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黄建民创作的《人体探秘》是其中一册,详细介绍了人体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机制,使读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这本由黄建民创作的《人体探秘》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从许多令人好奇的人体现象出发,详细介绍了人体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机制,使读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它能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科学家估计,我们获得的信息,大约有80%是从眼睛得来的。在我们身体多种多样的感觉中,数视觉的本领最大。人类的远祖,主要靠眼睛来逃避危险、寻觅食物;今天的我们,主要靠眼睛来学习知识,进行劳动。眼睛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怪不得人们常说“要像爱护生命那样来爱护眼睛”哩。
鱼能在水底觅食,猫能在夜里捕鼠。人在水中的视力比不上鱼,在夜间的视力远逊于猫。从某一点看,人的眼睛似乎不如某些动物,但就总体而言,人的视觉却是动物中最优秀的。
自然,鱼眼有鱼眼的优点,猫眼有猫眼的长处。谁也不必为老鼠只能看见鼻子底下那一点点而担忧。每种动物都有自己需要的最佳视力。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谁的眼睛最好?那么,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都会这样回答:“我的最好!”尽管鹰眼能够望得很远,但老鼠对之却不感兴趣。
不过我们仍然要说:人的视觉最优秀。
人眼既能极目千里,用肉眼看到1500光年外的猎户座大星云,义能明视于咫尺之内,观察秋毫之末。
人眼看东西有立体感。在一定的距离内,我们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大小、远近、形状和厚度,这一点其他动物大多不如人类。而最独特的是,人的眼睛能够“看出”对方或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别的动物却不行。
还有,在直射的强阳光下,照明度高达8~10万支烛光,而在子夜,即使星光可见,照明度也只有0.03支烛光人眼能适应这几百万倍的明暗差别。可多数动物没有这么大的本领。
动物大多是色盲。比如狗、牛、兔子,它们是高等动物,但却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在它们眼里,世界是灰蒙蒙的,只是深浅不同而已,就像我们看黑白照片一样。可人眼能够分辨1.7万种不同的色调。
进化论告诉我们:动物的视觉是从模糊到清楚,从无色觉到有色觉,从透视图形到立体感觉。人是最高级动物,人眼也确实最优秀。
归功于光 假若你想知道自己往日的面貌,只要看一看过去留下的照片;假若你想知道今天的容颜,只要对着镜子就能办到。而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就只能依靠水中的倒影、不太清晰的青铜镜和画家的笔了。所以,那时的哲学家这样说:人是从镜子里或画家给画的像上得到关于“我”的印象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能从镜子里和画像上看到“我”呢?为什么通过眼睛就能认识世界万物呢?
曾经有人认为,人的眼睛是一团用薄膜包着的火。薄膜上有许多细孔,火从这些细孔穿过,和外面的火(光)交流,外面的火流射到我们的眼睛,于是产生了视觉。这种“流射说”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总算承认人的视觉是一种物质运动,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这就带来了下面的问题:如果眼睛是发光体,那我们能看见东西,不就是眼光到达物体的结果吗?
事实并非如此。P2-3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