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繁华事散——高洁家世概述
在安徽省的西北部,有一座小城名叫界首。据《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记载:界首集“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界自此始,所以集名界首”。界首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四周是一望无际的良田,美丽而富饶。流经界首的沙河,上行可抵达河洛,下行则直通江浙,成就了界首“梁宁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界首没有被日军占领,是当时的大后方,市区人口一度达到20多万,成为名噪一时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重镇,被誉为中原地区的“小上海”。
在沙河南岸,有一片开阔的土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行列整齐的木桩,远远望去就像列队等候检阅的士兵,这就是界首闻名百里的牛市。每到开集之时,数不清的牛儿被赶到这里进行交易,吼叫声此起彼伏,大有“沙场秋点兵”之势,成为界首一道著名的景观。紧贴牛市靠沙河的一边有一条街道,道路两旁商铺林立,一天到晚车水马龙,这就是和牛市齐名的牛行街。在牛行街的东头路北有一个水塘,水塘四周白杨挺拔,垂柳依依,塘水映照着天上的悠悠白云,和喧嚣的牛市相比,这里显得清幽而恬静。在水塘的东北角有一处坐北朝南的独家小院,主房是一栋精致的二层木楼,东西各有厢房,朱红的大门上悬挂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同仁药店。药店的主人高寿椿是当地一位名人,他与当时界首商会会长、界首四大官商之一的饶绍周为同门之婿。但他的名声不是因为他有堆积如山的钱财,也不是因为他有炙手可热的权势,而是因为他在百姓心中悬壶济世的口碑。
1934年5月29日(农历4月17日),在同仁药店的木楼里诞生了一个女孩,高寿椿为这个女孩起名高桂芬,乳名兰子,这个女孩长到17岁时,她自己做主改名高洁。这一年高寿椿正好是不惑之年,妻子任艳秋34岁。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给高寿椿和任艳秋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宁静的小院多了几声婴儿的啼哭,温馨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生机。高寿椿不是一个活泼开朗型的人,但他望着女儿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他常常把高洁抱在怀里,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屋里踱来踱去,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地说:“哎,这真是老天送给我的宝贝儿啊!”对任艳秋来说,这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做母亲的感觉。当一个婴儿“哇哇”地告别母体睁眼去看这个神奇的世界,当一个婴儿把流泪的脸庞贴向母亲的胸口,当一个婴儿哭喊着向母亲伸出自己的双臂,母亲,变成了一个多么幸福的字眼。这一切对于任艳秋来说,可说是一份迟到的幸福。
任艳秋出生于界首的一个富裕家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中备受疼爱,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任家办有私塾,聘有专门的家庭教师,任艳秋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加上她天资聪慧,勤奋上进,使她具备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而不像旧中国的大多数女子那样只会穿针引线、相夫教子。可旧中国的女人没有自主权,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尽管任艳秋不同于旧中国的一般女人,但她还是走了旧中国一般女人常走的路。
任艳秋先是由家庭包办,嫁给界首北边一个秀才的儿子,丈夫从小家教甚严,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这在当时也算是门当户对。但这是一个富裕的、传统的家庭,而不是一个开放的、现代的家庭。婚后的任艳秋只享受了短暂的幸福和甜蜜,无情的暴风雨便劈头盖脸地向她打来。那时正是民国时期,到处涌动着个性解放的思潮。任艳秋的丈夫冲破封建家庭,以极大的热情欢呼新时代的到来,为了表示对封建制度的抗争,他毅然决然地剪掉头上的辫子,以示与中国几千年的旧秩序告别。这一下却激怒了他的父亲,秀才无休止地对儿子进行训斥、殴打等种种惩罚,儿子无法承受父亲的折磨,最后就上吊自杀了。可怜这个激进的青年,他没有死在新旧制度交锋的战场上,却死在了新旧观念相撞的冲突中。
