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茫茫宇宙觅知音/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作者 甘本祓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甘本祓创作的《茫茫宇宙觅知音》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历程。

内容推荐

这本由甘本祓创作的《茫茫宇宙觅知音》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以历史上发生的真实的事件为基础,介绍了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历程,讲述了了许许多多人类探索宇宙的动人故事。

目录

序:甘本祓回来了

前奏

第一篇 茫茫宇宙觅知音

 热情幻想痴心解谜

幻想与现实

电波之谜

有人说:他们来了

令人迷惑的史迹

魔术式的海域

 登月探星寻踪觅迹

原来如此

火星传奇

侦察员的功勋

异星见闻

 派出使者天外飞鸿

开路先锋

旅行家出发了

 地球之音

 奇妙的电报

 探索吧,朋友

 第二篇滚滚红尘报警讯

 来自大气层的警报

与太阳有关的电磁辐射

地球有一个安全气毯

使人温暖的红端邻居

第一个警报:温室效应的加强

望而生畏的紫端邻居

第二个警报:臭氧层的破坏

奔向未来

 微波的警讯

新的问题

什么是微波

微波对人体的作用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

微波安全与防护

怎样认识微波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篇 漫漫征途创奇迹

 谁是电波报春人

春的信息

春的火花

 信息社会的基石

命脉

电脑

控制

知识

 青春的事业

神奇的跑道

千里征途

太空传奇

未来属于谁

 电子的挑战

Infornnation

Compunication 

Microelectronics

Robot

 科技的魅力

从迪斯尼到筑波

从筑波到秋叶原

从秋叶原到社会

载歌载舞

第四篇 花花世界传秘闻

 黑间谍小姐之死

捡来的便宜

洲际导弹在哪里

古城谍影

意外的夭折

神秘的航程

轩然大波

令人生疑

阴魂不散

 深空谍影

“发现者”的悲欢

“宇宙”家族

模糊的界限

亦步亦趋

 卫星机密盗窃案

间谍受审

“大乌”的秘密

新伙伴登场

 神秘的战争

奇袭

空中之谜

勇敢的伴侣

飞贼与水鬼

超级间谍

 志在蓝天建奇功

太空新葩

天之骄子

 新武器的幽灵

幽灵缥缈

似真似幻

魑魅闪现

亦幻亦真

 电磁波谱之战

热热闹闹的过去

神神秘秘的现在

明明白白的未来

 尾声(外二篇)

圆缘

跨越三十年的缘分/尹传红

咫尺天涯皆有缘/汤寿根

跋:我的科普缘

试读章节

其实,他对《茫茫宇宙觅知音》可以说真是“情有独钟”。因为,从这篇文章的编辑加工,登上《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到汇集成册,收入《知识就是力量丛书》;再到推荐评奖,最后把文章和书的奖状送到我的手中,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1986年10月,在庆祝《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刊30周年大会上,他代表杂志编辑部发言中,还这样提到:“……当《第二颗心脏》、《茫茫宇宙觅知音》等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像雪片似地飞来……”

这本《茫茫宇宙觅知音》新版,就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几篇短文,它们也大多是得过奖的或曾经收入进一些专题佳作选中的文章。这样组成一个新版《选集》。它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选的都是写给一般读者看的科普文章,没有选那些写给专业人士或行业管理人员扩展知识看的科普文章(虽然我也曾写过不少这类文章),因为后者我认为普及性不强,一般读者看了会觉得专用名词太多、枯燥乏味。

另一个是,都是我20世纪80年代写的文章(由于旅居国外,琐事繁忙,这20来年,我封笔了)。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如今来出“新版”,改不改?添不添?颇费思量。我重新审视了一遍。最后决定:既然是旧著的“选集”,而且是“大奖图书典藏”。为了尊重历史,为了遵循书系的宗旨,也为了对读者负责,我认为应当原汁原味地呈献给读者。所以,所有的文字除错别字和个别计量单位外,基本不改。就这样让文章去经受一下时代前进的考验。对也好、错也罢,深入也好、肤浅也罢!插图则由于30年前的印刷质量不佳比较模糊,而改用现在找到的、较清晰的插图,以改善读者的阅读效果。同时,由于不少插图是新的,因而做了比较详尽的解释。一来帮助读者领会插图的含义;二来也提及该图所涉及的科技新发展,以扩充(30年前写的)原文的时代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却极其有限。科普文章,甚至是学术论文,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表的当时,它具有知识性、代表性、先进性,甚至新闻性。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它首先失掉新闻性,继而失去(或部分失去)先进性。但是,却应保留代表性。因为,它应当能代表(反映)写作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论高低,它都是历史事实;同时,它还应当保留一定的知识性,因为,科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现代科技是在过去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学算术觉得也很新鲜、很难,但学了高等数学后,却不能说算术就没用了,它还是基本知识。一篇科普文章或学术论文,能否经得起时代前进的考验,就看它还有没有保留那点知识性。即使是错了,也应是准确反映那个年代的、真实的认识水平,纠正错误,就是科技的进步。比如,经典物理中,曾经认为空间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以太”,最后它被电磁场的理论和实践否定了,人们的认识得以升华,物理学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简述一下本书所收集的文章,作为阅读正文的前奏或导读。

