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乔木传(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乔木传编写组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著的《胡乔木传(上下)》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同志的生平传记。记录了胡乔木同志自1912年出生到1992年去世期间的事迹,特别是对他成为一名共产党人后的革命活动及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文化战线领导人后的业绩做了客观详实的记述。

内容推荐

胡乔木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的一位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曾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文化大革命”后,又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享有“中共中央支笔”的美誉。

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著的《胡乔木传(上下)》按照胡乔木的生平经历,较为客观、详实地记述了胡乔木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家世与童年

 扬州中学六年

 倾心社会主义

第二章 人党前后

 在清华加入共青团

 创办民众夜校

 主编《工农兵小报》

 再被列入侦缉黑名单

 来自“左”倾领导的打击

 避难盐城加入共产党

 主编《海霞》

 脱险

第三章 从杭州到上海

 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

 在浙大的诗文和革命活动

 浙大学潮中的闯将

 逃离杭州到上海

 担任文总党团书记

 江苏省临委的成立及其后的工作

 与鲁迅相呼应

 暂避培明女中

 离开教职后的写作与活动

第四章 到延安

 从上海到延安

 主持安吴青训班的教学工作

 担任中央青委宣传部长

 主编《中国青年》

 参加延安的文化活动

第五章 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担任毛泽东秘书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理、宣传毛泽东的讲话

 参加总学委的工作

 主编《中等国文》课本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六章 重庆淡判的前前后后

 跟随毛泽东赴重庆

 留在重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返回延安以后

第七章 转战陕北的日日夜夜

 转战陕北之前

 奉命回到毛泽东身边

 跟随毛泽东转战

第八章 在西柏坡

 从杨家沟到西柏坡

 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和中宣部副部长

 列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由西柏坡进北平

第九章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伴随炮声的檄文与捷报

 参与筹备新政协

 参与起草共同纲领

 出席新政协

 参加开国大典

第十章 领导新闻工作

 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

 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毛泽东以胡乔木名义撰写驳斥艾奇逊的谈话

 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第十一章 紧张繁重的宣传理论工作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用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胃切除手术之后

 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超负荷的工作

第十二章 关注语言文字工作

 从起草《文电指示》到组织编写、发表《语法修辞讲话》

 倡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指导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第十三章 参与起草宪法和重要文件

 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参与起草总路线宣传提纲等重要文件

第十四章 指导《人民日报》改版

 改版的缘由与准备

 作改版动员报告

 对改进人民日报编辑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

 修改改版报告和撰写改版社论

 改版取得成功

第十五章 八大前后

 参与起草八大文件

 出席八大会议并参与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

 作八大基本精神报告

第十六章 参与国际领域的斗争

 参加中央关于苏共二十大问题的讨论和处理

 参加中共代表团赴苏调解波匈事件

 参加起草《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参加1957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工作

 撰写和修改揭露美国侵略的社论

 撰写社论《美国赶快悬崖勒马》

 撰写论文《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

 1960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紧张工作

第十七章 在曲折的探索中

 按毛泽东意见改进双百方针的宣传贯彻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在大跃进“热潮”中

 参与纠正“左”的错误

 在庐山会议上

 带队进行湖南调查

 参与调整农村人民公社政策

第十八章 在长期休养中

 疗养中的工作

 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杭州感事

 词十六首的创作

 “诗词二十六首”的创作

 指导对白求恩的宣传

第十九章 在“文革”风暴中

 山雨欲来

 毛泽东的叮嘱和安排

 邪火烧身

 “一月风暴”前后被揪斗

第二十章 “冷藏”

