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笔种种/广西侗族作家丛书
分类
作者 卜蓬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闲笔种种》是侗族学者卜蓬的闲心、闲情之作,记录了作者自己点点滴滴的生命成长瞬间,礼赞了生命的点滴和造化,品味了世事人生的奥秘以及生命密度的神奇与恒久。

打开此书,我们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成就,审视此生的知己情谊,审视斑斓的生活细节,审视清丽的生命轮回,从中感受自然之美,品味文学之真,体悟生活之善。

内容推荐

卜蓬编写的这本《闲笔种种》共分五编:“散文编”记人记事集天地间的真情和真诚;“信札编”为朋友间的书信往来,字真意实,明心见性;“移译编”着眼文学天下,意在吸收外来,不忘本来,观以将来;“日记编”以心以智叩问生命律动和记录生命的点滴和造化;“随笔编”残篇断简,旨在检视每一步都意味深长的学术人生。世事闲心,缥碧见底,读者可一笑阅之。

目录

散文编

 生命还原

 树爷爷

 杉姑娘

 堂兄

 小山精

 融州阿公

 侗胞喝洋酒

 时空老人

信札编

 龙年致友人的信

 致法国安妮的信

 致韩少功的信

 在线答海外友人

移译编

 飘忽的精灵

 根据麦罗妮夫人所说的……

 佩蒂和莫莉

 小天使

 LE PETIT PONT EN BOIS DE NOTRE VILLAGE

 NOTES DE RéGIONS MONTAGNEUSES

日记编

 阳光男孩的留守日记

随笔编

 话题温馨

 感谢所有人

试读章节

小刘人活泼,笑微微的不知听懂乡亲们的议论不,从平架寨出发望着不远处高耸云端的三省坡,果然打了退堂鼓。只是当司机在山脚倒车时,架不住伙伴们的劝才跟着队伍上了山。伙伴们说,小刘那么爱笑,路上少了小刘的笑声,恐怕少了点什么。一路上大伙儿见山吼山,见水吼水,像孩童般忘情地又唱又跳。队伍中吼声最为响亮、歌声最为动听的是来自三省坡东面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两位小伙子。侗家小伙子的脾性像山一般的朴实、水一般的悠柔,吼山唤水,一是因为亲近大自然心情愉悦需要宣泄,二是给大伙儿助助兴和给走在后面的伙伴们打招呼。大致因为大伙儿的激情感动了山神,走到半山腰时天放了晴,山道上闪烁着一道道飘带似的亮光。大伙儿一时兴起,吼声、歌声更为嘹亮,山壑间、树林里,到处蓄满了“噢——嗬——嗬——”的回响声。只是此时队伍拉得太长,落在后面的刘女士和照拂刘女士的两位男士的应答声先是嘤嘤嗡嗡的,过了一会,再也听不见了,于是大伙儿三三两两地停下来等候他们。

其实,刘女士的登山能力是用不着担心的,照拂刘女士的两位男士,一位在湖南省新晃县人民政府供职,一位是贵州省黎平县文化部门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平时公务缠身难得亲近大自然,这时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两人悠然自得、乐不可支。刘女士的笑声本来很动听,此时俨如一个快活的小精灵,银铃般的笑声一路响个不停。走在前面的这一拨人也高兴得不得了,轻盈、矫健的脚步像踩在音乐的节拍上,一个个怡然自得、悠游自在地与山水同乐。这一拨人中,年轻人最为激动,来自湘西会同县粟裕中学的一位老师,望着眼前飞过的一只只小鸟或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情不自禁地亮开嗓子唱起缠绵、浑厚的湘西民歌。年长者也很高兴,来自湖南省民族研究所的吴万源老师70多岁了,此时激动得像一位少不更事的孩童,手中的相机逮住什么便拍什么。无意间,拍下两棵神奇的古树,一棵是枫木树,一棵据向导说土名叫瓢羹树。瓢羹树亭亭玉立,像一位妍丽的大姑娘。枫木树挺拔、伟岸,像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两棵树相向而立,似在窃窃私语,又似在默默对视。树姑娘含情脉脉,伸出丰腴健美的手臂执着地紧攥着树小伙的臂膀;树小伙显得多情而又真诚,舒展着壮实的臂膀热烈且大方地搀扶着树姑娘的腰身。这是一对以心相许、相依相恋的“树情人”。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因人世间亲情的感召,树之精灵也在孕育着奇迹?大伙儿讶然相视,一时陷入了沉思。

