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涛主编的这本《老照片中的长沙》共收录长沙的老照片1008幅,包含长沙原生态、古城遗影、名胜古迹、旧城风貌、沧桑之变等内容,如收入的“1946年的长沙彩照”、“1911年的长沙湘江”、“胡美《道一风同》中的长沙”等照片,描绘了长沙历史变迁的斑斓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照片中的长沙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湘涛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湘涛主编的这本《老照片中的长沙》共收录长沙的老照片1008幅,包含长沙原生态、古城遗影、名胜古迹、旧城风貌、沧桑之变等内容,如收入的“1946年的长沙彩照”、“1911年的长沙湘江”、“胡美《道一风同》中的长沙”等照片,描绘了长沙历史变迁的斑斓画卷。 内容推荐 张湘涛主编的这本《老照片中的长沙》是1999年《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丛书分为《长沙百年》、《长沙老街》、《长沙名人》和《长沙万象》,共收录老照片3200多幅)出版以来新发现和收集的一个老照片续集。照片所摄主要为往昔长沙的景物,且大多数是已消失的景象,一些重建或重修的景点也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它们的原貌。全书共收录老照片1008幅,照片来源除档案馆藏、旧书刊所载、民间收藏和摄影师拍摄以外,很多出自“老外”之手。这些照片拍摄范围广泛,为古城长沙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史料。老照片与文字资料比较起来,能更加客观地、真实地、直接地和形象地反映长沙这个时期的历史,也能更加勾起和满足人们怀旧、思乡、寻根、探秘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正如丛书前言中所言,老照片的编辑“视角相当阔大,但焦点又十分清晰,多维的视线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蕴,将清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政治风云、军事角逐、市民心态、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乃至长沙街市、建筑风格,都真实、直观地介绍给世人”。本书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读者得以重新想像遥远的长沙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老照片的出版,既是老照片特有的出版风格和文化怀旧,又呼应了现在的普遍人文情怀,可谓正逢其时。本书图文并重,以文释图,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目录 第一章 长沙原生态 一九四六年的长沙彩照 原生态的岳麓山 一九四二年长沙俯拍图 没有污染的江湖 金盆岭与猴子石 第二章 古城遗影 清末长沙城 晚清长沙城墙 晚清长沙城门 湖南巡抚衙门 清末长沙市井 一九零六年的长沙 一九一一年的长沙湘江 斯威尔镜头下的中国轮船公司 英国领事馆 长沙海关 长沙的洋行 清末民初各式民房 教育会坪 席比义与雅礼大学堂 瑞典信义会在长沙 湖南圣经学校 三十年代城市建设 民国长沙桥梁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景 班为兰镜头中的长沙 艾丽丝镜头中的长沙 胡美《道一风同》中的长沙 赵元任三拍长沙 福尔曼镜头中的长沙 高德华镜头中的长沙 第三章 名胜古迹 学宫与文庙 私家园林 民初岳麓山景点 “文夕”大火前的天心阁 天心公园旧影 昔日寺庙 古麓山寺和古开福寺 旧祠堂 老教堂 被日机炸毁的湖大图书馆 消失的辛亥革命遗迹 红色记忆 消失的其他古迹 第四章 行业老照片 国货陈列馆 老玉和酱园 传统商铺 公私合营 黄兴南路老字号 黄兴中路老字号 餐饮老字号 八十年代初新式商店 照相馆 老影院 老医院 湘雅医院 老校园 老校门 老工厂 湖南第一纱厂 老行当 正在消失的行业 第五章 旧城风貌 长沙老地图 记忆中的芙蓉区老街 记忆中的开福区老街 记忆中的天心区老街 橘洲老街和溁湾镇老街 旧城中的传统民居 别具一格的八角楼 消逝的名人公馆 近现代优秀建筑掠影 西长街循道会教堂 五一路上的“老建筑” 消失的古井 第六章 沧桑之变 义渡与轮渡 港口与码头 老铁路 老公路与老车站 老粮库 老机关 体育场馆 群众文化场馆 五一广场的变迁 下河街及周边的市场 消失的渔场 新河三角洲的变迁 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文夕”大火前的天心阁 天心阁屹立于长沙东南城墙上,是长沙一处著名的古建筑,虽然它始建的时间并不太早,但由于地势重要,雄踞城头,因而成为千古名城长沙的象征。据现有资料记载,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长沙即有了“天星阁”的记载。李汪度撰《重修天心阁记》指明“心,旧作星。”明朝末年,善化县廪生俞仪写有《天心阁眺望》诗云:“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诗题已具明“天心阁”三字,诗意也表明阁楼是建在“四面云山”之中,可遥看“万家烟雨”的高处。