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羽编著的《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修订本)》从经验与感受出发,从案例入手,娓娓道来。父母为什么总是用自己的“高标准”苛求孩子?对孩子为什么总有“控制欲”?为什么要骂孩子?为什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一系列问题,给读者“身临其境”、“身如其中”和“似曾相识”的感觉;“用管教代替叫骂”、“用引导代替期待”、“认同天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给予孩子鼓励、赞美”、“还给孩子‘说话权’”……这一系列对策与建议让读者获益匪浅。全书既有案例,又有分析;既通俗易懂,又有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支撑,是一本充满爱心、责任和智慧的难得的家庭教育优秀读物。
廖小羽编著的《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修订本)》通过一个个平常的事例,娓娓道来轻松教养孩子的方法。没有死板的说教,没有复杂的程序,没有晦涩的理论。本书提出教育理念的根源来自父母本身,因此,教养孩子的同时,父母更不能迷失自己,“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本书的教养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如“让孩子喜欢自己”、“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等。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亲子关系也更靠近了。
莉莎是一位老师,在班上,她可以忍受学生吵闹,可以谅解学生成绩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唯独不能忍受学生“懒”,只要看到学生动作不够迅速,排队慢慢排、清洁没有落实,或是作业没有完成,莉莎就会如火山爆发般骂学生“很懒”、“懒鬼”、“懒到不行”,有些学生受不了莉莎的辱骂,还会当场哭出来。
在家中,莉莎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慢慢地收玩具、慢条斯理地做家事、功课写得慢,她都会冒出一股无名火。有一次,莉莎的孩子在假日时睡到八点,莉莎叫了孩子两次,孩子依旧赖床,令莉莎怒火中烧。冷不防地,她冲到孩子身旁,又打又骂地说:“你是猪啊,这么懒”,造成母女双方的冲突与不愉快,孩子甚至呛声说:“我就是懒啊!怎样?”
你最受不了孩子哪一点?
试着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最令你无法忍受的是什么?是动作拖拖拉拉、不够礼貌、不认真、不上进?还是好吃懒做、不细心、不体谅别人……
其实,父母在教养中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往往也正是自己曾经有过“心结”的地方。
怎么说呢?
我有一位朋友,平日情绪稳定,是同事眼中的好上司。某次开会时,一位与会人员忘了关手机闹钟,会议进行到一半时,铃声大作,朋友突然变脸,对这位与会人员说话变得很不客气,跟平日大相径庭。
朋友告诉我,他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结果,就在父母吵得十分激烈时,起床的尖锐闹铃声响起,让他顿时觉得全身不舒服。此后,他对闹铃声变得超级敏感,只要听到闹铃声,情绪就会变得焦躁起来。
曾经被闹铃吓到的友人,不但在成长阶段讨厌闹铃声,就连活到三四十岁,依然如此,何况是在你我小时候被父母骂过之后,就对于儿时的挨骂事件难以忘怀?
别让“受不了”,成为亲子关系的地雷
以莉莎来说,她在小的时候,曾经因为贪玩,拖延了洗碗的时间,结果被妈妈骂“懒鬼”,还被罚跪、挨板子,让她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所以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不自觉地把“懒”视为眼中刺,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就被莉莎一顿臭骂。
但孩子真的是懒吗?其实不一定。
只是,在莉莎的心中,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看不惯任何的延迟,只要学生或孩子没做到迅速、勤快,就会觉得十分焦躁、不满,于是开骂。这种受不了所衍生而来的负面语言和行为,进而成了亲子关系的地雷。
那么,你最看不惯孩子什么呢?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个部分?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于是,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
原本内心被各种不满所占据的空间,将重新收获甜美的果实。你与自己、与孩子,甚至与旁人的关系,都会更加接近与良好。
小羽妈妈的笔记
与自己和解
一份调查指出,在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话当中,其中一句就是:“快点去做!”
看到这句话,你是否也了然于心?这不就是我们的父母最常说的话吗?
正因为你最看不惯孩子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你的心结,所以,请想想你是怎么样的父母。
喜欢批评孩子的父母,是因为从小在批评中长大;
喜欢恐吓孩子的父母,是因为从小在恐吓中长大;
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是因为从小在打骂中长大……
小时候发生的种种,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你需要开始学习爱自己,再也不必为了证明什么,让自己继续走好人生的路。
当你与自己和解时,与孩子的关系,也就快速地拉近了!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在有了孩子后,再疲累你都觉得没关系,就是要成为一个超人妈妈;你所做的都是对先生好、对孩子好,就是没有对自己好。该是你对自己好的时候了!因为,唯有爱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气爱孩子!