从此,任艳秋开始守寡,长期住在娘家。父母兄嫂对任艳秋非常关心,一家人相处融洽,浓浓的亲情抚慰了她的丧夫之痛。在家人的帮助下,任艳秋抱养了一个亲戚的女儿,她就是高洁的姐姐高霞龄。任艳秋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抚养女儿,伤心的记忆渐渐被忙碌的生活所冲淡。可是没过几年,这种平静的日子又一次被打破。母亲、父亲和一直疼爱自己的大哥相继去世,任艳秋顿感失去了靠山,她开始考虑自己的事情,她知道没有了父母兄长,再住在娘家是会生事的。她要嫁人,要建立自己的家庭,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任家和同仁药店相距很近,两家人彼此也很熟悉。就在任艳秋准备重新组建家庭的时候,高寿椿的妻子去世了,经人介绍,他俩相互接受了对方,并准备重新组建家庭。不料,此事却遭到任艳秋二哥的强烈反对,在他看来,女人要讲究“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可任艳秋并不认同这些所谓的伦理纲常,她说自己不会在秀才家苦守终生,她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最终,任艳秋顶着各种压力和高寿椿走到了一起,因此事还和二哥闹翻了脸,以致两人20多年都不来往。
P1-3
一
我和高洁老师相识于十年前。从此,我便坚信:缘分总是留给有缘的人,正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
2003年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和女友站在单位门口,迎着凛冽的寒风等待高洁老师的女儿尹红。尹红和我是同事,在这之前,她曾对我说,她妈妈家里有一台旧电视机,问我要不要。当时,我到郑州工作不久,又刚刚买了一套小房子,可谓家徒四壁,电视机当然是缺少的东西。尹红看到我们后,见我女友衣着单薄,问她为何不穿厚衣服,女友说,她妈妈给她买的衣服还没有从老家寄来。其实尹红不知道,当时我们刚装修完房子,家里剩下不到50元钱。就在我去搬电视机时,我第一次见到了高洁老师。她戴着花镜,一头花白的头发,说话细声细语,虽然第一次到她家里,但我没感觉有什么生疏。那天,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在我到高洁老师家里不久,有一个邮递员上门送邮包,进门就非常惊讶地说:“这不是银环娘嘛!”高洁老师笑嘻嘻地说:“不是银环娘,是银环婆婆。”就在我们离开高洁老师家时,尹红对我说,她有几件衣服,可以拿来让我的女友先穿着。晚上,我和女友来到尹红家里,她送给我女友几件衣服,还有两件毛衣,衣服直到我女友上研究生前还一直穿着,毛衣一直穿到我们结婚后她生孩子时。
过了一段时间,尹红和几个同事一起到我新置的家里。除了高洁老师送我的那台电视机和我在家具市场掏50元钱买的一个处理的电视柜之外,没有一件家具。客厅里放着我上大学租房时12元钱买的一张小折叠桌,坐的是我用手拉锯做的小木凳子。中午,几个同事就围着那张小桌子吃了午饭。隔了几天,尹红告诉我,说高洁老师家里准备重新装修房子,家里的旧家具我需要的话可以去拉。特别强调说,高洁老师家里有一套红木沙发(仿真的),刚好能放在我家的客厅里。
2004年4月底,高洁老师开始装修房子。她告诉我,只要我能用得上的,只管拉走。于是,我就把沙发、茶几、衣柜、书柜全部拉了回来,最后,连她家才用了两年多的热水器也拉了回来,我又用了8年才买新的。5月中旬,高洁老师开始整理家里的东西,我去她家里帮助捆书、打包。干了3天,每次吃饭时,高洁老师总是叮嘱尹红,让她多买些吃的,说我干活累,而且年轻人吃得多。在那3天的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老伴”,高洁老师叫尹涛伯伯时用“老伴”,尹涛伯伯叫高洁老师时也用“老伴”。高洁老师家里有近千本书,由于我在一个亲戚的书店里待过,并跟他学会了捆书,所以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把她家里的书全部捆好放好。有时,高洁老师还会站在一旁夸赞我,说我捆书的技术真熟练。搬家那天,天热得很,找的是郑州军工搬家公司,去了5个工人。当时,说好的价格是130元,东西搬完后,高洁老师悄悄地对尹红说,天这么热,5个工人一人还分不到30块钱,就给他们150元吧,他们也好分个整数。最后,遵照高洁老师的意愿,尹红就多付工人20元钱。房子装修好后,高洁老师又从外面搬回来,我又到那里忙了两天,帮助擦洗新做的家具,把东西归类放置。第一天中午,搬完东西已近一点了,由于厨房做不成饭,高洁老师就让尹红到外面买盒饭,她叮嘱尹红说要给我买双份的。就在那天,我在私下里给尹红说:“阿姨的一言一行,都显示出一副慈母的情怀,如有可能,若干年后我希望给她写一本传记。”
……
四
经过我和高洁老师近3年的谈话,在2009年底,我整理出了全书近30万字的草稿,并计划在2011年高洁老师从艺60周年之际将该书出版。但此后,我却陷入了工作以来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妻子怀孕了,母亲因脑血栓偏瘫在床,一方面我要照顾待产的妻子,还要经常奔波于200公里之外的家乡去看望母亲,加上因工作经常出差,该书的写作被迫中断。
距离2011年春节还差3天的时候,母亲走了。我处理完丧事回到郑州后就一病不起,最严重的时候,血压高压降到50。在那段时间里,高洁老师经常托尹红给我打电话,对我进行安慰,尹兵还从法国托尹红转赠给我一首诗,是李鹃去世时他的一位法国朋友送给他的,希望我能坦然地面对生死,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2月的一天,我到高洁老师家里去,我说我想找她说话,因为看到她就像看到了母亲,她说:“那你没事了就来,就算我又多了一个儿子。”望着她那深情的目光,满头的银发,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就借故离开了那里,回到家里趴在床上痛哭了一场。突然间,我感到我四年来不是在写高洁老师的传记,而是在写一位伟大的母亲。
