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为人类对过去的汜忆和理解,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是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途径。朱建军编著的《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从心理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和现象,力求通过数量化地研究历史,而不仅是泛泛地解释历史,来分析、预测我们的未来,帮助我们找到历史的密钥。
通过心理历史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历史的关系,避免走入错误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朱建军作品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朱建军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作为人类对过去的汜忆和理解,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更是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途径。朱建军编著的《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从心理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和现象,力求通过数量化地研究历史,而不仅是泛泛地解释历史,来分析、预测我们的未来,帮助我们找到历史的密钥。 通过心理历史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历史的关系,避免走入错误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推荐 心理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朱建军编著的《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运用心理历史学的方法,探究中国历史中特定个人与群体的心理,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心理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影响历史,并影响了历史学、历史记载和对历史的看法。 目录 心理历史学及其方法 虚不受补 历史的二次重复 历史中的“报应” 历史记忆活动的心理功能 历史记忆失真的心理原因 春节起源考——对“载”“岁”“祀”“年”的原型分析 宋词中“愁”的心理意象分析 新增广贤文:人上人是人下人 新增广贤文:逢人且说几分话? 中国文化中的“恩” 先引进民主的小技术 计算 从民本主义到中国特色的民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 民主建设 运用社会无意识理论解读潜规则 对《潜规则》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如果忘记或记错了历史…… 重新评价那个谁 历史旧账 过去的好时光——对历史的记忆心理学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虚不受补 历史上有一种乍看很吊诡的现象,一个国家尝试民主之后,往往最后成功的是一个铁腕人物或团体,用更专断的方式来统治。 比如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地为自由民主而斗争之后,出现了一个铁腕领袖拿破仑。人们拥戴他恢复帝制,成为皇帝——如果最早号召大家去革命的时候,告诉大家革命的结果只是为了让国王路易变成国王拿破仑,大家一定不肯为此拼命战斗。 再如俄国沙皇,他本来是帝王中很宽容的,也在帝制基础上做了一些民主的改革。甚至对待那些革命党,他也还是很宽容的——比如,列宁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他还有生活费可以拿,他家里有仆人,衣食无忧。他可以钓钓鱼、打打猎、喝喝酒,然后和同志们一起计划一下怎么闹革命。但是后来的俄国的大权却到了极度专制的斯大林手里。 苏联解体后,国家一度很是混乱,最后出现了一个铁腕人物普京,俄国才稳定了下来——虽然普京并非国王身份,是民选的领袖,但是其作风却颇有“大帝”的感觉。 似乎历史常常会这样,从追求民主开始,到混乱和无序,等到终于有了秩序之后,人们会发现历史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一个威权统治——有时候甚至是更专制的威权统治。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现象背后,有什么心理规律吗?粗略地看,似乎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一个国家刚刚向民主转向的时候,民众的心态是喜悦的。“当家做主”的感觉当然好,有了更多的权利当然好。 但是,民众缺乏对民主社会如何运作的具体了解,他们对民主的想象是不切实际的。比如,清末试图做一点民主改革,政府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完成立宪。但是,渴望民主的人不满足,希望马上就能立宪。这就说明他们把民主想象得太简单了。不论是君主制度、独裁制度或民主制度,都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有操作上的一系列具体方法,不是我们说要民主就能做到民主的。但,民众不知道。 民众也往往会对变革给予过大的期望。这也和人心理的特点有关:影响社会运行的因素太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人的智力不可能看清这些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因此,人往往会对社会有一个更简化的理解。比如,一个独裁社会的人,很可能会简化为:“一切社会之恶,都是独裁带来的后果”。这样,他会期望一旦不独裁,就会“一切都好了”。这就仿佛一个大胖子想,“我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女友,心情抑郁……都是因为我太胖了,如果我身材好了,我就会幸福了”。但是这个胖子如果有一天幸运地变成了标准体型,他会发现他依旧不一定有好工作,也未必有女友,心情更不一定会不抑郁。但,在他没有瘦下来之前,他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民主来临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民主如何操作,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大多数人的性格习惯都不适应民主生活方式。加上有些人利用民主,争夺个人的私利。于是,民主刚刚出现的时候,社会很可能更加混乱。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就是这样种形。我们也建立议院,但是议院起不到民主社会中应有的议院的作用,议员们接受金钱的贿赂,选举那些给他们好处的人。学生们很有爱国热情,但是却往往情绪冲动而行为失控——当然成熟的民主社会中,学生也不需要对国家大局多么了解,可以游行示威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成熟的民主社会中的学生至少知道自己不能违法,不能打人烧房子,而中国当时的学生并不知道。学生不懂毕竟危险不大,但是有权力的人不能执行民主危险就大了,于是内战动乱都随之而来。 到了这个时候,民众的期望被狠狠地击垮——民众原来的期望越大,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这似乎是一个对民主的“理想破灭”。如果民众的心理状态足够成熟,那么这个打击不会是灾难性的。但是,如果民众过去生活在专制政体下,心智被压制没有发展机会而不成熟,他们的心理就会像儿童一样“非黑即白”,他们会觉得一个东西要好就应该全好,要不就会是全坏。