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模特儿——林俊豪小小说集》是作者林俊豪近年来创作的微型小说的精选,共有八十余篇,包括多篇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小说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广泛。其中,既有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讴歌,又有对有社会不良现象的针砭。作品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生动活泼。
这本小小说集其中有一部分发表在莆田晚报《城事》副刊。由于作品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独具一格,故事结构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因此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其中,许多作品还被《中国年度小小说》、《小小说选刊》、《百花园》、《领导文翠》、《厦门文艺》等文学刊物选载或转载。
《乡村模特儿——林俊豪小小说集》这本小小说集收集作者林俊豪87篇小小说,都是近年来创作的作品。该书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岁月留痕”,共有38篇,主要描写当前革命开放中的人物和故事,讴歌创业者(主要是小人物)的艰辛履痕和踪影,刻画和暴露个别营私者的灵魂。同时,也篆刻作者当年参加插队工作和在厦门特区工作岁月中永不磨灭的印记;第二部分“蒲阳笔记”,共有49篇,人物性格可信,贴近生活,贴近地气。展现莆仙家乡几代人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投身改革的故事,深入细致描写邻里乡亲的善良可亲、音容笑貌、趣闻轶事等,人性性格真实可信,贴近生活,贴近地气。
康定大姐
我从小就熟悉那首闻名中外、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时不时地还会哼唱几句:“跑马溜溜的山上……”
几年前,我有机会参加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厂长(经理)书记培训班,被委任为班长。全班学员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其中有一位来自四川康定运输公司,名叫索拉的藏族女学员。
索拉是运输公司经理,年约三十左右,那张长年累月被高原赤日晒红的脸庞,总是笑容可掬。课余时间,学员们总喜欢找索拉谈天、开玩笑,还好奇地打听:“索拉经理,你会不会那首《康定情歌》呢?”
索拉抿嘴一笑,点头回答:“嘿,那是俺家乡康定的民歌呢!”
“索拉,你就为大伙原汁原味地唱这首情歌吧!”学员们纷纷鼓励。
“李家溜溜的大姐……”索拉亮着嗓子高唱,那歌声声音响亮、音域宽广、亲切优美,仿佛是从茫茫无际的绿色草原上飘荡过来的。
学员们为索拉热情鼓掌,大伙还尊称她为康定大姐。
康定大姐从小就过着游牧生活,在流动帐房里被父母拉扯养大。当她年满十八时,长得像一朵红艳漂亮的格桑花,考进一所中等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当地运输公司,从车站站务人员开始做起,后直升到经理。她普通话基础较差,在培训班常向我请教一些交通运输管理的知识,如什么是卫星定位测控、行车记录仪使用、电脑联网售票、车站质量管理等。每当我讲解时,她总瞪着那双大而明亮的眼睛,耐心细致地聆听,还不时地掏出笔记本,写写画画。
在培训班里,康定大姐差的是普通话水平,而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族学员,差的却是胃口。有的南方学员不喜欢羊肉的膻味,有的南方学员吃不惯北方的小米饭、窝窝头。康定大姐瞧着,眨巴着漂亮的黑眼睛,噘嘴道:“嘿,你们南方学员脑瓜灵活,但也有比别人差的地方呢!”
那天,学校组织培训班学员们攀登西岳华山。我们这些南方学员才登到北峰,便望着挺拔险峻的华山顶峰,摇头兴叹。康定大姐跟着几位年轻学员,一口气爬到华山之顶——西峰、南峰。乘车返校时,她在车上摇头晃脑道:“喂,华山自古一条路,还不如咱康藏高原一小蚯呢!”
“嗬,康定大姐都快变成当年智取华山的英雄了!”学员们异口同声赞叹。
“康定大姐,那今后我们都到你家乡旅游,你得带大伙遛马呀!”车上有位学员大声提议。
“行呀,大姐带你们乘车遛马,再找个李家大姐做伴,好爽好快活咧!”康定大姐黑红的脸上笑咧着嘴,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全班学员又唱又闹,那南腔北调的粗犷歌声,差点儿掀翻车厢顶盖。
在培训班几个月后,一位四川籍、年逾三十的运输公司副总经理小何,竞暗恋康定大姐,还悄悄地找我打听:“喂,班长,康定大姐有对象吗?若能娶到她,定然带她到成都平原,不再跑马溜溜的山上!”
“行呀,我帮你打听!”我一边回答,一边暗地思量:在培训班若能促成年轻人美事,何乐不为呢!忽然,我想起一件事:藏汉青年能通婚吗?
小何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唐代文成公主,不就是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吗!”
那夜,我邀请小何、康定大姐等前往西安一家老饭馆品尝羊肉泡馍,再喝上几杯烈性高粱酒。喝惯甜中带苦涩味的黄青稞酒的康定大姐,几杯浓高粱酒落肚,脸色腾地飞红,显得更加妩媚动人、秀色可餐。
我央求年轻力壮的小何,将飘然欲醉的康定大姐扶往女学员宿舍,还再三吩咐:“小何,你可不能对康定大姐毛手毛脚呀!”
“班长,我一定会遵守组织纪律的!”小何信誓旦旦。
几天后,康定大姐向我吐露真情:她已有男朋友扎西,也是藏牧民的儿子,正承包一座养马场,那雪白、银灰、红鬃的烈马就有四五百匹。她和扎西约定,要在康定创办一家汽车、跑马乡村综合旅游公司呢!