“树恋人”与坐落山腰问的六爽寨遥遥相对,人树交感而衍生的传说大都很美丽动人,说不定山寨里某一对少男少女的恋情故事与这对“树恋人”有关联呢。大伙儿正在遐思的这会儿,一旁落座的研究生李艺和供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杨均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上过李艺的《神话学》课,神话是幻想中的真实,而眼前这对神奇的“树恋人”,是神话中的真实,还是真实中的神话,李艺思维很活跃,此时一定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杨均特思维很敏捷,像哲人般好发问,我和他合著过一本书,知道他的这点厉害。我借着他们的话题把一路上的感受说了出来。我说今天大伙用歌声、笑声和吼叫声证实了我们人类该如何关爱自己、善待大自然才好这样一个道理。侗胞常说“山林树木是主,细脖子阳人是客”,说的是绿色本来就是生命之色,因而世人要视绿色为尊,敬山林树木为“主”。侗胞深知此理,因而把绿色当作哺育生命的襁褓和摇篮。平日里他们见山就乐,见水就唱,在大自然的面前永远像母亲怀抱里的孩童。其实,大自然也像世人一样有它的生命律动和情感,眼前的这一对“树恋人”相依相偎,昼夜厮守,缠绵悱恻,它们是在展示着自己的生命本色和情感意义啊!大自然母亲太善良了,总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大伙儿这么高兴,显然是因为聆听了大自然母亲的教诲,因而懂得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去拥抱生命之源,去认同生命摇篮里的绿色和皈依生命本色……

我话没说完,大伙儿来劲了,争先恐后地向山顶爬去。

据向导说,眼前还有一截不是路的路,平常须耗上四五个时辰,今天下雨怕是要在山顶和“山兄弟”一同过夜了。向导说的“山兄弟”,脚跟向前,脚趾朝后,和典籍中记载的“小精灵”一样顽皮捣蛋,但对人真诚、友善,因此侗胞称他们叫“山兄弟”。听向导这么说,大伙儿高兴地欢呼起来,说交上“山兄弟”做朋友,此行更加神奇浪漫了。说着,树林里、山壑间,回荡起久久轰鸣着的歌声、笑声与吼叫声。

P4-6

序言

诗意世界的执着追寻

朱慧珍

卜蓬给我送来他的新作《闲笔种种》,希望我为这部书写序,我欣然答应了。但翻开他这本新作,看到其中除了散文、书信、译文,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日记,是由卜蓬代为捉笔的一位“留守儿童”的日记。对于日记体裁,我从未评论过,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久久不能动笔。当我仔细拜读他的散文“树爷爷”“时空老人”等篇目后,那些无私、善良、厚道的人物一一映人我的眼帘,让我忽然想起几年前曾写过的一篇评论卜蓬小说《蜂巢界》的文章,标题是“诗意人生的追求——张泽忠小说的生命美学解读”。卜蓬在他的小说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侗乡美的人,美的景,并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的、令人陶醉的景观,充分展现了他对诗意人生的执着追求。在卜蓬笔下,老年人无私、刻苦、淳朴、宽厚,青年男女清纯、开朗、亮丽,小孩子天真、活泼、健美。他笔下的侗乡的山是那么绿,水是那么清,阳光是那么灿烂。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对诗意人生的热烈追求。再回头看看新作中的“阳光男孩的留守日记”,日记中那位留守儿童来来的成长史,不正是鲜活的生命的诞生、丰富、展开吗?日记中所展现的童真、纯洁、美好的世界,不正是对诗意人生(或称诗意世界)的追寻吗?我终于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我仍然可以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对卜蓬的新作进行解读。命题为“诗意世界的执着追寻”。之所以用“执着”二字,是因为这是卜蓬在作品中的始终不渝的一贯追求。

