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主编,张照富改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传统故事《铡美案》置放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拍摄的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片。
这个故事看似老套,其实是契合了中国人重视伦常的道德观念,可以说这样的故事中国人是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非常适合拍摄成中国自己的类型片。
影片的前半部分《八年离乱》讲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忠良一家的遭遇,以及他们在战乱中体现的浓郁的亲情。该部分矛盾的对立面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敌人——日本,这种情况下讲述的故事是能够得到所有中国人的认同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人们从短暂的欢愉中清醒过来发现最广大人民的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加之国民党政府极端的腐败,这些原因造成阶级矛盾极端的尖锐化。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贫民百姓和官僚买办资本处于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而《一江春水向东流》后半部分《天亮前后》则义无返顾的将自己放在贫民的立场上,对于买办资本也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持尖锐批判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叙事也是能够得到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的中国人认可的。
赵刚主编,张照富改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的是: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感情日增,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素芬则和婆婆、孩子回到家乡居住。忠良在南京险遭敌人枪杀,后又被敌人俘虏,倍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入了游击队:老父被敌人吊死:素芬带着孩子和婆婆仍逃回上海。素芬进难民收容所服务,悉心照管孤儿。忠良逃出蜀军的魔掌后,辗转抵达重庆,举目无亲,流落街头,他去求助干在战前已认识的交际花王丽珍。她为忠良在干爸庞浩公开设的公司里谋得一职。最初,忠良对公司的一切陋习极为反感,但在王丽珍的引诱和奢侈生活的腐蚀下,逐渐随波逐流,终至与王丽珍同居,当上庞浩公的私人秘书,周旋于商人掮客之间,成了投机老手。素芬则日夜思念在外的丈夫,婆婆又呻吟干病榻,全家挤在一个残破不堪的晒台阁楼,忍受着煎熬。不久,难民收容所因日军强占而结束。素芬与婆婆为生活所迫,随着贫民群众,顶着朔风去封锁区贩米,为日军发现后被驱入水塘监禁,历尽千辛万苦。抗战胜利后,张忠良回到上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里,又与何文艳勾搭威奸。这时,素芬为生活所迫,去何家帮佣。一日,何文艳举行家宴,忠良和王丽珍翩然起舞。当素芬认出忠良时,一阵心酸,不禁失手打落杯盘,四座哗然。素芬从混乱中逃出。翌晨回家,接忠民来信,喜报已与婉华结婚,在根据地工作,并向兄嫂祝福。素芬读信,泣不成声,开始把实情禀告婆婆。老母激愤之下携素芬母子来找忠良。老母声泪俱下,力劝忠良不应喜新厌旧。蓦地,王丽珍从楼上直冲下来,猛掴忠良耳光。忠良慑于淫威,唯唯诺诺,不敢吭声。素芬在绝望中奔至江边,纵身投进了黄浦江。老母坐在江边号啕痛哭,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愁不尽,恨无休。
