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湘如精品散文(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湘如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湘如精品散文(上下)》是作家刘湘如各个时期的散文精选,分三个阶段编选,先期编选4—35卷,其中4—9卷为他的各个时期的散文精选,10—15卷是他的专题散文选编,16—21卷为他的报告文学选集。随后编选他的长篇小说、评论、诗歌、剧本至35卷。第三阶段编选中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人物专访、艺文杂谈、禅语箴言、杂文随笔、影视文学等各类作品,合计约50卷。

内容推荐

《刘湘如精品散文(上下)》系皖籍著名作家刘湘如从450万字散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品,分为拾粹集、境界集、吹沙集等九集。这些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字灵动,思想深邃,恣横酣畅,笔触宏大,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书中大部分作品均在国内外获得过各类重要奖项。诸如《瀛溪小札《星月念》《箫笛漫忆》《彗星》《鱼花塘小记》《境界》《苇念》《灵寺》《扇话》《却鼠》《春望》等等,都是影响全国的散文名篇,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1980)、《高中语文教材》(1986)、《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学语文范文解析》《百年中国散文经典》等,有的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先生评价[刘湘如散文作品可以称作优秀之品,肺腑之言:动真情而不夸饰,寓哲理而非说教,由表及里,因小见大,笔尖上流着的是作者自身的真血,真泪,点点滴滴,必将渗入读者的良知,一如春雨之于土地。只有这样的作品兴旺起来,散文复兴的口号,庶几可望变成现实](1988《当代作家评论》);当代著名作家鲁彦周称其散文是一散文中的精粹[(1991《散文》月刊)。

目录

我和我的散文(代自序)

一卷(总04卷)

【拾粹集】

 箫笛漫忆

 星月念

 春望

 彗星

 不谢花

 在科技书店

 马蹄泉

 鱼山浮想

 写春联

 欢团记趣

 苇念

 扇话

 鹊趣

 梁园絮话

 瀛溪小札

 却鼠

 听鼓涉故

 无花果

 鱼花塘小记

 永远的悔——写给我的母亲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给安徽青年报创刊40周年

 佛国的岸

【路玑集】

 夜的眼

 窗灯(外一章) 

 乡魂三章

 村外幻景

 晨曦三章

 女人二章

 春韵

 赶春小语

 秋天七章

 霜叶

 寄语少年

 磐石(三章) 

 别虞桥

 雨意

 琵琶思

 守护者

 一封信的回忆

 街头

 梦里阳关

 故道远思

 征途明灯

 诗与诗人

 春天的翅膀——《星月念》集自序

二卷(总05卷)

【梦痕集】

 淮安神韵

 古渡

 花果山觅奇

 芦花荡,请你述说

 “八公”归来兮

 “淮夷”之邦

 宿州印象

 醉翁亭小记

 虞姬墓前

 毫州三记

 第五个西湖

 姥山听泉

 少林游兴

 皇陵游思

 中岳三题

 面对孔庙

 淠史杭春梦

 寿春寻古

 黑龙潭薄暮

 断梅谷断想

 古息小憩

 牯牛降神趣

 塔影

 鸡公山二题

 白龙潭探险

 牯岭情思

 第一声脉跳

三卷(总06卷)

【境界集】

 天命悟

 十步斋记趣

 被亵渎的善

 境界

 自度曲

 怀念阳春面

 不速之客

 暗恋过一个女人

 老人和小巷

 无声

 感受宁静

 守住这一刻

 水的境界

 何须差强赠人书

 泡澡堂

 我的副刊情结

 仁者如春

 淘书

 人性的力量

 胸中有面旗

 钱的趣话

 我的博客情结

 “却鼠”新篇

 蜗居上海,寂寞着收获着

【碧蕴集】

 西湖感事

 唤醒瘦西湖

 扬州的遗憾

 秋浦河遇险

 六上九华

 灵寺

 大佛寺拜佛

 秦皇岛的槐花

 夜宿燕子岛

 重访岱山湖

 温泉谷记事

 枫桥香榧

 加州的阳光

 居逸伯克利

 夜宿大洋边

 黄石公园感记

 壮哉!尼亚拉加的瀑布

 融合——从曼谷到芭提雅

 龙子湖散记

四卷(总07卷)

