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他从小拥有二个世界,一个是在“天啸楼”的书山学海中求正、求真、求是,另一个是在光怪陆离的梦想中逍遥四方。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农历丁巳年六月廿二)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城首富之家,家中拥有四个钱庄,并自己发行钱票。父亲饶锷先生(1891—1932)乃当地著名学者,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创立诗社,名日“壬社”,并担任进步刊物《粤南报》的主笔。饶宗颐初名福森,字伯濂,又字伯子,号固庵、选堂,斋名梨俱室、爱宾室。饶宗颐为饶氏十九世“旭”字辈,取名宗颐,是其先君希望其能够师法“宋五子”之首的周敦颐,以理学勉励自己。后来,饶宗颐觉得自己和“宗颐”这个名字很有因缘,山西华严寺、日本大德寺均有过一住持叫“宗颐”,他认为他们是他的前身。先生在家是长子,伯是大的意思,所以叫伯子,他作的书画曾题饶伯子。
他自学古书,治学严谨,涉及面广,掌握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形成了多样性的发展,从其以“选”为堂名的缘由我们亦可以略窥其学术、艺术的学习初衷以及发展,这在《选堂字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文为文言版,翻译如下):
有人问我为何以“选堂”作为自己书斋之名,我总是这样回答:我平生做学问,种类繁多。自幼接触文学,最喜南朝萧统所编之《文选》,三十年来凭借此书讲授古代学问。中年时重新学习绘画,依归元代画家,尤喜钱选。六十岁退休之后,羁旅法国,与西方学者讨论上代宗教。敦煌本老子化胡经中,第十一变词说道:“洪水滔天到月支,选擢种民留伏羲。”其中的“选擢种民”的说法,与希伯来Chosen people相似,可将它视为中国道教徒创世纪理论来解说。其中认为,洪水过后,人类种民只剩下人王伏羲,有如西方之挪亚,这种说法至今仍旧存在于苗瑶神话之中。前年游历吐鲁番,在其博物馆中看到伏羲女娲交尾之图画数十幅,图中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也暗示着人类祖先有再生之义,亦为古代西域有伏羲种民的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那么,“选擢”的说法也有可取之处。我以“选”字命名吾堂,是为了警示自己“学有三变”。友人皆认为此种说法非常好,所以记下此文以示后人。
饶宗颐6岁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东西都想弄个明白。他酷好武侠神怪等一类古典小说,最喜欢的书是《封神榜》,怪、力、乱、神四字中,最引他入胜景的是“神”,神话中的“神”,给予孩童时代的他以莫大冲击和憧憬,至今,他身上仍保持着既喜欢历史,又喜欢神话,历史求真,神话求假,这两样东西给予他很大的精神享受。他模仿武侠小说的套路写出了《后封神榜》,可惜稿终佚失。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练毛笔字,并师从启蒙老师蔡梦香①学习书法,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裴将军》及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习字同时把《封神演义》、《七侠五义》、《水浒传》中的插画,进行临摹,佛家的描绘尤为喜欢。这奠定了饶宗颐书画基础。
1926年,10岁,饶宗颐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等古籍,并能背诵《史记》多篇,经史、佛典、诗词、文赋,均有涉猎,奠定了国学基础。此年,父亲将自己所居之楼名为“天啸楼”,里面藏书几万册,藏书量之大在全国私人书斋中屈指可数。大型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均齐备,收藏的拓本、古钱数量多达几千种。在父亲的呵护下,饶宗颐全身心浸染在天啸楼的经、史、子、集中,吸取中国传统学术精华。日间,帮助父亲抄录著作,训练了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语言文字等能力,为以后的文学艺术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1927年,11岁,道家之书、医书以及佛家之书都开始接触,饶宗颐冥冥中向往一个清静的世界,在读了蒋维乔①的《因是子静坐法》,他每天学习打坐。这时,有两个日本人的道教著作中译本过来了,他很着迷,即日本藤田的腹式、冈田的胸式呼吸法,他偏爱藤田的路子,随之终身练习,修身养性,这也成为后来他撰《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的重要原因。饶宗颐曾说佛的三性“戒、定、慧”中的“定”,就是“入定”,要心力高度集中,培养定力,以宁静的心态,排除各种干扰,才能把心思“定”在做学问上。P1-3
学贯中西,学艺双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盛赞饶老
一千年后就像人们谈杜甫、李白那样谈到饶公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
20世纪前半部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而后半部当举饶选堂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温
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国学大师季羡林
饶宗颐先生为九州百世之“东洲鸿儒”
——苏州大学教授钱仲联