概括说来,本书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篇,是本书的标题,也是主题曲:《茫茫宇宙觅知音》。这是作为宇宙中、生活在精巧而蔚蓝色星球上的、自称为“人类”的智慧生物的我们,一个永恒的探索。看了这篇文章,会让你对当年进行的探索有所了解。这个探索现在仍在继续着,而且会一代、一代地进行下去。

想当初,我写这篇文章之时,没有互联网,资料也不多,这个主题还是个坊问议论、学者探讨的“稀罕”问题。但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着迷,就下功夫去搜集、整理,写了这么一篇抛砖引玉的文章。30多年过去了,虽然飞碟依然若隐若现,“宇宙人”仍然无踪无影,但在各方面却都有很大进展。

在这篇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截收“宇宙人”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的“奥兹玛”计划,在它50周年纪念之时,2010年11月15日,世界多国的天文学家,又共同商定:启动了一个名为“多萝西”的计划,继续搜寻“宇宙人”发来的天外之音。P3-4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后记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犹拾秃笔话当年……

半个多世纪前,我在大学教书。忙于教学和科研,写的都是讲义、教材、专业书和学术论文,没有写过科普作品,但却喜欢看科普文章。“文革”前的科普杂志《无线电》、《知识就是力量》,我是期期必看,其他还有《科学大众》、《航空知识》也常看。科普书则看得不多,由于是学无线电专业,看的也是该专业方面的,例如《无线电爱好者读本》。至于科幻书,当时西方的很少,主要是苏联的,对苏联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作品印象比较深刻,例如《在月球上》、《在地球之外》等。

我与科普结缘,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

“文革”后,中国电子学会重新恢复活动,由电子工业部孙俊人副部长主持学会工作,他很重视业余无线电活动和科普工作,亲自兼任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要开展具体工作时,他想起了我这个学生(他是我的大学老师),把我召去,让我担任普委会副主任。在广泛地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我和学会秘书处的宁云鹤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将普委会重点抓两项普及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措施上报孙老师,并得了他的大力支持:

一个是,由电子学会出面联系电子工厂处理元器件供广大无线电爱好者邮购装机之用。

另一个是,组织编写三套普及无线电技术的丛书,即“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电子应用技术丛书”,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电子学基础知识丛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那时还没有电子工业出版社(它是1982年才成立的)。电子方面的书多为人民邮电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当时,社会上对普及无线电电子学知识的书籍需求呼声很高。因为“文革”那十年真的把文化和科学“革”得差不多了,知识断了档,广大无线电爱好者的相关读物缺口很大。因此,我们组织了一个很强的“编委会”班子,请清华大学的孟昭英教授任主编,编委都是中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老一代无线电电子学专家,他们是:冯秉铨、杜连耀、毕德显、吴朔平、叶培大、任郎、吴鸿适、童志鹏、陶拭、顾德仁、王守觉、张恩虬、邱绪环、何国伟、秦诒纯、陈芳允、周炯椠、周锡龄、王玉珠。由我担任学术秘书,负责常务工作。还同时邀请了林为干和黄宏嘉两位教授,但因他们当时实在太忙。又都人在外地(一个在成都、一个在上海),所以他们推辞了。

作为晚辈,我非常佩服这些老前辈们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治学的严谨。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的孟昭英教授和华南工学院(现名华南理工大学)的冯秉铨教授,因为那段时间我与他们交往较多。按说,他们对我说来,都是“师父”级人物,那时我才40多岁,而他们已届古稀,但我与他们成了忘年之交。我在学术上向他们请教,他们在科普上与我商量。孟老担任丛书主编,他那时教学和科研都很忙,但每次开编委会前,他都要预先同我商量;而冯老则亲自执笔为“电子应用技术丛书”写开篇之作:《今日电子学》。而这既是他的第一本科普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就在他把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寄给我之后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为了纪念他,我代表丛书编委会为该书写了序,在结尾处我怀着对冯老的敬仰和怀念写道:“广大读者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不仅是电子科学技术五彩缤纷的美景,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今人神往的未来,而且还看到了冯老渊博精深的知识,看到了期待着年轻一代迅速成长和伟大祖国早日实现‘四化’的一颗火热的。r)。”