培训班末期是参加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康定大姐邀请扎西,从康定大老远赶到西安,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帝陵、延安等。那天,秋阳朗照,壶口瀑布像一匹匹黄鬃烈马,如雷滚动,奔泻而下,气势异常磅礴壮观。我邀请康定大姐、扎西在大瀑布岸边合影留念。康定大姐像电影《黄河绝恋》中八路军女战士那样,张开双臂,迎着太阳,满腔热情地怀抱大西北高原的蓝天、原野、河流,显得那么生气勃勃、端庄自如,留下了让我终生难忘的特写镜头。
培训结束。我们欢送康定大姐、扎西到飞机场。离开校门之际,经我提议,大伙齐声高唱:“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原载《百花园》2014年第7期)
P6-8
行进在小小说创作的路上
林俊豪
本人热爱文学创作,特别喜欢小小说创作,并为其做出多年不舍的努力,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400多篇,其中小小说300多篇,已出版小小说集《在路上》(中国文联出版社)、《戏缘》(作家出版社)、《荔枝王》(大众文艺出版社)、《乡村模特儿》(厦门大学出版社),散文集《老榕树》(大众文艺出版社)。作品获第四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入围奖、第六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奖、2010年度“乐至杯”首届全国12+3微型小说大奖赛优秀奖(全国评出12篇,不分等级),福建省第26届优秀文学作品三等奖等,几十篇小小说入选年度小小说选和国内知名作家小小说丛书。也被一些刊物转载。
本人从1982年开始参加厦门市职工文学社,担任文学社小说组组长,在厦门市文学老前辈的精心关怀帮助下,在市《鹭涛》文学报发表《快嘴李出车》等几篇小小说,算是职工文学创作的萌芽作品。从此,我陆续在《福建文学》、《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文学》上发表几十篇小小说。特别是1987年7月16日在《厦门日报》“海燕”文艺版发表的小小说《小站停车》,获得报刊编辑和读者好评,他们说:“小小说富有生活气息,作品立意高,人物形象好。”后来,这篇小小说获1998年1月《人民日报》培训中心“走向21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研讨会”作品一等奖。
随着形势的发展,小小说这种“平民文学”愈来愈受群众欢迎,创作水准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提高小小说的创作水平,我参加了郑州《百花园》小小说创作培训班,认真学习邢可、杨晓敏的著作《怎样写小小说》等。通过学习培训以及编辑对作业的批改指正,我逐渐了解小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基本写作方式方法等,创作的小小说产生质的飞跃。同时怀着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着追求,于2001年亲临郑州伊河路12号《百花园》杂志社,受到编辑的热情接待,当面聆听他们的指教,增强了信心,进一步鼓起创作的勇气。
从郑州归来之后,我创作的小小说从数量到质量方面,都得到飞跃性的突破。小小说《海滨夏夜》被省级文学刊物《福建文学》刊登,并被《小小说选刊》2005年第10期转载,入选国内知名作家小小说丛书《智慧是心灵的花朵》等。小小说《老区县长林保山》,受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高级班指导老师周玉宁的高度评价:“这是一篇不错的小说,小说人物性格开朗阳光,心胸坦荡,情节设计、语言描述都很贴近人物性格,可见用笔的老到、写作基础的扎实,也看得出来,你是一位专业的写作者。”这篇小小说后来被《福建文学》2007年第9期刊登,入围第四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
本人以小小说创作为主,发表几百篇小小说后,有几十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领导文萃》等杂志转载,许多作品被《百花园》、《福建文学》、《天池小小说》、《厦门文学》、《中国交通报》、《福建日报》、《莆田晚报》等报刊刊登。本人在小小说创作过程中,得到《小小说选刊》杂志主编杨晓敏,《天池小小说》主编黄灵香,《福建文学》杂志黄文山、石华鹏等许多作家、编辑的热心帮助和扶植,激起我更强烈的创作热情,向更高的创作起点迈进。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兼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林丹娅也给予肯定:林俊豪是厦门小小说创作的亮点。
小小说作为小说家族中新成长起来的一员,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要求思想内涵深刻丰富,人物形象独具个性,故事结构跌宕起伏,还要充分调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伏笔留白等小小说创作技巧,尺幅之内,风生水起,尤其注重结尾出入意料和耐人寻味等奇思异想。要创作受到人民,特别是大中小学生们肯定、喜欢的小小说,就更不容易。
本人在小小说创作上虽取得一点小成绩,但今后仍要加倍努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深藏心中,矢志不渝,创作更多的好作品。本人曾长期生活工作在交通运输单位,过去、现在都与小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后仍将行进在小小说创作的道路上。
本小小说集收编了作者87篇小小说,都是近一两年创作的新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已被《中国年度小小说》、《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福建文学》、《天池小小说》、《领导文萃》、《厦门文艺》、《莆田晚报》等文学杂志和报纸文艺版选载或转载。
本小小说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岁月留痕”,共有38篇,主要描写当前改革开放中的人物和故事,讴歌创业者(主要是小人物)的艰辛履痕和踪影,刻画和暴露个别营私者的灵魂。同时,也镌刻作者当年在山区插队工作和在厦门特区工作岁月中永不磨灭的印记。第二部分为“莆阳笔记”,共有49篇,展现莆仙家乡几代人浴血斗争、艰难创业、投身改革的故事,深入细致描写邻里乡亲们的善良可亲、音容笑貌、趣闻逸事等,人物性格真实可信,贴近生活,贴近地气。
本小小说集中的人物与故事均为虚构。作者在本小小说集创作过程中,得到作家、编辑和教授的教导帮助,以及知青工友和同事们提供的素材,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