此后的数百年中,除了因为战争等非常时期之外,天心阁成为长沙官绅士庶的登高游览、赏心悦目之处。历代湖南军政当局曾多次对阁楼实施维修加固,天心阁得以代代相传,基本保持了楼台高峙、俯览全城的格局和英姿。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觉罗敦福任湖南巡抚,在对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进行修复的同时,又饬所司修葺天心阁。三年后,工程告竣,觉罗敦福乃请时任湖南学政、以后任过《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撰写了《重修天心阁记》,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有关天心阁历史的极为珍贵的文献。近八十年以后,太平军攻袭长沙,天心阁曾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历任湖南巡抚都对天心阁及城墙进行了修缮,使其规模或有扩大,面貌亦有些微的改观。 民国初年,省政当局为长沙城市发展的需要,鉴于城墙对于城市交通的阻碍,决定拆除长沙城墙,至民国十三年(1924)拆除完毕。但由于长沙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等人的坚持,保留了天心阁这一段古城墙及古阁楼,并予以维修,辟为公园。后来的七八年中,天心阁又经过两次修复,直到1938年11月12日夜半之后毁于长沙“文夕”大火。这里所刊载的19幅照片,就是从晚清时期到1938年长沙大火之前,人们为天心阁所摄下的镜头,也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不同部位对于天心阁的精心描绘。 最早是摄于清末的照片,是从天心阁的东南方向所拍摄的。图中城墙高高耸立,天心阁重檐翘首,阁外尚有围墙,阁后还隐约可见一幢建筑。城外东南方向为一大片低洼地带,有一片乱葬岗子,墓碑林立。可知仅仅在百余年前,这里还十分荒凉。然而也就是在这里,百年之后,东面建起了现代化的立交桥,南边则成为热闹的街市,一座豪华的天心宾馆与天心阁隔路相望。另两幅摄于清末民初的照片,也可以反映出清末天心阁的面貌。一张是从城墙西南面拍摄的,可以近距离看到天心阁的布局、阁后的建筑和阁外的围墙。城墙显得颇为陈旧,可知已多年失修,而城墙之下,南边近城根之处已盖起了民房;远远的东面,是一大片密集的民居。1910年,日本摄影师山根倬三所摄天心阁照片还可见到两个外国人坐在天心阁城墙下民居之前。很明显,这一年的天心阁已进行过一次修缮,照片上的景象比前一幅照片好多了。 民国初年的天心阁,已经是驰名中外的名胜,经常出现在国内外人士发行的明信片上。民初日本人发行的《湖南风光》明信片中天心阁的照片,是从东南面仰拍的,此时的天心阁及城墙看来已经做了一些修整,四周空旷,城楼高耸。《湖南名胜》明信片上的天心阁则是从城内西南面所拍摄,长而宽阔的登城阶梯,城楼及其后面的殿阁清晰可见,这是1906年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所摄,并刊载于他所著《中国文明记》一书中。1924年,湖南省长赵恒惕令警察厅长刘武重修天心阁及城墙,并仿照北京文渊阁,在天心阁南、北两侧增建二轩,之间有廊房相接。有一张明信片上的照片,留下了此时天心阁的容貌。这时,天心阁前的围墙与阁后的殿阁已经拆除,主楼已由两层双檐增建为三层,而项层东向的正中,又建有一个小阁,显得更为雄伟。图片中显示的北轩为两层,系长形附阁。城墙之下,是宽阔的道路,道旁树立着电灯杆,设有简易的警察岗亭。 另一帧由日本人在1930年发行的明信片,则显现出此时的南附阁,为两层五开问。城墙之外的空旷地,少许的墓碑仍然可见,但在其东面建起了一座西式亭子,与天心阁遥遥相对。1926年前后,担任湖南省长的唐生智决定重修天心阁,拟将阁楼改建为三阁并峙、主阁三檐,并已完成设计,拆除原阁,建筑了阁墩,但因政局变动而停工。1928年,鲁岱接任长沙市政筹备处处长,负责天心阁的重建工作,由省政府拨款续修,并于当年竣工。续修后的天心阁,主阁基本保持原貌,基座以汉白玉石环砌护栏,中有台阶上下。南、北的附阁则有较大的变化,虽仍为两层双檐,但已由原来的长形变成了圆形,亦有一番风味。后来,鲁岱曾撰文回忆其时天心阁的景致:“三阁鼎峙,矗立天空,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别有一番新气象。阁之南、北两端,以旧城垣为引道,中嵌石磴,左右护以白玉栏杆。拾阶而登,如陟高冈,清风徐来,飘飘有羽化登仙之概。更上层楼,视野辽阔,田畴屋宇,洲渚林峦,大自然风光尽收眼底。”鲁岱还兴致盎然地集古文词句写下一副对联:“远吞山河,平挹江濑;下临大地,上出重霄。” P162-167 序言 自从1999年我们出版《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丛书分为《长沙百年》、《长沙老街》、《长沙名人》和《长沙万象》,共收录老照片3200多幅)以来,老照片深受长沙人及历史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老照片与文字资料比较起来,能更加客观地、真实地、直接地和形象地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也能更加勾起和满足人们怀旧、思乡、寻根、探秘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正如丛书前言中所言,老照片的编辑“视角相当阔大,但焦点又十分清晰,多维的视线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蕴,将清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政治风云、军事角逐、市民心态、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乃至长沙街市、建筑风格,都真实、直观地介绍给世人”。 