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第二故乡/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人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永信编著的《我与第二故乡/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人系列丛书》正文以回忆记实文和大量照片描述1967年一批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的19名学子响应祖国的号召,组织《指点江山》医疗队奔赴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安家落户的故事。这些年青人在缺医少药的山区,爬山涉水, 送医送药,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勤垦地为群众防病治病,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被当地称为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通过培训卫生员, 建立合作医疗制, 开展卫生运动, 使当地缺医少药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同时他们经受缎炼,向山区群众学习,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内容推荐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张永信写的《我与第二故乡/复旦大学校友会复旦人系列丛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本书收集了部分队员的事绩、回忆体会、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医疗队的评价、医疗队几次回访笫二故乡以及帮贫助教关注当地发展的情结,生动地反映一代医务青年为祖国摆脱缺医少药面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梦想。

目录

建队赴黔篇

 上医南一楼里的一个梦

 奔赴大西南

 漫长的旅程

 走进苗寨侗村

 毛主席来过剑河

 缺医少药的太拥

 山沟里切除26斤肿瘤

 抢救森林大火

 徒步220里救治患儿

 第20位队友

 山村趣事

南哨篇

 驻地迁往南哨

 “四张”学烧炭

 建新院迎接第二批队友

 麻疹暴发流行

 城里难碰到的病例

 山区是个大药库

 “小共产主义”

 牛的胎盘不是圆的

 两次献血

 本领紧连健康与生命

 山沟里的乐趣

 母校的关怀

 荣誉与教训

 抗洪救灾见真情

 第一次回沪探亲

 生命筑成的铁路

 是朋友更是老师

 都是城里来的大学生

 山沟里成家

 强大的后援队

 回母校充电

岑巩篇

 开辟新天地

 天地更宽广

 撤不走的医疗队

 队里的知青

 文化圈里的朋友

 祖孙三代聚岑巩

 过雷山下丛江

 北京传来的声音

 新的转折

 旧梦重演

 考场拼博

 告别贵州

附录

 附录一 重访剑河

阔別廿余年重访第二故乡

2001年重访剑河

今日第二故乡一一剑河县

 附录二 奉献一生

追亿周剑萍医生

怀念队友杨淑辉

梦想在贵州继续践行

人党意味着什么……

命里注定我就是一头开荒牛

一一记微创泌尿外科吴开俊教授

 附录三 难忘的回忆

淳朴、好客的苗族乡亲

天安门城楼国庆20周年观礼记

爱心助学让我们永远牵挂山区

难忘的经历

小分队培养我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

小分队送我上大学

 附录四 第二故乡历史记载与乡亲心声

《南哨乡志》中的医疗队

《中国共产党岑巩县历史》中的医疗队

乡亲的心声

 附录五 贵州省委有关医疗队的文件

中共贵州省委文件省发(1973)197号

(79)省通字第l号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批复)

 附录六 涉及医疗队的部分新闻报道

 附录七 医疗队成员简介

试读章节

我们一致推选周剑萍担任医疗队的队长,因为大家熟悉她、敬佩她、尊重她。她是上医有名的优等生、学生党员、市“三好”学生、全市高校中最年轻的团委书记,1966年4月她没毕业已被上医留校工作。她甘愿放弃在沪工作到山区落户的决定,本身就给大家起了表率作用。而她在医疗队党员中年龄最小,大家亲切地称她小周。她没辜负全队的期望,一上任就显露了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出众的才能。

首先,她组织大家结合各自的实际,学习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明确去山区扎根的目的。党员孙友余(老孙头)是队里的老大哥,他回忆起自己悲痛的家史。解放前他妈妈生了1O个子女,由于生活贫困,弟妹们生病没钱医治,相继死了7口。最小的弟弟寄放在宁波乡下,当地缺医少药,患急病后,在家人摇着小船送医途中夭折。直到解放后,他们家才搬进新公房,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他也幸运地走进学校读书,初中毕业被保送进上医工农预料,直升医学院,后来成了一名医生。他含着热泪说:“我是在国家一手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家吃尽缺医少药之苦,我作为一名党员理所应当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头到大西南去!.”热烈的讨论使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最后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定医疗卫生工作面向农村是当时一穷二白中国正确的医疗卫生方针。

接着分兵两路深入农村实地调查。一路由66届的钟秀清(老钟头)和67届的吴开俊(开开)两位党员去皖南山区,向在那儿工作的附属华山医院医疗队学习取经;另一路去市郊采访1965年从市区医院下放到农村的“种子医生”,了解他们的切身体会。正巧我跟小周分在一组,到金山和松江听到了许多“种子医生”放弃大上海安稳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在农村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为农民服务的动人事迹。记得有一天,我们从金山连夜搭乘小火轮赶到松江县的泖港镇,约见从事农村妇婴保健工作的冯瓒冲医师。他为了方便农村妇女防治妇科肿瘤,利用休息天回市区学习妇科肿瘤病理普查技术,检出了不少恶性肿瘤患者,为他们争取到早期治疗的机会,挽救了许多农妇的生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冯大胡子”。在队里组织交流农村采访调查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城乡医疗条件的差距已十分悬殊,何况边远的大西南、大西北,那儿的缺医少药情况肯定更加严重。我们也从“种子医生”身上看到,农村山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更坚定了我们奔赴大西南,要像一颗种子在那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决心。

