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气象万千/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林之光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96年11月9日,作者作为科学顾问,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组到漠河拍摄《正大综艺》第341集(气象专集),正好遇上强冷空气南下,早上最低气温降到一39℃。一39℃你知有多冷吗?

这天清晨,我们首先拍摄“北极村”炊烟。

炊烟有什么新鲜的呢?原来这里冬夜很长,地面因剧烈辐射冷却而温度极低,而低空中相对反而暖一些,垂直上下温差极大。因此炊烟冒出烟囱后不易较快上升并混合消散,使炊烟显得既矮又粗,又很浓。许多炊烟并列一起,在晨曦中看起来十分壮观。

但是,这天我们遇到的头一件新鲜事,还是刚出大门时,年轻的人们互相诉说鼻子里有喀嚓喀嚓的轻微响声。原来这是从体内呼出的暖空气中的水汽在寒冷的鼻毛上迅速结冰,并随鼻毛震动发声的结果。有位见我不信(因我年老,鼻毛少,未注意到),说他在这里附近上中学时,早起要跑步。鼻子有时痒痒,捏几下竟会有小冰球掉出来。

在一39℃低温下工作是很艰苦的。在野外时间稍久,脸上就冻得发疼,脸颊上的肌肉也好像冻僵了。女主持人在镜头前说的“冻得说话都不利索了”,确实是真实的感觉。低温把摄像机的润滑油冻了,摄像师就用手动代替自动。工作了一阵子,有人想抽口烟,可是打火机一直打不着,原来是因为气温太低,热量散得太快,火绳不容易达到燃点。作者一向流利的圆珠笔到这里也冻得写不出字。小伙子漂亮的薄底皮鞋,好看却让人冻得直跺脚。

由于低温下水汽会很快凝结,人们呼出的气柱粗而长。气柱所及,年轻人的黑发立马可以“镀”成白发,姑娘鼻下纤细的汗毛也会变成可见的“白胡子”。多有趣呀!

当时漠河村有2130人,村长叫冯显宗。我们参观了他那能耐严寒的当地木格楞房。那是1969年用五六十方木材造起来的,号称可用百年以上。房屋共三间,两侧是卧室,中司是做饭和吃饭的堂屋。房屋的啬是用粗大的长条方木材,两侧再湖以隔热的泥层。房顶上铺有厚覃的锯木屑,压实后还有约40厘米厚。堂屋两侧中空的墙壁是取暖的火墙,一头通下面的炉灶,另一头通上面的烟囱。炉子中白天烧碎木,但晚间还是要在灶中压煤慢燃,才能保证在那长约17小的冬夜中温暖如春。

严寒天气中从窗户散发的裁量很多,因此当地不仅都是两层户。而且还要在外窗户外蒙上一透明的塑料薄膜以增强保暖效果这里木格楞房的门也是双层的,进外门后先关外门,再开内门,以免室内损失太多的热量。但是,即使这样,一旦进门不小心,让冷空气吹进来时,常常会立刻生出半屋子云雾来。

漠河年平均气温-4.5℃,在地下约2米深处有一层约1.5~2米厚终年不化的永冻土。因此家家的庭院菜窖都深挖到6米左右。取菜时不得不由另一个人用约十几米长的长杠杆把菜篮子从深深的窖中提上来。为了避免蔬菜受冻,菜窖顶部的孔径很小,只够一个人勉强上下。

这次漠河之行我们没有遇到降雪。漠河人说,隆冬季节天上下的雪不是雪花而是雪粉。孩子们无法捏雪团,打雪仗。这里的严寒还可把水当糨糊使。附近的边防哨所战士们常把上级工作组送来的春联,在背面刷上水,只要迅速贴到(室外)墙上,就跟用糨糊贴的一样牢固。原来是春联被冻存在墙上了。P2-3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杜宇的权威读本,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

——叶永烈

后记

我很荣幸我的《气象万千》能够成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中的一本。我非常感谢丛书编委会和各位主编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处。

