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卡罗尔编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拉丁文和盲文,《爱丽丝镜中游》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两部书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轻歌剧、芭蕾舞等,爱丽丝的形象和她的奇怪游历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本书不落俗套,独辟蹊径,读后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当我们随着小主人公爱丽丝落入兔子洞,掉进眼泪池或走进镜中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天地。那里的一切平常但却充满怪诞,熟悉却令人不可思议;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却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一些荒诞不经的想象、违背常情的思维和强词夺理的辩白不时令人哑然失笑。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情趣盎然,那些形象的、新鲜的、嘲讽的、琢磨不透的说话方式,时不时出现的文字游戏、合成字或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打油诗、双关语,甚至无从查起的词句,常使读者摸不着边际,但却赋予作品一种特别的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以梦幻般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的一切扑朔迷离,变幻莫测,时而还穿插幽默诙谐的文字游戏、双关语或打油诗,还有作者自造的英语词汇。读来好似荒诞,实际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是智慧与幻想的奇妙结晶。据说本书在英国是莎士比亚作品和《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书。本书也使其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在成为数学家、逻辑学家之后荣登小说家宝座。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精美插图随着文字传遍全世界,得到了各国小朋友的青睐。插图作者约翰·坦尼尔因此获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勋爵爵位。
第1章 掉进兔子洞
爱丽丝坐在岸边姐姐的身旁无所事事,开始觉得腻烦了。她偷偷瞟了一两眼姐姐看的书,上面没有插图也没有对话,“既无插图又没对话的书有什么用啊?”爱丽丝寻思着。
于是她暗自思量(尽她所能,因为炎热的天气使她觉得昏昏欲睡,头脑发木),是否值得花点儿力气站起来采些雏菊做个花环,突然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蹿到她身旁。
事情没什么特别的;爱丽丝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她听见那小兔子自言自语地说:“哦,天哪!哦,天哪!我要迟到啦!”(事后她回想起来,她本该觉得奇怪的,可当时一切都好像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那只兔子当真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只表,还看了看,然后又匆匆跑了。爱丽丝一下子站了起来,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因为以前她从未看见过兔子有背心口袋,而且还能从里边掏出一块表。在好奇心驱使下,她跟在兔子后面越过了一片田野,幸好正巧看见它蹿进了灌木丛下的一个大兔子洞。
爱丽丝随即就跟着它进去了,想都没想她怎么再出来。
兔子洞笔直向前,有点儿像个地道,接着突然陷了下去,突然得容不得爱丽丝收住脚步,她就发现自己已经掉进了一口很深的井里。
要么是井太深了,要么是她下落得太慢,因为她一边往下掉着一边还有足够的时间环顾四周,考虑着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事儿。开始,她使劲儿往下看,想弄清会掉到什么地方。可是太黑了,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她望了望井壁,注意到四周满是碗橱和书架:到处可见挂在木栓上的地图和画片儿。她顺手从架子上拿了一个罐子,上面标着橘子酱。令她大失所望的是,里面是空的。她不想扔掉罐子,因为怕砸死什么人,于是设法把它放进了路过的一个碗柜里。
“好啊!”爱丽丝暗自寻思着,“像这样落过一回之后,翻着跟头下楼梯算得了什么!家里人该觉得我多勇敢哪!干吗,我才什么都不说呢,即使是我从房顶上掉下来!”(这倒很有可能)
