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功新著《玉笛谁家听落梅》搜罗了他近一年来的创作成果,共有100余篇20多万字,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第七乐章”。
本书在针对社会上某些人只知抱怨、不知省思的现象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但同时也予以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寄予了美好的期待。书中的文章既洋溢着独特的生命精神,又镌刻着深沉的人性光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玉笛谁家听落梅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蒋勋功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勋功新著《玉笛谁家听落梅》搜罗了他近一年来的创作成果,共有100余篇20多万字,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第七乐章”。 本书在针对社会上某些人只知抱怨、不知省思的现象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但同时也予以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寄予了美好的期待。书中的文章既洋溢着独特的生命精神,又镌刻着深沉的人性光华。 内容推荐 蒋勋功著的《玉笛谁家听落梅》以睿智和平实的语言,讲述人生多艰,失意、烦恼、迷茫、痛苦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有一个好心态,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生活,阐述了人只有拥有平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道理。 目录 第一辑 玉笛谁家听落梅 玉笛谁家听落梅 有些话最好别说出来 “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鸡蛋筐里的锯木屑 看着别人吃饭自己饿 人熟礼不熟 “千事万事,不耽饭事”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日落也有万千红 要让“差念”转个弯 做了萝卜,就做不成白菜 风景不转,心境便是转 机场里等不来船 “崽大父难为” 曹雪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山花无人欣赏也要芬芳 “千年古树莫存身” 徐霞客并不是因为走的路最远 培育身边的春光 “钓鱼先打窝子” 享受喧哗后的宁静 落叶不只在秋天 把别人的好记起来 茶让水不再平淡 人生美丽走出来 在自己的故事里成为勇者 和抹不去的伤疤共处 第二辑 心在哪,花开在哪 心在哪,花开在哪 人生如果没有“如果” 春天过去是夏天 “只要洗车就下雨” “学打逗打” “月亮再好也晒不干谷子” “不被毒蛇咬到就不毒” “打人莫打脸” 好日子烟火熏出来 有一种关爱叫放手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长痛不如短痛” 小鸟玩的是整片天空 螺原来这样“唆” “满天麻雀捉不尽” 学会告诉病人坏消息 “箩里选瓜,越选越差” 幸福也要看出处 “乡里狮子乡里舞” 当我们看不惯别人时 因为快乐所以快乐 想见的朋友总有空 阳光转个弯也亮堂 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 “不如就在今天” 只要肯看,便能看见 爱花的人会给花浇水 第三辑 随宜梳洗莫倾城 随宜梳洗莫倾城 就着木头做凳子 聋子会取名 “饭”的味道“吃”出来 “邋里邋遢,全靠菩萨” 当有人“一口喝掉洗手水” “老婆都是别人的好” 你有“初一”,我不“十五” “大人不计小人过” 师傅老,开车慢 好的关系“忍”出来 “靓汤要用文火熬” 打湿了羽毛的鸟飞不高 爱的季节没有冬天 看戏不如听戏乐 有些“鬼”前不必都讲“人”话 快乐,但也曾经有痛 欠款原来可以这样催 曾经的完美其实与现在的普通无关 茶水有时并不是用来喝的 随手携带自己的阳光 甘蔗没有两头甜 “逼人让座” 我所看见的只能是看见 每个锅底都是黑的 天阴,不一定下雨 勇于对自己说“停” 第四辑 云的寂寞风知道 云的寂寞风知道 看事容易做事难 “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 家门只为“太太”开 信任 天高云不淡 云上都是晴天 太阳明早还会升起 太阳升起,星星不见 风起了,却不一定下雨 “我往旁边去” 伞无法营造晴空 哪片云里都藏着雨 路烂才留迹深 万千风景入画来 树的沉默,在等春季 “三天不新,四天不旧” 凤起,不是树林的错 如果错过了花,可能会收获雨 不要为了鞋委屈脚 原来“牛肉”也可“敬神” “不怕死的又来了” 不满别人,苦了自己 在宣泄激情冲动中实现自我 “能多做点是福气” “下雨忘带伞,带伞不下雨” 总有一片云会为你晴 【后记】感谢写作 【附记】为了生活而写作 试读章节 老天好像捅了个洞,这雨大得吓人,瓢泼似的,雨珠甩在地上,溅起一层白色的浪花。他开车路过一家酒店,一个人赶忙过来,急急地敲着车门。以为这是黑车,说等不来出租车,请送到某个地方去,有急事要办。他心软,本来不是去这个地方,却说正好顺路,满口答应。于是上车,那人掏出100元钱作车费,他坚持,说付钱就不去。到了那个地方后,那人下车挥手告别,一脸的谢意,并说以后要交个朋友。 