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达娃、吉米平阶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门巴族卷珞巴族卷)》全面展示新时期以来我国门巴族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成果,勾画门巴族民族文学统一完整的版图,这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一件大事。
门巴族文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文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而数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当数情歌。《仓央嘉措情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当代门巴族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土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门巴族卷珞巴族卷) |
分类 | |
作者 | 中国作家协会编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扎西达娃、吉米平阶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门巴族卷珞巴族卷)》全面展示新时期以来我国门巴族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成果,勾画门巴族民族文学统一完整的版图,这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一件大事。 门巴族文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文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而数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当数情歌。《仓央嘉措情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当代门巴族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土壤。 内容推荐 扎西达娃、吉米平阶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门巴族卷珞巴族卷)》门巴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既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还有独具特色的门巴戏剧。仅就诗歌而言,有“萨玛”体酒歌、“卓鲁”体牧歌、“加鲁”体情歌,以及长篇叙事诗等形式。 目录 序 散文 我的家乡——门隅 探访斯木村“魔女”文化 走进藏南群山峡谷及门巴族的文化深处 从大峡谷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唯美的汽笛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珞隅、下察隅等地区共有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有40万,包括门巴、珞巴、藏族等。这个地区历来在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1914年,英帝国主义分子麦克马洪勾结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亲英分子伦钦夏扎-班觉多吉,背着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擅自策划了一个所谓“麦克马洪线”的条约草案,并非法进行了换约手续。对此,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从未予以承认,也遭到了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从1944年起,英、印侵略军通过蚕食手段侵占了我可爱的家乡,至今门隅仍在印度占领之下。 我出生在门隅地区夏措部落江嘎尔村,我熟悉家乡就像熟悉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以眷恋家乡、怀念故土之情将门隅地区的情况叙述如下。 自然地理情况 门隅地区即达旺地区,在历史上是与外界隔绝的一块隐匿地,全名叫“白隅吉姆郡”(意为美丽的处女地)。后来,红教活佛帝尔顿·白玛林巴听说有那么个地方,便指派他最小的弟弟乌金桑布活佛去那里寻找。乌金桑布到门隅时,发现一个叫楚卡瓦的当地人在管理该地区。楚卡瓦看中了乌金桑布,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多吉宗巴许配给他。从此,乌金桑布就在该地区成家立业,并且大兴土木,先后在桑杰林、错杰林、乌金林三个地方各建了一座寺庙,错杰林寺后来被大火烧毁,桑杰林和乌金林至今仍在。乌金桑布还给一些地方起了名字,如棋捏、桑龙、江嘎尔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嘎拉旺布王执政时,门隅的首府是曼札岗,乌金桑布曾在此地给门巴族人施授过马头金刚灌顶,“达旺”因此而得名。门巴族最初主要居住在达旺一带,以后逐步发展到白玛岗等地。 门隅地区分为东、西两部:以吉木东山为界,东边有门尼玛三部落、舒强塔、森格宗、扭玛东、章马河流域和绒朗等地,称东门隅;西边有塔巴、蚌钦、来波等地,称西门隅。 门隅地区,从错那泊拉山起,纵约十五马站,横约三马站,直到印度阿萨姆邦为交界线(称为习惯线)。境内有自北向南的聂乡河,从东向西的章马河,由西向东南的章朗河及从北向南的绒朗河等。河流两岸的河谷地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肥沃的土地和村庄。门隅的四邻是:东为珞隅、西为不丹、南为印度、北为错那宗。 门隅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除冬季有微量的雪以外,其余时间很难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分明的。高山有:白林拉孜、孜莫穷杰、本木拉、宁桑拉、赛拉本木地尔拉、布日拉等。湖泊有:嘎尔巴桑措、童噶洛措、东米洛措、上、下东米加布措、那空拉措、邦康丁措、玛尔米措、聂觉措、来波色仓措等,其中嘎尔巴桑措是西藏四大名湖之一。 达旺位于门隅地区的章马河谷中,河谷不深,谷口较长。后山高而前倾,前山则向后仰;右山像英雄盘坐,左山群似姑娘在歌舞,达旺居于其中,如同松耳石盘中盛放的“垦遮”,四季葱绿。人们这样赞颂它:“从高耸的山顶向下俯观,美丽的三域,颇似松耳石盘子。”门隅地区到处是无边的原始森林,珍贵的药草和可口的水果比比皆是。当百花盛开、百鸟翔集时,茂密的树林里真是一座绝妙的大花园。 1947年,我应邀在达旺寺和札玛东穷尼姑寺的《定规布施簿》上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感情。诗的大意是:苍翠的密林好似天然凉伞,争艳的花朵像张张迷人的笑脸;香甜的葡萄、柿子诱引百鸟翔集,清澈的那加噶绒河水漫流天圻;洁白的札玛东穷寺庙,好似宝石砌成的琼楼玉阁……此处风光无限美好,噶拉宾格乌的心啊,深深被它吸引。 P3-P4 序言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后记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珞巴族卷》收录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11年底,我国文坛上涌现出来的一位珞巴族作家亚依的20多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描述珞巴族的历史、传说和民俗等,反映了珞巴族的人文风情。 西藏和平解放后,珞巴族民间文化得到充分搜集、整理和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民族学院、云南大学等先后派出专家、教授到西藏米林、墨脱、隆子等县,对珞巴族进行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系统调查,获取了丰富的文字、录音、图片、影像和实物资料,出版了珞巴族文化方面的图书20余部。可是,珞巴族生活的地域地理位置偏僻,因多种原因,目前仅发现一名潜心从事文学创作的珞巴族作家,我们仅收到一名珞巴族作家亚依的作品。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丛书编选出版方案的要求,我们在选编珞巴族作品时,考虑到珞巴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加之我国控制区人口少,尚未有一支文学爱好者队伍的现实,仅收录了珞巴族作家亚依发表在国内文学期刊的20多篇文章,基本反映了新时期珞巴族文学的现状。尽管如此,由于这个选本的时间跨度大,在编选过程中难免有盲区,未能将其他珞巴族文学爱好者的作品纳入。若有疏漏之处,敬请作者和读者海涵。 珞巴族卷编委会 2015年1月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