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编辑的微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联合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联合编著的《编辑的微世界》中关于书业、书评、财经评述等多数文章均在相关报刊上独立或专栏形式发表过。此次作较大程度整理后收录,然涉及乡村乡情的部分是作者平时的日志记录,是一个都市人回望过去的心灵独白。意识到滋养作者生命、赋予作者希望的那些家乡村落正日渐凋落,那些给作者智慧、慰藉作者灵魂的人们正在老去,作者试图让他们一直驻留在自己的微世界里。

内容推荐

过去的二十年,是编辑最好的年代,也是编辑身份渐趋迷茫的时代。王联合编著的《编辑的微世界》以《职业·途中》《阅书·识人》《财经·微说》《乡关·情怀》《闲适·微记》五板块记录一个编辑的行业观察、职业思考与人文情怀。所辑文章大多来源于作者近几年在相关媒体上发表的随笔作品;与书业无直接关联的人牛速写、情势观察、生活小感悟等微事件系首次辑入本书,大体也以正能量形式体现。在编辑的微世界里,人人都可以聚积属于自己内心永久的光明,并通达理想的彼岸。

目录

前言

职业·途中

阅读行业

阅读的力量

编辑人的幸福事

求贤问酒,寻找最合适的出版人

重塑编辑职业伦理

出版业热点解与析

文化走出去需要平常心

此景可待成追忆

一抹风景当挽留

当下书业活法的几个表述

编辑征途

一所大学的组稿三人行

吃河豚与坐飞机:职业途中的两个风险故事

忆台北的一位女生

心灵独白在剑桥

法兰克福书展:欧罗巴的三重记忆

写在纽约大学的数字化出版学习间隙

出版当自强

议价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八”法则与长尾理论

我的数字出版观

阅书·识人

开卷说人

娶妻当如卞夫人

西门庆,立体的男人

《兰亭集序》——一代文人的真性情

王侯的诗书

从鲁迅笔下的男女说开

黄有光教授:快乐老头的快乐生活方式

上海真男人徐根宝

品茶评书

茶茗自有别

从《瓦尔登湖》到《送别歌》

幸福的人际比较研究是条死胡同

和孩子讲政治、讲民主

你幸福了吗?始辩于动物的苦乐

基业常青,文化视角的考察

“中国模式”已经胜出?

《lQ84》的爱情寻觅

奥巴马治税,华人不可掉以轻心

金融危机下的政府干预:自由主义还有市场吗?

又何必刻意人生——《姚明之路》后的艰难人世

别样书昧

不一样的空气

信自己

唯文人多难养

难言之隐,一退了之

编书识人:作者感情指数排行榜

财经·微说

说经济。说生计

你我皆可改变:给萧条经济中的职业男女支招

泛金融时代的社会表达

为什么不是经济出问题?

克鲁格曼,独立冷静的中国之行

“天上人间”关闭前后:娼妓经济学的一个解释

人民币升值与只卖肉包子

专业积攒财富

为什么你一直是穷人

一毫米的市场有多大?

说股票,说人生

股市中的道德困境

股市异象:别让股票玩死了自己

一个大龄股民的忏悔和感激

余秋雨股权投资发财,招谁惹谁了?

曲线政改:借股市这把刀

炒股,让女人走开

闪婚前的“内幕交易”

下跌的股票,抗跌的婚姻

走强的房市,走弱的婚姻

与你的爱人分享财务信息

从财务自由到心灵自由

乡关·情怀

奔波在城乡之间

清明时节

匆匆这个秋

老家的关系社会

触摸乡愁

生硬的城市

懵懂年代

童年的歌

我的高考

选学文科

那一个暴风骤雨夜

给年迈的父亲

记忆里的背影

酒后的一堂课

夏夜谜情

父亲,您还会给我回信吗?

乡村平凡人

外婆,健在的缠足者

直面虚空的勇气

婶娘往事

宝姑妹子

秃子队长

闲适·微记

世事乱弹

为计生政策放宽欢呼

光鲜的背面

希拉里如是说中国

写在日本大地震之后

吾国吾民中的看客

中国人的嗓门

奥运会上的中国,一个五味杂陈的名字

民间的“三俗”未必就是公害

张悟本是被绿豆击中的?

艺林微说

数学很难么?——关于中学数学的断想

别拿钱锺书数学成绩说事

音乐不过是音乐

第一次“触电”

首届《中国达人秀》还有哪些软肋

赵本山、小沈阳的赢家法则

饮食男女

爱情价若何?

幸福的代数式

这算不算爱情?

女人啊,形式爱情就这么重要?