当代生命美学之精华在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关注,同时将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艺术是人的生命的彰显、提升和超越。这是符合艺术的本体特征的。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卜蓬作品的。我在评论他的小说时曾经说过:“在这些形象后面潜藏着一个活跃的生命,一颗跳动的灵魂。这里有爱的倾注,有美的祝赞,但爱与赞美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这就是对诗意人生的追寻。”这些评论同样适用于卜蓬的新作《闲笔种种》。他的散文自不必说,就说那占三分之二篇幅的日记。他在“日记编”的题记中写道:孩提时听母亲哼着曲儿稀里糊涂地长大,一日,恍然悟起,像天下的父母一样,母亲唱的歌儿,原来是在礼赞生命的点滴和造化。题记中母亲的歌儿是这样唱的——

一片树叶儿,

一滴露珠,一缕阳光,大地明晃晃。

沐浴雨露,沐浴岁月时光,

宝贝儿一颗米、一颗米地慢慢成长。

两片、三片树叶儿,

滴滴甘露,缕缕阳光,世界一片光亮。

雨露阳光,岁月食粮,

宝贝儿一滴滴、一缕缕、一仓仓地好好收藏。  白云白,蓝天蓝,

缕缕阳光金灿灿。

沐浴岁月时光,

宝贝儿健康成长,快乐地飞在蓝天上。

母亲唱的歌儿是“日记编”的点睛之作。它不仅“是在礼赞生命的点滴和造化”,而且是在赞美生命的美好未来。告诫子孙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在“日记”中,小男孩从意识蒙咙、混沌到学会洗脸、穿衣、拖地板、唱歌、跳舞、打字、背唐诗;从分不清你我到眷恋妈妈、爸爸、大大(外公)、外婆、舅舅;从撒娇淘气到学会去爱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从满足于“家”这个小天地的快乐到对新奇、快乐、神秘的红顶屋幼儿园的期盼。他“一颗米”“一颗米”地长大。童真、童心、童趣充满了日记的字里行间。而对妈妈、爸爸的眷恋则是日记的中心主题。日记中反复写到来来热切地盼望爸爸、妈妈的到来,爸爸、妈妈离开,他依依不舍地送别,然后又是一轮急切的等待,不情愿的告别……作为儿童,爸爸、妈妈就是他最亲密的世界,爸爸、妈妈的到来,大大、婆婆的爱抚,让他开心,快乐,让他心里充满阳光。然而,作为“留守儿童”,“来来的心灵世界空缺了什么,来来的喊声像补偿了什么。把来来抱起来的一刹那,大大在想:来来,阳光男孩,属于你的金色阳光,定能熠熠生辉,灿然明亮”。这是大大对阳光男孩的祝福,也是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对诗意世界的追寻。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作者心底里的中国梦。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的那样:“与其说是在写日记,不如说是一位顽童老者在和小外孙打闹之余,倏忽间寻回了那份源自自然本原的感觉力与表现力。或者说,作者凭借那份最初的感觉力与表现力些微巨细地记录下小外孙的生活点滴的同时,即发现了岁月的奥秘和生命的最深秘密:成人世界里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童。孩童世界里,岁月的脚步声是那么的动听,生命的脚步声是那么的神奇和妙不可言。”“曾经拥有的那颗童心找回来了,魅力无限的诗性世界定会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其实,人们心里也都明白,拥有诗意世界,生活才有乐趣,就像孩童那样,一切都新奇、新鲜,世界不被看老,那有多美好。”愿卜蓬心底里的那份执着梦梦想成真,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充满诗意的中国梦。

侗族是一个善良纯真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诗意栖居的民族,卜蓬作为侗族的忠实子孙,他对诗意世界的执着追寻,正是侗族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说生命美学之精华在于关注人的生命的彰显、提升和超越,卜蓬的新作《闲笔种种》执着于此,当是对人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意境的关注。卜蓬的尝试值得期待。