代序中已经叙述了我一生中科研和科普创作中(包括本书)的几次重要进展和历程,后记中主要讲三点。即本书比第四版本的主要进步、本书书名问题和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是《气象万千》的第五个版本。第一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少年自然科学丛书》之一于1980年出版的,印9000册。第二版是该书人选该社《少年文库》时修订出版的,这个版本我手里只有第四次印刷,累计印数117500册。第三版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之一,于1999年9月出版,两次印刷,7200册。第四个版本是作为湖北少儿出版社《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于2009年5月出版,当年12月第三次印刷,共22000册。本书是《气象万千》的第五个版本。我一生写了20多本气象学方面的书。但本书对我最有意义,因为书中集中了我大量的哲学研究心得和中国气候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过由于交稿时间过紧,本书比第四版主要进展是在传统文化方面(该部分的篇幅也从第四版本的4万多字增加到现在的9万多字),因此这里主要也只说这方面的进展。

第十章“民俗文化”(衣食住行)完全是新增加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气候也塑造一方民俗文化。中国气候对民俗文化最重要、最普遍的影响应该是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别。例如“南船北马”、“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南床北炕”、“南拳北腿”等。在我国历史上,一直约定俗成地把淮河、秦岭作为南北方的分界;在中国气候区划分中,也是把淮河、秦岭作为南方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方暖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界。有趣的是,2008年淮河沿岸的江苏淮阴、安徽蚌埠、河南信阻等城市纷纷兴建南北方分界线标志物,尤其网上评论十分热烈。虽早有人指出淮河是一条线,线上城市都有资格,不必抢建,但讨论并未平息。后来,我在2008年9月19日《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南北方分界线是带而不是线》,而且关键是这个带一直在南北移动。如果全球继续变暖,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还可能北推到黄河附近。这样,建造分界线标志物就更没有意义了。也许与此有关,网上的这种争论就基本停止了。

第十一章“二十四节气文化”章中,我除了肯定它的历史功绩外,开始尝试进行全面评价。即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名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节气名不副实和排序不当问题。例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期多数不符合当地气候和物候实际;“小寒”比“大寒”寒;“小雪”比“大雪”大,等等;并尝试对古人为何如此命名二十四节气作了探讨。

第十二章“中国园林文化”中,我第一次提出了影响中国园林的地理纬度(南北方)即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四季变化,即时间变化影响因子以及天气、风、雨(光、影、声、香)等短时随机影响因子,共三类影响因子。尤其是四季变化是影响中国园林最重要的因子,因为它不仅影响普遍,而且深刻,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特殊季相。书中专门举出了扬州个园,这个世界唯一的用石头反映四季景色的园林:“雨后春笋”、“夏云多奇峰”、“黄石丹枫”以及“群狮舞雪图”。

第十三章“中国古诗词文化”是完全重写的,虽然体例仍是举例说明(因内容实在太多),但抓主要矛盾,选出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例如在秋季中,指出秋季中人的思想情绪有两大类,即“秋愁”和“秋兴”。但它们都是秋季气象条件和景物变化所引起:心情高兴时便产生秋兴,不高兴时则产生秋愁。所以古人把“秋”加上“心”组成“愁”字是确有道理的,但却又是不全面的,因为加上兴便成了“秋兴”。是不是呢?

第十四章“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章中,最重要的补充是认识到了为什么从气象学角度看,“中医文化只能诞生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我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内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文化只诞生在两千年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成型之时的原因。外因是形成中医文化所需的“阴阳”、“四时”、“五行”和“六气”等这些概念必须要有的相应气候条件,而这些条件却只有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才有。

此外,本书中还提出了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主要因子,或者主要矛盾,就是“冬冷夏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或轻或重地打上了它的“烙印”。其中“烙印”最重的,或者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有“二十四节气文化”和“中医、中医养生文化”。因为如果没有这里的冬冷夏热气候,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两种文化。因此我认为从形成环境外因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