两个男人的好天气

女生的吃相

女为衣狂

酒的自戕

咖啡不是天天有

忐忑年代

时钟在走

三思而后体检

消极生存法则

未来人怎么写我这个年代

语言植物人

“属丝”也要正能量

试读章节

如果你不再是愤青,或者你不再奢求用文字来拯救社会,比如让笔墨刻意行走在政治的边缘,编辑大抵上是自由的。

编辑的职业特点让我们克服了朝九晚五的时间约束。编辑的过程是对原作品水平的提升,既然是提升,编辑所花费的劳动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那一张办公桌上。我很乐意于在自己心境最佳的时点从事自己的工作。如果是一次长途旅程,候机室里、飞机上,都可以是很好的阅稿场所,那会儿绝不会有电话闲人干扰;我也乐意于在会务间隙,比如在一个风景胜地,窗户外可能是一片湖光山色,此时边阅读边眺望无言的远方,心情多半大悦,效率也高。有些作品,类似于手写的诗歌散文,放在闹腾的工作时间阅读,无异于衣模委身当了车模,缺少了T台猫步,怎么也读不出诗歌的韵律。把那些思念伊人的小文,放在台灯下,就着落在窗台上的月痕,此时编辑极易沉醉其中,选字斟词,往往别有感觉。如今的出版界,对编辑的日常考勤让位于更柔性的公司管理制度,编辑不再是趴在书桌上机械无力地做着低效的工作。网络社会里,编辑的工作时间完全可以做到虚拟化,编辑是生活,生活是编辑,绝无劳动法所定义的8小时概念,编辑职业的方方面面可以完美地融合到充满诗意的生活中——想睡个懒觉,就10点起床;女人腆着十个月身孕的大肚子,照样可以在产房里审读书稿。书稿审毕,带着一身文学细胞的孩子也就呱呱坠地了。

我曾经在一个夏天访问过一家大型汽车企业。老总是我的作者,因为这一点,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公司的生产线。再专业的技术工作都是生产线上的独立一环。比如,操纵机械手给成车上漆。他们身着统一的制服,按统一的操作流程完成每一步,每一节点完成的时间都精确到秒,甚至员工的饮水及如厕都有专门要求。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大呼编辑人是无法适应的。尽管,职业特征赋予编辑的权利其实也相当有限,比如,未经作者许可,编辑无权擅改作品的思想及重置作品类型,但至少我们还能在作品中读出编辑的偏好。比如,三五年中,你会发现那些合你口味的作品具有了共同的特质,而这个特质无意中成就了你的编辑风格。其问,你有精选作品的权利,给作品施加包装色彩的权利,也有对作品动起手术刀的权利;要是你不幸成了汽车装备工人,也许你只能给车子永远上黑色——尽管你和你的太太都喜欢一辆白颜色的汽车。

文化产品内容无边界,消费能力无边界,这给了编辑人纵横捭阖的机会。文艺的复兴、文化的启蒙、民智的开启,首先得有一批自由思想者。编辑可以在最顽固的社会弊俗中读出哪怕是最压抑作品中自由的气息,从而让藏隅作品变成罕世作品,让整个社会感知自由是多么可贵。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表达,都是对既往历史的反叛,都是对现有知识的挑战。编辑的努力于其中,可以是激动与兴奋,冷静与平和,甚至是放荡不羁。这是一种奇特的景象。有些编辑爱泡吧,在那里享受审稿之外若隐若现的烛光;多数编辑爱喝酒,什么酒都能喝,白的,红的,果酒,烈性的,编辑圈子里一般都流行过一批酒量过人的女编辑传说;编辑人有过清高时刻,自以为混迹的皆是名流社会,忽在一夜间,才发现三教九流中终究几个其实是无法成为你一生的朋友;编辑人特能侃,政经新闻、娱乐八卦,特别是那些只能说不能写在纸上的,更可以成为谈资。

是什么让我在毕业那年建立起了对编辑职业的向往?十几年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有这样的情节:把自己的光脑袋埋藏在一大堆杂志中,随手拿一本书盖住自己的脸作沉睡状,并把不算锃亮的皮鞋搁在办公桌上,李冬宝(葛优饰)皮笑肉不笑地聆听着同事戈玲(吕丽萍饰)的问候:“冬宝,想谁呢?”——这是一种很自由很放纵的状态。P8-10

序言

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坐标系中,编辑人、出版家占有重要一极,其赢得的声望有时比肩伟大的作品创作人,并与杰出作品一起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编辑出版人向往这样的时代,而社会正在兴起一场无与伦比的拥抱互联网浪潮。在“快”字当头的信息社会里,纸质图书阅读率持续进入下降通道似乎已成为铁律。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出版已被注入许多全新的要素: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互联网出版,自媒体出版等,当网络游戏产业产值作为现代出版产值的一部分计入国民经济总量时,我们看到的是“出版”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出版中的主体——编辑,业界甚至已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从纯粹文本编辑到策划编辑,再到文化产品制作设计人,他们距离传统兼具学术风味的“编辑人”概念日益遥远,现代出版社编辑身份更加多元,以致失去了初始定义的边界。“编辑人声望”的再复兴只停留在些许理想主义者心中。

