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最重要的艺术创新推动者之一而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几乎没有第二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引发争议。他所具有的排犹主义意识,同他在音乐和歌剧方面的革命性创新相对立;在涉及瓦格纳的人生构成方面,特别是他与尼采和路德维希二世的关系方面,他与科西玛·冯·比洛的桃色事件以及后来的婚姻方面,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在魅力和拒绝之间摇摆。在狄特·波希迈耶尔著的《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时代)(精)》这部鸿篇传记中,狄特·波希迈耶尔凭借对瓦格纳数十载的研究,力图把瓦格纳偏离中心的人生同他的戏剧作品及其理论著作联系起来,丰富了传记的内容。
要想了解瓦格纳的作品、人生与时代,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时代)(精)》是作者狄特·波希迈耶尔将瓦格纳的生平与其艺术生涯和重要的政治活动融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作者不仅从音乐和戏剧的角度,而且还在戏剧理论和哲学思想方面极具启发性地解读瓦格纳的作品,使本书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思想深度。此外,本书还涉及瓦格纳的个人生活范畴,在他所处时代的宏阔背景下,再现了瓦格纳个人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
序
前言
从童年时代到业余爱好——一位世纪天才的并非天才的开端
在通往浪漫主义歌剧的道路上——《婚礼》(Die Hochzeit)与《仙女们》(Die Feen)
转向“青年德意志”——《爱情的禁令》(Das Liebesverbot)
德国的悲惨与大歌剧——巴黎投下的阴影
巴黎的生活与痛苦——在19世纪首都的光芒与悲惨中
没有民众的革命者——《黎恩济,最后一位护民官》
从历史到传说——《漂泊的荷兰人》
德累斯顿——向新的彼岸起航
对价值的颠覆——《唐豪瑟》(Tannhuser)
告别浪漫主义歌剧——《罗恩格林》
“人类永远使一切年轻的母亲”——在德累斯顿的革命
一个“新魏玛”的乌托邦——与弗兰茨·李斯特结盟
在苏黎世流亡以及《未来的艺术作品》(Kunstwerk derZukunft)的幻景
音乐中与音乐以外的“犹太民族特性”
乐剧的美学
“历史的开端与终结”——神话的一个新理论
神话与现代——《尼伯龙根的指环》
欺骗性的苏黎世“避难”——“皈依”叔本华以及与玛蒂尔德·维森东克的爱
“献身黑夜的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
居无定所的岁月
一位支持未来的艺术作品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与慕尼黑
歌剧作为美学的乌托邦——《纽伦堡的工匠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特里布申牧歌——带有古典语文学的陪伴:尼采
晚期的美学
到达目的地——拜罗伊特音乐节
尼采的背离
“人类的再生”——《帕西法尔》(Parsifal)与《凯旋者》(Die Sieger)
死在威尼斯
后记
译后记
附录
瓦格纳生平大事年表
文献说明
图片证明
索引
雌鹿伤心的眼神唤醒了阿林达尔对阿达的怜爱。在此,谁都会想到这个瞬间:古尔内曼茨把帕西法尔的目光转移到被他杀死的天鹅身上:“伤心的眼睛,你看到那眼神了吗?”紧接着,帕西法尔就在最初的同情冲动中折断了他的弓。或者,我们想想这个瞬间:伊索尔德回忆,她曾经拿着剑,站在特里斯坦的面前,而特里斯坦从他的营地朝她这边张望。伊索尔德强调:他不看“剑,不看手”,而是:“他看我的眼睛。”由这种眼神唤起的同情,阻止她击剑。牺牲者的眼神唤醒同情的眼神——而这眼神变成爱的眼神。在瓦格纳的作品中,同情与爱常常是一回事,在达兰德家里的那幅画上,漂泊的荷兰人的痛苦的眼神唤起了森塔的同情与爱,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她问艾里克:“难道我能抵御我眼神的同情吗?”然而,这位艾里克很正确地感觉到,在森塔的眼神里表达的不仅仅是同情。
瓦格纳的另一个母题是(用托马斯·曼的简明表达方式就是)“对死亡的同情”,这个母题把《仙女们》尤其同《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和《女武神》联系在一起。罗恩格林与阿达一样,属于一个取消时间概念的王国,一个“艺术家塑造的天堂乐园”。众所周知,和罗恩格林一样,她愿意为了爱而放弃王国,因此而放弃长生不死。然而,坚持如下这个条件超出了艾尔莎和阿林达尔的力量:在一段时间内,不去追问尘世以外的伴侣的身世和本质。接下来,罗恩格林按照瓦格纳的话说“承认他是神……被摧毁地返回他的寂寞中,”恰恰这种从时间意识返回无时间意识的状态,自相矛盾地意味着“毁灭”;而阿林达尔被逐出仙女天国,被放逐到一个“荒凉的怪石嶙峋的地区”。这和唐豪瑟从维纳斯山被驱逐到瓦尔特堡地区一样,发生得突然。虽然维纳斯山和仙女王国都是另一个世界,但是,作为超越时间的世界,它们同时也是超越空间的。因此,在第一幕的第二部分中,仙女世界(阿林达尔在他的狩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闯入这个仙女世界)同样可以很突然地闯入人类世界,就像在《唐豪瑟》的第三幕中,维纳斯山变成瓦尔特堡峡谷一样。
