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内部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必然有某种征象表现于外。全身的疾病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局部的病变也会引起全身的反应。中医望诊就是根据人体内外相应的原理,通过观察机体外在的变化,推断内在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生物全息医学理论认为,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换句话说,就是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成整体的缩影,储存着人体的所有信息。
特别是人的手,就像一个显示屏,全身的脏器、四肢关节,都如小小的微缩景观,在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看手纹,不但让你全方位地了解到全身各脏器的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手本身的色泽、纹理、青筋的变化,知道身体相应脏腑的病变,让你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早期征兆。
刘莹编著的《手诊图解养生一对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遗传学、临床医学、生物全息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向您讲解怎样通过手诊来科学诊断疾病。
刘莹编著的《手诊图解养生一对一》是一本写给对掌纹感兴趣宜忌只懂理论不懂诊断掌纹初学者的实用读物。全书共分为4部分,内容涵盖掌纹的专业理论,手型和掌纹的相辅相成,多种疾病在手掌上的具体表现及诊断细节。
掌纹诊病常用的名称、术语
为了临床应用的方便,为了便于把握手掌诊断图谱的定位,常将腕横纹端称为“近端”、“下端”、“阴端”;将指尖端称为“远端”、“上端”、“阳端”;将拇指侧称为“桡侧”、“左侧”、“阳侧”;将小指侧称为“尺侧”、“右侧”、“阴侧”。将小指根下横曲线起始点与大鱼际抛物线起始点相连接假设成立的线段,称为“掌面中横纹”;过拇指根掌指纹正侧端点,作掌面上横线的平行线,称为“掌面下横纹”。
对于指节的称呼,现有的医籍文献中极不统一,有的将末节称之为第一指节,中节称之为第二指节,近节称之为第三指节。有的则相反,为避免这种混乱,现统一以末节、中节、近节称之。也就是说,靠近掌节的部位为近节。第二指节为中节,指尖的部位称之为末节。
异常纹理的位置及病理意义
手诊时,首先要观察各部位的肌肤色泽是否红润,肌肉是否充实、饱满,有无凹陷、凸起,有无各色斑点的出现,有无青筋穿越,然后再观察有无异常纹理出现。一般若见出现“十”字纹、三角形纹者,提示多为轻症;若见出现“井”字纹、“米”字纹者,提示病情严重;若出现环形纹、方形纹者,多为慢性病或久病或有瘢痕形成,也可为该部位脏器做过切除手术。若见出现岛形纹,则提示罹患炎性包块或肿瘤。
部分遗传性疾病的纹理,多见于左手掌,在观察掌纹颜色时,采用“男左女右”的取法。双手的纹理与内脏的位置有关。如心脏和胃部的疾患,以其左手掌纹准确,而肝胆疾患,则多以右手掌纹为准。身体是否罹患某种疾病,其双手均同时出现病纹的话,则确诊无疑的了。在左、右手上,又分为左、右两侧,以拇指为左侧,小指为右侧来判断疾病,有时可准确推断出病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如哪侧脑部、哪侧输尿管、哪侧肺部等。
了解左右手拳的关系
从来没有一个人左右两只手上的掌纹是一模一样的。左右手的掌纹大致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中医认为,左手为先天所生,右手为后天所生。从古至今所说的男左女右则并不完全,手诊时,必须两只手都要看,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诊断疾病。
如果两只手的掌纹差异不是很大,属于正常。差别太大的话,就不正常了。例如,若左手纹路清晰而右手纹路较乱,说明先天性体质好;如果右手纹路清晰而左手纹路杂乱,则表示此人注重了后天的营养调配和体育锻炼。
还有,脑卒中患者、瘫痪患者的手掌上,掌纹会渐渐消失。但随着病情的恢复,掌纹又会渐渐出现。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发现一只手上的掌纹在渐渐变浅或消失,一定要警惕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瘫痪等,可采取活血化瘀、健脑补肾的药物。防患于未然。
一般左手纹路显示的是脾胃病准确率较高,而右手纹路则显示肝胆疾病的准确率较高。
掌纹诊病前的准备
掌纹诊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除了方便、快捷和有预测性等特点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临床有效。如果临床无诊断价值,大家肯定不会采用。
同时,掌纹诊病又不是万能的。与其他中西医诊断和仪器诊断一样,掌纹诊病也有它的局限性。作为一门新兴而古老的诊病方法,更需要同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应用、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在掌纹诊病前,我们要做好以下准备:
(1)环境温度在25℃左右,温度适中,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而不是在阳光下。
(2)手诊前请勿劳动,不要涂抹护肤油之类的皮肤保健品,不能饮酒,不要情绪激动。
(3)要问清患者有无手受伤史,或者是否接受过某种治疗,如输液、化疗等。
(4)如果患者的手比较脏,可以用药棉饱蘸70%乙醇(酒精),轻轻擦拭,待自然蒸发后再观察。
(5)如果操作者的视力不是很好,或者是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细小纹理,建议用100倍的放大镜协助观察。
(6)如果想对特殊手纹做深入研究,可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存入电脑,通过不同色彩调节模式,可以观察到病理纹生长趋向的变化,这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