掉呀,掉呀,掉呀,往下掉个没完啦!“不知这会儿我掉了有几英里了?”她大声说。“我一定离地心不远了。我算算,我想该有四千英里了——”(因为,要知道,爱丽丝在学校课堂上学过几种这类东西,尽管这不是她显示才学的好时机,因为没有听众,但毕竟说一遍也是个很好的练习。)“——没错,大概就这个距离——但是,不知我到了什么经纬度?”(爱丽丝既不懂什么是纬度,也不懂什么是经度,但认为这是此刻可说的合适的大字眼儿。)
她立刻又说:“不知道我会不会穿地球而过!要是一出来就到了那些头朝下走路的人们当中,可真太有意思了!我想,是讨厌鬼们——”(她真高兴这会儿没人听见,因为这词儿可太不像话了。)“——但是,要知道我可得问问他们国家的名字。劳驾,夫人,这儿是新西兰,还是澳大利亚?”(她一边说一边试着行屈膝礼——想想看你从空中落下时行屈膝礼,你认为自己能办到吗?)“要这么问,她会认为我是个多无知的小姑娘呀!不,绝不能这么问,或许我会看见什么地方标着呢。”
掉呀,掉呀,掉呀。没别的事可做,所以不久爱丽丝又说话了。“我琢磨,今儿晚上黛娜会很想我的!”(黛娜是只猫)“但愿他们记得午茶时她那碟牛奶。黛娜,亲爱的!我希望你在这儿和我一块儿往下掉!我想空中恐怕没有老鼠,但你可以抓蝙蝠,你知道那很像老鼠。不过,我不知道猫吃不吃蝙蝠?”到这会儿,爱丽丝很困了,可还是迷迷糊糊地自语着,“猫吃蝙蝠吗?猫吃蝙蝠吗?”有时又是“蝙蝠吃猫吗?”因为,你看,既然两个问题她都答不出,她怎么问也就无所谓了。她觉得自己在打盹儿,而且开始梦见自己正和黛娜手拉手地散步,很认真地对她说:“现在,黛娜,告诉我实话,你吃过蝙蝠吗?”突然,砰!砰!她掉到了一堆树枝和枯叶上,总算是到头了。
爱丽丝一点儿也没伤着,于是她立刻跳起来站住。她朝上望望,头顶上一片漆黑;在她面前是另一条长长的通道,而且还能看得见那只白兔,正匆匆往里走。一刻也不能耽误,爱丽丝一阵风似的追过去,正好赶上听见它在拐弯时说:“哦,我的耳朵和胡子,现在可太晚了!”拐弯时她还紧跟其后,可一拐过去,兔子却不见了。她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长长的、矮矮的大厅里,屋顶上悬挂着的一排灯为大厅照明。
大厅四周全是门,但都锁着。爱丽丝顺着一边转到另一边,每扇门都试了试,这时她沮丧地走回屋子当中,琢磨着怎么能再出去。
突然,她发现一张三条腿的小桌,桌子是坚固的玻璃做的;上面只有一把小小的金钥匙。爱丽丝首先想到这一定是开大厅里某扇门的。可是,哎呀!那些锁都太大,钥匙太小,无论如何,哪扇门也打不开。然而,转到第二圈,她发现了一个先前没注意到的低矮的幔帐,帐子后边有一扇小门,大约有十五英寸高。她把小金钥匙插进锁里,非常高兴地发现正合适!
爱丽丝打开门,发现它通向一个小走廊,比一个老鼠洞大不了多少。她跪下来,顺着走廊望见一个从未见过的非常可爱的花园。她多想从这个昏暗的大厅出去,在那开满鲜艳花朵的花坛和清凉的喷泉中畅游啊。可是那门洞连她的脑袋也过不去;“就算我的头过得去,”可怜的爱丽丝想,“肩膀过不去也没用。哦,真希望自己能缩起来,像望远镜里看到的那样!只要我知道怎么开头,我想我就能办到。”因为,你看,先前发生了这么多不寻常的事,于是爱丽丝觉得,确实没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看来,在小门旁边干等着也没用,于是她又回到桌子旁,一边希望能在上面找到另一把钥匙,或是不管怎样,找到一本讲述把人像望远镜里那样缩起来的方法的书。这次她在上面发现了一个小瓶子,(“它先前肯定不在这儿的。”爱丽丝说。)瓶颈上贴着一个纸标签,上面印着喝我两个漂亮的大字。
说“喝我”挺不错的,可聪明的小爱丽丝并不急于那么做。“不,我得先看看,”她说,“看看上面是不是标着有毒”;因为她读过几篇有趣的小报导,讲述有关孩子被烫伤,被野兽吃了和另外一些不愉快的事,全都因为他们不肯牢记朋友们告诉过的常识,比如:烧红的火棍儿要是拿的时间长了就会烫伤你;如果用一把刀子把手指切个特别深的口子就会流血;还有,她绝不会忘记这句:如果从一个标着“有毒”的瓶子里喝了好多,几乎可以肯定早晚要害了你。
然而,这个瓶子上没标着有毒,于是爱丽丝就大胆尝了一下,发现很好喝,(事实上,它有一种樱桃馅饼、蛋奶布丁、菠萝、烤火鸡、太妃糖和烤面包片抹黄油的混合味道。)她很快就喝光了。
“多奇怪的感觉呀!”爱丽丝说,“我一定是像望远镜里那样缩起来了。”
果真如此。她现在只有十英寸高,想到她的高矮正好可以穿过小门到那个可爱的花园里去了,她满面喜色。不过,最初她等了几分钟,看看自己会不会继续缩小。她对此感到有点儿紧张。“因为,要知道,”爱丽丝对自己说,“等我像烛光熄灭一样完全缩小下去的话,我可能会缩没的。不知道那会儿我会是个什么样子?”于是她设法想象蜡烛燃完后烛苗的样子,因为她不记得见过这种情况。
过了一会儿,发现再没发生什么事,她决定立刻到花园里去;但是,好可怜的爱丽丝!当她走到门口,才发现自己忘了拿那把小金钥匙,等她回到桌子那儿去取,却发现自己已经够不着它了:透过玻璃她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她顺着一条桌子腿尽力往上爬,可是太滑了。等一次次努力弄得她精疲力竭的时候,这可怜的小家伙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得啦,这么哭也没用!”爱丽丝挺严厉地对自己说,“我劝你立刻住声!”她一般总给自己有益的建议(虽说她很少照办),有时候她厉害地骂得自己眼泪直转;记得一次她同自己比赛槌球,由于进行自我欺骗,她差点儿要打自己耳光,因为这个古怪的孩子非常喜欢装成两个人。“不过现在可没什么用!”可怜的爱丽丝想,“假装成两个人!唉,连我自己小得都够不上个像样的人了!”
