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礼拜日、终到兰州、人类的战场、“西部的和平”、盛大的酥油花节、藏区边缘的撒拉族、伊斯兰的子民、黎明的曙光、大山的孩子……《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见闻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英)金乐婷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旅途中的礼拜日、终到兰州、人类的战场、“西部的和平”、盛大的酥油花节、藏区边缘的撒拉族、伊斯兰的子民、黎明的曙光、大山的孩子……《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见闻录。 内容推荐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旅行者用“他者”的眼光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是一部分重要的史料。因为是“他者”,固然免不了因为对某些现象的背景不太了解而产生的误读;但也因为是“他者”。所以能够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记录那些被国人因熟视而无睹的重要细节。 《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见闻录。他们从西安出发,经兴平、泾川,在兰州经历了里氏8.5级的特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参与了震区救助,然后走向河西走廊,凉州、甘州、肃州、嘉峪关,再到西宁、河州……一路上,她见证了动荡时局中凋敝的西北社会,也见证了繁华的兰州街市、壮观的塔尔寺酥油灯节;她激愤鸦片种植和吸食的罪恶,也同情民众饥寒交迫的凄苦生活。从她优美从容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西北社会画卷,丰富,立体,生动…… 目录 第一章 远离平原 第二章 旅途中的礼拜日 第三章 旅途中的礼拜日(续) 第四章 终到兰州 第五章 东方和西方 第六章 地震 第七章 人类的战场 第八章 遥远的凉州 第九章 出关 第十章 大山的孩子 第十一章 “西部的和平” 第十二章 盛大的酥油花节 第十三章 活佛 第十四章 藏区边缘的撒拉族 第十五章 伊斯兰的子民 第十六章 “如果不是那样…” 第十七章 黎明的曙光 附录 A.闭关修行的西藏僧侣 B.何谓“活佛”? C.尘世中的“活佛” D.神秘的“喳嘛呢叭咪畔” 汉英人名对照 汉英地名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六周前,那场可怕的地震还没发生,对此我们毫无意识。当时,我们正从中国北方的陕西出发,前往灾难最严重的地区。那是一个美丽的十一月,空气那样清新。凌晨三点钟的时候,当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之时,年轻的卡特就会将我们叫起。许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慢慢升起,然后离开铁路,沿着附着尘埃的车轨移动,爬上高山,穿过平原,最后到达西安。在我们①结婚的时候,曾到过这儿,但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仅凭记忆,我们已无法辨认这座城市,但它却似乎还记得我们。而且,当我们越来越老的时候,西安,却更加年轻了。至少在东门一到两公里处看来,确实如此。 我们几乎是屏住呼吸从那巨大的城门下穿过的,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的旧车辙、泥坑,以及杂乱无章的建筑和拥挤的摊位,而是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一直延伸至视线所能到达的地方,而其两侧的二层建筑,则犹如豆荚中的豌豆一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自行车穿梭在马路上.身边不时出现电线、电话厅、路灯和现代化的商店。穿着制服的外国士兵,以及坐在黄包车上忙碌奔波的人们,都让我们觉得自己身上的中国服饰和身旁的旧推车,都已过时了。 接下来的传教工作,因为人们热情的欢迎而暂时有所变动。那些曾经的面孔早已消失不见,第一批得以永久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那些经验丰富的协同会成员,已在此坚守了三十年。在这座城市及周围地区,施洗的信徒已由最初的极少数发展到了五百多人,以该城为中心,向周围延伸,也已有教堂数百所。每周日,美丽的教堂门口总是挤满了人,教堂内的讲台上,是来自圣经学院唱诗班的五十名学生。年轻的传教士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接受训练,而且也可在瑞典的美国人学校(那是为满足传教需求而建立的学校)中接受训练。在这黑暗之于光明的地方,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小伙子,很让人印象深刻。他给学校带来了复苏的气息。使每个男孩儿女孩儿都感受到了上帝的力量。其中一些人正在为成为传教士而积极准备着,他们希望在家乡接受完教育之后。能去那些需要他们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无论是亲密的朋友,还是中国内陆传教的同事,或者英国浸礼教会的同事,都以此为荣。但我们却不能再作更多的逗留,得为下一步的旅行赶紧做些准备了。伟大的西北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广袤的地区,也将由人口稠密的关中平原延伸至那遥远孤寂,而又干沟万壑的甘肃——这个迷失在亚洲中心的省份。走了六天,才到达两省的交界处,这期间没有多少站点可供访问。当我们进入该省距上海一干英里处时。它仍在向前延伸,直至千里之外的西藏边界和穆斯林的居住中心。此时,落寞孤寂的传教点渐渐闯入我们的视线,它们之间大多相距六到十三天的旅程。就如同中国本身一般,它们也都处在文明的边缘,而且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里,为数不多的外国传教士,被孤单地埋葬在这遥远的地方。山脉和沙漠将他们与自己的国家分开,他们的思维也如同冬日冰封的溪流一般,迟钝、缓慢。因此,当穿越崇山峻岭之后,当看到景象不是想象中的停滞状态,而是随着世界前进步伐不断涌动的潮流生活之时,我们便感到惊叹不已。P1-3 序言 近代中国,相较于东南沿海,西北社会的近代化起步迟、阶段性强、程度低。在部分国人的眼里,近代西北是落后、闭塞,甚至是野蛮的代名词。不过,当部分国人对西北冷嘲热讽之时,一群西方传教士却活跃在西北的大街小巷、穷乡僻壤。在他们看来,西北并非不毛之地,“西北是很可爱的一片园地。出产有兰州甘州武山宁夏等地的大米,兰州的冬果梨,宁夏的黄河鲤鱼,青海的冻鱼,天水的肥桃,岷县的蜂蜜、当归,中宁的枸杞,西宁的子羔皮,宁夏的滩羊皮,通渭的毛线,拉卜楞的黄油;还有新疆来的哈密瓜、醉瓜,吐鲁番来的水晶葡萄,使人吃了,乐不思蜀。如果你有汽车,这里还有玉门的汽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南方人到此,只要你购买力强的,生活上并不感觉任何困难。而且天气宜人,雨水甚少,太阳高照。除了冬天较冷以外(可穿大皮衣御寒),春夏秋冬都相当可爱。西北人老实,相处甚易。所用方言为北方普通话,懂国语的人到此,毫无难处”。传教士的描述是理性的,也是真实的。 以今人的后见之明来考量传教士在西北地区的行为.