还没有说完,张忠良就听到走廊上有动静。张忠良回头一看,见那位工头正装痴作傻地从走廊那头走过。于是,张忠良警惕地告诉大家:“有人来了,你们回去吧!”大家装出没事的样子散开,只有素芬好像不忍心离开,脚步挪动得很慢。“素芬!”忠良叫住她。素芬立刻转过身来,有些不好意思,怯生生地应道:“唉。”张忠良温和地说:“你不要走。”见别人都走远了,忠良拉住她的手,亲切地笑着说:“我妈妈烧了一点菜,叫你到我们家吃饭去。”素芬温婉地笑着答应了。忠良高兴地说:“那么我们走吧!”他们并肩穿过在朦胧的黄昏中显得很幽静的树荫。
张忠良的家在一间简陋的客堂楼里,左边是忠良的小铁床和书桌,右边是碗橱和炉子之类的。屋外有一个小小的露台,露台上凉风习习,露台外杨柳披拂。屋里点着一盏油灯,忠良、素芬和忠良的母亲三人围着一张小圆桌在吃饭。老母亲看看素芬,慈爱地说:“你怎么不夹菜啊?”说着,她就夹起一筷子菜放到了素芬的碗里。素芬腼腆地笑着说:“太多了,伯母。”晚饭后,素芬忙着洗碗,忠良站在一旁帮忙。忠良深情地看着素芬,素芬却害羞地低下了头。老母亲原来靠在躺椅上休息,今夜多了素芬,她觉得就多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温馨、欢洽的气氛。她看着这一对年轻人暗自欢喜。忽然,她似乎觉得自己在这个场合有些不太合适,便站起来说:“我有些头晕,到亭子间去歇歇。”素芬信以为真,连忙关切地问:“伯母,您……”忠良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忙向素芬使了一个眼色,素芬这才一下子明白过来,又害羞地低下头来。
一轮明月挂在柳梢,月边闪烁着一颗明亮的星星。天空似洗过了一般,澄蓝而又明净。屋里的油灯灯光渐渐暗弱,主人却不曾想到要拨亮它,任月光泄进了窗子,地板上犹如铺了一层白霜。素芬走上小露台,在栏杆旁坐下,忠良也跟了过去,他们俩依偎在一起,凝望着美丽的月亮。忠良深情地说:“素芬,你看见月亮旁边那颗星星了吗?”素芬点点头说:“看见了。”忠良依旧看着月亮,问:“你知道那颗星星是谁吗?”素芬羞涩地低下头,微笑着摇摇头说:“不知道。”忠良热情洋溢地说:“这颗星星就是我。你就是那月亮。”素芬觉得幸福、喜悦,又觉得有些意外:“我会是月亮吗?”忠良海誓山盟地说:“至少在我心里,永远是这样的想法。”素芬觉得太幸福了,她并不想做月亮,只要忠良真的这样爱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她不由得感激地问道:“真的吗?”忠良的热情更加不可抑制,倾诉着:“真的,素芬!啊!但愿我们永远同甘共苦,共患难,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好,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幸福……”
他们相互紧紧地依偎着,忠良从手上脱下一枚戒指,素芬低头看了一眼,顺从地伸出一根手指,让忠良把戒指带上去。她被忠良那种强烈的情感所吸引、所感染,眼中不自觉地泛起了幸福的泪花。素芬微微仰起头,把幸福的泛红的脸贴近了忠良。
没过多久,忠良就和素芬结婚了。在她们这个朴素而整洁的小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那放在写字台上的亲密的结婚照,还有那床上淡雅的绣花枕头……时间就在平凡中逝去了。素芬快要做妈妈了,她正忙着绣孩子的围嘴。但是,她对谁还都瞒着,只是自己一有空就偷偷地给孩子准备着点什么。围嘴终于做好了,她把它和其他小衣裳放在一起比试,然后满意地笑了笑。
忽然,门外响起了脚步声,素芬忙将小衣裳藏到身后。忠良一推门进来了,根本没有注意到素芬在做什么,随手把一张报纸扔到小圆桌上,有些担忧地对素芬说:“报纸上说,华北的情形很紧张,可能马上就要起冲突了。这该怎么办呢?”素芬被忠良那满脸严肃的神情所感染,幸福的微笑消失了。她随手把小衣裳塞到被子底下。可是,忠良已经发现她在藏什么了,便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东西?”素芬忙将身子靠在被子上,用手挡着忠良说:“不许你看!”“好,不看就不看。”他装出不在乎的样子在她身边坐下来。素芬信以为真,放松了“戒备”。忠良就趁这个当儿将手绕过她的身后,把小衣裳抢到手里。他一手挡着素芬,一手抖开小衣裳。“啊?”他惊喜地叫起来,“这是真的么?”素芬抢不过来,羞得双手捂住脸。忠良却高兴地大喊大叫起来:“我们就要做爸爸妈妈了。”他看着孩子的衣裳,自言自语地说:“我就要当爸爸了。”说罢,又扭过头埋怨素芬:“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妈妈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忠良顾不得征求素芬的同意,便向亭子间大声喊道:“妈!妈!你快过来!”素芬急了:“求你别这样大声嚷嚷,好不好?”忠良笑着,但并不听素芬的话,仍旧大声喊:“妈!……”素芬又羞又急,又拿他没有办法,便跺跺脚说:“我不来了!”
