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元年,冀中平原有一镇,名唤北镇。
北镇有民千户。镇内有一财主,姓秦名和泰,字平年,百姓常称其“老泰”。
老泰房产聚于镇东南角,占地十亩。高门大宅,四合院相衔,错落有致。明式门楼,蓝砖灰瓦。青石铺路,阶筑十层。木式框架,神工鬼凿。雕龙画凤,耀人眼目。红灯高悬,流苏飘逸。此院四季常鲜,又加魁伟耸立,在北镇犹如鹤立鸡群。
老泰家有田亩千顷,延之外县数十里。在二州三县具有当铺、粮行、布行、旅店、酒楼,且店堂商行各建私宅数座。真个是粮积钱聚,家资巨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扛不动的金银,被誉为州县财主之首。
冀南平原亦有一镇,名唤南镇。镇亦有干户人家,有一药商,姓董,名善堂,字百和,人送雅号“老善”。
老善是三代行医世家,传承至此,药业兴旺。通一府一州三县,药堂之最还属董家。董家宅院为镇中首户,四合庭院占地十亩。院套院,楼接楼,错落雅致。楠木竖柱横梁,雕栏画栋,色彩艳丽,醒目辉煌。居住主次有别,男佣女婢相隔,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董家在州县设药堂六处,管家、医师、司药百人之多。进药之径北有安国,南有毫州,东出关东,西至山西之远。既行医兼卖药,经营之得,可达日进斗金。凡雇一应人员,在职重金聘用,老辞亦有养老之资俸给。常供养老者二三十人,每人每月供奉三五两银不等。为此众人无不施勤尽职,不敢有惰态偷懒之行。
且说北镇秦老泰,自幼念过几年私塾,承祖上教训,尊崇儒学之道,诚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并以此信条持为发家之本。夫人王氏,与他同庚,年五十岁。三十岁生一独子,取名文生。文生七岁入学,十五岁中秀才。因社会动乱,上下污淖,听从父命,协父料理家业。文生倍受父亲影响之深,父前唯命是听。大庭广众前总唯唯诺诺,不会多进一言,举止从不敢越雷池一步。荏弱之质被众冠以孝子之名。
文生虽荏弱,但非愚,能写会算,资性聪明伶俐。二十岁出箨得面阔而饱满,口方而端正。头圆如满月,耳垂鬓生辉。眉间清气常驻,貌似潘安宋玉。
秦老泰有一管家姓刘名温,人送绰号“老温”。老温自幼与老泰乃是私塾学友,小老泰一岁。因家贫只读书一年就辍学,跟随父亲躬耕田陌,后文化的长进全凭耕余勤学所得。学得能写会算,能言善辩。十五岁就入秦家做工,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乐于助人,深得老泰赏识。老泰常与老温兄弟相称。老温虽不失贫苦本色,但仍以奴效忠秦家,即奉行秦荣我荣,秦衰我衰的宗旨,决不亏心欺主。
董老善少年跟父学医,至成立就以仁慈心卖药行医,接人待物,笃信诚实,德高望重。富裕不骄,名美不张。董老善有一儿一女,儿子董雪松,打理六处药业。女儿董寒梅,从七岁起,董老善就延教授在家设馆,教女儿读书识字。从诸子百家,至唐诗宋词,及至元代文章,皆能口诵背写,并能立笔独篇,堪为当地才女。十五岁跟父学习医学,黄帝内经,百草纲目,反复研习。对华佗历史医学名家所传的疗法,俱能深思熟虑,流传千年的望、闻、问、切,细探究竟。她常随父亲坐堂,践行父亲所传妇科、儿科的秘方。久而久之,善察多种疾病,更侧重疗理妇科的妙方。
是年,寒梅芳龄十九岁,生得如花似玉,站于花前,花儿就像与她说话。戴上玉镯,玉也要沾染她的馨香。面如满月,发如乌云。虽不浓妆酽施,总显动人容颜。并非舞眉弄姿,尽露自然风韵。俊眼亮眸,藕腕笋指,天生得俊俏端严,真是个镇里老少稀罕,君子艳羡。
这南北二富翁,虽遥距百里,但数年来生意交往,场面接触,彼此之间,各自境况无一不知。秦老泰偶见几次老善之女,老善也面识老泰儿子多次,两家欲有谈婚论嫁之意,碍于自尊,皆羞涩启齿,常处心照不宣之状。猜透二翁心事者,当属管家老温,从中牵线搭桥,将亲事撮合而成。
那时代,男婚女嫁,多为父母做主,当是门当户对方可。女方亦求男方品貌端正,父母遵女儿之意,总邀未婚之婿至家,使女儿伺机偷觑,以品头论足。当然女喜男惬,婚嫁成熟,天成宇配,无不称心如意。
婚姻一就,两家欢忭无比。老泰谴老温前往相商,择次年阳春三月某日,完成花烛之喜。此后,两家掐指数日,踮脚企盼。
婚娶那日,天朗气清,云淡风轻,真良辰吉日。迎亲队伍,四抬大轿,大马数骑。迎前跨骏马者,披红挂彩,乃新女婿秦文生。器乐悦耳,彩旗飘飘。百十里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震天动地,迎亲气派可见一斑。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