饶宗颐教授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饶教授80多载潜心于学术、艺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取得举世无双的成就。饶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博,盖可归纳为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13大门类。他先后出版著作70多种,发表论文1000多篇,诗文集20多种,书画集100多种等等。先生精通十种以上外语,不断开拓创新,其独特的生命精神,是光照世人的。对饶教授的评价,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一干年后就像人们谈杜甫李白那样谈到饶公”;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说,“古今中外仅此一人”;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创价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温先生说,“20世纪前半部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1877—1927),而后半部当举饶选堂先生”。
本书由八个部分构成:家学渊源、发奋潜研、香港机缘、四海寻珍、中西贯通、遍游神州、古稀舂锄、永不言休,附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50项第一。本书记述先生学艺历程、收录先生出版或发表的著作名称和论文篇目,以编年方式顺时序排列,资料收集截至2011年7月。先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者一以贯之,此儒家之真精神,先生是九州百世的“东洲鸿儒”,读此书,您可以领略到一位学问巨人的学术真谛和生命精神。先生幼承家学,天资聪颖。继承父志续编《潮州艺文志》,成为研究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任《潮州志》总纂,以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该志,被誉为“方志之杰构”。青年有为,中年更拼搏。先生是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此著作考定《想尔注》成于张鲁之手而托始于张陵,该书引起欧洲道教研究热。利用出土甲骨资料,出版《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开创了以贞人为纲排比卜辞的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均超越前人,著作出版后,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授“儒莲汉学奖”,学术成就得到国际汉学界的认同。赴印度从事东方学研究,梵学知识植根于此,其“悉昙学”更是成就卓著。在法国期间,学习巴比伦文,将以楔形文字记述阿克得人开天辟地的神话集翻译成中文,出版《近东开辟史诗》,成为巴比伦史诗之第一部中译本。老尤奋发,退而不休。先生晚年的研究硕果累累,主要学术编著有《选堂集林-史林》、《甲骨文通检》、《敦煌书法丛刊》、《虚白斋藏书画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和《饶宗颐艺术创作汇集》等。
先生学艺双携,丹青诗词呈放异彩。书画艺术方面,早有渊源,7岁开始用毛笔习书作画,12岁正式从师,学习山水、花鸟、人物技法,17岁能抵壁作画,此为日后画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五六十年代,先生画风受南宗黄公望、倪云林及北宗马远、夏珪影响最深,兼有南派的浑厚华滋和北派的奇雄苍劲;70年代后,山水技法转向多元,上自宋代李唐、郭熙,下至清初四僧和张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先生的足迹遍天下,到各国游览写生,以速写所得及以自作记游、诗词为参考,绘画当地所见。曾多次游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留下数量丰富的世界各地的写生画。1970年至1971年到美国、加拿大各地写生,1980年到内地参观写生,历时三个月,行踪遍及14个省市,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先生因研究敦煌学之故,极喜爱西北山水,先后四次到达敦煌考察莫高窟,晚年提出山水画“西北宗”之说,并付诸实践,使敦煌画风重生。先生运用汉晋稿书的笔法,把敦煌白画豪纵的线条重新表达出来,张大干曾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先生的书法是以吸取古人神气为主,他说饶体书法是“无家可归派”。他初习汉隶,后临魏碑,继以碑法人行草,摹甲骨、钟鼎、帛书、简牍及历代名迹,许多书体写成饶体的“心境书法”。书画异名而同体,先生以书入画,又是著名的诗人、词人,诗、书、画“三结合”,使其不古不今之画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从1973年连续四年参加日本南画院书画年展开始,先生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国内的中央党校、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北京中国书画院、北京历史博物馆等地举办了60多场次书画展览,取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陈韩曦编著的《饶宗颐学艺记》是国学大师饶宗颐自6岁(1922年)至95岁(2011年)治学立著历程的全面综述,详细记录了饶老各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
本书由八个部分构成:家学渊源、发奋潜研、香港机缘、四海寻珍、中西贯通、遍游神州、古稀舂锄、永不言休,附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50项第一。
饶宗颐教授是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80多载潜心于学术、艺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取得举世无双的成就。
陈韩曦编著的《饶宗颐学艺记(修订本)》浓缩了饶宗颐先生一个世纪的治学精粹与人生积淀;是最精彩,最值得珍藏的大师经典!
本书资料详实,考据严谨,既是一部饶宗颐学艺传记,也是研究饶宗颐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