和罗恩格林一样,阿达也如“被摧毁地”滞留在天国的寂寞中:“令人悲哀的是这残酷的命运——/不朽的永生,”是的,对她而言,长生不死意味着“永恒的死去。”与《罗恩格林》不同的是,阿林达尔获得了这个可能性:通过一种新的考验重新得到阿达。但是,在第二幕中,仙女采米娜和法尔查娜再一次让这场考验面临抉择:选择没有时间意识的仙女世界,还是选择终究要沉入死亡的人类世界:“这里是长久的死亡;而那里却是永生。”但对阿达而言,这种价值对立并没有意义:在她看来,恰恰长生不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永恒的死亡”;相反,尘世的死亡却是“一种崭新的、永恒的生命”。唐豪瑟来自超越时间的维纳斯王国,他以同样的方式渴望一时性和尘世的必死性。
P24-26
解析瓦格纳的深度著作——序《理查德瓦格纳:作品-生平-时代》中文版
德国著名学者狄特波希迈耶尔(Dieter Borchmeyer)的力作《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Richard Wagner Werk-Leben-Zeit)由我国著名德语教授赵蕾莲迻译完成,即将和中国读者见面。在我看来,这个关于瓦格纳的中文译本其价值绝不次于曾经在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版重新由张黎翻译)刊行的汉斯·迈耶尔所著“罗沃尔特传记丛书”之《瓦格纳》,就学术价值以及所涉及领域的真知灼见而言,狄特波希迈耶尔的著作至少在关于瓦格纳的中文译本中鹤立鸡群,必将成为音乐学者和广大爱乐者共享的珍贵资料。
瓦格纳在中国的接受史将近百年,却一直鲜有具分量的论著问世,即便西方研究瓦格纳的著作汗牛充栋,就目前所见的几种传记译本看,全面而客观地介绍传主生平及其思想和作品并具备一定学术深度的居然还是汉斯·迈耶尔的那本“小册子”,而他的观点今天看来亦多有偏颇之处,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如今的学术形势不比当年,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以瓦格纳作为研究课题,大量与瓦格纳相关的硕士博士论文亦如雨后春笋。同时在音乐及歌剧表演制作领域,瓦格纳的作品日益成为热门,特别是已经过去的2013年适逢瓦格纳诞生200周年,以此为契机,国家大剧院、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中央歌剧院先后在北京制作上演了《帕西法尔》《罗恩格林》《飘泊的荷兰人》《唐豪瑟》《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等。如果再算上前几年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上演的两套来自德国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全本以及音乐会版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么瓦格纳歌剧在中国内地尚未拉开帷幕的巨作就只剩下《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了。想想这些都是发生在最近十年间的事情,显然我们更加需要一本具有学术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瓦格纳传记中译本以供“指引”之用。
感谢北京歌德学院的推荐,同时也感谢赵蕾莲教授的学术造诣和高效,中国的瓦格纳学界和瓦格纳爱好者终于等来一本好书。《理查德·瓦格纳 作品-生平-时代》的作者狄特波·希迈耶尔(Dieter Borchmeyer)教授先后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主要讲授德国近代文学与戏剧学。他的研究领域是18世纪至20世纪的德国文学和音乐戏剧,对歌德、席勒、莫扎特、瓦格纳和托马斯曼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其代表著作包括《歌德,时代的市民》(Goethe. Der Zeitbürger.1999年)、《戏剧与理查德瓦格纳的世界》,Drama and theworld of Richard Wagner. 2003年)、《权力与忧郁,席勒的<华伦斯坦>》(Macht und Melancholie.Schillers Wallenstein.修订版2003年出版)、《莫扎特或者对爱的发现》(Mozartoder die Entdeckung der Liebe.2005年)以及《尼采-科西玛-瓦格纳,一种友谊的肖像》(Nietzsche-Cosima-Wagner.Portrt einer Freundschaft. 2008年)等。波希迈耶尔教授不仅博学,而且持论公允,材料引用丰富严谨,下笔精炼。他对瓦格纳的解析侧重文学源流和思想发展脉络,在紧扣时代而述及的无论是音乐抑或文学、哲学、政治思想之于瓦格纳的整体关系,都显露出一位史家的冷静与客观,一位文论家的细腻与犀利,一位艺术素养极高的音乐学者的品味与敏感。
作为一位瓦格纳艺术的爱好者与关注者,我既为他的音乐着迷,又对他的情怀充满敬意。瓦格纳无论在他的时代还是在他身后百年,都以无可抵御的魅力统御着艺术的世界甚至政治的世界。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是,无论对瓦格纳是狂热的爱或无谓的反感都源于对他的偏见或了解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靠听他的音乐、欣赏他的歌剧远远不足以洞察瓦格纳现象以及深入到瓦格纳的世界之中。