今去《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又十多年了,社会更加开放了,获取老照片的渠道更加广泛了,如部分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开始解密,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国外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世界各地网站互联互通,使很多从未见过的长沙老照片浮出水面,涌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很有必要把1999年《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以来新发现和收集的老照片出一个续集。因为照片所摄主要为往昔长沙的景物,且大多数是已消失的景象,一些重建或重修的景点也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它们的原貌,故把书名定为《老照片中的长沙》。全书共收录老照片1008幅,照片来源除档案馆藏、旧书刊所载、民间收藏和摄影师拍摄以外,很多出自“老外”之手。 1904年长沙开埠,“铁门之城”顿开,引来了一批批形形色色的金发碧眼人。他们中有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医生、建筑师、工程师、摄影师、教师、记者、作家和旅行家等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教士和商人。他们带来了当时被称为“奇工异巧”的照相机和近代摄影技术。追溯到1844年,一艘到达上海的法国巡洋舰上的船员,第一次带来了一架银版摄影机,拍下了最早的中国历史照片。他挟着这些“奇景”回国,不料意外地在巴黎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人都争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真相。从此,外国人热衷于来华“采风”,当年一位挪威水手萨克塞说:“多少是有一些对另一种文明的好奇,故而就像去进行一次远征的感觉。”这种好奇的感觉,在人们的意识和感知里,便酝酿了一种文化,即游历文化。外国游历者便成为记录、拍摄中国社会、风光、民俗等类老照片最多的人群之一。如美国女作家艾丽丝随任美孚洋行长沙办事处经理的丈夫来到长沙,度过了几年难忘的生活。回国以后,她即撰写出版了一部名为《By the City《Long Sand—A Tale of New China》(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1921—1925)的回忆录。艾丽丝似乎对于商业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兴趣,而是以其热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长沙美丽的风景,记述她见所未见的事物,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她在该书的开篇就说:“我们陌生的环境,就像坐在河边的巴比伦王国。”要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啊。然后,她以“一扇窗户中的长沙城”为题,透视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景点。 像艾丽丝这样被古城长沙所吸引并拍摄了许多照片的外国人还有许多,如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日本摄影师山根倬三和岛崎役治、美国旅行家盖洛、美国医生胡美、美国工程师柏生士、美国英文教师高德华、美国记者福尔曼、美国传教士葛荫华、英国传教士班为兰、英国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瑞典传教士谢尔拜,以及美籍华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都拍有许多长沙老照片。有图书留存于世的也不乏其人,如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山根倬三的《长江大观》、岛崎役治的《亚细亚大观》、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胡美的《道一风同》、美国雅礼协会的《雅礼协会百年史》、艾丽丝的《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高德华的《在战时中国的教学生涯》、福尔曼的《福尔曼日记》、柏石曼的《如诗如画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谢尔拜的《来自长沙的影像》、赵元任的《赵元任日记(英文版)》等等。