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的同志靠什么对他人、对社会发生影响?靠什么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这里边,首先起作用的恐怕还是品德、人格的因素。应该说,有高尚的品德,有学业的专长,有服务社会的愿望,是每一个民盟成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尊重,得到为社会发展贡献专长的机会,就必须非常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张澜先生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该表达对这位民盟前辈的纪念和缅怀,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张澜先生一生的道德文章中领悟到最本质的东西,就像很多同志谈到的那样,真正向前辈学习,树立起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素养标准,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加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方然的《张澜(群言典藏)(精)》便记录了他的一生,从而让我们更好得认识他,从他身上学习,如何提高自我修养,树立较高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素养标准。
张澜一生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历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府的覆灭、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的大潮把当年致力于为中华民族探索未来出炉的知识分子推上了风口浪尖。张澜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探索中走在了队伍的前列,并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方然的《张澜(群言典藏)(精)》忠实的记录了他的一生。
此时,随着各国列强攫取各地路权行动的加剧,中国民族资本的抗争也日趋激烈。经过复杂的斗争,粤汉铁路的主权已从美国人手中拿回,苏杭甬铁路也拒绝了英国人的借贷。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相继争回和保住了一些路矿的权利。川人为此备受鼓舞。四川留日学生首先站出来呼吁自办川汉铁路,他们以急迫的爱国之情呐喊,“四川铁路人他国之日,即四川全省土地人民永服属他国之日也”。希望能唤起川人的觉醒。出于时局考虑,1903年5月,锡良在即将上任四川总督之时,奏请自设川汉铁路公司,奏日:“奏为自设川汉铁路公司,以辟利源而保主权。四川天府奥区……外人早已垂涎,群思揽办……若不及早主张官设公司,招集华股,自保权力,迟之日久,势不容己;或息借洋款,或许人兴修,以致喧宾夺主,退出无权。况川省……高踞长江上游,倘路权属之他人,藩篱尽撤,且将建瓴而下,沿江数省,顿失险要……非速筹自办不可。”同年(光绪二十九年六月)锡良到任成都后,召集川中官绅,商议筹划成立川汉铁路公司,并于同年12月上奏陈述依照章程设立川汉铁路公司以及委派冯煦等为督办、会办,拟定筹款集股的办法。1904年(光绪三十年八月),以蒲殿俊为首的四川留日学生担心川民集股不积极踊跃,影响川人自办川汉铁路,于是联合川籍留日学生300余人集会招募股金,由各留学生量力而行,投资认股,为川人做带头和表率(当时张澜尚在日本留学)。集会上,当即募得4万余金,因其额尚少,于是各位学生又向亲友游说认购股金,共募得30万金,并电告四川总督锡良,同时致书全川人民,号召全川人民投资集股,自修铁路,以为救国。由于四川留日学生带头认购股金,促进了川路征收股金的进行。锡良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奏呈议定川汉铁路公司集股章程及集股办法,又由商、户、外务三部共同奏呈,清政府商议确定,同意路股分为租股、官股,官股的股金由土药税、盐茶税和所创办的铜元局所出。于是,官商合办的川汉铁路公司于1904年2月在成都成立。所谓的自办川汉铁路公司,因为路款多集自民间,而修路之事却为清政府官吏所把持,所以川汉铁路公司实为民资官办。
川汉铁路线路,自汉口起,经宜昌、夔州(今奉节)、重庆、永川、内江、资阳,而后到达成都,全长约1980公里。汉宜段自汉口经沙市到达宜昌,后改为自京汉线的广水站起,经襄阳、荆门至宜昌,全长约600公里。自宜昌以西到成都的铁路线路,由川汉铁路公司修建。川汉铁路公司成立以后,即决定工程由宜昌开始,先修建宜昌至万县一段。然而,川汉铁路公司创始之初就陷入了官商合营的泥淖中。
川汉铁路公司成立之时,在其拟定的铁路章程第二十五条中,暂定资本为5000万两,由社会募集4000万两,发起人则承担其中1000万两,铁路预定期限5年竣工;铁路开始营运后,上交十分之四的纯利作为铁道税,45年后铁路归国有。因为铁路股款主要来源于“抽租之股”的民间,规定“凡业田之家,无论祖遗、自买、当变、大写、自耕、招佃、收租在十担以上者,均按该年实收之数,百分抽三”。另规定“其有佃户押重租轻,及债户以租抵利者,但有租可收,数在十担以上,均一律照抽,不专抽自业主”。所以,全川民众,无论贫富与否,皆与川汉铁路关系密切,这也是保路运动最终能唤起广大民众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工程运作过程中,由于公司为清政府官僚所把持,贪污、挪用工程款极其严重。1905年,锡良迫于舆论,在公司的总董、副董和督办中安排了当地士绅,但这些人“惟不得干预本公司用人行政职权”。此外,川汉铁路公司冗员众多,开支庞大。
亲身感受蜀道之难和在海外看到的工业革命的力量,特别是他们亲眼目睹了日本这个蕞尔小国迅猛发展而成为强大帝国的过程,张澜等出川留学的学子们深感工业革命的意义和自修川汉铁路的价值,他们始终密切关注着川汉铁路公司的命运。鉴于川汉铁路公司的种种弊端,1906年,在日留学生300余人,组建了川汉铁路改进会,联名上书锡良,提出《川汉铁路公司商办建议书》,不久在川汉铁路改进会创办的《报告书》月刊杂志上,他们又发表了关于川汉铁路的长篇论文《改良川汉铁路公司议》,文逼时弊:“川汉铁路公司即创设于商律初步之后,是川汉铁路公司实与商律共其发生存在之命运。诚能商律维持公司,则铁路可望办成,而商律有效力、使商务有起色……现在利权且将不保。日复一日,后患何堪!故不止四川一省之不幸也。此川汉铁路之成败关系中国全局……
P50-52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纵横捭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民盟历史文献》编委会
在《民盟历史文献》丛书付梓之际,掩卷回首,民盟先贤们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不绝如缕,久久难忘。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我们每每被他们为信仰、为理想奋斗的坚定精神所感召和感动。
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民族富强、人民福祉的赤诚之心,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文品格和社会良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探索了一条新的宪政之路;和平、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如今,面对着他们的拳拳之心和丰功伟绩,我们感叹!赞叹!怀念!更要继承!
《民盟历史文献》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厚爱。我们要特别感谢为此丛书孜孜不倦地考证、核实、梳理、完善的各位专家、学者,是他们的认真严谨,才使此丛书能够客观地展现历史的真貌;更要特别感谢中共中央统战部与民盟中央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和重视,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厚重的出版工作任务;还要感谢各省、市、地区的民盟组织,为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文献资料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感谢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的辛勤笔耕和一点一滴的忠实记录,才集成了民盟历史的全貌;感谢为此丛书付出辛劳的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谨以此丛书献给所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献给为共和国诞生抛洒了智慧和热血的先贤们;献给那一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