这便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仅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解决了所有最根本的问题。首先是瓦格纳的思想来源。瓦格纳算不上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芜杂,被他时常处于发烧的大脑一搅拌,生出的不是奇思异想便是自相矛盾。波希迈耶尔当然头脑非常清楚,所以他梳理出瓦格纳在不同境遇不同时期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儿,将思想、语言、创作在时空的坐标上给予了精准的定位。波希迈耶尔毫无疑问熟悉瓦格纳所有歌剧文本以及它们在语义学词源学方面的意义,这对探究每一部作品的戏剧生成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价值。
其实当对瓦格纳的研究稍微远离政治的羁绊时,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进入更有可能接近瓦格纳的初心。瓦格纳的一生首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少年时代的瓦格纳博览群书,举凡希腊神话、希腊戏剧、中世纪传奇、莎士比亚乃至于十九世纪初的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等,都给他提供了幻想、狂想的基础和素材。在创作出他伟大作品之前,他所受到的训练更多是文学上的,而正如他所言,音乐只是表现他戏剧的手段,惟其是手段,所以他不受任何拘束,全无墨守成规,任声音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从而创造出超越时代的音乐语言。波希迈耶尔正是以文学史的视角去归纳、去发现,去寻找瓦格纳之成为瓦格纳的思想根源。这项工作他做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本书是他的关于瓦格纳研究的集大成者,既有旧著的结构,又有新说的补充,无论从他个人还是学科而言,都有其崭新性和创建性。
波希迈耶尔教授在后记中提到他与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的交往与对谈,这很引起我的兴趣。蒂勒曼是当今国际乐坛具有代表性的瓦格纳歌剧解读权威,德国指挥学派的传统在他身上得到延续。他天性中有齐格弗里德的因素,这在当下颇不合时宜。正像战后的德国特别是拜罗伊特的瓦格纳诠释者们都或多或少受到汉斯·迈耶尔的影响一样,我很欣慰蒂勒曼有波希迈耶尔这样的良师益友,后者不仅给足了关于瓦格纳的养料,而且还指出了迄今为止最正确的解读方向。
瓦格纳生于乱世,长于动荡。在他的第一个150年,他成为音乐史、艺术史、文化史甚至政治史的焦点。在他的第二个150年刚刚走过三分之一的时候,对他的审视和研究渐趋正常。毫无疑问瓦格纳以他的先知气质制造了纷乱,但越是在和平的年代,瓦格纳越是能够打动人心,越是能够激发生命和激情的能量。无论你对他的一切了解多少,当特里斯坦和弦响起,当爱的风暴掀起,当漫游者的孤独沉吟泛起,当直冲天际的莱茵河谷熊熊大火燃起,我们能被触动的,是否人类童年的心灵?我们充盈眼眶的,是否与生俱来的热泪?
听不够的瓦格纳!道不尽的瓦格纳!瓦格纳离不开聆听,但是瓦格纳也需要阅读。
是为序。
刘雪枫
2015年2月
本书尝试从整体角度出发,集中描述瓦格纳,这种尝试以我对瓦格纳作品几十年的研究为前提,我尤其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描述。不言而喻,倘若没有最近几十年内容丰富的研究文献的启发,本次尝试就是不可能的。同样不言而喻的是,本书作者一再使用自己以前的出版物的观点及看法。本书作者以前曾经撰写的关于瓦格纳的著作如下:《理查德·瓦格纳的戏剧,思想一作品一影响》(Das Theater Richard Wagners.Idee-Dichtung-Wirkung)(1982年,2013年再版)、《理查德·瓦格纳,阿赫斯维的转变》(Richard Wagner.Ahasvers Wandlungen)(2002年),本书的英文翻译以及在无数主编书目、文集和论文中进行的陈述研究。但是,为了有利于可能不仅仅由专家组成的读者自己的看法和可读性,本书作者还是放弃了上述著作中对重要的瓦格纳文献的直接引用。作者同样放弃了脚注或者注解。引文总是很容易核对。本书通过引用编码,注明引用的最重要的出版物,而且,引文随文标出卷数和页码。作者在书后的精选参考书目中,列出这部瓦格纳专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本书衷心感谢与朋友们进行的多次交谈,特别鸣谢与杂志《瓦格纳的丰富多彩性》(wagnerspectrum)的主编和工作人员进行的多次谈话,自2005年以来,他们确立了跨学科的瓦格纳研究的新标准。我尤其感谢其倡议者乌多·贝尔姆巴赫(Udo Bermbach)先生,他关于瓦格纳的多部鸿篇巨制以及多种多样的共同活动和谈话,都给予我永久的启发。在音乐方面,我塑造的瓦格纳形象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指挥的现场演出和录音,还有我与他进行的公开的访谈和个人谈话。我感谢施台凡·施塔霍尔斯基(Stephan Stachorski)对本书草稿的通读审校。
狄特·波希迈耶尔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