【吹沙集】

 名士也风流

 生命的选择

 名利与炒作

 “厚黑学”刍议

 狼性辨

 冗官现象小考

 两种贫穷

 买个理想如何

 文化背景和地域人

 三作家

 生活的状态

 一个计划的诞生和变化

 想象足球运动

 猜想米卢会笑

 足球引发的战争

 世界杯与禅机

 闲话“赤佬” 

 文人的“志”和“利”

 “小人”与“大师”——读余秋雨《小人》一文随想.

 文学和艺术的思维场

 关于诗歌的思想碎片

 文学的嬗变与投机

 文化新贵及其他

 十步斋思绪

【五常集】

 泰山祭

 缺憾——写给远行的陈登科

 哀公刘

 生命细节中的憾事——悼白榕

 冷雨中的哀思——悼鲁彦周之

 精神——悼鲁彦周之二

 真情难得——序张昭艺诗词集《小草逢春》 

 生活是无字的诗歌——序苗超诗歌集

 序苗超群报告文学集

 水土情深诗更真——序牛广进诗集《这方水土》 

 人生最贵是精神——序宋业卿《开拓者的足迹》 

 至情至美的抒写——序汤湘华散文集《飘洋过海香椿树》

 诗歌园地虔诚的耕播者——序卞国福诗集

 拥有的欢喜——序江芹《而我是一株淡淡的草》 

 真诚是散文的第一生命——序张杰散文集

 永远的骆驼——序刘冷月文集

 真情、真诚、真实二一序袁平散文集《飘泊的女人》 

 坚持的意义——序戴家燧小说集《珠联璧合》 

 写,并快乐着——序陈宝善《怡心斋散文》 

 故乡——永远的情结

——序陈宝善散文集《宝应纪事》 

 序喻少彬《人生格言》 

 生活与爱情的眼睛——读王锦长篇小说《漂在水面上的眼睛》

 拳拳赤忱抒真情——序《陈大良散文选集》 

 风景马丽春

 序周树芳《辞赋散文集》 

 序江涌

 序西马

 我的博客公告

五卷(总08卷)

【乱弹集】

 含蓄朦胧晦涩——读诗随想

 报告难做及其他

 浏阳花炮-

 上帝能给你什么——关于“青春意义”答记者问-

 传统历史的价值——关于电视剧《大脚马皇后》答记者问

 我看马鞍山——关于马鞍山地域文化答记者问

 饮食,让现代人科学地生活——关于饮食文化答记者问

 怀念儿时的欢团圆子

 中秋,中国人的文化情结——关于中秋节答《新安晚报》记者问

 尴尬暗淡了辉煌

 环为欲望所牵2011年回顾答记者问

 文学是一种缘分——对话《分水岭文学》 

 我们奔向辉煌——安徽电视台演讲词

 何谓大文化散文

 致秋雨先生

 劝君慎奏大师曲

 谁有资格当大众偶像——由梅汝璈们引起的话题

 读者是最好的评判——长篇小说《美人坡》创作心语

 似水流年2011

 两千岁,依然春风满面

 绵延

【粉墨集】

 风景陈发仁

 苏北的记忆——陈登科逝世三周年祭

 国医堂主

 我说何家庆

 他钟情于人民——卞国福诗歌评介

 纵横正有凌云笔——读张育碹和他的“即席诗” 

 印象裴章传

 “天仙”依旧情已新——谈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天仙配》 .