小事一桩,如同一阵风吹过,而回忆总是美好的。有一天,他与人聊天时无意中带出了这件事。有人惊诧不已,陌生人搭车,不怕碰上钓鱼执法的?而且搭载的那人可能会这样吹:赶土大雨,满大街都搭不上车。但凭我三寸不烂之舌,让人专程把我送回酒店,一分钱都没收,临了那孙子还乐呵呵的。 这么一分析,他背皮发麻,有些害怕和后悔,第一反应是,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如果是,那感情就被糟蹋了,人与人相处就那么难?陌生人之间为什么不可以相互信任和帮助?这事做得真的不值? 这个世界如果缺乏真诚和信任,许多的事就可能变味。 有一个人随手将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给了小区一位并不熟悉的保安,并没有等到期望中的“谢谢”。然而,事情并未简单的到此结束。有人分析,天上掉下来的月饼,会使这位保安不安,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地送我月饼?要么自己不爱吃当垃圾扔掉一样送人;要么味道不好、质量太差、档次太低;要么变质过期;还有可能在月饼里下了药害人。总之,想不明白,很不放心,捡了个烫手山芋,如此多的顾忌和疑问,这“感谢”怎么说得出口呢? 生活中此类的误会曲解不时就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明明是真情,偏偏被当作假意。 很多时候,不是天要塌了,而是自己站歪了。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想歪了,想偏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人总是要多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白搭车送人不要钱,要么傻,要么另有所图。白送月饼凭什么?一连串的猜测,丰富的联想就来了,越想越害怕,紧张兮兮。 而且,总是习惯朝坏处想,怀疑一串串。人吓人,吓死人,惶恐不安,心有余悸。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凭自己的经验去推断,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在这种人看来,这个世界上好人少,坏人多。宁可让人委屈,也不会轻易上当。 心情灰暗,整个世界也不会明亮。这样,总是不断地制造冤枉,而自己不太可能做认为不屑做的事,能躲就躲。 如此,伤害的不只是当事人。种种怪异,不信任情绪很容易蔓延,人际关系复杂而纠结。于是衍生出不和陌生人说话。有人摔倒在马路上,怕惹上事都会绕道而行。不会平白无故地专程送人,不会发神经似的送陌生人月饼,不会帮人难、解人困、救人急。思前想后,不值,怕上当。宁可被人指背皮,也不当冤大头。 那么,当有人在唾沫四溅对社会风气作批判时,而恰恰是这些人推波助澜。如果人人都提心吊胆,像防贼一样防备着别人,那社会风气会好得起来吗? 可以不去计较这些,君子坦荡荡。但是,几只苍蝇总在眼前飞来飞去,至少破坏了感觉。 信任这东西像张纸,有折痕就是烫平了也恢复不到原样。 戴着眼镜看世界,如果镜片干净,看到的是明亮。如果镜片模糊,看到的只能是混沌。心有多干净,世界就有多干净。世界之大,无所不有糅合在一起。不同的声音不能混乱我们的心情。复杂与简单,其实与世界存在无关,而是在于你怎么看,怎么想。你复杂了,他会无比复杂。你简单了,他会回馈出奇的简单。 P2-3 序言 在乡土杂文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任东华 不知不觉,蒋勋功先生从事乡土杂文创作已40余年。在这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外来思潮的汹涌冲击、社会情势的剧烈变更和文学本身从中心到边缘的迅速滑落,如过山车似的命运无常;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无边诱惑的敲打与拒绝,文坛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也习惯了“各领风骚数几年”的繁华与寂寥。一些人将文学作为敲门砖,一些人已在经营中功成名就,但也有一些人,把创作当成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与梦想,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他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计名利,无关成败,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为文学为梦想加油。而蒋勋功先生在乡土杂文的园地里的执著与坚守,正体现了屈原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素”的不悔精神,也为寂寞的文坛平添了纯粹、清新与独特的创作方式。 一、以经验为文 俗话说,人情练达即文章。自参加工作伊始,从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打拼到显赫的地方政府高位,蒋勋功先生辗转多个部门,经历了姿态万千、风风雨雨的人生锻炼。个中滋味,自是一言难尽。 