在公司忙了一整天,身心疲惫的玉婷下班回家后,依然冲进厨房张罗晚餐。
以最快的速度将晚餐放上桌,玉婷喊着“开饭了”,却见到十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直盯着电视看,完全没有离开客厅的意思,叫了两三次后,孩子依然巍然不动,玉婷心中的一把火也油然而生。
她走到客厅,恶狠狠地将电视关掉,又拿起扫把打骂小孩,姐弟俩被玉婷突如其来的发飙吓到,边哭边跑到餐桌,如惊弓鸟儿般、默不吭声地夹着菜。
然而,玉婷已经完全没有食欲,一方面觉得自己教育失败,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情绪失控对孩子们感到愧疚……
其实你可以不必那么累
在现代社会,类似玉婷这样,要兼顾事业,又要照顾孩子的职业妇女还真不少,尤其另一半经常不在家时,身为妈妈,更要一人分饰两角,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都会忙得团团转。
然而,许多妈妈为了要当个称职的妈妈,经常会过度使用自己的精神和体力,明明白天已经被孩子的活力搞到自己没力;明明下班后已经累到想立刻趴在沙发上,心中那股“好妈妈”的声音却又驱使着自己洗手做羹汤,接着还要看孩子的作业,跟孩子聊聊天,做家事……等到可以上床时,已经超过十二点。
日复一日,当疲惫的身心再也无法负荷时,即使是孩子一点点的“不听话”,也能成为引爆怒火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问,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呢?
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么牺牲、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如果是,为什么你要这么牺牲呢?
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传统社会文化中,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模子,认为“妈妈”就是要付出、要教养子女、要操持家事——即使是“蜡烛两头烧”的职业妇女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结果,职业妇女的生活全部都被事业和家庭占满,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所以,一旦最关注的重心——小孩不听话或不顺从时,或是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那种为孩子牺牲掉自我的委屈和不满也就涌上心头,情绪失控当然也就会跟着上演。
试着脱下女强人的外衣吧!向老公和孩子示弱,让他们知道,你也不过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适时让他们明白你累了,把一些事情分出去,而不是嘴巴不断叨念,却又在念完后自己马上把事情解决了。偶尔让家人体会一下,这些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应该由妈妈来做的。
在家庭之外,也要找到生活重心
一位家庭主妇提到,自己平日在做任何行动时,都以十岁的孩子为先:孩子想吃牛排?好,带着孩子到西餐厅,两人共点一份牛排餐,自己只吃一点点。孩子想买书?好,即使自己也有很想看的书,但是预算都用来买孩子的书。孩子的同学要来家中玩?好,即使自己假日想得空休息,还是一早就起来张罗零食、冷饮,把家里重新整理一番。
没想到,当她教训孩子不够懂事、写功课拖拖拉拉时,孩子却说“你很烦耶!”当下,让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伤心不已。
我住的地区,有很多的“阿妈”,这些“阿妈”们经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内容不外乎“老公”、“儿子”、“媳妇”、“孙子”。有一次走过她们身边时,听到一位阿妈率先发难,抱怨她的儿子被媳妇带坏了:“我煮了一堆菜都不吃,真是讨债……”接着,其他的阿妈也纷纷表示自己是如何为儿子、媳妇着想,却“好心被雷亲”。
阿妈的年代,是最传统的年代,她们没有外出工作,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成家立业,阿妈的话题还是围绕在儿子身上,没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一辈子都是如此,是不是很遗憾呢?
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你,都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完全牺牲所换来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到时不但自己不高兴,说不定连孩子都嫌你烦,多划不来啊!
P2-7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
某个星期三的下午,女儿和同学萍萍买了便当后,一同回家里吃饭。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班上发生的事情。此时,我拿出水果,与孩子们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对了,我们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写功课,可以吗?”女儿突然问。
“既然你和萍萍都在我们家,何不干脆找小薇过来写?”