 永恒的话题和创作的魅力——简评黄梅戏电视剧《鸳鸯配》

 生活与艺术的火花——评黄梅戏电视剧《花好月圆》 

 用声音塑造形象——严凤英唱腔艺术探微

 秋叶不是黄的——梅纯一和他的画

 自然与生命的色彩——沈晓峰和他的画

 山水晓峰

 毛驴传奇——刘兴泉和他的驴画

 夜逢木鬼——宦栋槐和他的画

 紫气东来鱼如龙——王纤和她的画

 俊逸典雅的神韵——读王学锋和他的画

 质朴刚健沉雄俊雅——刘国宏书法艺术刍议

 进可四海退可田园——读王徽文和他的画

六卷(总09卷)

【他山集】

 转型年代

 难忘的七月

 《美人坡》出版的前前后后

 花落花开自有时——我写《风尘误》 

 随意

 关于一部茅奖作品的困惑

 万松草堂之鬼

 3+2≠5

 一个作家的传奇

 剪报大王的关东情结

 蒋纬国的手足情怀

 晚凉——陈独秀凄凉晚年的神秘“知音”

 刺仇

 绿林佳人

 高士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扇  话

我保存的一把纸扇,已经很旧很旧了,至今总不忍舍弃。

妻子常批评我有“恋旧”的思想,很有点乡里人的怪癖。说真的,我确实因为一柄小扇而触动过乡思,想起童年时代在垂柳河边,夜色朦胧中所做的扇的聚会,那真是一种迷人的情景。天上有闪耀的星星,河畔有清脆的蛙声,宛如一根悠长缥缈的丝弦,牵引我进入梦的世界。扇子给乡村的夜晚扇出了徐来的清风,给老幼们带来了忘年的快乐,爷爷拿着扇子,为孙孙扑萤火虫,年老的祖母,一边摇动扇柄,一边给我们讲七仙女下凡的故事……

每年一到五黄六月打麦子时,我们便按老人的吩咐,把细白的麦秸秆儿一根一根拣出来,排列到一起,用棉线串成,收个头儿,扎个把子,便成为一把挺适用的麦秸扇了。我的母亲最善此道,每年夏天,都要为我们制作十几把这样的扇子。有时还加上一些手工艺术,用红绿线织上花纹,在扇把上打个缨子,委实美观得很呢。

记得才进城读书时,一名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同学,拿了把苏州产的折叠檀香扇,让我扇了一会,似感风中带柔,香味扑鼻,飘飘然真有点羽化登仙的感觉;又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高贵得不知所以。等参加工作以后,我便下决心托人买了把折叠扇,淡墨一色,杭州产的,且有套印名家的金粉题词,号称为“雨淋不破,日晒不鼓”,于是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可惜的是,有一次出差到汉口,站在船头上临风远眺,一失手将那把扇子失落在长江之中,随即被波浪冲走。很久以后,忆及此扇,总有些怅怅然。

后来,我终于又得到一把纸扇。那是一九七九年初春,妻的下放时期的好友秀兰从上海回来,告诉我们她已获准去香港探亲了,继而低声悄悄对我和妻说:“探亲是假,不过是想去那儿过渡一下,然后到M国去。”她对祖国是很热爱的,大概总有不得已的苦衷才出此策吧,我们很理解她的心情和她的选择。

临走时,她要给我们丢下点物品,特别提到其中的一把精致的折叠纸扇,她说:“这是祖上传下的,下放时妈妈送我的,我一直带在身边,现在赠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心里也感到好受些。”说得有点凄凉,而最使我好奇的,这把扇子正是我久慕的苏式檀香扇,与学生时代见的那把几乎无异,不,简直一模一样。扇子虽然很旧了,但扇面仍带着淡淡的幽香。我把扇细赏,感到扇子玲珑剔透,精细至极,在锃亮的棕褐色木柄上,还有几行蚁头小楷,因岁月的摩挲,已很难辨出真迹了。后来经文物馆的一位专家考证,认为雕刻很可能是张希黄的手工。张希黄乃是明末清初的刻骨名手,考证如果无误,这扇便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那么它就不只是扇子,而称得上是一件珍稀的古代“文物”了。我为此着实窃喜了一阵子。

我想,这向来深沉的秀兰姑娘,之所以留下了这把扇子,大概就是因为将要出国时对故国故友的一点缱绻的恋情吧!

