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体探秘/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作者 黄建民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黄建民创作的《人体探秘》是其中一册,详细介绍了人体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机制,使读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内容推荐

这本由黄建民创作的《人体探秘》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从许多令人好奇的人体现象出发,详细介绍了人体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机制,使读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目录

一、大脑·智慧·五官

 你能看多远

 奇妙的器官

 人的视觉最优秀

 归功于光

 眼的进化

 两眼干吗这样长

 活的“照相机”

 角膜和角膜的移植

 不会撒谎的瞳孔

 不断生长的晶状体

 “底片”就是视网膜

 倒看连环画的孩子

 “调色盘”

 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人都有看不见的“点”

 眼珠的五颜六色

 最好还是黑眼珠

 虹膜就是身份证

 我们的眼珠不怕冷

 转动眼球好处多

 蛇让我们视力敏锐起来

 真有“千里眼”吗

 时间和气候影响视力

 婴儿的视力如何

 电影与视觉暂留

 视觉并不都可靠

 思想从眼睛里流露出来

 身体健康的窗口

 巩膜颜色与病痛

 问你眉毛有几根

 睫毛的保护作用

 频频眨眼有原因

 “眨眼”写书及其他

 闭眼睡觉的道理

 单眼皮与双眼皮

 眼屎何以人皆有

 眼跳与凶吉无关

 “心灵的泉水”

 有泪不妨流出来

 人们喜欢何种颜色

 竞有“灰色世界”

 猫吃老鼠与夜盲症

 “视力良好”的立体盲

 锁住眼皮的教训

 近视的新观点

 中小学生的近视不是病

 人老·眼花·珠黄

 眼睛害怕紫外线

 光线·月经·视敏度

 两眼为何看不见

 老年大敌白内障

 没有耳朵可不行

 听觉器官是怎样产生的

 左耳、右耳谁更强

 “认不得”自己的声音

 常听悦耳之音

 自小就退化的听觉部件

 身负平衡重任

 美尼尔与内耳眩晕

 翻肠倒肚的晕动病

 恼人的耳鸣

 三块最小的骨头

 咽鼓管作用与乘飞机吃糖

 要保护鼓膜

 给耳屎记功

 耳郭上的学问

 查一耳而知全身

 没有耳朵可不行

 从耳垂上能看到什么

 害人的噪声

 环境太静也有害

 贝多芬耳聋之谜

 小小鼻子有何用

 人只有一个鼻子吗

 小小鼻子有何用

 鼻祖、灵魂与好运

 嗅觉功能最重要

 人的嗅觉差异

 何时鼻子较灵敏

 奇妙的特级香水鼻

 “超级鼻子”令人羡慕

 气味影响行为

 鼻孔在轮流呼吸

 是否衰老看鼻毛

 高鼻·矮鼻·长鼻

 鼻腔里的湿润剂

 “呵嚏”一声话吉凶

 喷嚏的遗传、治病与致命

 鼻子就怕不通气

 讨厌的鼻鼾

 心脏更爱大鼻孔

 让鼻子“吃”药

 话说三寸舌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师

 伸缩自如的好伙伴

 味蕾也会长在脚上

 赤豆汤里加点盐的奥秘

 味觉会选择“喜欢”的食物

 确有食不知味人

 “小葡萄”引起了大灾难

 从舌头看健康

 奇舌一瞥

 博采众长的人类之齿

 我们嘴里的“鱼鳞”

 博采众长的人类之齿

 博学者的蠢话

 牙齿虽小力量大

 可能要告别人间的智齿

 大象之死与牙的寿命

 一个人的“身份证”

 龋齿的四大因素

 怀孕妇女龋齿多

 “晋人齿黄”的缘由

 牙齿黑亮又如何

 昔日治牙真怕人

 一人牙痛而万人遭殃

 真有以牙还牙之事

 漱口·揩齿·刷牙

 简便易行的健齿方法

 咽喉·颈脖·甲状腺

 请看咽喉要地

 交通拥挤的场所

 每天吞咽多少次

 忠实哨兵扁桃体

 两条银白色的带子

 大家都要经历的“变声期”

 闻其声而知其人

 喉咙嘶哑有原因

 打呵欠的原因

 内分泌腺中的“老大哥”

 怕冷、发火与甲状腺病

 别让甲状腺缺少碘

 强筋壮骨的卫道士

 为什么女子没有喉结

 异样的颈脖子

 中小学生也要预防颈椎病

 人体的司令部

 脑从何处来

 脑子是“冰箱”吗

 精巧、复杂的联络网

 高级领导下丘脑

 功能众多的脑垂体

 奇妙的“松果”

 水垫脑脊液

 “蓝斑”的秘密

 脑袋大的人聪明吗?