不一会儿,她的目光落到桌子下面的一个小玻璃盒子上。她把它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块非常小的蛋糕,蛋糕上是用葡萄干漂亮地组成的字吃我。“好,我要吃了它,”爱丽丝说,“如果能使我长大点儿,我就能够着那把钥匙了;如果它使我变得更小了,我就能从门底下爬过去;所以哪种变化都能让我进花园,我不在乎会怎么样!”她咬了一小口,然后焦急地自语着,“怎么变?怎么变?”她把手放在头顶上,感觉一下是往哪儿变,却吃惊地发现,她还那么大:当然,谁吃蛋糕时都会这样的,可是爱丽丝太醉心于发生不寻常的事了,生活中正常的情况倒显得乏味和愚蠢了。
所以,她开始大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那块蛋糕吃光了。
P6-12
在英国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游》是最受孩子们甚至成人们欢迎的读物。一些评论家认为,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达到了除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之外无可比拟的程度。那么,这两部备受青睐的童话小说出自怎样一个作家之手?他又是怎样写成这两部世人瞩目的作品呢?
原来,《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游》的作者并不是一位大文学家,而是一个生性腼腆,患有口吃病,不善与人交往的数学家,他的原名叫查尔斯·勒维奇·道奇森,笔名叫刘易斯·卡罗尔。
卡罗尔一八三二年出生在英国柴郡一个乡间牧师的家庭,年轻时就读于约克郡的里满学校和拉格比公学,一八五〇年被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录取,因其数学成绩优异,一八五四年毕业时,被留校做数学讲师,直至一八九一年退休。卡罗尔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在小说、诗歌、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发表过两部诗集和多种数学著作、逻辑学著作,但都没有像他后来发表的两部童话小说那样引起反响。
卡罗尔因为口吃严重,所以总是远离成人社会,但却很喜欢与孩子们接近,常为他们讲故事。每当他给孩子们讲起故事时,说话就不结结巴巴了。在一八六二年七月的一个金色的下午,卡罗尔和牛津的另一位年轻学者罗宾逊·达克渥斯,带着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学监、当时颇有名气的教育家亨利·利德尔的三个女儿泛舟美丽的泰晤士河上。三个活泼的小姑娘不肯安静下来欣赏两岸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缠着卡罗尔给她们讲故事。于是,三十岁的卡罗尔便随口讲了起来,并把当时在场的几个人的名字都编进了故事中。卡罗尔最喜欢利德尔的二女儿爱丽丝,便使她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而利德尔的大女儿洛琳娜(Lorina)变成了小鹦鹉(Lory),小女儿伊迪丝(Edith)变成了小鹰(Eaglet),他的朋友达克渥斯(Duckworth)变成了母鸭(Duck),他自己道奇森(Dodgson)变成了渡渡鸟(Dodo),以自嘲自己的口吃。
卡罗尔信口开河,编撰了一个神奇、美妙而又怪诞的梦幻中的故事,小姑娘们听得出神入迷,非常开心。听完故事,爱丽丝还不放过卡罗尔,一再请求他把故事写下来。于是在两年后的圣诞节,卡罗尔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手稿当作礼物送给了爱丽丝。后来小说家亨利·金斯利(1830—1876)无意中发现了这部手稿,便鼓动利德尔夫人力劝卡罗尔发表这部作品,于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经过卡罗尔的一番修改补充后于一八六五年出版了。此书一问世便引起了轰动,一连印了数版。几年之后,卡罗尔又根据他给利德尔的孩子们讲述的另外一些故事写了续篇,这就是一八七一年出版的《爱丽丝镜中游》。《镜中游》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一版在两个月内就销售了一万五千册。卡罗尔一八九八年去世。此时,两部书已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儿童读物;到一九三二年卡罗尔诞生一百周年时,它们已风靡欧美,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童话小说之一。