我对这把扇子是格外爱护的,虽然不能像藏扇家那样,精心地把它珍藏于特制的匣盒中,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我的箱底里;偶尔取出来欣赏时,展开都是小心翼翼的,轻轻慢慢的,唯恐一不留意而损坏了它。

两年前,有朋自远方来,相见时感慨系之。说是在某某皇家博物馆里,至今还藏着龙门石窟的佛像,愈见形神逼肖,又愈是令人怆然泪下。至于书画题扇,在国外更是到处可见。咫尺方寸中的枯藤老树,烟水亭榭,都是极其昂贵的。于是我拿出我的折扇让他鉴赏,他看过之后大为赞叹,以为这古扇可称得上是难得“珍品”。他深深叹息说,这么好的古扇,竞没有名家在扇面上题字作画,这便如同见到一只没有羽毛的凤凰,太令人遗憾了。

我想也是的,好扇还需名人题,自古皆然,此扇如有名人在扇面上题款,恐怕也不至于长时期地冷落在我的衣箱里呢。我想,我不能不为我的身价高贵的古扇找个名人题款了。

有一天挚友C君来访。说是他认识一位尚未扬名的书法家,自幼效王羲之笔法,“所书奇而正,雄而逸,健而美,无一偏之弊”。既然名家惜墨如金,其真迹只传于上流社会。只有“怀才不遇”之辈,才会有求必应。于是像办大事似的,我和C君郑重地带上那把折扇,登门造访。那位尚未扬名者正在闭门练笔,提笔凝神,运气在胸,一挥而显瘦竹一幅,竹子画得颇有风格,挺拔奇崛,疏密有致,枝节爽利。他听了我们的来意之后,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欢欣雀跃,而是眉头皱起,沉吟良久后才接过此扇,先是细细品赏一阵,然后又低声吟哦起来——

……

P36-37

序言

我和我的散文(代自序)

这年头,搞纯文学创作需要内力和勇气。至于诗歌和散文创作,更需要一点理想的浪漫精神,或者你喜欢享受文学的清贫。作家本该具备纯净的情性,尤其是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文学不仅需要你爱的指数,还需要你的忍耐和寂寞,因为它不同于社会活动,离功名利禄很近,它必须让你孤独。只有让自己进入闭关的状态,拒绝一切尘俗的沾染,你才能开拓出心灵中潜存的智慧。

近年来几个长篇小说的收益和效应,倒让我的心头有了不少欣慰。当然我一直在写长篇小说,从《国魂》《红年鉴》到《美人坡》,再到眼下也算热了一把的《风尘误》和《朱熹别传》,我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自信。按说以我这年龄和条件,早应该享受生活了,但创作与其说是一种事业或责任,还不如说是一种惯性、一种生存方式。好像是罗丹说过:人之感情总要有所依附,要么依附于一个人,要么依附于一件事,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中去从事创作,与其说辛苦还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自由。有时候,独自成俑,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而志或能成梦有谁感觉到?释迦牟尼在遥远的年代告诉我们“诸行无常” “诸法空相”,而我们人类总是用有常的秩序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舍此不成为人类。我们的追求是实实在在的、毫不虚空的。虽然物欲、利欲、情欲、名欲等等会带给自己许多累赘、许多重负,可我们总还是要执着地追求它,固执地不忍心丢开它。就如我离开诗歌去写散文一样,这不是改行,不是感情转移,更不是兴趣改变,甚至也谈不上是重新选择,一切都是在漫不经心中自恃本心顺性而为的。也许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执着的意向,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用自己的主要精力写散文,说得好听点是一种追求,说得客观点是一种性格上的偏执和兴趣上的偏好。