但可贵的是,无论是勤勤恳恳地办实事还是谨谨慎慎地作决策,他都始终与群众面对面,与他们的生活、问题、需求、呼吸,息息相关;无论是深处机关办公还是奔波于田埂地头,他始终是老百姓中的普通一员,唠嗑着他们的家长里短,体验着他们的酸甜苦辣,惊叹于他们的智慧与忍耐,接受着他们的质询与抱怨,感恩于他们的宽容与理解,热爱着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正是在与老百姓的接触中,蒋勋功先生体验了生命的蓬勃与丰满,理想的执著与绚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在农忙时节,在偏远的村道上,在朴实而嘹亮的吆喝里,在结满老茧的手中,在滴着雨水的屋檐下,蒋勋功先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生活的博大与丰富、自然与真实,并将之化作杂文创作的源泉。这些经验是挖之不断,取之不尽的;但蒋勋功先生并未停留于此,而是从思辨的高度将这些民间智慧予以聚集,不断地捶打与提炼,从而结晶成通俗、豁达而又深刻的人生哲学;这从诸多的文章标题可以看出,如《你有初一,我不十五》、《打人莫打脸》、《云的寂寞风知道》、(《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徐霞客并不是走的路最远》、《甘蔗没有两头甜》,等等。通过行动书写,从最平凡、最朴实、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发现生命的密码。 现略举一例。针对社会上某些人只知抱怨、不知省思的现象,蒋勋功先生既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但同时也予以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寄予了美好的期待: 这个社会,并不缺少不满别人的人。“哪个人前不说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好像“洪洞县里无好人”,造成的只是对别人的伤害。有人乐此不疲、津津乐道、自以为是,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对的总是别人。而缺少的是自省、有自知之明的人。本来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价值观、审美观,只要不对你影响什么,大可不要计较。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有别人不满的时候,紧要的是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不去迎合迁就,而尽力去做得完美些。(《不满别人,苦了自己》) 这样的耿耿直言,触目即是。蒋勋功先生集社会智慧之大成,予以点染,从而开拓出了杂文之美、之善、之真。这种经验是原生态的,又是最自然的;这种经验源于丰富的人生体验,因而淳厚而韵味悠长;这种体验犹如黑夜中的火把,让我们不致迷失于黑暗,而充满希望于未来。 这些经验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既洋溢着独特的生命精神,又镌刻着深沉的人性光华。沈从文在渡船、虎耳草、山歌、翠翠等“边城”的“情、事、人、物”中,发现了历史的“常”与“变”,并对现代物质文明所挟带的“疾病,,及其所包裹的一些污浊泥水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蒋勋功先生却通过对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仪式、温情、传统、谚语,以及为人处世等生存智慧的频频回首,表达了内心深处超越世俗情怀的诗意栖居,以及基于现实的感恩与珍惜,如《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伞无法营造晴空》、《能多做点是福气》、《要让“差念”转个弯》、《心在哪,花开在哪》等文,以及“只要努力,时时、处处都有机会把握,幸福就在身边”等警句即是如此。 正是于无处不在的“经验”之中,蒋勋功先生“发掘”了他的创作之“源”。 二、以良智为文 杂文的功能在于针砭时弊,弘扬美好。尽管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蒋勋功先生对其概念、内涵及作用等义域进行了新的拓展,使其现代化了;但在价值取向方面,他始终坚持了杂文的本质与底线。这就是: (一)关注底层。蒋勋功先生将工作与创作进行了水乳交融地渗透。正如赵树理所表达的: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以小说的形式将之反映出来,从而引起重视、求得解决。蒋勋功先生也是从日常工作中,将遇到的难题用杂文的形式予以指出,从而引起“警醒和疗救”的注意。由于蒋勋功先生出身于农村,尽管后来历经不同岗位,但其主要的工作内容仍然是面对基层,所以对于群众的人情冷暖、吃喝拉撒、世态炎凉,仍然有着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对于他们的性格、行为、作风和优缺点,都把握得非常透彻;对于他们在社会转型中的困惑、迷茫、顽强、勇气、胆魄,都由衷地感同身受;对于他们的不幸遭遇、痛苦、流离、悲欢,都予以深刻的同情。因此在杂文创作中,他真正实现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也切实地实践了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即:对于人民的缺点,他不是嘲讽,而是以帮助的姿态指出来,并在善意的批判中帮助他们改正。更主要的是,在这样底层立场,他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身临其境地省视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地向群众学习,做他们的贴心人、倾听者;他的这种姿态也赢得了群众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的杂文也由此在读者心中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并传颂不已。 (二)全面弘扬社会的正能量。由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各种利益缠结,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也在交错中不断伸展。社会转型使许多人迷失,也迫切地期待价值秩序的重建。如何在这种社会情势之下,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实现人生梦想,成为许多作家的考验。蒋勋功先生也深味了这种“复杂性”,在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观念冲击与物质诱惑时,他旗帜鲜明地捍卫着、开拓着和建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既包括对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如《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一文:真正被人尊重,是从心里看得起,那都是些内在的东西,无须张扬,不用自我宣传。他由此提出了“以诚立人”:记起别人的好,就会舒缓自己的心神。左右一个人的心情,许多是外在的因素,当留意别人的不足,在乎别人的短处时,坏是坏,好还是坏;记起别人的好,就会弥补自己的短。生活像镜子开阔,记起别人的好,就会发现更多的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好,当你用心记住、发现之后,就会感到原来这些都可能是自己的不足,或者做得不那么好,就会有意识地学习好,力求做好;量小失友,肚大聚朋,等等。(《把别人的好记起来》)如对世间丑恶万象的批判,如《大人不计小人过》一文:小人之小,主要是偏狭、阴暗、不阳光。心眼小,气量小,喜欢背地里搞鬼。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阳奉阴违,见风使舵,唯利是图,刻薄寡情,甚至见利忘义,小人性格不一而足,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或者是对西方现代价值的辩证吸取,或者是对不正之风的坚决抵制,或者是对新型社会道德关系的和谐构建,等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选择,蒋勋功先生始终坚持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有助于提升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是否能够强化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的正能量并规避自私、猜疑、沮丧的负能量,从而改变人民的生活、工作与行为模式,推动社会前进。至于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蒋勋功先生更强调重在参与。 (三)蒋勋功先生还通过许多案例,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横轴,以人的共同价值为纵轴,从而建构普通人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既遵循法律,又是人们的内在规范;既充分展现人的合理需求,又与时俱进地面对社会的未来发展。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你、我、他,以及所有人生活与实践的良师益友,带领我们顺利地抵达那些瑰丽的梦想,成为我们内心的引领与指向。 总之,蒋勋功先生以立足底层,同情弱者,传承真善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面人类的未来发展之“良智”,开创性地拓展了杂文创作的意域并促其现代化。 三、以杂言为文 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作家,作为一位从未离开群众的公务员,作为一位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的实践者,蒋勋功先生的杂文不知不觉地融进了浓厚的乡土味道。他的思维、他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他的话语表达,通过与老百姓打交道,已显得非常地道,且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民间俗语的大量运用。在广阔的底层社会中,民间俗语可谓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既充分地反映了现实和人民心中的要求与想法,又高度精炼,朗朗上口,所以既易于传播又展示出无限丰富的创造力。通过民间俗语,我们几乎可以发现社会被遮蔽的许多真相。民间俗语不是来自于个体制定,而是融汇了无数人的心血。因此,几有“一滴水见整个宇宙”之慨。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蒋勋功先生对这些民间俗语非常熟悉,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由于它们来自于群众,所以,在文章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没有造成与读者之“隔”,反而让人觉得亲切爽口。