 毛泽东未能谋面的造访

 背靠背的专案审查

 向毛泽东求助

 在软禁中

 一次没有完成的“探险”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领导整顿的得力助手

 出席国庆招待会

 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推动文艺调整

 不一样的评《水浒》

 代管学部

 主持修改《工业二十条》和科学院《汇报提纲》

 组织撰写《论总纲》

第二十二章 再次挨整与复出

 转信引起大变故

 在巨大的压力下

 粉碎“四人帮”后的委屈

 邓小平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 再次复出之后

 主持新版《鲁迅全集》注释

 再次充当邓小平的助手

 主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章的写作

 审改推倒“两个估计”的文章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

 搭建院所两级领导班子

 适时转移工作重点

 让社科院做党和国家的得力助手

 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倡议编辑《当代中国》丛书

 告别社会科学院

第二十五章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

 两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拨乱反正

 协助邓小平起草四篇重要讲话

 一个重要报告:《科学态度和革命文风》

 一篇重要发言:《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一个重要举措:调《于无声处》剧组晋京演出

 阐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

第二十六章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协助邓小平起草主题报告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三次发言

 修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

 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

第二十七章 理论工作务虚会前后

 理论务虚会的由来

 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探讨

 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理论务虚会上出现的一些偏差

 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奋斗

第二十八章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

 负责起草国庆三十周年大会讲话

 接受历史决议的起草任务和初步设想

 为写好历史决议呕心沥血

 四千人大讨论和十八条修改设想

 历史决议的起草与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

 对历史决议的反复修改

 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

第二十九章 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之后

 参加修改宪法

 为中央起草文件

 心忧天下

第三十章 积极参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从批判《苦恋》到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

 批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批评王若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行

 对周扬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的批评

 协助邓小平起草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关于异化和精神污染问题的发言

 反对精神污染的经过

 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对反对精神污染的不同评价

第三十一章 十二大前后

 参与主持党章修改

 负责起草十二大报告

 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对十二大精神的宣传

 指导修改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报告

第三十二章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学习和宣传《邓小平文选》

 用抗日战争史教育干部群众

 推动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

 指导职工读书活动和干部理论教育

 重视在大学生和先进青年中吸收党员

第三十三章 诸多领域的贡献

 为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倾注心血

 指导党史研究

 对文字改革和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

 诗歌创作的新丰收

第三十四章 十二届二中全会后的文件起草工作

 起草《思想工作决定》

 参与起草《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起草邓小平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十五章 十二届六中全会前后

 休养期间的调研

 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长篇发言

 在处理1986年冬学生闹事的过程中

 协助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整顿与建设

第三十六章 赴美国讲学

 应邀访美的经过

 为赴美讲学作准备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密歇根大学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华盛顿和纽约的活动

第三十七章 “八九”风波前后

 推进中美学术交流和开展“补充外交”

 为邓小平做的最后一件事

 同美国记者的谈话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研工作提上日程

 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意见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三十八章 最后的岁月

 撰写《回忆毛泽东》

 总结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修改定稿并写《题记》

 编辑《胡乔木文集》

 病榻上的绝唱

 修订再版《人比月光更美丽》

 与世长辞

胡乔木生平大事年表(1912—1992)

后记

试读章节

扬州中学六年

1924年夏,胡乔木从本村的高等小学毕业,以良好成绩考人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前身——省立第八中学。那时,盐城还没有好的中学,从高等小学堂毕业以后,要继续读书,只有西去淮阴,或者南下扬州、南京。胡乔木的大哥胡达新,早已在扬州八中上学,这时要进高中了。胡乔木进扬州八中读书,实在是轻车熟路。

从盐城到扬州,由里下河入京杭大运河,水路300里。在这条水路上载客航行的一种木船,船上可以烧饭,可以睡觉,叫做“窝船”。扬起风帆,要不了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扬州。

