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同心岛上。同心岛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小岛,岛上的人民基本上都是以打鱼为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岛上组织了民兵队伍。小岛上好看极了。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小草都惹人喜爱,都极其漂亮,都闪着耀眼的光辉。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民兵们的心头肉,绝对不让敌人来动它一下!
当你踏上海岛的第一步,你就会看到,岛上的男女民兵,紧握着枪杆,站在陡峭的嵬岩上,警惕地守卫着祖国万里海疆。浪涛扑击着他们脚下的礁石,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海鸥在他们身边飞翔。他们姿态雄壮,目光威严,使你立即感觉到“铜墙铁壁”四个大字化成了有生命的形象,矗立在你的面前。
只要你踏上小岛,你就会立即感到小岛充满着战斗的气氛。你就会看到:在插秧的田头架着枪;在织网的滩头架着枪;在渔业队的船头架着枪;在小孩子们的肩头扛着红缨枪。
在这充满战斗气氛的小岛上,人人都热爱枪。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雨、阴、晴,枪,日夜不离身边,枪,时刻挂在心头。毛主席“兵民是胜利之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教导,深深扎根在当时人们的心间。
每当夜间,民兵们在沙滩上巡逻,到观潮山上放哨。当天将放亮的时侯,民兵们就喜欢驻足看看海上日出。
在东方由淡青色慢慢变成鱼肚白的时候,黎明就来了。鱼肚白慢慢变成胭脂红,一会儿就成桔红了,几朵霞云飘过,渐渐露出一点光亮,慢慢上升,一条线,像梳子,半圆形,接着就滚出一个大火轮来,把东半天照得火红,眨眼之间,它已被几朵余云托离了水面,放出耀眼的金光了。海水也变成了金黄色,荡漾着向脚下涌来。朝阳升得更高的时候,霞云就给我们的海岛披上一层水红色的轻纱。渔村升起了炊烟,渔船像展开翅膀一样的升起帆篷,向着初升的太阳驶去……
这一天的早晨,朝霞慢慢地升起,已经映红了大海上方的天空。在碧波荡漾的海边,四周还没有人,渔家姑娘海霞早早就起来了,来到了海边,只见她头上戴着草帽,肩上背着钢枪屹立在海边的一大块礁石上,面对着大海,海霞的心里汹涌澎拜。
她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这些年的变化,她都亲身经历着,这时只见她双眼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对着大海吐露着她的心声:“在旧社会,我们这些人是在苦水里泡大的。那时候,我有眼什么也看不见,有嘴什么也不会讲。这些年来,党给我擦亮了眼睛,我不仅看到海岛,看到祖国,也看到了世界。这些年我们同心岛的民兵在毛主席思想的哺育下,逐渐成长壮大,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不断前进!”
海霞的面前呈现出大海上汹涌澎湃的水面,还有就是女民兵手里握着钢枪在海边认真操练的情景。女民兵那英姿飒爽的身影在海霞的脑海里久久没有抹去。这一切也都发生在海霞自己的身上,这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她也都在经历着。
海霞看着从不远处走过去的女民兵,接着向大海吐露着自己的心声:“今天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时代,可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的苦难……”
海霞的脑海里浮现出二十年前画面,那是二十年前的一天,同心岛的天空乌云密布,大海上波涛汹涌。海上,一只木盆在愤怒的波涛中颠簸,眼看着就要被潮水渐渐吞噬。
波涛声中,隐约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海上漂浮着的木盆里躺着一个初生的婴儿,她挣扎着,大声哭叫着。
岸边的海滩上,一个中年男人正向着一条破渔船走去,只见他穿着补丁摞着补丁的蓝色的上衣,裤子也满是补丁,脚上没有穿鞋,光着脚丫子在岸边走着。那中年男人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朝着海上漂浮的木盆望去,满脸的无奈和痛苦。
这个中年男人的名字叫李八十四,就是同心岛上的渔民,那条破渔船就是他的家。从远处来看李八十四的这个家,四处漏风,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李八十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没有办法,但凡有一点办法,他也不会把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给这样送出去啊。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