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洋大人在民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白海军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涌人中国:有的是受政府委派,有的来自民间组织,有的是来商业淘金,有的是来劫掠财富。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获取利益——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国家利益。而中国,作为延聘方,有时左右逢源,有时腹背受敌,在尔虞我诈中艰难前行。

来华的洋人渗透各行各业,不计其数,白海军著的《洋大人在民国》仅以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洋人为例,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内容推荐

白海军著的《洋大人在民国》以人物为主,时间为辅,平实地叙述了自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外国人在事件中的活动、作用和影响。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洋人按时间顺序粉墨登场,如支持袁世凯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深入中国政治核心的外国记者莫理循、担任“西安事变”调停人的端纳等等。他们在中国有着重要的身份和显赫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战争和革命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将外国人与中国20世纪的历史事件串连起来予以解读和叙述,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目录

第一章 大清国的颠覆者:朱尔典

 在朝鲜结识袁世凯

 促请袁氏出山

 南北斡旋

 一手援助一手敲诈

 弃袁

第二章 叱咤风云的外国记者:莫理循

 报道义和团

 为袁世凯造势

 参与披露“二十一条”

 心中一直有中国

第三章 制宪风云人物:古德诺

 制宪之争

 起草宪法

 抨击“天坛宪法”

 古德诺声明

第四章 满蒙独立运动的跳梁小丑:川岛浪速

 南北两分之策

 营救肃亲王

 计划不如变化快

 闹剧终于彻底破产

第五章 复壁闹剧的总导演:佃信夫

 辫帅府献策

 北京复辟

 孤家寡人

第六章 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端纳

 巧妙向曰本提供情报

 策动第一次抵制日货

 中国革命中的活跃身影

 说服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中的身影

第七章 青天白日旗下的红色灵魂:鲍罗廷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他才是真正的指挥者

 加伦将军来华

 支持蒋介石

 矛盾越来越严重

 整理党务案

 分道扬镳

第八章 战争与阴谋的捉刀者:土肥原贤二

 “最理想的人才”

 总领在华特工组织

第九章 狂傲将军:史迪威

 中国战区的成立

 第一次入缅作战

 矛盾深深

 离开中国

第十章 还有许多耀眼“明星”

 政治造浪者:斯诺夫妇

 纸上谈兵的统帅:李德

 蓝天悍将:陈纳德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清国的颠覆者:朱尔典

在朝鲜结识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河南项城。其叔祖父袁甲三是淮军重要将领,累官至漕运总督,项城袁家为当地望族。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虽然得中举人,但膝下无子,于是将袁保中的四子过继过来,这就是袁世凯。

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14岁的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第二年袁世凯的生身父亲袁保中也去世了。正当牛氏、袁世凯孤儿寡母举步维艰的时候,袁世凯的堂叔、在京任翰林院编修的袁保桓回乡省亲,他见到了袁世凯,觉得他天资聪颖,为可造之材,于是将这个侄子带回北京,希望他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走上仕途。然而,袁世凯却在乡试的时候两次落榜。

袁世凯虽说未曾取得半点功名,但仍然野心勃勃。有一次,他的老师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其作文。年轻的袁世凯以一介草民之身竟然写道:“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袁世凯对“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喜骑射,更喜欢读兵书,他的书房中最多的书就是各类韬略兵书,由此他得了个“袁书呆”的雅号。袁世凯曾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敌万人之书,才知道好勇斗狠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要是我手上有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1881年(清光绪七年)5月,袁世凯投奔山东登州养父袁保庆的生死之交吴长庆。吴长庆是淮军重要将领,统领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深得李鸿章的信任。袁世凯在军营中如鱼得水,办事十分干练,似乎天生就是军中之料。

1882年(清光绪八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国王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清政府随即派庆军入朝镇压。袁世凯也随军进入朝鲜。在朝鲜期间,他因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而受朝廷嘉奖,叙功绩擢花翎五品同知衔。

他还帮助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有5000人的德式新军,这让朝鲜朝野甚为叹服。

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给李鸿章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另外,其叔父袁保龄也是李鸿章所倚重的幕中之人。因此,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就举荐袁世凯担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成为清政府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此时,袁世凯年仅26岁——此时他从军也不过4年,就已经从一介草民跃升为三品大员。

对袁世凯来说;在朝鲜期间不仅是升官发财,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等,其中日后成为英国驻华公使的朱尔典对他影响甚大。

约翰·纽厄尔·朱尔典爵士(John Newell Jordan),1852年生于爱尔兰,逝于1925年。他曾就读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876年(清光绪二年),年轻的朱尔典以见习翻译的身份首次来到北京英国领事馆,在各个通商口岸学习领事工作。由于朱尔典工作出色,1888年正式成为北京公使馆职员,1891年又被任命为中文书记长。1896年朱尔典被派往朝鲜,任汉城总领事。当时英国与朝鲜并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因为英国承认清朝为朝鲜的宗主国,因而派驻朝鲜的英国外交官也归北京公使馆管辖,级别为领事,相当于地方外交机构。英国之所以承认中国为朝鲜……

P1-2

序言

最初,我们并不尊崇洋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世界中心自居,四周皆被俯视,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洋”,本泛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域,故称跨海而来的人为“洋夷”。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礼节,自称“礼仪之邦”,在鸦片战争前的国家交往中当然更是严格讲究国礼,“洋夷”及其使者应当向中国皇帝和官员行跪拜礼。然而,这种礼节很快受到地球另一端的一个庞大帝国使者的挑战。1793年8月(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人马嘎尔尼(George Macaltney)率领一支700余人的船队从英国来到中国,其入境的堂皇理由是为中国皇帝祝寿,但实际上他们的使命是希望促成清政府开放市场,扩大与英国的贸易,同时也希望与清政府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然而,当马嘎尔尼等人费尽周折来到北京后,没想到却因为觐见中国皇帝的礼节问题而与清政府发生争执。这些洋夷们不肯向中国皇帝行跪拜礼。英国人的“无礼”自然惹恼了中国皇帝乾隆,他断然拒绝了英国开设通商口岸、建交的要求,并谕告大英帝国国王:“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王表内恳争已经让清政府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一个老夫子的反对是无济于事的。此后,大批洋人深入中国社会,宫廷内也不断有洋人担任帝师,如庄士敦担任过宣统皇帝的老师,更多的洋人担任了民国总统、各地军阀的顾问。

从1901年开始,应袁世凯的请求,清政府就确立了把外国军官(尤以日本军官为多)聘请到中国军事参谋机构做顾问的制度。诚如军事史学家拉尔夫‘鲍威尔所评论的那样:“在1901年至1904年期间,军事政策重大变化之一,是聘用日本军官代替德国军官做顾问的倾向在整个清帝国日益增长。”到1912年,隶属于北京中央政府的外国顾问有25名,其中有6名是日本人,这既是当时政府懦弱无能需要外国人帮助的体现,也是日本向中国安插间谍和各种顾问图谋中国的体现。日本如此,西方亦如此。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涌人中国:有的是受政府委派,有的来自民间组织,有的是来商业淘金,有的是来劫掠财富。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获取利益——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国家利益。而中国,作为延聘方,有时左右逢源,有时腹背受敌,在尔虞我诈中艰难前行。

来华的洋人渗透各行各业,不计其数,本书仅以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洋人为例,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