正是老一辈这种尊重科普工作,认真而积极地从事科普创作的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加上我当时负责中国电子学会,后来又兼管中国计算机学会的科普工作,自然也就有了写科普文章的念头和责任感。

我因编写专业书和教材,与出版社联系本来就不少,在负责这三套丛书的编写后,接触就更多、更广了。于是,写科普书和文章的稿约也就来了。最先找我的是两个单位:

一个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该社在编辑“少年百科丛书”的周以谟,约我写一本有关电子技术的书,我想我在大学教了20年“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和“微波技术”的课,写一本“电波”方面的科普书,应该是没有问题吧,于是就答应下来。谁知写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比写专业书难多了。正如我在《生活在电波之中》的新版(收入《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中所说的:

……

孟雄随即把手机递给我,于是我与老汤热情地交谈起来,并约定第二天见面。

次日,一众老友喜相聚。除老汤外,还有章道义、张开逊、李元、余俊雄、赵之、郑延慧、陈祖甲、陶世龙、朱毅麟、刘仁庆、林之光、谢础、孟东明、李毓佩等人。多年不见,我真的即席向老友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寒暄几句、道声“久违”。大家惊喜之余,自是叹华发俱生,忆别时情长。会中,还有幸结实了刘泽林等科普界新秀。其中有一个插曲令我备感亲切:

我话音刚落,一位中年作家端起酒杯向我敬酒,对我说:

“甘老师,我还记得您!我小时候读过您写的书:《生活在电波之中》、《今天的科学》。还有您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上的两篇很有影响的文章:《茫茫宇宙觅知音》和《谁是电波报春人》。”

“那时你在哪里?多大年纪?”

“当时我在柳州,念小学五年级,11岁。算是您的‘小粉丝’……”

于是,我又多了个忘年之交。他就是《科技日报》主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尹传红。

正是通过他告诉正在主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的叶永烈我的行踪,叶永烈又把我推荐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副社长何龙,于是《生活在电波之中》新版得以在2011年问世。

这两年,在老友汤寿根的热情邀约下,我又参加了由他和沙锦飞主编的《新视角科普系列丛书》和《绿色召唤丛书》编委会,除了一些老友之外,又有缘结识一些科普界的新秀,看到国内科普界欣欣向荣的景象,令我欣慰,使我振奋。

也正是在旧友新知们的带动和鼓励之下,又煽旺了我科普创作的热情。于是,我重拾荒笔、奋力耕耘。  2012年9月,我再度回国,带去两部新著《硅谷轶事:浪涌山景城》和《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承蒙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和总编辑颜实垂青,当即安排出版。而尤其令我惊喜的是,他们指定的责任编辑竟是我二女儿甘雯的同班同学、现任该社副总编辑的杨虚杰。这又是一段有趣的科普缘。

而这次回国还有两段奇缘:一个就是“前奏”中提到的与老友陈芳烈的重逢。并在他的热情安排下,又与电子工业出版社恢复了联系。想当初,30年前该社一成立,就曾聘请我做“学术顾问”。遗憾的是,我后来就出国了,也没“顾”得上“问”。如今在老陈的安排下又恢复了联系;另一个令我惊喜的是与老友松鹰也重新联系上了。而且他居然还是在我的故乡成都定居。作为世界华人科普协会理事长的他,邀请我担任“世界华人科普奖”评委,盛情难却,又见评委中老友甚多,也就欣然应承与老友们共襄盛举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还有一件在我回京前未曾想到的事,2012年10月8日,竟然巧遇科普界老友新朋的盛大集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不是代表的我,被特邀赴会,又承蒙抬爱,大会授予我“荣誉理事”终身荣誉称号。

就这样,我这个科普老“兵”又正式归队了,我与科普界又得以重续前缘!如今,年已七十有七的我,决心用“老牛不怕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来激励自己,争取为祖国的科普事业、建设文化强国略尽绵力。与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共圆“中国梦”。

甘本祓

2014年3月6日

于美国硅谷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杜宇的权威读本,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

——叶永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