大凡儿童文学,一般都少不了道德说教和训诫意味,但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小说却不落俗套,独辟蹊径,读后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当我们随着小主人公爱丽丝落入兔子洞,掉进眼泪池或走进镜中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天地。那里的一切平常但却充满怪诞,熟悉却令人不可思议;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却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一些荒诞不经的想象、违背常情的思维和强词夺理的辩白不时令人哑然失笑。如果你深入读下去或者研究其中的情节,你就会发现,从表面上看来荒唐的这些故事和对话,实际上充满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作者笔下的世界是一片纯真的儿童世界,没有成人世界中复杂的争斗和烦恼。爱丽丝是个孩子,对生活没有经验,甚至没有什么主意,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对任何事物不乏智慧和人情味,一些人物身上发生的可笑的事情很快就被爱丽丝健康的幽默识破,那些病态的自我意识的“尊严”(比如《梦游仙境》中装腔作势的红心王后和说话必寻“哲理”的公爵夫人,《镜中游》中两位自以为是而实际上奇笨无比的红、白棋王后),她们身上所表现的东西在爱丽丝的自然、真诚、善良面前变得黯然失色。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情趣盎然,那些形象的、新鲜的、嘲讽的、琢磨不透的说话方式,时不时出现的文字游戏、合成字或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打油诗、双关语,甚至无从查起的词句,常使读者摸不着边际,但却赋予作品一种特别的美感。其中《爱丽丝镜中游》中的著名诗歌《杰伯沃基》首创“荒诞诗体”,将卡罗尔的语言特点推向了极至,为世人所赞叹。“Jabber—Wocky”这个怪诞的合成词也从此被收进大英辞典中。
卡罗尔作品中这些闪着智慧光芒的艺术特色,是他丰富的学识与大胆幻想的结晶,也是他的童话之所以受到世人欢迎的主要原因。卡罗尔的童话以空前的想象力和谐趣故事,为从训诫性儿童文学转向娱乐性儿童文学开了个好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的骄傲,世界儿童文学的里程碑。
由于本书有那么多荒诞诗和文字游戏,非英语国家要想介绍本书就存在着翻译上的难度,但即便如此,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爱丽丝梦游仙境》已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拉丁文和盲文,《爱丽丝镜中游》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两部书还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轻歌剧、芭蕾舞等,爱丽丝的形象和她的奇怪游历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第一个将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我国老一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1892—1982)。一九二一年他受商务印书馆之约,将《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把它列入“儿童文学丛书”出版,受到中国小读者的广泛欢迎。赵先生在该书的扉页上抄录了孟子的一句名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借以表达他对孩子们的爱心。到一九四九年,这部风靡一时的童话已重版十七次。
本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两部杰作合成一册出版,一是因为两本书过薄,二是因为第二本是第一本的续集。翻译这两本书,译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为翻译一句双关语或一首诙谐的诗歌,需要反复揣摸多日才敢下笔,或查遍参考资料才行定夺。为了帮助年轻读者理解一些难懂的情节,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
有一点应该向读者说明的,卡罗尔的两部童话小说中,有许多角色是动物,书中均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但行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却用得比较混乱,忽而he(他)、she(她),忽而it(它)。为了保持原书风貌,本书译文的人称与原文一致。
本书所采用的插图是著名的约翰·坦尼尔爵士(1820—1914)的杰作。这些精美的插图也随着卡罗尔的两部童话小说传遍了全球。
王瑞琴
1997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