我写了很多年,当然也写出和发表了很多散文,可是我还是我。记得到了而立之年,有人曾劝我弃文从政,不要再写了,那时走政治道路很吃香,以我当时的条件是完全可以混个一官半职的,但我写散文正过瘾,不忍心弃笔,仍然继续写下去。转眼就到了不惑之年,有人告诫我:“应该迷途知返了,做个作家有何出息?何况还是散文作家呢?”可惜我于散文愈陷愈深,干脆就我行我素,乐此不疲了。

转眼“不惑”又过,所惑之事依然很多,时而顾影自怜,想回过去那儿寻回一点点慰藉来,于是又继续了我的散文。我的性格本质是孤僻的,因为十分轻视世上的规矩,所以社会冷落我,命运嘲弄我,只得像西西弗西推石头,推了再倒,倒了再推,渐渐地,写散文就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寻到某种解闷的方式。那些去大路上款行的朋友,时或用捡到的利禄视我不解,悯惜地说我:“你真的不该走那条路!”

于是我便自问自己:我得到过什么?  或者我也有过骄傲的资本:我已出版过二三十部著作,其中有十多部是散文集,《星月念》《淮上风情》《十部芳草》等连连获奖的著作均为散文作品,它们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高中语文教材》《百年中国散文经典》《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等集萃。我已拥有近千万字的铅字结晶,有多种堂皇冠冕,上过电视和各种媒体,是国家一级作家,这些不也值得荣耀么?

不过在熙熙攘攘的社会氛围下,一切好像都显得不那么重要,荣耀是他人的感觉,自豪是自己的感觉,一切都系虚无之物,唯有作品是真实的。当然更多人认为地位是真实的。文学圈也和社会一样,有人把地位职位当作成功当作成就,地位职位越高自然成就也就越大,就像幼儿园孩子比自己爸爸的官职大小一般,总爱论作家的地位职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地位职位的作家,甚至是一个没有级别的草根作家,这样感觉倒是挺好,起码是轻松而没有压力的。其实地位、职位、名气、成就、才华,这些东西永远不是一回事。我想起自己在博客里办的一个圈子“中国文学精英”,那里有很多学识广博、文才斐然、功底深厚的文学精英人物,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却一直甘为草根一直默默无闻。比起他们来,我真的算是很幸运了。我以为作品也和人的命运一样,它是有定数的。我曾写过一篇《成功醒言》,告诉人们成功的三个要素是:机遇第一,背景第二,才能第三。你若成功也许有你的才能和努力因素,但它最终仍然需要机遇或背景来帮忙。如果你光有才能或个人的努力而缺少机遇、背景,你依然不能获得成功。现在社会上的炒作就是背景,炒作成风莫不是因此而致,也因此出现了不择手段出名的伪名人。假如你有才能而没有出名或没有出大名,社会会送给你一个雅号叫“怀才不遇”。姜子牙在83岁之前都是“怀才不遇”,假如他最终遇不到周文王,他将终其一生默默无闻。

对于那些趋名逐利视利益为生命的人,.他们只会拿名头大小说事。你不是身居要职誉满中华他们不会买你的账。所以才有人恬不知耻、不顾一切地推销自己炒作自己,甚至有自称“大师”的人出现。当然人们也会糊涂不解地看一些人,他们漫不经心而很得意,轻而易举走在人前,有些人规规矩矩、苦苦蹭蹭究竟为何?

不可否认,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写散文时也会有其他纷扰的念头浸过来,时不时也做起其他的梦……好歹这些都是以往的事了。终于好梦难成,任何事都没有去做,也不想去做,还是去推石头,去写我的散文。有一天我想就用那些一筐一又一筐的石头砌个小小伊甸园,不论烦恼时郁闷时且去徜徉一番,做也做到底了,惑便惑到底了,乐也乐到底了,我对着池水照,我哭你便笑,我笑你便哭,我想不如我干脆就这样走自己的路,反正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何必在乎社会嘲弄我,别人误解我,利益怠慢我,商人蔑视我,文人轻视我……一切一切的眼光,都于我何干?我有自己的执着和喜好,这难道不就是千金难买的我的独爱么?