是以为序。

2013年11月3日作于相思湖畔

后记

生命的脚步声:《闲笔种种》的诗性维度

记得10年前小说集子《蜂巢界》付梓时,民族出版社宝贵敏编辑从京城打来电话说书稿看后很激动,编辑过程中来不及细细品味,书出了后一定好好地读一读,作者为编辑的这番话兴奋过。10年后电子邮件传出《闲笔种种》,漓江出版社何伟编辑回复说编辑本书将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程。此一时,作者高兴的同时即感到忐忑不安。《蜂巢界》描述的是社会人生,《闲笔种种》却以一种诗意人生的写作态度去观察世事和看取一切。方法尝试渴求的是超越。实不知《闲笔种种》将给读者带来点什么或奉献点什么。作者私下在想,面对纷繁世事,世人尚能静听“林间松韵”“石上泉声”,且慨叹生命意义的神奇与奥妙,《闲笔种种》能给读者带来些许的新奇和惊奇,譬如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世事人生的奥秘以及生命密度的神奇与恒久,将是多么的惬意。

作者的这一想法,说来颇有顾念家乡的情结在。记忆中,家乡的溪河缥碧见底,细石直观,游鱼戏水,8年前和朱慧珍先生合作著书提到过家乡曾经拥有如是景观。或许缘之于此,一种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或说诗性情结成全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写作态度:即仰仗诗性维度,推崇以诗意化审美态度观摩世事人生的些微巨细。或者说,作者试图以世事闲心的写作态度看取人世间际会之物构成因素(包括主体意识意义上的人)及其构成要素所编织的意义世界。换个意思说,即将付印的这部书稿,作者追寻的是一种为哲人所推崇的诗性智慧。维柯曾说过:诗性智慧有一种源白天地自然之本原的表现力,其特点是持守诗性智慧的人们总是凭借着最初的感觉力和想象力去撷取世间构成物之精微(即去描摹所要表达的意义世界)。按照塔西佗的意思,源自自然本原的诗性智慧自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惊奇的人们一旦想象出什么,他们一定信以为真”。应该说,作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书稿所仰仗的诗性维度与哲人所描述的诗性智慧相融相通。总之,书稿持守的诗意化审美态度和试图捕捉的思想意趣可作如是概括:一是以一种本原意义上的源自最初感觉力的写作态度描摹世事人寰所赋有的诗性维度;二是基于诗性维度试图揭示人世间际会之物所开显出来的让人惊奇且触发想象和一旦想出点什么来就信以为真的种种事象。譬如揭示际会人间作为生命个体原本就赋有的或说与生俱来就拥有的生命密度和生命秘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礼赞世事人间种种际会之物的生命状态和找寻、描摹意义世界要素构成之神奇、奥秘与恒久。

书稿为板块结构,谋篇及意趣找寻可一言蔽之:世事闲心,笔以从之。即书稿的写作态度及其意趣追寻给人的感觉首先是闲适、散淡,其次仍是闲适、散淡。或者说作者这是在以一种缥碧见底、游鱼细石直观无碍的人生态度及诗意眼光去解读世事人生和把握意义世界。大致因之散淡、闲适,书稿谋篇呈板块状,分“散文编”、“信札编”、“移译编”、“日记编”和“随笔编”。“散文编”记人记事记天地间的真情和真诚。“信札编”为朋友间书信往来,字真意实,悉心率性。“移译编”着眼文学天下,意在吸收外来,不忘本来,观以未来。“日记编”以心以智叩问生命律动和记录生命的点滴及造化。“随笔编”残简断片,旨在检视每一步都意味深长的学术人生。需说明的是,板块结构中作者最为钟情和最为用心的是日记编。如是表明,或说如是解释,原因简单、平常:即缘之造化,作者得以邂逅己丑牛年来到人世间的、步履蹒跚行止趔趄的小外孙谢雨来。兴奋中,像是突发奇想,作者借过哲人所说的最初的表现力,零距离地记录下小生命举步人生的点点滴滴。现在看来,日记编所记之点滴,与其说是在写日记,不如说是一位顽童老者在和小外孙打闹之余,倏忽间寻回了那份源自自然本原的感觉力与表现力。或者说,作者凭借那份最初的感觉力与表现力,些微巨细地记录下小外孙的生活点滴的同时,即发现了岁月的奥秘和生命的最深秘密:成人世界里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童。在孩童的世界里,岁月的脚步声是那么的动听,生命的脚步声是那么的神奇和妙不可言。为生活所累的人们,应该像孩童那样,学会新奇、惊奇和遥想寰宇间的一切生命形式是那么的美妙和神奇。