正像我国古人靠黄河冲积的土地以耕种,靠黄河水利以灌溉,因而称黄河为我们的“母亲河”一样。实际上,我还认为,没有黄河流域的气候,就没有黄河流域的自然界(例如黄河雨季中一泻千里,汹涌澎湃,而冬季中涓涓细流,甚至断流,使人“有眼不识黄河”,也都是由于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季风气候决定的),便诞生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还在代序中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这种冬冷夏热气候为“母亲气候”。“母亲气候”诞生了“寒暑文化”。

……

还要感谢的是大夫。2004年,我局向科技部申报原局长主编的一套18本丛书,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截止时间已非常紧迫,一位副局长通过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让我“出山”起草申报书,时间只有3天半。我几乎3天3夜没有睡觉,直至双眼出现半透明黑幕(最后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月后因出现复视病就医,经检查确诊为青光眼。约2年后经有关大夫推荐,慕名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任泽钦教授处治疗。青光眼是进行性的、不可逆的致盲眼病。经过他的精心治疗,我双眼病情相对稳定,变化较慢。如果说编辑们是我“成功”的“衣食父母”,那么任大夫就是尽量给我延长工作时间的恩人!对我来说,没有比视力更重要的了。

最后是感谢我的夫人,也是同行(主要从事高空气象探测仪器方面研究)张辉华女士。年轻时她看到我还能写两篇文章,就“嫁错了郎”。1972年初,首批照顾两地分居时调进我局工作。但因我事情多,我不仅对她照顾关心不够,而且大部分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任务都落在她的身上(虽然我对孩子操心不多,但他们长大后都很关心我。例如二女林冰,住得也近,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帮了我很大的忙)。例如,现在还有同事记得,当时她带着两个小女儿,拖着装有沉重石油气罐的小车去局煤气站换罐。而这力气活本应由我来做。

相反,她还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写的文章、书籍,她大都是第一个读者,发现过不少问题;在拟定书稿提纲时更是多次反复讨论,并常常提出中肯意见。所以其中有3本书是我坚持由我们共同署名的。在我十分繁忙时,甚至还组织两个女儿一起帮我校对清样(例如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地形降水气候学》,62万字。此书后曾被中央气象台列为预报员必读参考书,内部重印)。近些年来,她年事渐高,具体参与少了,但仍非常支持、关心我的研究。例如何龙社长去年11月亲自约稿,就是她接的电话。她还记得何社长,因为他(当时是编辑室主任)曾应我们的邀请成为本书第四版本的责任编辑。

我这辈子对不起她的地方主要还有,她本是一个酷爱整齐清洁的人,但我因工作方便,把家弄成了一个“书、报、刊废品收购站”(她的大妹妹张恩慧语),以至于几位亲戚来我们家时都主动提出要帮我们整理。而我虽人已年暮而仍忙得力不从心,“改邪归正”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她却一直忍耐到今天。

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尽管我不算成功(或者说很小成功),但也不掩她的伟大。因为我们并肩甘苦、辛劳一生,但最后的功劳都记在我的账上。即使是为自己亲人,这种精神同样也是伟大的。所以我常对来访的编辑(领导)提到,“是她成全了我”,“她是无名英雄”。因此我才向何龙社长和高然编辑提出,在后记中出现她的黑白照片。因为她对本书历次版本都有贡献,但却都没有署名。

我衷心祝福她健康长寿!  林之光于中国气象局

2013年6月18日

目录

代序:“母亲气候”诞生了“寒暑文化”

一、冬冷夏热气候好

 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

 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

 我国哪里最冷

 我国冬季为什么这样冷

 从珠江到黑龙江都有游泳季节

 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暖热的国家

 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火洲”吐鲁番

 艾丁湖底是我国真正的热极

 应该为“三大火炉”正名

 冬冷夏热气候好

二、冬干夏雨优越多

 从“雅州天漏”说起

 我国的雨日和雨时

 “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

 我国的暴雨

 我国的雪

 冬干夏雨优越多

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四季怎样划分

 四季哪天开始

 四季短长

 四季更替我国最鲜明

 四、雨旱类型,丰富多彩

 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

 夏雨与伏旱

 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昆明和贵阳的地名意义

 “风调”才能“雨顺”