有论者认为传教士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诚然,一些传教士深入西北腹地,结交官府,搜集情报,绘制地图,偷运古物等,这都是不法行径,不可饶恕。然而,撇开阶级斗争的历史分析法,从近代化的角度,抑或从全球史观去看待传教士的行为,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教士在西北社会近代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传教士在西北地区的所作所为.其主要目的是劝导民众入教。接受洗礼。但其执着于创办学校、创办医院、禁绝鸦片、参与赈灾、改良陋俗、引进新科技等行为,促生了西北地区向近代化迈进,这确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传教士的魄力和牺牲精神,时人也倍感钦佩,有人撰文指出国人若想开发西北成功,地方官长“当具有传教士之热心及毅力,不辞劳瘁,善为指导”,“更须具有传教士之爱护教徒及牺牲精神,使各安其业,如是方能招致远民,移往垦殖”,“然后奖农事,兴教育,努力于公益建设,西北之繁荣庶几可期”。此虽夸大之语,然何尝不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呢?近现代开发西北的口号和理论甚嚣尘上,无论是外来人员,还是守土长官,大多抱着搜刮地皮的念头,存五日京兆之心。真正深入底层、接地气、体察民众疾苦者并不多,若有传教士走乡串户、埋头苦干的勇气和毅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进而。评价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功与过不必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或帝国主义侵略模式,要弱化“侵华急先锋”的指称。若以全球化史观或从老百姓受益的视角透视传教土的活动轨迹。可看出传教士深入西北地区亦是一种先进文明的进入,它给地方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和精神冲击,使其获益不少。诚如费正清所言:“十九世纪时,商人们来中国谋求利益。外交官和军人来到中国谋求特权和让步。外国人中间唯有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来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要给予利益;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至少在表面上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效劳。”即便是表面上的付出也得到了西北民众的热情欢迎,“每当我们的旅行车队滑进城门或市场内,总会听到喜悦的窃窃私语。旅店老板招待我们犹如上宾……‘瞧,传福音的人又回来了,又回来了.又回来了。’这是我们到达数不尽的旅店时所听到的轻快押韵歌曲。教学、传道、医疗、把好事情与众人分享,我们毫不吝啬地奉献自己”。诚然,正是传教士勤勉和诚恳的工作以及真正的施惠于民,才赢得了民众发自肺腑的激赏。 后记 相比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传教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故加大传教士、差会、传教团体、传教事功等史实的挖掘和考量,意义颇为深远。同时以传教士为节点,从不同角度透析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演变,则别有一番境界。 《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金乐婷和其丈夫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进入西北传教过程中的见闻录。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记录了当时西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民俗及民族关系等。全书除十七个章节的基本内容之外,外加四个附录的补充资料,文笔从容,记录翔实,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西北社会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在书中,作者以传教士的特殊身份,用他者的眼光与视野,对处于时人眼中的“洪荒之地”——甘肃乃至西北社会,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分析。通过她的笔触,20世纪初期的西北社会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整个西北社会处于边缘状态,停滞不前。农村显得异常贫困,冬日里,衣不蔽体的孩童裸露双足在冰天雪地里晒着太阳。没有希望的生活,让百姓的日子百无聊赖,吸食鸦片成了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生存方式之一。妇女没有地位,女孩儿成了家庭的累赘与负担。重男轻女现象通过她们的名字和命运,活脱脱地显现在我们眼前。然而,即使在这黑暗之中,我们依旧可以窥见几许光明。比如兰州繁华的街市,藏区丰富多彩的民俗,以及甘肃百姓的朴实和憨厚,浓郁的地方特色跃然纸上。基督教新教,中国内地会,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进了西北社会。走到了百姓中间。在这里,传教士见闻并经历着那个时代的各种变化,在个人的喜悲中记录着甘肃乃至西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书于1923年由中国内地会和伦敦圣教书会在伦敦出版,中译本即依据这一版本。原书插排了十六幅照片.虽不甚清晰,但是珍贵的图像资料,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十四幅。插入译本。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始于2012年4月,时至今日,已是两年多的时间。在翻译过程中,咸娟娟同学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她爬梳史料,比勘校对,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原彦平主任,没有他的策划和鼎力相助,就不会有该书的付梓。在当下学术著作出版繁难的情势下,他毅然担纲本书的责任编辑,不厌其烦审订译文,修改书稿文句,力求尽善尽美。编辑鲁小娜、李园也在文字校对方面付出了辛劳,一并致谢。 同时,也感谢那些在该书翻译过程中,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深知,由于能力有限,译本难免存在差强人意之处,在此真诚希望众方家能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匡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份责任。能够翻译并最终出版这本书,是我们的期望,更是我们的荣幸。 尚季芳 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4年10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