1924年初秋,年方12岁的胡乔木(当时名胡鼎新),第一次远离家门,坐窝船来到苏北最繁华的城市——扬州,开始长达六年的中学生活。

入学不久,胡乔木就以才华出众博得“神童”的美名。他写的一篇文章《送高二同学赴杭州参观序》,受到老师的嘉奖。由此,他的作文常被语文教师选作范文在同学中传阅。

扬州八中在大革命时期是一所相当活跃的学校。学生中进步青年不少,学校里也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活动。大哥达新比鼎新高三个年级,当时思想很进步。他同宿舍的同学不少是国民党左派,其中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因国共合作而加人国民党的“跨党分子”。在他们的宿舍里,有各种进步刊物。由于这一层关系,胡乔木在上初中时,就读过《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看过《共产党宣言》,倾向革命,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胡乔木爱好文学,《创造月刊》《小说月报》等新文学刊物更是他爱读的刊物。他还阅读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几十年后,他回想起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的剧本《望星空》,说:“我当时还是一个初中的学生,读时当然偏向于参加革命而牺牲的儿子,对那位天文学家的父亲倒也不痛恨,只是感到世界上原来有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态度,不过自己无法同情罢了。”

初中二年级时,有两件事使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给胡乔木很深的印象,很大的影响。

一件事是,听恽代英的演讲。恽代英从读书与救国的关系讲青年人的出路,说明读书不忘救国、为了救国的道理。胡乔木深受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非常钦佩共产党的革命家、宣传家。他的学习更加勤奋,阅读进步书刊也更加自觉了。

另一件事是,在《中国青年》上读到朱自清的诗《赠AS》。在这首诗中,朱自清赞颂他的这位朋友有无比的威力——“我想你是一阵飞沙走石的狂风,要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这位朋友要成就空前的伟业——“你飞渡洞庭湖,你飞渡扬子江;你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胡乔木说: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产主义,但是它已经明白地、毫不含糊地讲到共产主义的理想,这就是“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

对于胡乔木说来,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由此开始,胡乔木接触并进而学习和实践共产主义思想,不久就投身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了。

胡乔木一开始只是跟一些高年级的进步同学(其中也有共产党员)有接触,跟着他们参加一些校内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军阀的活动。那时正值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在北伐军进入江苏境内快要过江的时候,校内共产党组织曾经策动军阀孙传芳部驻扬州的一个团倒戈起义。胡乔木参加贴标语(如: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欢迎北伐军)、折叠响应北伐军的油印传单准备散发等活动。不久北伐军来了,学校里也住了很多部队。后来孙传芳反攻,北伐军退走。传说孙传芳要大开杀戒,屠杀学生。胡乔木和参加欢迎北伐军、策反倒戈等活动的同学都逃到长江南岸的镇江躲避。春寒料峭,一二十人挤在一个阁楼的地板上睡觉。在避难中,胡乔木也没有浪费时间,利用这个机会,“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和国民党左派的小册子,对于当时的政治变化稍微有了些更清楚的认识”。

在镇江躲避了一个来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镇江的火车站、轮船码头,到处贴着“肃清跨党分子”、“欢迎蒋总司令”等标语。胡乔木他们在镇江不能待了,只好又回扬州。兵荒马乱,学校放假,胡乔木就算初中毕业了。

1927年秋季开学,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合并为省立扬州中学。当时,扬州中学高中是文理分科的,胡乔木选的是理科。编在普通高中一年级乙班。他在同班同学中间留下很好的印象。六七十年后,老同学乐怡然回忆当时的情景和印象说:“在班上他的年龄最小,但显得比大他两三岁的同学要成熟得多。他温文尔雅,沉默寡言,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又谦逊有礼,追求进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和同学们的钦佩,常被推举作为本班代表和学校或外班打交道。”

高中三年,胡乔木虽然读的是理科,但对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在自传中说:“以后第八中学改组为扬州中学,我仍在该校读书。我对于文学仍旧继续钻研,但阅读范围是更广泛了。那时我人了理科,因此对自然科学也下了些工夫,但是对正课却不甚热心。”

那时,扬州中学有个好的做法,在教室一角放置一个书柜,从校图书馆借一些书来,供同学自由取阅,称为图书角。胡乔木自觉地担当班上图书角管理员的角色。图书角存书一百多本,大部分是文学名著,也有少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过一段时间到图书馆选书、换书,是胡乔木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