 爱因斯坦的大脑

 人脑的性别差异

 望梅止渴的道理

 神经的再生

 脑子也会‘接触不良”

 生物钟

 死亡腺之谜

 莎士比亚的问号

 智慧的仓库

 用功之时脑血多

 思想有多快

 可以“看见”你在想什么

 用脑可防老

 人有几种智力

 智力从何而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寻找记忆的场所

 记忆是条件反射

 记忆的好坏

 提高学习效率的其他方法

 要让神童成英才

 左右大脑有分工

 开发右脑的具体方法

 学生的心理健康

 癫痫与才智

 离奇的“失忆人”

 观念、文化与疼痛

 疼痛之门

 无痛人

 真能吓死人

 羞怯性格

 无形的“气泡”

 怒气具有两重性

 睡与梦

 为什么要睡眠

 春眠因何不觉晓

 人体有无“瞌睡虫”

 睡多久合适

 睡姿百态

 人人都做梦

 梦的长短

 噩掺的意义

二、心脏·肝胆·胃肠

 人体里的风箱

 肺的由来

 人体里的风箱

 空气进出的管道

 气体交换站

 保护你的肺

 生命之精

 考生吸氧慎思量

 氧与蜻蜓大小

 落地一声哭的意义

 人工呼吸法

 让空气更洁净

 肖邦之死

 吐痰的规矩

 老翁咳弹等等

 “免疫之王”

 生命的发动机

 人体的太阳

 有心本从无心来

 生命的发动机

 爱因托芬与心电图

 一只血泵

 心脏的样子和位置

 心音和杂音

 真心痛与假心痛

 心脏也有智能

 心跳次数知多少

 “永不疲倦”之谜

 搭脉的故事

 吻死新娘的教训

 “石头心”

 心脏真能“不死”吗?

 心脏与癌难结缘

 换心手术

 蒙娜丽莎的病

 心脏的保健

 多彩的血色

 生命就是血

 多彩的血色

 血的“故乡”

 血量知多少

 环绕地球两周半

 哈维的贡献

 血液的家庭成员

 兰德斯坦纳发现了秘密

 血型的多和少

 血型改变及其他

 血型真有好坏之分吗

 为了挽救他人生命

 牧师游戏引出的问题

 人体中的铁为何不生锈

 学生也要防贫血

 重要的化学工厂

 重要的化学工厂

 了不起的解毒器

 人体的血库

 胆汁的制造所

 肝脏的“叶片”

 “叶片”缺失与肝脏再生

 肝大并非都是病

 危害肝脏的小病毒

 癌中之王

 生活中的养肝之道

 一只肉口袋

 人体的“情绪器官”

 何以天天要吃饭

 吃进的食物哪去了

 食物的通道

 谨防食物走错道

 慢食有益健康

 食物必须煮熟吃

 一只肉口袋

 可溶化刀片的胃酸

 奇妙的“魔术师”

 食量、酒量有多大

 打嗝与嗳气

 肚子饿了“咕咕”叫

 不靠肠胃照样“吃”

 胃的“看门人”

 诺贝尔奖看上了幽门螺杆菌

 歌唱的肠子及其他

 养分在这里被吸收

 几百万根“吸管”

 重要的十二指肠

 中国人发现的第一个激素

 有用的“蚓突”

 歌唱着的肠子

 大肠一瞥

 “钟摆”与“集团”

 “十人六痔”

 肠道里的有益细菌

 讨厌的便秘

 腹腔卫士大网膜

 何来“小肠气”

 “腹脑”与腹痛

 肾脏和它的“帽子”

 腰后部的“两粒蚕豆”

 五种主要功能

 肾脏的“帽子”

 突发的大力从何而来

 肾脏的多少及其他

 关于肾脏的奇闻

 膀胱与尿

 泌尿道上的细长管子

 我国尿石病的特点

 膀胱再生与三个膀胱

 胎儿也撒尿

 苦不堪言的膀胱炎

 请化验小便

 自己的尿流如何

 体内“仙药”贵如金

 尿闭与导尿

 脾·胰·胆·脐

 脾的作用

 中医所说的“脾”是什么

 我们的胰腺

 显赫于世的胰岛素

 奔向死亡的新型兴奋剂

 肝脏的亲密邻居

 黄绿色的胆汁

 胆道里的石头

 吓破胆

 人人都有肚脐眼

 脐带的新用途

三、骨骼·肌肉·皮肤

 人体的支架

 骨的进化和功用

 人体骨头有多少

 模样和构造

 加长与增粗

 软骨、软骨病和“软骨人”

 脆弱的骨头

 头颅·脊柱·肋骨·关节

 观察头颅

 身体的大梁

 颈椎之病

 脊柱里的“蜈蚣”