书中刊载了不少长沙老照片,这些照片拍摄范围广泛,艺术造诣精湛,为古城长沙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史料。 需要指出的是,《老照片中的长沙》中反映旧长沙历史风貌的照片,有一部分出自今人通常所说的“反面人物”之手,或出白洋人的炫耀或猎奇心理,或表现“慈善家”的“关怀”之意,或突出“父母官”的“政绩”等等。每按动一次快门,无疑就记录下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瞬间,但是,每幅照片又都是拍摄者经过素材选择、拍摄立意、拍摄角度等潜心设计之后的“作品”,它肯定会打上拍摄者主观意向的烙印,或真实、或奉承,或宣传、或窥视,或欣赏、或贬损,这就需要读者朋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去分析解剖这些照片,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公正的评论。 老照片的拍摄者是在用不同于今人的“另一种目光”看世界,因此它可以观照和还原百多年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实面貌。看了这些老照片后,便可意识到:不能站在固定的位置和立场上,用凝固的观点来回望历史,更不能把繁复多变的历史现象归纳成几条不容置疑的公式和一些精确到每一个词语的简单概念。 近百年之后,当我们从尘封的旧书库或档案馆里发现这些“往昔的长沙”,看到以长卷形式铺展的长沙旧城全景、长沙河西沿岸全景、岳麓山全景,看到如诗如画般的长沙名胜古迹、田园风光、老建筑和市井百像,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当我们结集出版时,发现从没有一本图集像《老照片中的长沙》这样场面浩大、一气呵成地展示了古城长沙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百余年来的沧桑之变。历史是沉重的,这本书中的许多著名景点,如文昌塔、大西门、南熏门、长沙文庙、曾国藩祠、左宗棠祠、红牌楼、老照壁、望麓园、中山纪念堂、英国领事馆等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从书中瞻仰它们的“遗容”了。这本书后几章中,还有一部分照片是当代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近几十年拍摄的老建筑、老公馆、老街巷、老字号、老行当等,因为照片中的景物已从地面上消失了,这些并不太老的照片才成了“老照片”。让我们记住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有感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衰败而说过的一段话吧:“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温故知新,让人们记住“乡愁”,是这本书要达到的目的。了解历史,是为了获得借鉴,承先启后,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本书最后一章,归结到长沙城市的“沧桑之变”,我们在惊喜长沙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目睹长沙在注重留住青山绿水,留住历史的文脉,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系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后记 本书图片的收集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图片来源十分广泛,除个人供图名单中署名者、正文中说明出处者和附录参考书目者外,提供图片的单位还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长沙市规划管理局、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档案馆、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湘雅医学院档案馆、天心阁管理处、长沙双凤实业(玉和)有限公司、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单位,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书个人供图名单是一份不完全名单。因为以往一些单位保存照片时,或书刊发表图片时,未记录拍摄者姓名,因此,本书有些照片的拍摄者,暂时无法知晓。我们尊重原照片拍摄者的署名权,望能与我们联系,以便再版时补其署名。 本书极少数图片曾在1999年版《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中刊载过,由于当时收集的这些图片影像较模糊,后来发现了图像清晰的照片,故在本书相关专题中重新发表,特此说明。 《老照片中的长沙》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