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族人家/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元康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元康、杨宏峰编著的长篇小说《回族人家/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以新时期京城一个普通的穆斯林家庭的生活变化为背景,以城市拆迁为线索,以个性化的写真手法,全景式地描写了都市回族群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面展示了都市回族群体生活在新与旧、美与丑、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郁的都市平民回族的生活情调,塑造了许多真实可信的回族人及其后代的形象。

内容推荐

元康、杨宏峰编著的长篇小说《回族人家/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是“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之一,收录具有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长篇小说《回族人家》,全面展示了都市回族群体生活在新与旧、美与丑、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郁的都市平民回族的生活情调,塑造了许多真实可信的回族人及其后代的形象。。爱好民族文学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

目录

 1.真正的穆民

 2.躁动的春节

 3.争论之焦点

 4.主不给两难

 5.老两口冷战

 6.绍珩婚恋史

 7.儿女不省心

 8.爱占小便宜

 9.往事难回首

 10.真主的考验

 11.倒像两兄弟

 12.“教外”的姑爷

 13.从坟地归来

 14.小院春夜明

 15.黎明忙晨礼

 16.沸腾米家院

 17.薛乡老上课

 18.似乎是巧遇

 19.平地起波澜

 20.因为有其父

 21.家贼最难防

 22.婚礼不上酒

 23.这病很奇怪

 24.是“准两口子”

 25.幽会在香山

 26.学卉的笔记

 27.新“英雄救美”

 28.准一级护理

 29.“精子”是何人?

 30.老太太病了

 31.回族的孝道

 32.“清雅斋”出香

 33.筹划办企业

 34.谆谆的教导

 35.处处有危机

 36.病因查不详

 37.陪床话鬼神

 38.女孩喜欢他

 39.“还是别烧吧”

 40.生日“大寺乙包”

 41.旅游去泰国

 42.真主的口唤

 43.只是“塞拜布”

 44.“学前班”水平

 45.是谁说了算

 46.绍隶小算盘

 47.山雨欲柬时

 48.开家庭会议

 49.斗败麻小槐

 50.米绍隶就范

 51.家庭“忠良臣”

 52.是祸躲不过

 53.尊贵的斋月

 54.学卉“答疑会”

 55.第一次把斋

 56.宝岛来贵客

 57.柳暗又花明

 58.难忘斋月饭

 59.繁忙的主任

 60.赞颂归真主

 61.隆重开斋节

 62.哈老太病危

 63.寒冬夜更深

 64.就想念佩京

 65.真主叫到了

 66.穿孝的问题

 67.耍耍小聪明

 68.重要是参悟

拾壹

 69.还是为房产

 70.只好全交代

 71.后悔来不及

 72.批准去朝觐

 73.烦躁为哪般

 74.有如坐针毡

 75.再见王小营

 76.问君几多愁

 77.只有泪千行

 78.别了老房子

 79.心向麦加城

试读章节

到跟前一看,乡老们惊呆了一一老人已经没有了鼻息,人无常”了!

这件事在三步桥一带引起很大的轰动:“蚕豆丁”无常在大殿上了,而且是刚刚礼完了“泰拉威哈”“就归真了,这是多么好的归回啊]这是有“品级”的穆斯林才能享有的殊荣!

人们都在议论着这位普通的、和善的、正直的、一生都很贫穷的回民,谈论着他生前一件件极平常又不凡的小事,颂扬他对信仰的忠贞不二、对履行宗教义务的虔诚,称赞他对命运不公的坚忍与耐力、对他人的友善与诚实。

这位回族老人,一生清贫,收入微薄,家徒四壁,衣食节俭,却无偿地资助过许多比他更穷困的人!他对自己非常地“抠”,对别人却无比大方。“困难时期”粮票比钱还金贵,他见杨家正在长身体的几个大小子总是吃不饱,就拿出五斤粮票给了老杨:给孩子们垫补垫补吧。侯家大妈拿着刚领到的“煤火费”就去排队买大白菜,等排到时,一摸兜,15块钱没了,当时人都快急疯了,就在原地转磨,嘴里不停地唠叨:“这是怎么话儿说的,这是怎么话儿说的。”“蚕豆丁”见了就赶紧回家取了15块钱,递给侯大妈:“大妹子,这钱你先用着,什么时候有再给我!”20世纪60年代的15块钱,就是他一个月的开销呀! “蚕豆丁”的这些好儿每一件都能让人记一辈子!

然而没有人记得他的大名儿,只知道他以前是卖蚕豆的,回民习惯把姓氏与人的行业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叫他“蚕豆丁”,他的大名只写在户口本上,以至在销户口时,女婿米绍元才知道岳父大人的名字叫丁德山。

“蚕豆丁”住在三步桥南的“娘娘庙”附近,那是个大杂院。他家住在一进门的一间半西房,门口有块空地,他自己支了个小棚子,有口大锅,专门来煮蚕豆和芸豆。一家五口人全挤在一间半的屋子里。“蚕豆丁”的妻子是京东老家来的,跟她一起到北京的还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丫头,最小的是个小子。大闺女小名儿叫香儿;二闺女小名儿叫秀儿。秀儿长得比香儿顺溜:眼睛大,脸皮儿也白净。而香儿粗眉细眼像父亲,鼻子扁平又像母亲。可惜的是,脾气比大姐好、长相也比大姐顺溜的秀儿,却在15岁时得了肺结核而过早地离开了父母姐弟。本来就瘦弱的妻子,也因伤心过度埋入了黄土。“蚕豆丁”身边只留下了大闺女宝香和不太懂事的小儿子宝来。一家就靠他卖蚕豆艰难度日,但从不赊欠房东的房租,当别人感叹他的命运不济时,他总是说:“求主,念知感吧。”

“蚕豆丁”以前就在清真寺附近卖蚕豆,花五分钱买一大捧。有时他也吆喝两声:“烂蚕豆咧……芸豆饼!”蚕豆煮得真是烂,真是香;五香的芸豆饼,是小孩子们最美的食品,又热乎又香。冬天用块可以保暖的棉盖布蒙好,谁来买,一掀开棉盖布,香味扑鼻!

清真寺的北面有两三家回族人经营的小门脸儿,也有个小饭铺,也就是卖烧饼、火烧、烙饼、豆腐脑、杂碎汤、炸丸子之类,后来才添上了米饭炒菜。“蚕豆丁”就在饭铺边上卖,和谁都不会争生意。

“蚕豆丁”是穷回民中少数经常去做礼拜的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也进过工厂,因为时间管得很死,他没法去礼拜,于是辞去工作又干上了老本行一一推着车子去卖蚕豆,他觉得这样自由。后来个体买卖被取消了,“蚕豆丁”也就进了清真食堂,他没有当厨师的本事,就去刷碗洗盘子,倒垃圾,蹬三轮拉东西兼保安一一看门。

由于经常蹬三轮拉货什么的,三轮车有了毛病,他就自己修,为单位节省了不少修车费,但也没落什么好。不过倒学会了修车,除了三轮车,他还可以修白行车。单位里只是经理有辆自行车,车子有了毛病,就喊:“丁巴儿!给咱髅髅”。老丁就放下手里的活去给经理修车。但经理并不因此而对他有什么优待,支使丁巴儿就像支使一个小徒弟一样。

P3-4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