于是,在2011年下半年,我开始着手整理写好的材料。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从最初的30万字变成28万字,又变成26万字,再变成23万字,到最后的二十万字,到现在定稿的18万字。“当一个人经历了风吹雨打、生离死别,将自己的信念磨练得童心般纯净的时候,他就是一部人生戏剧的生动人物。”渐渐地,我手中的文字变得越来越少了,但高洁老师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了,以至于最后我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时,我似乎就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呼吸。
生活总是以独特的方式去启迪人,只有那些勇敢的探索者才能从它的暗示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来。高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写诸如此类的语言,可能违背了高洁老师的初衷,因为她不希望我对她做任何形式的修饰,哪怕只有一点点。尽管她的人生经受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她的尊严没有被摧毁,她没有学会蝇营狗苟、察言观色地去可怜地活着,她也没有变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圆滑而世故。她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也懂得去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以这种人格去追求艺术,艺术一定会变得光辉灿烂,去烛照世人的心灵。
在本书中,我没有只写高洁老师一生的事迹,我是把她放在她成长的历史环境中来写的。尽管我努力了,但由于水平有限,还是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如高洁老师的声腔艺术,由于我不懂音乐,所以在这方面写得非常没有深度。但我知道,高洁老师的声腔绝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因为她到了近80岁的年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不见她人,只听她演唱,依然会认为她是一个正当年的人。雨果说过:“世间万事不可求其绝顶圆满,留一分不足,可得无限完美。”这句话算是对我水平不足的一种安慰吧。希望有志于此的人,能对高洁老师的声腔艺术做一番科学的研究,以便为后人提供一些学习的经验。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高洁老师本人,是她的信任、鼓励和支持,给了我去写作的信心和勇气。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她从没有催促过我一次,每次我们谈话,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回忆过去的事情,很多细节我可以肯定地说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每次谈话,都是朋友式的促膝畅谈,说到动情处,我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她时而像个战士,时而像个孩子,正是她的这种平易近人,才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其次,我要感谢尹涛伯伯,他对高洁老师现有的资料保存得非常有条理,报纸、照片说要哪一年的,他随手就可以拿出来,为我的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和高洁老师谈话时,他总是坐在另一个房间里,说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会出来坐在那里一起回忆。只要我上午和高洁老师谈话,我们开始谈话时尹伯伯就出去购物,中午总是做一桌子丰盛的大餐,数年来每次都是如此,让我吃到了许多平时我吃不到的美味。同时,我还要感谢我工作的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给我提供的优越的工作环境,为我最终完成此书的写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感谢著名书画家陈国桢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著名作家、诗人南丁老师,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老师,著名剧作家陈涌泉老师,他们不仅对我的写作悉心指导,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还在百忙中挤出宝贵的时间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因之增辉添彩,在此深表谢意!
