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山河》以邹长地区为背景,以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领导的学生起义作为主线,以发生在长白山下、黄河两岸的无数次战斗为素材,塑造了马跃华、姚启明、廖国生等优秀的领导人形象。同时,也鲜明塑造出了张永诚、赵国玉、柳叶、冯少卿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和抗战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每场战斗各有千秋,英雄人物辈出。作者通过鲜明生动的故事和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塑造,真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无数烈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前仆后继、浴血牺牲的真实场景和他们的赤胆忠心。像黑铁山起义、三官庙战斗、鹤伴山钢八连、赵家一门五烈士,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者成刚把发生在邹长大地上的许多次大小战斗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着力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在典型的事件中展现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典型化的语言,让读者眼前一亮,久久难忘,从此记住了在邹长大地上牺牲的英雄们。
中国的山河不容许任何外族在这里撒野,更不容许肆意侵占和蹂躏。人民群众是山是河。雄浑的长白山、滔滔的黄河水筑起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长城。
英勇不屈的邹长地区人民是屹立不倒的山河。
在八年抗战岁月里,起义军同驻守邹长地区的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成刚编著的《燃烧的山河》是一部大型抗战史诗巨著。以邹长地区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为故事的源头,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抗战,从正面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进步学生经过战火洗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和经历。
第一回 血战黄河
一九三七年冬,夜幕下滚滚的黄河。
这是鲁中平原一个寒冷的夜晚,大地一片沉寂。稀疏的星光被来自黄河北岸的熊熊火光淹没了。在这沉寂之中,不时有炮弹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天空飞过,落在岸边和水里,发出沉闷的声响。
眼前是滔滔的河水,河水发着暗淡的碎光,汹涌奔流。
顺着河流,很多艘小船向南岸划动。小船上坐满了逃难的难民。这些负重的小船显然无法抵御汹涌的河水,艰难地颠簸前行。
一艘小船被炮火击中了,船体被炸得四分五裂。船上的人掉进河水里,瞬间就被无声的河水无情地吞噬了。
国军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置身在掩蔽部里,趴在潜望镜前,紧张地注视着河对岸的动静。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癯,一双大眼格外有神。当他看到小船被日军炮火击中时,脸色铁青,愤懑地长叹一口气,回头问身后的人:“撤退命令确认了吗?”
身后站着各旅长、团长和作战参谋等,一营、三营营长也在列。徐参谋点头道:“确认了,是韩司令亲自下的命令。”
炮兵马团长愤愤地说:“这仗还没打部队就要撤了!光挨小鬼子的炮弹,我这炮兵团长丢脸丢大了!”
一二九团团长葛开祥讥笑道:“就你那十几门破山炮,还不够给小鬼子塞牙缝的。眼下师长关心的是徐州炮旅,要是他们上来,还说不定能对鬼子形成威慑。”
一营营长刘志寅则慢吞吞地说:“怕是看不到了。没听说吗,炮旅开到泰安就按兵不动了?眼瞅着小鬼子的炮火打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作为军人,我……耻辱啊!”他说不下去了,哽咽起来。
谷师长背对着手下,极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转过身来时,依然不动声色,略带沉重地说:“军令如山!你们的议论只能到此为止,不能传染给部队。”
三营营长韩莲台说:“这还咋个传染法?仗还没打,部队就要撤了,我们还不如区区一个八五四团,他们坚守德州城两天,全团将士都光荣殉国了。”
徐参谋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道:“国之已破,兵败如山倒!我们现在已溃不成军,上峰让我们撤退,自然有撤退的理由。”
葛团长反问:“什么理由?还不是有人借日本人消除异己,借口没有大炮,下了撤退命令?” 刘营长牢骚满腹地说道:“早知道这样,我就不用下这么大力气,修筑这么坚固的工事,光民工就出动了两千人,修了一百多个地堡。你们到前沿去看看,防御工事修了四十公里。总司令前天视察时,还一个劲地称赞这里是黄河天堑,固若金汤。”
谷师长瞪他一眼:“少在这里发牢骚!抓紧看看部队的情况。趁黑夜鬼子炮火稀下来的时候,把辎重和伤员都撤到外线去。要时刻注意两翼友军曹师长和李师长的动静,他们撤我们就撤,免得日军对我军形成包围。”
他转身对马团长吩咐:“集中所有炮火,猛击鬼子阵地,造成我军要决战的架势。”他自言自语道:“反正就这些家当了,带着撤退也是累赘,还不如砸在鬼子的头上。消灭掉一个算一个!”
“是!”马团长和葛团长敬礼,转身钻出地堡。
韩营长也要走,谷师长叫住他问:“我让你在黄河码头上埋设炸药,准备得怎么样了?”
