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又发现,当太阳从正东升起到正西落下的一天,太阳出来的时间和落下去的时间长短(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昼夜)大致是一样的。人们还发现,太阳从东最偏南升起到西最偏南落下的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反过来,如果太阳从东最偏北升起到西最偏北落下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而且白天最长时,中午太阳也是一年中在天空最高的时候。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天是夏至。这些规律的发现使后来制定历法有了依据。
月亮的形状和出没也是古人观察的重要内容。人们发现月亮从圆到缺、从缺到圆的变化规律是很有趣的,每个月里都能照样重复一次。古人还详细观察了月亮在星空中经过的路线,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月亮经过的星空划分成二十八宿(28个星座)。
古时候,当夜晚来到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会注意天空中星星的方向、位置、形状和移动。他们发现:星星也东升西落,每颗星星每天出没的时间也不一样,而且在一年中,各个季节(根据太阳的出没方向大概划分的季节)的夜晚,星空都不相同。但是,星空的转动和星座的变换在一年当中也是有规律的。
有时,太阳忽然被一个黑影遮住,天昏地暗。这种日食现象,曾引起古人的极大恐慌。
满月照耀的夜晚,突然月亮被一个巨大的黑影所吞食,月食发生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有时,天空中忽然出现了长尾巴的星——彗星;也常看到划过夜空的流星;还有那落到地上来的陨石这些都需要议论和记录下来。在一些星宿或星座中偶然出现了一颗本来没有的亮星——客星(新星),这难道不值得注意吗?这些都是古人观察天象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世界有过许多贡献。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天文现象记录,其中有许多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或最多最完善的。这些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太阳表面并不全是光亮的,经常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黑点,就是太阳黑子。实际上这是太阳上的一些气体旋涡(就好比地球上的台风),温度比周围的部分低一些,所以看起来较黑。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在我国汉朝的《汉书-五行志》中:“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这就是说:在汉朝河平元年的三月份乙未那一天,太阳出来是黄颜色的,在太阳表面有黑色的东西,和铜钱大小相仿,在太阳中心。据考查,这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太阳黑子记录,也是现在已经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最早的日食记录在阳光普照大地的白天,太阳忽然变得暗淡无光,天上也出现了几颗星星,大地昏暗了,飞鸟走兽都匆匆忙忙赶回自己窝里,这就是日全食现象。古时候,因为不了解日食发生的道理,所以当日食发生的时候总是惊慌害怕,以为太阳被天狗吞食了,或者被什么怪物抓走了。因此,日食现象是古人最重视的一种天象。现在世界公认的日食最早记录,是我国史书上所载的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的日全食。在河南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5次日食记载。公元前776年的日食记录是非常可靠的,在《诗经·小雅》中记载着:“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早13年。最完整的古代日食记录在《春秋》一书中记载最多,在242年内记载有37次日食现象。
最早的月食记录一轮明月的夜晚,圆圆的月亮忽然被一个庞大的黑影遮盖了,使它的光亮消失,这就是月食现象。它虽然不像日食那么惊人,但也十分引人注意。现在公认的世界最早的月全食记录,是指我国《逸周书》中记载的公元前1137年1月29日的月全食。而且,我国汉代的大天文家张衡指明了月食的道理。他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阳光照亮了它。当月亮进到地影中时,就发生了月食。P33-34
我的科普生涯(代自传)
到宇宙去旅行
奇妙的宇宙旅行——记北京天文馆人造星空的表演
环球旅行——北京天文馆星空表演节目讲稿之一
天空动物园——北京天文馆星空表演节目讲稿之二
天文探奇记
天文学的发现
天体摄影的奇迹
射电天文学的诞生
全波段天文学的发现
“小绿人”在呼叫
类星体之谜
1987年的超新星
宇宙大爆炸的余波
大破“行星十字阵”
迷人的星空
星座的艺术
星座史话
星座与文化
常用星图星表简介
时间是怎样划分的
时间是怎样划分的
日历是怎样编制的
二十四节气
公元和星期
介绍“夏时制”
21世纪始于哪年
彗木相撞启示录
先从流星和陨石谈起
通古斯的一场天火
震惊世界的发现
彗木相撞开始了
人类能对付彗星撞地球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故事