理想、梦想是美好的,但医疗队能否顺利出发还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小周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总是将不同意见归纳分析,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再做决策,使许多困难迎刃而解,这在“文革”的大环境下真是难能可贵。

医疗队要离沪赴西南至少必须获得学校和上海市卫生局的批准,而且需要得到落户地的认同,可此时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基本上都已瘫痪。为此,医疗队排除派性,主动吸收几名素质好的、对“文革”观点不同的同学加入医疗队,赢得了学校各派组织的支持。队里又发动大家在会场或领导干部家中等侯,终于找到时任市教卫办主任的陈琳瑚和市卫生局“局革命委员会”的洪明贵主任两位关键干部,前一位是抗战早期的老干部,后一位是红军长征干部。周剑萍主动向他们汇报医疗队的设想,表示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心甘情愿主动要求到艰苦山区送医送药、扎根一辈子的决心。领导被我们的激情所打动,动情地表示“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后代的志气,你们真像我们当年克服重重困难投奔革命队伍一样!”。有了领导的肯定,不仅建立医疗队名正言顺,而且在物资装备上也得到了具体支持。我们很快从市计划生育大队拿到了一些手术器械,从市检验所领到适合农村使用的快速检验试剂,从医学院获得了显微镜、少量医学参考书……洪明贵主任还乘赴京开会之机,帮我们落实了贵州省作为医疗队的落户点,并确定1968年2月离沪。

为了增强全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出发前我们又特意安排去了解放军虹桥机场场务连锻炼,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值勤,接受军训。大多数战士来自农村山区,年龄跟我们相仿,文化程度基本是中小学,成天拿着一把竹扫把风里雨里忙碌在飞机跑道上,他们把扫除所有会引起飞行意外的小石头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乐趣。

P7-9

序言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张永信学长写的《我与第二故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1967年,我们听到了毛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发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上海第一医学院一批学子自发组织“指点江山”医疗队,奔赴黔东南最贫困的山区。在黄浦江边长大的年轻人,何尝不知道黔东南的艰苦?但在他们炽热的心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他们豪情满怀,甚至义无反顾,要去“指点江山”,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一待就是10年,在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的山区,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山区群众。

半个世纪过去了,世殊事异,我们这一代人也从青年、中年步入了老年。不过,“指点江山”医疗队的青春激情和奉献精神,仍然时时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认为到任何时候,全社会仍然需要弘扬“指点江山”医疗队的精神和品格。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本书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无动于衷?抑或觉得他们“很傻”?会不会觉得这只是上辈人重提往事的怀旧而已?即便是我们这一代人,当想到深处时,有时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当年他们那样做值得吗?

我想,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历史现实。是的,当时“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就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政策。但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恐怕没有什么错,即使到今天,农村依然是我国医疗卫生的薄弱环节。当年,在校的上医学生奔赴黔东南山区,也许有冲动和盲从,甚至还有无奈,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他们是带着激情去的,他们是去要“指点江山”的,是奔赴最基层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与当时少数人软磨硬泡待在城里、终日无所事事相比,哪一个更值得、更有意义呢?

如果从精神层面来看,对他们的行动就更能理解了。对此,我有着切身的体会。1968年,我从上医毕业后到陕西农村最基层工作1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当地淳朴的农民群众,同时收获了人生境界的升华。记得刚到农村工作的时候,接诊一个垂危的新生儿肺炎患者。我把母女俩安置在自己的床上,在简陋条件下,抢救三天三夜,终于救活了患儿。前年,我故地重回,他们全家老少近20口人列队迎候我,让我感受到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还有一个中学生得了阑尾炎,因为贫困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并发化脓性腹膜炎和脓毒血症,送来时已经奄奄一息,我救活了她,还为她支付了医药费。病愈后,她表示“要做韩叔叔那样的人”,现在她已经是南方一所大学的数学教授。我当时培训的一位赤脚医生,后来给村民看病一直坚持不收注射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当时带我们为村民看病,什么时候收过人家的钱呢?” 所有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确实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尽己所能为公众与社会服务,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更好诠释。“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同志们到了最需要他们的贫困地区后,说坚守也好,说既来之则安之也罢,他们没有虚度光阴,而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奉献精神,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收获了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谁能说他们的付出不值得呢?

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国家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政策更灵活、也更人性化了,大学生包括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有了更多实现个人抱负的选择。发展医学科学和高端医药卫生技术需要人才,城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人才,但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同样需要大批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优秀年轻人直接为老百姓服务。作出怎样的选择,将是摆在医学院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果农民得不到健康,农村就建不成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依然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大挑战。在城市从事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需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更需要他们的,恐怕还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如果学子们有一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有勇气、有志气到艰苦的环境中接受磨练,将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我相信,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栋梁必将从他们当中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医学院的毕业生作出当年“指点江山”医疗队那样的选择,不仅是值得的,而且是需要大力倡导的。

现在,愿意去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医学院毕业生很少,这里有制度安排问题,也有精神追求问题。人生的道路可以有千万条,但每条路上的风采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们医学院的同学们,我们的年轻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了解那段历史,从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指点江山”医疗队虽然已是一段历史,但我衷心希望它所体现的青春激情和天下精神,能激励我们更多的年轻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为祖国,为社会,为自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