生活中,小外孙懵懂、淘气,总是好奇地问这问那,所问之点滴,奇趣大胆且一定信以为真,大人有时无以应对即埋怨孩子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以为孩童的思维与行为不遵常理违背常规缘之孩童的不知所以然,即如老子所说的“不知吾所以然而然”。不过,老子以为,不求所以然而然自有其神奇的魅力;而这神奇魅力的本原处固然源之世界原初状态的可言、不可言和妙不可言。西方哲人所说的诗性智慧——借自然本原的最初感觉和信以为真的想象去表达所认知的意义世界,亦从生命奥秘的维度印证了老子妙不可言这一说所拥有的诗性意义。诚然,小外孙的点滴之问与哲人的智慧之思互不搭界,然而在小生命的“不知吾所以然而然”的世界里,作者分明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譬如认为寰世间的一切生命形式自有其源自天地自然之本原的经由人的最初的感觉才能感悟和领悟的最深秘密。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就这么的简单:小外孙的惊奇与发问未必在究问世界之本源或者说找寻哲人所推崇的智慧之思,却实实在在让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顽童老者颇有心得和深有感悟。童言童真,童心懵懂,却纯净无疵。老子的“能如婴儿乎”和“复归于婴儿”所描述的即是这种真朴的一如婴儿明澈如镜的心灵境界和思想格局。在西方学者看来,这种境界的诗性魅力在于生命在场和拥有一种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亲在”。海德格尔以为“亲在”的智慧性在于以“此在”(Dasein)方式看取际会人寰和惊讶“原本在场”的一切,即以一种生命在场的姿态惊讶、探询“自明的东西”,唯其如此,被遮蔽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方可自然敞开。由此,作者以为如是的一种说法颇耐人寻味:即所有的大人们都曾经是孩子,只是生活在成人世界里的人们很多人已经淡忘甚或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童年,所以大人们应该像孩童那样学会惊奇和惊讶,真是那样了,曾经拥有的那颗童心找回来了,魅力无限的诗性世界定会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其实,人们心里也都明白,拥有诗意世界,生活才有乐趣,就像孩童那样,一切都新奇、新鲜,世界不被看老,那有多美好。说了这些,应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致说了一二。只是想强调的是,小外孙邂逅的生活世界既新奇且富于诗意,作者得以零距离地记录下小生命举步人生的一点一滴,倘若真有所谓的心得感悟处,想必即是小生命心灵世界中的神奇奥妙处,也是“日记编”中作者之最为钟情用心处。稍作解释的是,“日记编”所选择的诗性维度,有如书本的腰封或简要,其用意在于浓缩和诠释书稿的要义,即记人记事目的在于记录下岁月的脚步声和生命的点滴与造化。倘若读者真能读出一点什么来,譬如感叹世事种种、滋味杂陈,然而心中仍持守着那份对于生命密度之神圣与恒久的崇敬,作者将因此感到欣慰。

感谢我的老师朱慧珍先生为书稿写了序。感谢吕瑞荣教授及戴秀敏、徐秀红、胡宝华、吴鹏毅的支持与帮助。感谢何伟女士的悉心率性与认真策划。感谢漓江出版社编辑及为书稿付梓付出劳动的所有朋友。感谢妻子的付出。“日记编”题记记下的那份崇敬之情,既献给自己的母亲,也献给天下所有作为母亲的女性,辛劳的妻子当然在此之列,当然忘不了要好好感谢自己的民族母亲和感谢广西侗学研究会出版资金资助出版。

2013年中秋

记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