哈勃——20世纪的伽利略
太空时代的天文观测
太空望远镜的里里外外
太空望远镜的九大使命
飞翔吧哈勃
太空中的神眼
并不平坦的道路
飞向21世纪
外星人你在哪里
一次看望外星人的旅行
我们太阳系中的生命
寻找“火星人”的故事
在太阳系的外面
从“先锋号”到“旅行家”
天文台的日日夜夜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古台蒙难百年祭
走进现代的天文台
白天的天文台工作
参观我国的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
钟山风雨话紫台
领袖胸怀连寰宇
通向宇宙的窗口
它使星光洒满人间——纪念天象仪诞生60年
通向宇宙的窗口——纪念天文馆诞生60年
中国天文馆史话
从中央观象台到北京天文馆
中国第一座天文馆的诞生
在北京天文馆里
陪同周总理夜观星空
欧美天文馆剪影
神圣的科普事业
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
中国天文科普史略
忆大众天文社
我国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
通向世界的窗口——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百年史话
访德散记
日本科普之旅
科学与美的追求
太空美术与天文学
宇宙在召唤——我国第一次太空美术图片展览
.相会在太空画廊——访美国太空画家
宇宙的桥梁——怀念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
麦考尔的太空世界
他揭示了宇宙之美——大卫·麦林的天体摄影艺术
自学成才的日本太空画家——岩崎贺都彰及其作品
恐龙世界的“见证人”——捷克古生物画家布里安
沈左尧与科普美术
喻京川和他的太空美术
访美见闻
美国公路万里行
博物馆·博物馆·博物馆
传播知识的古堡——纪念史密松学会150周年
探索大自然的125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从帕洛马到洛杉矶——访问美国天文台的科学游记
小行星之家——访国际小行星中心
漫谈美国音乐
全球最大的游乐园——迪斯尼世界
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人们
用行动来纪念高鲁先生
李珩教授的著译生涯
陈遵妫和他的《中国天文学史》
望远镜旁60年的张钰哲
“高士其星”辉耀宇宙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袁翰青
台湾天文事业的先锋——蔡章献
香港太空馆创始人——廖庆齐
对一位杰出而正直的日本科学作家的纪念
藤井旭的宇宙赞歌
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
书刊导航
《天文学报》发刊词
一套大型的天文教学和科普图集一天文学图集》前言
一本跨世纪的星图手册一星图手册》前言
当代的“科学大纲”一最新科学指南》中译本序言
在宇宙里漫游一星空探秘丛书》序
向伪科学宣战一科学与怪异》代序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贺《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出版
不该遗忘的科学巨译
是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吗——评《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一文
从《谈天》到《宇宙卜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通俗天文学著作
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弗拉马利翁和《大众天文学》
祝您更上一层——敬贺《科学画报》创刊60周年
世界图解科学杂志中的超新星一牛顿》
科海导航——介绍20年来《科学图书和影片》期刊及书目
附录一 李元科普活动简历
附录二 李元编创作品统计
附录三 小行星命名及其他
凝结中日友谊的三颗小行星
科普情牵半世纪——记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
让我们认识这些星
科普界双星
他们的名字挂到了天上
祝贺与怀旧
两位中国科普作家荣获小行星命名殊荣
宇宙科学的普及者
科普专家谈“宇宙语”——访李元研究员
创建天文馆的科普作家——李元
让科学艺术化——访科普专家李元
李元:科普生涯50年
牢牢守住科普这块阵地——访著名科普作家李元
北京天文馆该不该拆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备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这本由李元创作的《到宇宙去旅行》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系列之一,全面记录了作者李元60多年开拓中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历程,作者把科普当做征服读者和观众的一门艺术,在普及天文知识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和艺术性,本书即是作者献身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总结。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这本由李元创作的《到宇宙去旅行》是其中一册,是作者献身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