到了今天,我虽然也写了很多其他形式的作品,但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散文,经过时光的洗礼,少年得志也罢,大器晚成也罢,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古人认为。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方是成大事者,不过我想一个作家那会有这样的能耐?最起码这样的能耐于我是沾不上边的。但我感觉自己自有自己的价值在,这价值是大是小是马是牛或者其他什么,也不是都由别人去说,我对自己感到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苟且偷生就足够了。

我曾经很长时间做电视,按照一般的观念,即使搞创作也应该去搞电视剧泡沫剧之类,这样起码可以赚大钱,但毕竟没有大的投入和机缘,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在一切的结果都由不得人自己安排,甚至一切也都是命中注定的。年轻时我感到我的羽毛被什么雨水打湿过,走得快甚至跑得快但就是飞得慢,要飞也飞得很低很沉,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我仍得向前走,甚至飞,这叫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一直相信自己有冲天高飞的潜力……所喜能诉能思能怒能骂能唱能乐能跳能舞,说不定哪阵子你会说:“呀!这人飞得太高啊!”不过真的那样又会怎样呢?一切的初衷还是那样。年轻时的执着到了一定年岁就应该成为“顺心而为”“顺其自然”了。

转眼间已经到了今天这把年纪,回顾过去有过坎坷也有过彷徨,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我曾为失败而苦恼,为成功而庆幸,如今似听天命的声音在告诉我:不必苦恼,不必庆幸,社会万象,所有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同样的。我和其他人一样都生活在过程中。

人们总会用一种方式跟自己过不去,以至于跟别人也过不去,与其说我是用写作的方式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说我是从写作特别是从写散文中得到独有的快乐。

写并且快乐着,这就是我的散文情结,这就是我的行为方式,这也是我的散文式的生活……

我抽空还会常常写我的散文。

1993年4月原稿,2008年11月修改稿,2013年修订

原载《希望》文学、《新安晚报》副刊、《散文世界》和《散文选刊》

获中国散文华表奖、《散文选刊》全国优秀散文奖

后记

终于下决心陆续编选这套文集,打算分三个阶段编选,先期编选4_35卷,其中4—9卷为我的各个时期的散文精选,10—15卷是我的专题散文选编,16_21卷为我的报告文学选集。随后编选我的长篇小说、评论、诗歌、剧本至35卷。第三阶段编选中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人物专访、艺文杂谈、禅语箴言、杂文随笔、影视文学等各类作品,合计约50卷。预计有千万字之瀚。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没有秘书也没有助手,全靠自己的精耕细作。劳动量可想而知。所以我必须有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积跬步以至千里,顺应自然,量力而为,水到渠成。

我一直不急不躁地编选我的分类文集,也是一种自信。我喜欢顺性而为,不想那样把文集一次性推出十几部几十部,那样的皇皇巨著,厚厚一堆码在那里,尽管很耀眼,但感觉那样不仅选编起来很累,读者看起来也很累。其实那种动辄一次性推出十几部、几十部的文集,也鲜有人看。

阅读应该是一件怡情悦性的事,在一个纷纭忙碌的时代,没有谁愿意把耐心和精力放在阅读马拉松上,说不定还会被读者鄙薄为裹脚布。不能让读者有耐心和信心读下去的作品,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与其这样,还不如分类分次,断续出版,最后积总,我想,这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吧?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代文艺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我的自选文集1—3卷,厚厚两大本,多半是我早期的文章积累,大都是60_80年代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散文、随笔、专访之类,这次编选的文集即是上次的承接和继续,以散文为主,增加了报告文学的选编。其中也选进了上次文集中的一些精品。