在素芬的窘迫中,老母亲走了进来。忠良忙把小衣裳拿给老母亲看:“妈,你看素芬做的什么!”老母亲接过去一看,马上笑逐颜开了。忠良接着笑着说:“可是她还藏起来,不让我看呢。”老母亲看看一直害羞的低着头的儿媳妇,又转过脸看看喜滋滋的儿子,笑着说:“这是大喜事啊,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哦,我得到观音菩萨面前去上香!”她说着便向房门走去,但发现小衣裳还在自己手里,就回身递给忠良,一边指着小衣裳问:“将来他叫你什么?”忠良兴奋地说:“当然是爸爸。”“叫我呢?”老母亲自己又大声地回答:“奶奶!”他仿佛真的听到了未来的孙子的叫声,心满意足地转身走了出去。
忠良看着母亲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禁不住在素芬的脸颊上亲了一口。素芬忙推开他,半嗔半喜地说:“看你的样子!”忠良把玩着围嘴,念着上面绣的字:“小宝宝。”一边念,一边有所感触,他的神情也慢慢变得严肃:“为了下一代的小宝宝,我们这一代是牺牲定了……偏偏世界又是这样不太平。”素芬抬起头,严肃地看着忠良。忠良默默地沉思着,在房间里踱来踱去……
到了夏季,小宝宝终于要出世了。忠良赶紧把素芬送到医院。他和老母亲在候产室焦急地等待着,不时地看一眼那关得严严实实的产房的门。孩子就在他们这样迫切的期待中呱呱坠地了。素芬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可是神情愉悦而安详。忠良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匆匆地走了进来。他坐在床沿上,抓着素芬的手,欣慰地说:“这一个多钟头,真把我急坏了。”素芬含着幸福与激动的眼泪,用脸颊偎着忠良的手。这时,老母亲怀抱着小孙子走了进来,乐呵呵地对忠良说:“你看看,真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忠良从母亲手中接过孩子,心情十分高兴。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自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P14-19
曾经,拾起过草地上被吹落的发黄的银杏叶,夹在了日记里,再打开时,记住了那个秋天里青春的憧憬;
曾经,哼起过电台里被播放的欢快的流行曲,抄在了笔记上,再打开时,记住了那段岁月里相伴的愉悦;
曾经,流连过影院里被放映的精彩的故事片,存在了脑海中,再打开时,记住了那些回味里温暖的片段;
我们的曾经,是记忆的积累,留不住岁月,却留住了记忆。翻开日记时,银杏的纹络依然清晰,打开笔记时,歌词的墨迹仍然青涩。那些往事都留住了,只是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了那部电影,多少却有些浅忘,因为我们的笔记本里承载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只能记在脑海里,在岁月的洗涤中淡却了一些章节。
我们一直致力于电影连环画在读者中的普及,十年间制作了数百本电影连环画,发行量近百万册,在读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今天,我们将那些存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经典电影以图文版的形式制作成册,让我们重新回味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再度拾起从前那观看电影的快乐时光。
抬一把凳子,再也找不到露天电影;下一段视频,却没有充裕的时间观看;那么,就躺在床上,翻开这一本本图文本,将故事延续到梦里——记得那时年少,记得那时年轻,记得那时……
枕边,这一册册的电影图文本,还有一摞摞的日记和笔记本,都是我们记忆中的音符,目光触及时,在心里流淌成歌,相伴过的曾经,把美好的记忆延续到永远。
赵刚
201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