(二)

从业二十年的过程,对我来说,是编书的过程,是以书怡情的过程,是以书获得体面生活的过程,也是对编辑身份认同愈加迷茫的过程——编辑是谁?编辑从哪里来?编辑又将去往何处?稍幸的是,混沌年代,大体还可暂时放下微博、微信的打理,手捧纸书,在独处时遥想,我们这一代的编辑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我们能够亲身体验一个行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繁荣之后的急速坠落,重寻方向的过程;我们还能秉承良心、道德和责任,编辑社会的正能量,记录并思考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还能在厌恶、批判却无法阻止过度的商业文明和无处不在的社会功利之时,转身去做我们可以做到的——不能改变社会,却可以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珍视亲情,呵护童年伊始诞生的纯真,努力用真诚的掌声回应身边青年人取得的每个成就。

在曾经辉煌灿烂的“编辑高大上”召唤下,我以财经专业背景进入出版业;当意识到编辑声望将不再可能成为一项宏大叙事时,我就努力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微世界:那些书和那些为书的旅程,那些至今想起来让我心灵激荡的读书人、平凡人。我不会刻意标榜自己文化人身份而将我的财经专业背景隐去。每一本书向读者传递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完成一项商业利益交换。当编辑成为行当的那一天,编辑就自然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这点来说,一项职业里如果同时兼容文化与商业两种基因,当可做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我比较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

(三)

本书中关于书业、书评、财经评述等多数文章均在相关报刊上独立或专栏形式发表过。此次作较大程度整理后收录,然涉及乡村乡情的部分是自己平时的日志记录,是一个都市人回望过去的心灵独白。意识到滋养我生命、赋予我希望的那些家乡村落正日渐凋落,那些给我智慧、慰藉我灵魂的人们正在老去,我试图让他们一直驻留在自己的微世界里。

我的家乡,曾诞生一个伟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散文学派,那里的每一个孩子自会说话伊始,就被父母寄予求学致仕的厚望;那里有独特而发达的民间启蒙教育,即使在饥肠辘辘的灾荒年代,做父母的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本书中关于父亲的片断很多。他是一个旧式文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今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以一个民办老师月薪不到二十元的财力提供,把我们兄弟四人一一送进了大学。如今父亲年届八十,依然保持着背诵古诗文的兴致。

支撑这个家的还有母亲。当我背起书包去几十里远的高中读书时,母子间的对话就少了,只在一个月回来一次隔天再返回学校时,行李中不断增加的豆酱——那是那个年代的奢侈。而今,编辑职业成就了我在上海一份衣食无虞的生活,6月12日带即将赴国外深造的女儿回老家探视父母后随即发微信:

“九岁时感冒发烧,躺在床上糊里糊涂感受母亲冰凉的手搁在我的额头上……那年头,兄妹四人整天喊饿死了,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母亲脾气日益暴躁甚至叫我们滚……十六岁读高中寄宿始,我离开那片并不富饶的土地直到来沪读大学再工作。中途偶尔几个春节回家,目睹母亲用冻裂粗糙的手洗菜做饭,很想上去抚摸,但没有……这个端午节带女儿回老家的当夜,我一边洗脚一边跟母亲说我左上臂疼痛已三月有余。母亲忙完手中活走到我对面按摩我的左肩,我顺势抬起右手轻轻地按摩母亲的左肩,母亲也为颈椎病困扰多年……就这样对视着。母亲苍老的手还算有力,但手触母亲双肩的瘦弱让我震惊——来上海快三十年了,我为什么都没好好留意呢……”

以此致天下母亲。她们未必一定要存在于我们日记里、书本里,“母亲”二字之所以伟大,在于她永远镶刻在子女生命中的每一天。

(四)

“自出版”技术与概念的兴起,使得个性出版成为趋势,这或许可以降低学院派对本书内容的苛刻。但愿正在编辑职位上不断进取的青年人,大抵能透过本书,看到一个经历行业跌宕起伏的编辑是如何乐观对待生活。尽管我有时把“为他人作嫁衣裳”视作一种职业卑微,但我并不打算就此撤离,依旧有勇气与当下的编辑或即将成为编辑的青年人携手前行。在行业发展寻找突破瓶颈的艰难时刻,依附于内心微世界的强大,我们依然能够在中观企业层面,享受和谐的企业文化。特别感谢在我的编辑事业途中给予关怀、潜移默化让我守住自尊的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首任总编裘逸娟教授、复旦大学出版社前总编高若海教授。在互联网信息猛烈地冲击并试图以海量信息占领我们的思想领地时,他们的人格魅力让我守住灵魂的清白、坚定职业信心,并乐于在自己的微世界里保持对生活的温度。  王联合

201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