总序
序一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序二 守真只为艺更纯
序三 一个艺术朝圣者的虔诚守望
自序
第一章 繁华事散——高洁家世概述
第二章 阳光普照——高洁的幼年生活
第三章 苦心孤诣——高洁的启蒙教育
第四章 违背家愿——高洁走上艺术之路
第五章 生命涅槃——高洁初学戏曲的困惑
第六章 艺海击浪——高洁艺术的第一个关键期
第七章 生死攸关——豫剧现代戏的困境
第八章 继承传统——高洁艺术的第二个关键期
第九章 创造经典——高洁艺术的第三个关键期
第十章 情深意笃——高洁的爱情和婚姻
第十一章 远梦成真——高洁的学习和教学生涯
第十二章 孤叶浮萍——高洁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沉寂
第十三章 为爱而活——世上有一种东西越分越多
第十四章 时穷节见——责任与艺术同行
第十五章 润泽无声——母爱是条静静的河
第十六章 历史阵痛——高洁何以渐离戏曲舞台
第十七章 艰难探索——高洁扶持两个基层剧团始末
第十八章 孤独守望——高洁对艺术王国的捍卫
第十九章 携手夕阳——高洁的晚年岁月
后记
附录 高洁大事年表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南丁
20世纪末,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说不完的豫剧》,短文中有这样的文字:“50年代初在开封看常香玉的《花木兰》、高洁的《罗汉钱》,至今还能想起当年自己的那份儿感动,这大约是我关于豫剧的最初记忆。”
为了查找这段文字的原话,我翻开了我的文集中的随笔卷。在随笔卷里看到一张照片,那张照片的说明是:由左至右,申爱萍、常香玉、南丁、高洁、于黑丁、赵铮,1991年5月25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休息厅,省第三次文代会刚刚闭幕时。
另一篇短文《对花甲的误读》里的一段文字,可以对这张照片的历史背景作间接的注解:“六十岁的时候,我从河南省文联主席这个职位上退下来。那是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下旬,在文代会上,按照惯例我当然有个报告。报告完了,我在这个职位上所应尽的责任,也就画上了句号。选举完毕,有些作家、艺术家拉着我在会场的侧厅里照相。”这张照片便是我从当时的一些照片里选出收在文集里的。
如今是2012年,21年过去了,那张合影照片中的黑丁、香玉、赵铮,已相继作古。活着的三位,也或已耄耋,或已望八,或已古稀,都到了迟暮之年。
高洁首演《罗汉钱》时,为1953年。那年她十九岁,一个俊秀的小姑娘。59年过去了,她早已是个奶奶,是个姥姥。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里,时代给她提供了什么机遇,她为时代作了什么奉献,生活给了她什么馈赠,她对生活作了哪些回报,她从一个连河南话也不会讲的安徽小女孩,如何成长为一个豫剧表演艺术家,她的艺术如何日益成熟,她的生命如何日益丰沛?贺宝林的这部《高洁评传》,都给予了绘声绘色的生动描绘。贺宝林与高洁的女儿尹鸿同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工作,是业内人士,因此,他这部书做得相当专业。不仅是专业,而且他是怀着对前辈艺术家从心底生发出的敬爱之情做这部书的,做得诚挚认真。
我早年是高洁的观众,因同在河南文艺界长期工作,我们又同为安徽人,先后来到河南,我又比她年长几岁,我在心里是把她当作家乡小妹的。读了宝林的这本书,我才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才有了更深的感动。作为读者,我要感谢宝林这本书。
一个成功男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每一个成功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男人。高洁身边的男人,就是她的初恋,她的先生,她的老伴尹涛。他们的终生不渝、一生相守的爱情,堪称典范,叫人动心动容。细节在宝林的书中有真实的述说,不在此重复。我倒想起刀郎唱的几句歌,那歌唱道:“爱到什么时候/要爱到天长地久/两个相爱的人/一直到迟暮时候/我牵着你的手/我牵着你到白头/牵到地老天荒/看手心里的温柔。”就仿佛这歌是专为高洁尹涛写的,专为高洁尹涛唱的。前些天,在一次聚会上碰见他们的女儿尹鸿,她问起我读了宝林的著作的意见,我向她讲了此感受,并说了这几句歌词,她小声地,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我家多亏有了我爸,我妈多亏有了我爸。”是这样,不论什么时候,无论怎样情况,尹涛都是高洁的精神支撑,那是爱情的力量。