从文章的许多标题来看,即有如此效果,如:“钓鱼先打窝子”、哪片云里都藏着雨、路烂才留迹深、茶水有时并不是用来喝的,等等。这些篇章,可谓民间的“智慧书”。通过民间俗语,蒋勋功先生将创作与工作和基层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二)网络语言的汲取与创化。随着网络普及与网络文学的发展,读屏所引发的种种连锁反应对文学所发生的巨大效应,也波及到了蒋勋功先生的创作之中,他没有拒绝这种“八面来风”,而是勇敢地跃进网络所带来的变革之中,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吸收与转化也成为他杂文创作的一大亮点。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小鸟玩的是整个天空、箩里选瓜,越选越差,等等。当然,蒋勋功先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简单、自然,犹如楔子钉进文章之中,既洋溢着现代气息,又中规中矩,内在逻辑则更为坚固。 (三)对衡阳本土方言的发掘与再创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衡阳人,无论蒋勋功先生如何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但骨子里的“衡阳话”却是怎么也抹不掉的。所以,在他的乡土杂文里面,无论是从特色、标志,还是精神,都澎湃着丝丝缕缕的方言。这些方言,生在深山老林里,存在于上年纪人的记忆中,是那些与现代文明接触较少的泥腿子的专利,因此是独特的、不司忽略的。它们仿佛“出土文物”一样,既让人惊异于它的古朴,又深藏着丰富的生活内涵。蒋勋功先生得工作之便,在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所以,既保存了这些被边缘化的、甚至快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语言化石,同时又激发了其被封闭的功能,从而产生了诸多“陌生化”的功效,让人读起来既生动又新颖,如“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打人不打脸”“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等等。 (四)复活传统的文学语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文化中,精炼的文言文曾经创造了许多奇迹。蒋勋功先生也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一些“有用”之词拔擢出来,在创作中随处点染,使乡土杂文充满了浓浓的、国画般的味道。这些传统语言,往往带着古朴的风格,让人似曾相识;但由于处于乡土杂文的语境中,又给人柳暗花明之感。对于这种语词的“嫁接”,蒋勋功先生非常谨慎,力求做到恰到好处。因此,我们读起来往往有“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之感,如“花开两头,各表一枝”等。当然,在他的众多篇章中,也不妨偶尔掺杂一下“欧化”的生涩与缠绕,从而带来别具一格的效果;仿佛化石“叠成”一样,给我们形成某些美不胜收的“回味”。多种语言成分的叠加,既有效地拓宽了乡土杂文的可能性,同时在意义、结构与形式方面,也打破了乡土杂文发展的诸多瓶颈与障碍,实现了乡土杂文的整体升华及其原创化,也标上了不可复制的蒋式风格。 结语 这些年来,尽管自谦为“业余爱好者”,蒋勋功先生“从来没有过‘远大理想’去出人头地”,但他却深深地沉迷于写作并乐此不疲。他“总是想把思索、感悟、美好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先后出过7部散文、杂文、随笔集200多万字,在((中国剪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电视报》、((领导科学》、《党建文汇》、《做人与处世》以及新浪博客、网易新闻中心、光明网、久久美文网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坛等媒体发表或者转载,有些文章还获得过国家、省级大奖”,(参见“后记”)等等,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对乡土杂文的勤勉耕耘,净化了世俗的功利之心,也使他无论是在“做人”还是“为文”方面,都臻超然之境。 在此,我们可以重温他在“后记”中的一些话语: 写作借给了我一双慧眼,使我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森林。写作赋予了我一颗平常心,面对繁华纷扰,能像磐石般笃定和风一样自由;面对世态炎凉,坚守那份操守,用爱心拥抱这个世界,不随波逐流;面对成功,淡定处事,不至于忘乎所以;面对挫折,担当承受,不至于有精神上的失落和沦陷。写作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可以超越生活本身的狭隘,在感性和理性中准确把握。写作鲜明了我的生活态度,无论喜怒哀乐,阴晴圆缺,褪去雕饰,洗尽铅华,不惆怅,不迷茫,不失态……写作犹如一束圣洁的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蒋勋功先生的乡土杂文“鼓与呼”,也希望它们能够凭借其纯粹的“品质”,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传播。