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不了情(一个外交官鲁滨逊式经历)》作者吴钟华在外交部工作近40年,曾多次参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第一代领导人安排礼宾工作。曾在亚洲、美洲、澳洲多个驻外使领馆任职。作者在驻斐济使馆工作期间,先后八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往返于斐济与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之间。特别是作者于1990年2月至1992年8月期间独自一人在基里巴斯建立中国使馆,并坚守近三年,其间所渡过的“鲁滨逊式”的艰苦生活和遭遇的独特经历,是中外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作者在书中生动描绘了斐济、瓦努阿图、图瓦卢、瑙鲁、基里巴斯等南太平洋诸岛国的风俗民情,讲述了他与平民总统的交往,记录了住草棚、茹毛饮血的土人生活,以及他为岛民当赤脚医生的经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南太不了情(一个外交官鲁滨逊式经历)》作者吴钟华在外交部工作近40年,曾多次参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第一代领导人安排礼宾工作。曾在亚洲、美洲、澳洲多个驻外使领馆任职。作者在驻斐济使馆工作期间,先后八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往返于斐济与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之间。特别是,作者于1990年2月至1992年8月期问独自一人在基里巴斯建立中国使馆,并坚守在那里近三年,其间所渡过的艰苦生活和遭遇的独特经历,是中外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
斐济风情忆
从1989年5月起,我在斐济工作过9个月,它那秀丽的热带风光,独特的人文传统,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不曾从我记忆中消失,并不时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印度族和斐济族
在世界上,斐济怎么也称不上是个大国,但在南太平洋上,它却是仅次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大国”,难怪我曾听朋友说,世世代代没有走出过斐济的土著人说,世界上斐济最大。斐济远离澳大利亚3100公里,距新西兰2100公里,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斐济人长期以来很少与外界来往,上辈人传下来的这一说法,不足为奇。斐济是个群岛之国,全国有300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只有105个。人口主要集中在维提和瓦努阿莱吾两个大岛,位于维提岛的斐济首都苏瓦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漫步在斐济任何地方,尤其是城市里,人们会奇怪地发现,到处是身穿纱丽的女士和穿西装的男士,不管男女,他们的面孔都是典型的印度人。他们是旅游者吗?不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印度人到斐济来旅游。原来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斐济国的主人。这是怎么回事,话得从头说起。
1643年,荷兰探险家塔斯曼首先发现了斐济的几个岛。1774年,著名的英国航海家库克5L发现了斐济的其他岛。在其后的年代里。欧洲人不断光顾斐济,直到1874年,斐济被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殖民地。斐济土地肥沃,适合种甘蔗。英国种植者决定开发土地种植甘蔗,于是他们在当地寻找劳动力,可他们发现,斐济人并不想要钱,也不愿脱离他们传统的部落劳动。种植者就想雇斐济北面的吉尔伯特群岛人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人,但英国政府不同意。后来英国驻斐济第一任总督TF始与印度人订合同,从印度雇佣劳力进行种植。1879年,第一批印度人来到斐济,十年合同期满后留下来不少人。以后印度人来得越来越多,到1923年,在斐济的印度人已达到3,9万人。随着19世纪30年代自由移民和高出生率,到1946年,印度族人口已超过斐济土著族人口。现在斐济全国人口70万,其中印度人已超过一半。为了生存,印度人勤奋劳动,长此以往,现斐济的主要经济命脉都控制在了印度人手中,但政界则仍由斐济族人把持。旅游胜地
旅游、甘蔗、黄金,是斐济的三大经济支柱。自然环境优美,宁静无污染,海岛风光秀丽,传统文化与习俗浓郁诱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早就被斐济政府充分利用,他们大力发展无烟的旅游工业,使之成为南太平洋的旅游胜地。每年的游客达30万人次之多,其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第一位。超过了传统产品蔗糖,
斐济地处大洋州和南北美洲海空往来中心,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它发展旅游业。斐济西部大城市楠迪是连接南太平洋地区和东西半球的重要枢纽。楠迪的国际机场,国际航班可以通往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夏威夷和南太平洋各国。此外,水路航运也非常方便,豪华游轮常来常往,其中来自夏威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为最多。旅游发达,需要交通、旅馆、饭店与之相配套。希尔顿、香格里拉这些世界一流饭店早已捷足先登,而且是常年客满。斐济共有各种酒店和度假村近300家,其中不乏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中餐馆更是游客的好去处。旅客从西部楠迪机场入境,直至东部首都苏瓦280多公里沿线,随时随地都有中餐馆恭候远道的游客。旅游促进了斐济的经济发展,政府又利用旅游收入再投资发展旅游业,斐济政府更是鼓……
P15-17
李肇星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从此,揭开了新中国外交的帷幕。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和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变。冷战后,世界进入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中国则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作着贡献。历史进程表明,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变化密不可分。世界大局的演变和走向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国外交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系列丛书《外交官看世界》应运而生,很有意义。
为丛书撰稿的是外交笔会。该笔会成员都是我国资深外交官,是参与过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指挥的外交斗争的老战士。他们奋斗了几十个春秋,为共和国外交事业付出了青春年华和辛勤劳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离退休后,仍心系外交事业,努力开辟为外交工作服务的新阵地。他们成立外交笔会,十年来,发表了上千篇文章,出版了近百部著作。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好评。
在他们的笔下,有波诡云谲的形势变幻,又有友好往来的明快乐章;有凝重沉静的重大事件回溯,又有信手拈来对异域奇闻的描摹;有对复杂国际问题的析解,又有对尘封已久政治内幕的揭示……林林总总,包罗广博,大多是亲历、亲见、亲闻,内容精彩,情感真切,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希望《丛书》对读者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对世界的认知、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操会有所裨益。
2004年2月1日
世间万事,有动则有静,有起则有止,外交官的工作也如此。我在离开驻洛杉矶总领馆时,就有了退休的思想准备。1998年,我从洛杉矾回到国内,又去新加坡半年,那只不过是我40年外交工作结束的最后短暂缓冲,
1998年我在洛杉矶的任期即将结束时,国内很快来了调令。调令如军令,与以往数十次的调令不同,这次调令意味着我的驻外使馆工作到此就要结束了,调令一到,一般的外交官员只做一件事:交工作。我则不同,我既是交又是做,交已做完的工作,做没做完的工作。我离任的消息一传出。当地政界侨界朋友们纷纷为我饯行,我也向他们辞行。短短的一个月,交接工作,辞行饯行,我每天活动的时间是按小时排的,我将要告别的,是我职业外交官的生涯,我是那样的恋恋不舍。
我在洛杉矶的工作如何,我不可能不想,但我不去多想。我内心深处想得太多的是。我现在离开的不仅仅是洛杉矶,不仅仅是这些朋友们,这次我要告别的是我的外交生涯,离开我为之付出大半生的外交事业。如烟的往事拨动着我的心弦,即将到来的退休,我应如何去面对?我有想不完的事,说不完的话。我离开这里,就将过老年人的生活,我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现在,我已退休多年,六十有六。自我退休那天起,我就发挥余热,没有闲着,做到了老有所为。我是外交史学会的会员,也是外交笔会的会员,以史为鉴,存史育人,写些回忆。我的礼宾知识、领事知识、我的外语仍被有效利用,我甚感欣慰。
愿此书有人看,被人理解,让我有所乐。
吴钟华
2005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