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概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逐步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其实际意义是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气与大地之间存在的关系一直进行着观察、摸索、积累和总结。很多古书中有夜观星相的相关故事和记载。由于条件的限制,星星离人们很远,不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很难记得住天上星辰的位置,以及各星之间变化的范围和方向。于是,人们摸索出了很多观测天象的办法。尽管如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星相师掌握了方法,并掺进了许多迷信的色彩。由于照明条件的限制以及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影响,实际上古代夜晚观测天象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一种白天观测太阳照射地面的方法。
人们将一根直立的、长度固定的杆子(古代定为八尺)立在地上,这根杆子称为表。在杆子的下边向北的方向,修成一条土埂子,称土圭。当太阳升至中天,也就是正南方时,太阳光照射在直立的杆子上,杆子的投影就落在了北面的土圭上。太阳冬天照射地球角度偏低,夏天照射角度高,所以照在圭上的杆影,会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测出冬天杆影长,夏天杆影短。人们把一年中的天数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的测量点就是这个节气的日影长度。人们把夏天杆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叫做“日长至”,也就是“夏至”;把杆影最长而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叫做“日短至”,也就是“冬至”。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了一年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为清明、谷雨、立夏等,待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共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角度较大,冬季时较小,从而影响一年四季的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12等份,称为中气;再将两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定法称为“平气法”。然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所以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定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我们可以看出,节气在划分上充分考虑到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用于反映季节的,根据这一特性,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是从天文的角度进行划分,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反映的是气温的变化,用于表示一年之中不同时期,给人们冷热的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反映的是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气温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的是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的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为:
立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春天来了。过了立春,万物开始复苏,一年四季重新开始了。这时,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比以往变长了,太阳也暖和了许多。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大地,冰雪在逐渐转暖的情况,开始融化,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雨水也一天比一天的增多,所以称之为雨水。雨水前的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随着雨水的到来,阳光灿烂而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大地,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过来,所以叫惊蛰。惊蛰时节,阳光明媚,气温、地温都上升得比较快,地上的草木经历一冬的休息,开始快速生长,此时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春分:这个节气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的昼夜长度相等,所以叫春分。过了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开始向北偏移,北半球出现昼长夜短的现象。春分前后,我国南方地区进入早稻的播种期,那些越冬的农作物也进入了春季的生长阶段,大地到处充满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清明:清明本身就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此时的气候清爽温暖,万物进入生长的阶段,对于农民而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天,有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农作物得以快速生长,所以,谷雨就有“雨生百谷”的含义。谷雨过后,气温回升得很快,天气也一天比一天暖和,春雨滋润着田野,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立夏:标志夏季的开始,从立夏开始正式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人们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把立夏看作是气温升高的开端,立夏以后,夏季正式到来,雷雨开始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时期。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但此时还没有成熟,所以称之为小满。小满时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播的农作物正是生长的旺盛期。
芒种:“芒”指带有芒刺的作物,例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带有芒刺的作物已经成熟了,可以收获了。另外,芒种也是播种有带有芒刺的谷类作物,例如稻、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农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炎热的季节,大地万物在此时生长得最旺盛。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段时期,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暑时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如果气温过高,农作物的生长反而会受到抑制。
立秋: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此后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不过,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前后,到处一派秋收的景象。
白露:此时天气转凉,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珠,白露实际上是天气已经转凉的象征,一般白露前后会有一段连绵阴雨天气。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这一天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秋分以后,每天的降水量不是很大,但降水的天数却会增多。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露水开始增多。由于气温更低了,白色的露珠好像要凝结一样。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出现满山红叶,呈现出深秋景象。
霜降: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此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冬”表示“终了”的意思。立冬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这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时节,大地呈现出初冬景象。由于此时常有冷空气南下,所以要抓紧防寒防冰工作。
大雪:大雪前后,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在北方,已是大雪纷飞了。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指下大雪时温度低,能冻死越冬的虫子,对农作物有好处。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我国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我国北方经常会下大雪,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损失。
大寒:这时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