为什么我的文集前2l卷均以散文和报告文学为主呢?因为我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散文和报告文学占的比例实在很大。我至今发表、出版和创作的各类作品中,除了长篇小说、传记文学、诗歌、评论和影视剧,类属散文和报告文学的作品分量最多,估计占到将近三分之一吧7

我的创作体裁涉猎面较广,除了写长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也写诗歌、杂文、随笔、评论、专访、艺文札记,以及电影、电视剧本、解说词、电视晚会台本等等,各类文学样式,都写得很多,应该有千万字以上吧。

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没有界限的,文化才是一切作品的根基,无论你写什么样的文学样式,文化的功底才是唯一的,这就如同所有的庄稼都滋生于大地同一的母体,每一种文学形式,有了文化功底,同样都可以让你的作品熠熠生辉。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次推出的散文文集的少数篇章,有微小内容类似的现象,这是由于个别文章体裁本身的社会性,在发表若干年后,报刊仍然需要发表这类稿件,加之有的文章体裁难以界定,鉴于编辑和报刊的要求,修订后再次发表。再次发表的稿件也做了少量编选,这是特定时代造成的现象,为了保持原貌,我选择了这种尊重原貌的方法,且在文后做了说明,以作为一个历史的参照和记忆,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读者在阅读中如遇疑问尚请理解。

平心而论,当初我有不少文章特别是散文,发表时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们入选过《中国新文学大系》《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阅读教材》《高中语文范文解析》《百年中国散文经典》之类重要文存中,也获过各种重要奖项,被翻译到国外等,我自己也算满意。如今看来,那是一些岁月年华真情的流淌,是凝聚过我的心血的,也是我一个时期创作生活的折射……常忆少时麾前行文倚马可待,何等的踌躇满志,转眼数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啊!虽经时光洗礼,壮志犹存,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命运也已然成为生活边缘的陪衬;虽时而感慨系之,然文学依然不能不是我自己的最爱……

堆一座自制的金字塔,既炫照别人也炫照自己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自制的满足。动意原本那么简单,就不管它会在读者中和社会上产生怎样的影响了?

我说过,我编选这样的文集还会一直编选下去。(按当下时尚的说法)我的一些“粉丝”们多次央求我:把你的散文编选出来吧,我们都很需要,我们已经厌倦了那些浮躁飘忽的伪散文。这是这些读者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因此,这里首次推出的是我的散文精品卷,也是我的一种自性的责任和良知之所在。

我曾经在不少文章中说过这样的意思:我数十年不事张扬,不求浮名,不求闻达,不图回报,更不愿炒作自己,我写,不是想索取什么,不是想表现给谁看,也不是想借此改变一些什么,更不想获得什么功名利禄、地位的升迁,什么也不为。就我而言,写作纯粹是一种喜好、一种习惯、一种心性的自然、一种感情的表达、一种生活的调整、一项生活的趣味、一项情感的宣泄和一项意志的标志。仅此而已。

现在我还要说:我编选这样的文集,亦是如此。

物事常更,山河依旧,我们其实谁也无能力改变这个世界。那些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要改变世界、改变一代人思想、改变一代人文风甚至要创造奇迹的人,其实是些见识很浅薄的人,历史和社会都不会买他们的账。

君不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再普通不过的民谚么?

自自然然,无为而为,自事其心,顺性而为,是我一贯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我很小就喜欢老庄思想,如今年龄大了,越发地尊崇起老子来了。《道德经》帮我度过了无数个难熬苦闷的时刻。我无老子“三宝”,但“不敢为天下先”依然是我日益奉行的信条。

不去哗众取宠,不去趋炎附势,不去人云亦云,不去巴结权贵,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内在的拥有,做出实实在在的一点事来,无功而治,无义而修,笑骂由你,我自为之,自在生活,心随普世,这便是我对于生活和文学的永恒的追求……

2014年夏于沪上十步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