理想破灭后,这样的民众就会对民主完全失去信心。 越来越乱的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稳定。人们期待改变。假设这个时候有两个竞选的人,一个相对比较温和,另一个比较强硬。人们会从内心中喜欢那个更强硬的,因为人们相信,后者会给社会带来人们所需要的秩序——过去,当社会不自由的时候,人们渴望的是自由;现在,自由虽然增加但是社会混乱,人们的渴望就改变为有秩序。当然,如果民众更加成熟的话,他们应该忍受不适,而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能够保留自由和民主,但又能带来秩序的安定。但是,民众常常没有耐心去等待。 虽然人们心里渴望一个铁腕专制者,但是人们毕竟在意识层面,不愿意放弃自由民主。这个时候,那些本质上很强硬专制,但是表面上很民主的人,就非常适合民主的需要。这样的人既能满足人表面上的要求自由的需要,也能满足人内心中想要回到专制的过去的那种需要。于是,很有可能,这样的人成了这个国家的新选择。当然,强硬未必一定专制,普京很强硬但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独裁者,如果,民众最后遇到的是这样的人,那是幸运。 这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吃大鱼大肉,肠胃会受不了;一个长期身体虚弱的人,如果突然用大补的中药进补,带来的也不是更健康的身体,反而是新的疾病。中医中对这个现象,称为虚不受补。 当然,虚弱的人并不是无药可救,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步骤,合适的君臣配伍,给他们服用适当的食物和药物,他们也一样可以强壮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算是虚不受补,也一样可能得到救治并转病弱为健康。 P11-14 序言 寻找历史的密钥 朱建军 我们的理想不仅仅是泛泛地解释历史,更希望能够数量化地、有预测性地研究历史。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历史资料,帮助我们做现代的大的决策,避免错误的发展方向,带来更幸福美好的未来。 我看过国外的一个研究,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资料数量化之后,建立了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去运算,看各个国家可能的结盟情况如何。根据运算,得出的结果是,虽然各国之间怎么结盟都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可能性最大的结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结盟,苏联和英、美、法等国结盟,这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稍逊于这一种,但是也不小。最后,历史选择了可能性最大的一种。但是,当时如果有特殊的事件发生,其实另一种可能性稍逊的结盟方式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是那样,历史就会和现在实际发生的不同了。 这样的研究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它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的一面,也体现了历史偶然性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它是有精确的数据作为根据的,而不是仅仅凭着研究者的直觉。如果我们借助实际历史资料,进一步修正完善这个模型,那么将来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运算,并知道当代我们有哪些可能性最大的“历史选择”,从而我们就有可能更理性地选择我们的未来。 这种可以用数据来证明的,关于历史和心理的研究假设,是更有价值的。它们可以引出非常数量化的,有一定预测性的结论。 本书中,有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这个方向。比如,用数量化的文本分析研究宋词中的“愁”,从而给出了关于宋代中国人的“愁”的情绪特点的一些结论,对我们了解中国人情绪特点很有帮助。比如,我们试图延续《潜规则》一书的思路,用运筹学或博弈论来研究中国历史中的现象。当然,我们这部分做得非常粗浅。而吴思先生的研究,也只是用博弈论的思路来理解了历史现象,而没有能够真正建立模型,用博弈论的数学运算,用历史中的真实数据,来得出更可靠的数量化的结论。这应该是未来心理历史学发展中的任务。 《春节起源考》用文字学考据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两篇“新增广贤文”的文字,是尝试用通俗化的心理学方法,来对历史上中国的价值观进行改造。《从民本主义到中国特色的民主》是我着力去写的文章,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 当然,需要研究、可以研究而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的主题也还很多。 比如我有个假说,我觉得很有可能成立,值得去做一些数量化的研究,那就是历史的二次重复。 马克思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往往会重复出现第二次很类似的事件。只不过这第二次往往“像闹剧”。 我的假设是,从人的心理规律上,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遇到的重要的人和事件,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而当这个人到了中年的时候,当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时候,他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青少年时期看到的人那样做。从而使历史事件出现二次重复现象。 比如,有许多企业家模仿国家领导人,有人甚至在会议室挂上“军事地图”,用领袖指挥作战的样子去处理企业事务。这都是历史的二次重复的表现。 再比如,20世纪我们提倡过“土法上马”,也就是研究有什么取巧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获得更多产品。这个做法,在心理上给了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我们也许可以有取巧的方式,能“超越性”地获得成功。 几十年后,人们把这些思路用在了“造假”上,可以土法上马做出很多以假乱真的物品来。正如几十年前,我们用“土高炉”炼钢一样,我们现在也会用三聚氰胺来做奶粉。 这也是一种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 根据我们的假说,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时间上是有一定限制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受到了某种影响的人,在他青年时期一般不会去重复历史,因为那时他还没有能力和影响力,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在他老年期一般也不会去重复历史(除非他是老了还施加影响的那些政治家),因为他可能已经退出社会了。所以,多数历史的二次重复现象,历史事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30年左右。 这类有趣的假说,都等着我们研究。只是我们不能等待一切都研究完了再出书。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激发别人做类似的研究,更快地发展心理历史学这个学科,当然我们自己也将继续研究下去。 我的学生黄碧雄、何燕、武靖对本书内容做出了贡献,由学生写作,经我修改完成的文章,文后将标上学生的名字,在此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