 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

五、山区气候奇

 从一首唐诗谈起

 南枝向暖北枝寒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

 四季如春的地方

 沙漠地区有森林

 焚风的故事

 地形性夜雨

 狭管地形制造偏形树

 立体的气候,立体的农业

六、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气象风光

 山高空气薄

 高处不胜寒

 高原降水少

 奇异的冰川风和逆温风

 攀登珠峰为何最宜在5月

 地球上最高的自然风向标——珠峰旗云

 热带和寒带的统一

 西藏的江南

七、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辩证法

 什么叫荒漠化

 荒漠化是比旱涝更严重的灾害

 奇异的沙漠气候

 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美

 沙漠气候丰富了世界上植物种类

 沙漠植物有大用

 沙漠动物抗干旱、高温的绝招

 沙尘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灾害

 地球上的沙尘暴是无法消灭的

八、海洋气象也多新鲜事

 太阳在天空上班的路线

 从海冰到珊瑚

 冬暖夏凉和“冷在二月,热在八月”

 没有海洋的海洋性气候

 广阔海洋雨水反少

 海中河流创世界气候奇迹

 风狮爷和“魔三角”

 台风矛盾论

 避暑气象学

九、寒寒热热度春秋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十、中国气候对我国民俗文化(衣食住行)影响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二

 “南单北棉”、“夏单冬棉”、“早穿皮袄午穿纱”(衣饰文化)

 “南稻北麦”、“南甜北成”、川湘爱辣(饮食文化)

 南床北炕、南敞北闭、“春捂”和“阴暑”(居住文化)

 “南船北马”、风雨桥和“接风洗尘”成语(交通文化)

 “南龙舟北赛马”、“水嬉与冰嬉”、“南拳与北腿”

 (民间体育竞技文化)

十一、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三

 汉语“气候”源自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的重要性超过“四大发明”

 节气名称和排序存在许多不符气候实际的问题

 对二十四节气命名的几点讨论

 二十四节气正以“中国岁时节令文化”形式继续发展

十二、中国气候与园林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四

 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地理气候对园林的影响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让一日不花开”

 ——鲜明四季变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扬州“四季假山”——我国唯一用假山反映鲜明四季变化的园林

 光、影、声、香——天气风雨本身亦美景

 中国园林正走向世界

十三、气候与文物的天然保护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五

十四、中国迷信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六

 雷击与“魔鬼谷”

 龙卷怪雨与“魔鬼雨”

 鄱阳湖“魔三角”和新疆“魔鬼城”(狭管大风)

 夜半钟声与“鬼谷人语”

 “魔鬼船”(海市蜃楼)和布劳肯幽灵(峨眉宝光)

 中国气候对中国迷信的影响

十五、中国气候与中国古诗词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七

 春:“二月春风似剪刀”与“春风不度玉门关”

 夏:“万国如在烘炉中”与“如坐深甑遭炊蒸”

 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与“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与“自恨不如鸡有毛”

十六、中国气候与中医、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气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八

 中医与阴阳五行学说

 天人相应 因时治病

 “顺四时而适寒暑”——针对外邪的中医养生总原则

 古人养生讲求顺,“春捂秋冻”无此说

 从气象学角度看,中医只能诞生在中国

 中医也需要发展

后记

 一、本版本的主要进展

 二、说说本书的书名

 三、表示真诚感谢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内容推荐

这本由林之光创作的《气象万千》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是气象科普读物,《气象万千》作者以生动的文字,结合大量详实的资料和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了各种地理气象知识。

编辑推荐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林之光创作的《气象万千》是其中一册,介绍了各种地理气象知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