韩营长说:“我已经派崔连长去执行任务了,现在差不多快好了。”
谷师长催道:“抓紧去落实,决不能让鬼子通过浮桥。”
韩营长答应一声后转身离去。谷师长重新站到潜望镜前,向黄河对岸瞭望。
夜幕下的黄河北岸,到处是断墙残壁。用木头搭建的防御工事已被敌人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不少地方燃烧起冲天的大火。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味。
三营二连连长崔汉章站在一片废墟上,手提步枪,警惕地四下眺望。他身上的军装已经破烂不堪,脸也被熏得漆黑,只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眼前依然是远远望不到头的难民。一对母女被拥挤的人流挤倒了,崔连长急忙跑过去扶起小女孩儿,安慰道:“小姑娘,不要着急,跟着妈妈,慢慢走。”
年轻的母亲不住地点头:“谢谢长官,谢谢长官!”
崔连长露出一丝苦笑。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机关枪声。听枪声很近,崔连长紧张起来,转身朝一处高地跑去。当他站到最高处的时候,他看到了并不宽阔的栈道上是更加拥挤的人流;码头上一艘渡船上挤满了人,船体不堪重负晃动着。
他不由得焦急地挥着枪大声喊:“老乡们,不要慌张!大家排好队,妇孺老幼在前,青壮年在后,一个一个过!” “连长!”一个年轻的士兵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炸药都埋设好了,啥子时候炸码头?”
这是一个小个子的士兵,一口的川味。他叫李三娃。崔连长道:“先不要急着炸,尽可能地让北岸的老乡都过去。”
李三娃说:“怕来不及了。韩营长刚才来电话,让我们马上把码头炸掉。”
崔连长将信将疑地望着他,李三娃不满地说了一句:“你啷个用这种眼神看着我?这可是师长亲自下的命令!”
崔连长瞪他一眼:“去,去把郝排长找来。”
李三娃嘟囔道:“找啷个北蛮子要干啥子?”崔连长说:“我让他在这里维持秩序,你跟我去指挥部一趟。”
李三娃转身朝着码头的方向边跑边喊:“郝排长,郝排长!”
P1-2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临青岛沿海,西依省会济南,南有“小泰山”之称的长白山,北有黄河。长山镇为其一个镇,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长山县。我们习惯称邹平、长山为邹长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山东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民族抗战中,英勇的邹长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这片土地。八年抗战期间,在邹长大地上共经历战斗数百次,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刘家井战斗等在省内外乃至全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当年我军赫赫有名的将领姚仲明、廖荣标、杨国夫都曾在邹长地区领导过抗战,留下了不灭的足迹。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同门三兄弟也曾积一腔热血,为这片土地的解放英勇战斗,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以长山中学学生为代表的“大褂子军”,发动了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成就了数十名将军,最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生力量和主力。《燃烧的山河》这部作品,以邹长地区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为故事的源头,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抗战,从正面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进步学生经过战火洗礼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和经历。这也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共产党领导学生起义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让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和牢记那段历史,邹平县政协决定用文学或者影视的方式再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使之不但具有鲜活的感染力,而且形象生动,更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我们特邀作家成刚参与主创,并聘请多位滨州市和邹平县的历史专家、学者顾问协助审阅,政协有关人员全力参与策划和采编。他们接到任务后,遍访邹长大地,通读邹长抗战史,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闪光点,寻找反映那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本质和内涵,同时,还访问健在的抗战老英雄、老模范、老军人,到战争遗址实地察看。在此基础上,成刚同志潜心创作,专家、学者、顾问多次集中讨论,耗时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该作品以邹长地区为背景,以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领导的学生起义作为主线,以发生在长白山下、黄河两岸的无数次战斗为素材,塑造了马跃华、姚启明、廖国生等优秀的领导人形象。同时,也鲜明塑造出了张永诚、赵国玉、柳叶、冯少卿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和抗战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每场战斗各有千秋,英雄人物辈出。作者通过鲜明生动的故事和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塑造,真实地表现出那个时代无数烈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前仆后继、浴血牺牲的真实场景和他们的赤胆忠心。像黑铁山起义、三官庙战斗、鹤伴山钢八连、赵家一门五烈士,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者把发生在邹长大地上的许多次大小战斗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着力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在典型的事件中展现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典型化的语言,让读者眼前一亮,久久难忘,从此记住了在邹长大地上牺牲的英雄们。
作品在总的脉络上按照邹长地区抗战所经历的过程一步步来写。从最初的黄河抗战,到后来的反扫荡,再到保卫红色运输线,甚至剧中牺牲人物的挽联等细节均有史料记载。为了体现地域特点,作品中的地名、村名依然采用现在名称,如西董八区抗日根据地,焦桥乡“子弹能穿透的根据地”,青阳二乡的醴泉寺、尼姑庵、东西窝陀村等,使得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〇一四年七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大会上,强调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一直以来,县政协秉承“勿忘历史,以史为鉴”之理念,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二十世纪那段充满硝烟与烽火的历史,陆续出版了许多史料性的著作,作为爱国主义的教材,鼓励和教育下一代,启迪人们珍爱和平,建设家乡。
寻历史镜鉴,存历史正气。二〇一五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作品的出版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同时也希望这部作品能为邹平文化事业的建设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邹平县政协主席 赵怀臣
二〇一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