现在回到高洁的艺术上来。
时代给了高洁机遇。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全省文工团整编,高洁所在的淮阳文工团被编入新建的河南省歌剧团,歌剧团后又整体改组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豫剧三团的任务是演出豫剧现代戏,由此,高洁开始了她学习豫剧学演豫剧现代戏的路程。她是幸运的,她遇见了著名的编剧、导演,之后被称为豫剧现代戏之父的杨兰春。老杨还是三团团长,他对演员要求严格,又能慧眼识人,根据演员的不同素质派定角色,慈眉善目又是慈善心肠的高洁自然地就被派定为演母亲的角色。自1953年饰演《罗汉钱》中的“小飞娥”开始,高洁就与母亲这一角色形象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她扮演《刘胡兰》中的胡兰娘,1958年她扮演《朝阳沟》中的拴保娘,一发不可收。她一生中在近六十部戏曲影视作品中,塑造过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母亲形象,母亲这一形象成了她的艺术符号,因此高洁也被称为“中原第一老大娘”。
高洁也有幸获得些学习交流的机会,她22岁时即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欧洲;25岁时去著名的上海音乐研究所师从林俊卿教授学习声乐理论;30岁时即登上中国音乐学院的讲坛,讲授戏曲演唱方法。这可否看作高洁的三十而立呢?
在实践中学习,高洁创造出了喷口、咬字、嚼字、钢音、柔音、颤音等演唱发声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高洁参与了开垦豫剧现代戏这片处女地,她与同代的豫剧现代戏人共同创造了豫剧现代戏的辉煌,她是拓荒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999年6月2日,高洁在《大河报》上发表纪念艺术前辈阎立品的文章《从艺当学阎立品》,文中说:“这是一位多么有骨气、多么值得敬佩的艺术家呀!现在的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在人品艺德方面应该向她学习,应该树立起起码的自尊。”
这是高洁的心声,她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行文至此,我突然联想起《橄榄树》那首老歌。高洁在心中供奉的那圣洁的艺术理想,就是她梦中的橄榄树,她的拓荒,她的守望,全是为了她梦中的橄榄树。
(作者系原河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诗人)
贺宝林编著的《高洁评传》记述了高洁从一个外省人学唱豫剧到成长为豫剧现代戏杰出代表的艰辛历程,分析了豫剧现代戏这个新的艺术样式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了高洁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总结了戏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高洁,河南省豫剧三团旦角演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罗汉钱》中的“小飞蛾”和《朝阳沟》中的“栓保娘”等人物形象享誉全国。《高洁评传》作者贺宝林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和展示了高洁走上艺术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又甘于平淡的一生,文笔清新,娓娓道来。
本书可以作文艺作品阅读,也可以作资料工具书读,还可以作理论著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