讲座中都问到过,父母们给我的答案也多种多样:

“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

“害怕,所以绕过去。”

“害怕,要妈妈抱过去。”

“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这样的,还是孩子真的就是这样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部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沟坎,出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地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更加谨慎地继续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时,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

如果这才是孩子的真实状况,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认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有无助的感觉,而且常常不知道寻求他人的帮助,容易困在问题当中,比较情绪化。  认为孩子“害怕,所以绕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经常选择逃避和转移的方式。逃避和转移在有些时候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会造成焦虑。

认为孩子“害怕,要妈妈抱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首先想找人帮助,处理事件依赖性比较强,对自我不够相信。

认为孩子“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来很热情、坚强,遇到困难会想方设法解决,然而对于困难的总结不够,因此很可能经常让自己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受伤。这样的父母往往来自于“忽略内在精神需求”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认知,造成父母不同的应对。当父母把孩子抱过去,也许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我们总是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分享给心爱的人,却从未真正了解过他要的是什么。

家庭关系中不缺少爱,只是父母总是在错爱。这是一种缺乏确认的爱的臆断。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恐慌而没有机会解决的问题,才永远成为问题。人生来就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难的本能。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自己的世界观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结果不但没有帮到孩子,反而用武断的爱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成长。

2.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当作“孩子应该做的”

“妈妈辛苦了一天给你做的饭,你还不喜欢吃!”

“我为你放弃了多少,你还不好好学习,只想出去玩!”

孩子可以为父母的期望而学习,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须要求孩子用放弃自主权来回报,这好比我们为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于是要求他用命回报一样。

父母在无意识中把爱变成了一种交易。对于父母的付出,孩子似乎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全盘接受:不可以不喜欢父母做的饭,不可以学习的时间短于父母的要求。

父母需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孩子自身的真实状态和需要分开来看。两者并不对立,期望本身也没有错,因为期望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导。但是,如果两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必须完全照搬的标准,其实就是在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为了自己的期望而长期打压孩子的其他爱好,那么,这个期望就会成为孩子的反抗对象。孩子甚至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我就是不想吃!”

“你就是要我替你学习!我就是不学!”

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不接受父母的关爱,或者接受了却并没有感谢。

好心不见得做好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动机,如果结果和原意背道而驰,就要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角度和方法了。

对孩子随时监控的结果是摧毁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让孩子变成一个和父母没有不同、在父母眼中绝对“听话”和“乖”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学会建立精神疆界,就不会和其他人建立精神疆界。

没有精神疆界的人,他的内心就是跑马场,任由他人来践踏或者主宰,而不知道如何进行防卫。这样的孩子的内心充满不安全感,也缺乏归属感。

失去了自己精神疆界的人,就会缺失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不知道反驳、保护自己。甚至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不敢拒绝、一味逃避,不敢有所行动来保护自己。P14-17

序言

《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指南。

为什么在亲子关系中,光有爱还是不够?有多少亲子关系(还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缺乏沟通的技巧而受到了损害,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活用。最后,作者提出了戒掉爱中伤害的两大法则:引导和保护,这真是说出了天下所有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是由孩子长大成人的,这个需求到今日仍然历久不衰。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引导和保护,那么,现在就是在你孩子身上实践的最好时机。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满足了自己内在的那份需要,疗愈了童年的遗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