“我跟你说喔——”女儿正经八百地回答,“我们要买午餐给小薇吃。”
原来,小薇的妈妈希望小薇去补数学,但小薇硬是不肯,两人从早上就僵持着,谁也不让步,眼看上班、上学的时间到了,妈妈在气冲冲之下出门,也忘了给小薇午餐钱。
听到女儿的叙述,我转问萍萍:“你们喜欢补数学或英文吗?”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过我搞不懂,小薇的数学又不差,为什么还要补数学?”
我认识一位妈妈,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数学、英文、钢琴,到了孩子二年级时,再外加画画,连作文也学了。
当问起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么多时,这位妈妈回答:“这样才能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她告诉我,她所认识的亲朋好友、邻居中,不少人都是这样让孩子提早打好基础,将来数学好、英文好,作文也写得顶呱呱。
“那,你儿子有没有说过不想学这么多?”我很好奇。
“当然有,不过我还是要求他一定都要学,不然将来怎么办?”
说到“孩子的将来怎么办”,的确是父母最关心的事,一位妈妈甚至说:“我也觉得孩子连星期日都要补习很辛苦啊,可是不这样,将来怎么办?”
这样的心情,我也曾经有过,眼看着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让孩子补数学,就是让孩子提早接触理化,如果没有补数、理,至少也会学英文,加上听到太多人说:“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会突然难了起来,中学更难,没打好基础就完了”、“中学英文比小学难很多,很多小学没补英文的孩子都放弃了”、“早一点把英文学起来,中学就可以减少一科的负担”……诸如此类的话,让我也十分纠结,觉得孩子小学可以不补数学,但“好歹要学英文”吧!
于是,当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附近的英文补习班,想为女儿将来的英文学习做准备。
不料,从未学过英文的女儿,在学校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加上先生是属于“把学校教的学好就OK”,又看到女儿放学回家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玩、看课外读物),我也就没有让她去上坊间的英文班。
虽然如此,我必须说实话,我的一颗心依然有些忐忑,毕竟有太多人告诉我:“小学的英文实在简单到不像话,到了中学有很大的落差。”总觉得似乎还是得安排女儿学英文比较好,于是,即使女儿在二年级下学期之前,英文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赞美法”问女儿:“既然你从来没学过英文,也能考这么好,表示你有语言天分,要不要趁早学更多,让英文更好?”
女儿却回答:“妈妈,虽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对英文真——的——完——全——没——兴——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说什么也不愿意在外面补英文的女儿,竟然在小学三年级时改变了。
那是开学后不久的某一天,女儿吃完晚餐后,突然问:“妈妈,你是不是很希望我学英文?”
“看你自己想不想学啰,不过我觉得英文学了就不要放弃。”我给了一个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学。”
“你是说你——要——学——英——文。”我下巴差点儿没掉下来。
怎么可能?这个一向对英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的女孩,何时变得喜欢起英文了?还主动要求要学英文?
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女儿在这个新班级最要好的朋友Candy,与其他几位女儿认识的同学,都在同一个英文班,引起了女儿想学英文的动机。在了解英文班老师使用的课本及教学理念后,我觉得很不错,于是也让女儿正式加入课后的英文学习班。
从完全不想学到主动开口,我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动力的来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为启蒙老师很会教,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的孩子是为了考高分而学习;也有人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就对老师教的科目特别用功;甚至像我女儿这样,想与好朋友一起学习。
当然,孩子原先的动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顾着骂孩子“虎头蛇尾”或对孩子生气、觉得孩子浪费钱。因为,孩子才是真正在现场学习的主角,很多时候,或许老师教的方式孩子听不懂、无法接受,或是教学环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女儿在四年级时告诉我,她想停止课外英文的学习,乍听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觉得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但经过长聊后,我采取相信她的态度,毕竟,强迫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见得有帮助。我想,下次当女儿想学东西的时候,也会更深入地思考,不会因为同学去就跟着去。
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学习着。过去,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担心在升学体制下,孩子的成绩如果不理想,将来怎么办?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喜欢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而快乐;一个独立的孩子会懂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一个学会选择的孩子,在决定及判断上面将会更精准;一个勇于尝试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克服;一个有管理金钱能力的孩子,不会坐吃山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经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培养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将来孩子就具有主动探究事物的能力,并且愿意坚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适合的舞台——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吗?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动想要的动力,就在父母的爱与六大能力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