 呵护脊柱

 生活中如何防腰痛

 直立的利弊

 最长的股骨

 两根铁柱

 关节的功能

 气象预报器

 手是万能的

 从猿“手”到人手

 手是万能的

 智慧就在手指上

 指纹的意义令人吃惊

 手相——科学还是迷信

 我们为什么善用右手

 左撇子好吗

 流水洗手一分钟

 脚的研究及其他

 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一生要走多少路

 脚的研究

 走路·速度·经济

 益智防病谈散步

 别让足弓消失

 选双合适的鞋

 我们的“第二心脏”

 身上的“老鼠”

 肌肉代表力量

 我们的“第二心脏”

 疲劳问题

 素食者的耐力是否比荤食者强

 理想的外衣

 人体最大的器官

 理想的外衣

 肤色不同的缘由

 猪皮与皱纹

 我们为什么怕痒

 抓挠背部

 触摸的好处

 用花纹装饰皮肤

 我们需要晒太阳

 人与动物的又一种区别

 硬毛和毳毛

 多毛和无毛

 痣的知识

 “青记”是怎么回事

 满头青丝竟如何

 头发一年长多少

 功能何在

 一发与全身

 力有千钧

 朝如青丝暮成雪

 因何白了少年头

 可让白发变青丝

 令人烦恼的“不毛之地”

 “秃头是国宝”

 古人可能少理发

四、男女·生育·寿命

 男女有别

 男女有啥不同

 第三性征与“第三性人”

 “阴阳人”

 性别比例的问题

 正确接受性教育

 男子性器官

 制造精子的工厂

 隐睾及其他

 输送精子的通道

 且说前列腺

 功能强大的前列腺素

 男子繁衍后代的工具

 勃起诸原因

 犹太民族的好习俗

 女子性器官

 女子阴部的“角色”

 人人都住过的“家”

 多事的“宫殿”

 处女之膜

 人卵之巢

 最大的细胞

 精卵相会在“鹊桥”

 女孩也要防癌

试读章节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它能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科学家估计,我们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是从眼睛得来的。在我们身体多种多样的感觉中,数视觉的本领最大。人类的远祖,主要靠眼睛来逃避危险、寻觅食物;今天的我们,主要靠眼睛来学习知识,进行劳动。眼睛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怪不得人们常说“要像爱护生命那样来爱护眼睛”哩。

鱼能在水底觅食,猫能在夜里捕鼠。人在水中的视力比不上鱼,在夜间的视力远逊于猫。从某一点看,人的眼睛似乎不如某些动物,但就总体而言,人的视觉却是动物中最优秀的。

自然,鱼眼有鱼眼的优点,猫眼有猫眼的长处。谁也不必为老鼠只能看见鼻子底下那一点点而担忧。每种动物都有自己需要的最佳视力。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谁的眼睛最好?那么,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都会这样回答:“我的最好!”尽管鹰眼能够望得很远,但老鼠对之却不感兴趣。

不过我们仍然要说:人的视觉最优秀。

人眼既能极目千里,用肉眼看到1500光年外的猎户座大星云,义能明视于咫尺之内,观察秋毫之末。

人眼看东西有立体感。在一定的距离内,我们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大小、远近、形状和厚度,这一点其他动物大多不如人类。而最独特的是,人的眼睛能够“看出”对方或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别的动物却不行。

还有,在直射的强阳光下,照明度高达8~10万支烛光,而在子夜,即使星光可见,照明度也只有0.03支烛光人眼能适应这几百万倍的明暗差别。可多数动物没有这么大的本领。

动物大多是色盲。比如狗、牛、兔子,它们是高等动物,但却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在它们眼里,世界是灰蒙蒙的,只是深浅不同而已,就像我们看黑白照片一样。可人眼能够分辨1.7万种不同的色调。

进化论告诉我们:动物的视觉是从模糊到清楚,从无色觉到有色觉,从透视图形到立体感觉。人是最高级动物,人眼也确实最优秀。

归功于光  假若你想知道自己往日的面貌,只要看一看过去留下的照片;假若你想知道今天的容颜,只要对着镜子就能办到。而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就只能依靠水中的倒影、不太清晰的青铜镜和画家的笔了。所以,那时的哲学家这样说:人是从镜子里或画家给画的像上得到关于“我”的印象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能从镜子里和画像上看到“我”呢?为什么通过眼睛就能认识世界万物呢?

曾经有人认为,人的眼睛是一团用薄膜包着的火。薄膜上有许多细孔,火从这些细孔穿过,和外面的火(光)交流,外面的火流射到我们的眼睛,于是产生了视觉。这种“流射说”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总算承认人的视觉是一种物质运动,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这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如果眼睛是发光体,那我们能看见东西,不就是眼光到达物体的结果吗?

事实并非如此。P2-3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杜宇的权威读本,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

——叶永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