P5-7

后记

1994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胡乔木传》编写组,主要任务是:“编辑出版各种专题文集,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胡乔木的生平进行研究,写出有思想历史深度的《胡乔木传》。”并指出:“这些工作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系统地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所有专题文集和传记文稿完成后,仍请邓力群、胡绳同志和了解乔木同志的有关老同志审阅定稿。”

1994年8月,由邓力群同志任组长的《胡乔木传》编写组正式成立。编写组在完成胡乔木同志生前编定的三卷本,《胡乔木文集》出版任务后,陆续编辑出版了专题文集11种,包括:《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及其增订本,“乔木文丛”6种(胡乔木谈中共党史、谈新闻出版、谈语言文字、谈文学艺术、书信集、诗词集),《胡乔木集》《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过两次增订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与此同时,编写组成员们对胡乔木生平进行研究,就若干重要问题,陆续撰写了一些论文和文章。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由程中原、朱元石、王玉祥三人执笔,于2006年写成《胡乔木传》初稿。按照胡乔木的生平经历,《胡乔木传》分为六个单元:一、青少年时代。二、从延安到北京。三、五六十年代。四、“文革”中。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六、十二大以后到逝世。第_、四单元由程中原执笔,第三、五、六单元由朱元石执笔,第二单元由王玉祥执笔。初稿经传记组内黎虹、卢之超、李今中和执笔者一起通读、讨论、修改;又征求逄先知、龚育之、有林、卫建林、蒋振云等同志的意见并由执笔者进行修改;再由程中原同责任编辑张永(当代中国出版社)、张伟珍(人民出版社)通读、讨论并请执笔者修改。此后,邓力群同志责成编写组副组长程中原对经过上述三轮修改的书稿进行统改。逐章报送邓力群同志审读提出修改意见。这一轮统改工作自2007年10月起,至2010年7月,历时将近三年。自2010年7月起,程中原按照邓力群同志的意见进行第二轮统改。每改完一个单元,即送张永、张伟珍进行编辑加工,同时把统改情况向邓力群同志汇报,听取指示,不断改进。经过三个月如此往复工作,终于完成。邓力群同志于2010年9月19日写出《(胡乔木传)审读意见》。2011年1月,印出清样稿呈报中央审定。

中共中央宣传部即将书稿分送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等八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编写组成员听取了逄先知、金冲及、宋木文、有林等了解胡乔木的同志的意见,听取了胡乔木同志子女胡木英、胡石英和亲属胡贻志、张汝谋等同志的意见。

为保证《胡乔木传》的质量,邓力群同志邀请金冲及同志担任编写组副组长,负责指导修改工作并定稿。编写组程中原、黎虹、卢之超、朱佳木、胡木英、朱元石同志按照八单位审读意见和修改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再交金冲及同志逐章逐节审改。这样的修改进行了三轮,至2012年11月完成。

中宣部将《胡乔木传》2012年12月送审本再次分送中央八个单位审读,得到这些单位的肯定。2013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编写组几位同志又对这些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研究,认真处理,从内容、结构到文字,又作了不少修改。对全书所有引文、注释的出处,由李今中同志负责,同当代中国研究所刘仓、曹守亮两位副研究员,一一进行了核校。在此基础上,程中原同志对全书的修改进行汇总整合,经朱佳木同志审阅,由金冲及同志定稿。2013年9月,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履行出版手续。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于2014年7月批准出版。

《胡乔木传》的编写,从准备到完成,历时二十余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中办、中宣部的领导,得到中央档案馆和相关部门档案馆的大力支持,承蒙中央不少部委、很多老同志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书中照片、手迹、书影是由胡木英主持,黎虹、李今中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李建斌参与选配的。对书中存在的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胡乔木传》编写组

2014年7月1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