在当前,杂文处于低迷状态是不争的事实,他却欲以“一己之力”,奋力开辟着杂文乡土化的“羊肠小道”,不断地拓展其批判与建设、教育与知识等功能。我也坚信,当整个社会终于沉淀下来,很多人急迫地寻找和皈依自己的灵魂家园时,他的杂文必将得到更响亮的呼应,也将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是为序。 甲午年夏月于雁城 后记 感谢写作 蒋勋功 当写作按计划如期完成,这部书可以付梓的时候,我却并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 本来已经没有再出书的打算,不想刻意地去写点什么,就是随便写出来偶尔发表也不便结集。友人当时就说,你恐怕做不到。果然惯性使然,不能停笔,一年多下来,林林总总竟然堆砌了20多万字,100余篇。既然已经这样,不如归集一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回过头来梳理,每一次新的写作都能看到些许变化。只是,总觉得有些匆忙,有些粗糙,唯恐有负这么多人的关心和付出。 写作,我从来不太乐观。感觉到是一个大大的陷阱,多少人踌躇满志,最后总是败下阵来,真正弄出点响动来的不多。尤其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更难准确定位,也从来没有过“远大理想”去出人头地。但都乐此不疲,总是想把思索、感悟、美好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先后出过7部散文、杂文、随笔集200多万字,有些文章也获得过国家、省级大奖。一些文章在《中国剪报》、《广州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电视报》、《中国人事报》、《领导科学》、《党建文汇》、《做人与处世》以及新浪博客、网易新闻中心、光明网、久久美文网、网易博客、免费杂志网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站论坛等刊物网站发表或转载。如此已经感到很满足 时下,有个现象,就是出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就在我兴致勃勃地张罗出书的时候,我爱人直言不讳地兜头泼了我一瓢冷水,真心读你书的有多少人?平时有人赞赏,那是恭维你。这是关心的善意,也宁愿相信她说的是大实话。虽然不至于有她说的那么“杯具”,当然也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我说出我所想说的,尽力去说好。别人怎么认为,是我不能勉强的事。本以为在这个喧哗浮躁的年代,到处都是故事,到处都是新闻,还有谁能静下心来,听人安静的倾诉?然而,有人倾诉至少不是坏事,我以为我的文章应当多少可以起点这个作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的故事情节中,黄蓉给洪七公做了一道菜,原料主要有牛腰肉、兔肉、羊羔臀肉等。洪七公吃出了菜味的二十五个变化,每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的味道。诸味纷呈,变化多端。因肉条形如笛子,“谁家”是考人的意思,这道菜名便叫“玉笛谁家听落梅”。我很喜欢这个句子,便拿来作书名,谙合我意。无论在文章的内容、表述方式上,还是在文章的体裁上,这些我都不想重复自己,努力作些调整和变化,争取把这道“菜”做得有“口味”些。倘能有此,不胜感动。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要庆幸我喜欢上了写作,而写作又十分慷慨地回馈了我这么多。 写作借给了我一双慧眼。使我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森林。我眼中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和梦幻般的鲜活。 写作赋予了我一颗平常心。面对繁华纷扰,能像磐石般笃定和风一样自由。面对世态炎凉,坚守那份操守,用爱心拥抱这个世界,不随波逐流。面对成功,淡定处事,不至于忘乎所以。面对挫折,担当承受,不至于有精神上的失落和沦陷。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活出自我的境界。 写作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可以超越生活本身的狭隘,在感性和理性中准确把握。不至于被惯性推动,为外界左右。不会停止自己的思考,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有血有肉。“我思故我在”,灵魂与躯壳总是会依附而不会分离,成熟历练。 写作鲜明了我的生活态度。无论喜怒哀乐,阴晴圆缺,裉去雕饰,洗尽铅华,不惆怅,不迷茫,不失态。笑对人生,坦荡赤诚。 写作推动了我一路前行。总是填充着以为空虚的头脑,总是关注着这世界的点滴变化,总是留意周围发生的什么,总是思考辨析着萦绕在心的一个个问题,总是马不停蹄地倾诉着无尽的情怀。不能放松,不敢懈怠,不去重复。 写作犹如一束圣洁的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我没有理由不感谢写作。 在我的人生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的时候,由衷地、深情地亮丽了我人生的写作,有写作永远不会寂寞。 甲午春于雁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