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尔班·贝尔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福尔克尔·舍尔利斯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福尔克尔·舍尔利斯编著的这本《阿尔班·贝尔格》是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之一。它详细记述了二十世纪初奥地利先锋派作曲家、十二序列作曲家重要代表人物阿尔班·贝尔格的生活艺术经历。本书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了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书中还配有同阿尔班·贝尔格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福尔克尔·舍尔利斯编著的《阿尔班·贝尔格》是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古典艺术家贝尔格的专著,写的是他的作品及其产生的过程。本书的意旨是对您理解阿尔班·贝尔格及其作品提供指导性的帮助。本书只是想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及对贝尔格艺术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

目录

序言

青少年时期

榜样和第一批音乐作品

奏鸣曲(作品第1号)

歌曲(作品第2号)

人性特点:阿诺德·勋伯格和海伦娜·贝尔格

弦乐四重奏(作品第3号)

单簧管乐曲(作品第5号)

《阿尔滕贝格歌曲》(作品第4号)

管弦乐曲(作品第6号)

战争

《沃采克》

《室内协奏曲》

维也纳乐派—无调性—十二音体系

施托姆歌曲和《抒情组曲》

《葡萄酒咏叹调》

性格—日常生活—生活环境

《璐璐》

贝尔格的“音乐剧艺术理念

小提琴协奏曲

注释

年表

对贝尔格的评论

作品目录

图书目录(节选)

1994年新版后记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贝尔格在师从勋伯格学习期间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虽然没有受到他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弦乐四重奏,作品第3号。勋伯格后来回忆说:“这部作品使我震惊。不敢相信他音乐语言的饱满自然,表现的力量和准确以及他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出色的独创性。”

作品完成于1910年初,当时贝尔格的精神状态极其紧张。要是谈到自己的经历对一部纯粹音乐作品的影响。那非此莫属。贝尔格自己曾说过,这部弦乐四重奏是在“抗拒”132反对他和海伦娜结合的强大压力中谱写的。这位24岁青年的反抗之意似乎借这富于攻击性和不妥协性的音乐宣泄了出来,他的呐喊“噢,愤怒!!!你何时才能在我内心停止?就以一个动机的形式高居于总谱之上,作为对最终获得的内心平静的感谢,他在1920年作品付印时写上将这部弦乐四重奏献给“我的妻子”。

今天这部弦乐四重奏因《抒情组曲》而黯然无光,《抒情组曲》已成为室内乐的保留曲目。如果在听的时候比较一下这两部作品的话就会发现,在早期的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个更粗糙的(套用贝尔格喜欢用的一个概念)“音”。与此相反,用十二音序列创作的《抒情组曲》的音乐语言更加柔和,更加文雅。早期的自由无调性和其旋律的粗犷密不可分。的确,如阿多诺有一次曾说过的那样,有点儿杂乱无章的特点。但是,如果忽略这种听觉印象的话,这部弦乐四重奏传达给有分析力的鉴赏者的却恰恰是混乱的反面:主题——动机的详细计划,极其深刻的构思,在“奏鸣曲”中已经出现的东西,现在在严格的四重奏乐章形式中被加强了——这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如果我们开始看一下总谱的话,即使从图解的角度首先在乐谱中看一下这部作品也完全是异常吸引人并且是富有启发性的。我们会看到这里边有着怎样的严谨和怎样极富想象力的结构,“结构”这个概念指的是技巧、手段和方法,并且在这个总谱中的确表现出了作为勋伯格多年的学生的完全成熟和卓越才华。但这个概念也让我们感觉到,这儿谈到的是有机联系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这部弦乐四重奏有两个乐章,在这两个乐章中,速度多次变化,通过动机关系,这两个乐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努力想找出贝尔格所使用的某种表现形式,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这些相互矛盾的分析尝试中可以看出,在此根本没有死板地考虑形式问题,而是作为不同元素,即奏鸣曲、回旋曲、赋格曲等的混合和交叠而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奏鸣曲(作品第3号)中可以确定的是:对动机的强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面积节奏型构成的不可能性,这一点在此还会继续探讨。同样,和声技巧也被解除了调性功能,在这方面,贝尔格从未像在这部作品中走得这样远。不过,还不能对早期的贝尔格和声技巧做准确的分析,尽管在这部作品中和声技巧占主要地位。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但在此我们只能指点大家阅读一些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特别是如果人们将阿多诺和雷德利希的分析综合起来,会让人们对这一广阔的领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但至少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个细节上,即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丰富的速度变化处理外,总谱是那个时代最富特色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方面可与韦伯恩相媲美。各种规定不仅涉及通常习惯、力度和突出重音,而且还涉及弓法、某根弦的说明、表现准则等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经常运用竖笛声以及变化的弓奏和拨奏,具有迷人的音响效果,如果大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同一个旋律变化,一个拉出弓杆击弦(用大提琴弓的木头),一个用“弱音器”发音(拨音的)(这种精致讲究的装置在勋伯格的《升华之夜》中就已见到)。具有新意,比如,在第一乐章结尾时所有四种乐器在高音区奏出一个刺耳的非震音和弦和反复出现的钢琴轻声弹奏(pppp),这种没有生气的音响也具有“罕见的”魅力。

P56-58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后记

本专著自1975年第一次问世以来,阿尔班·贝尔格给人的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发现传记和分析研究,特别是自从其音乐遗著可供大家使用后,人们又获得了新的认识。海伦娜·贝尔格(1976)去世后,长期被她保存的一些遗物终于面世,其中包括大量的摘记和草稿,早期的歌曲和——特别引起轰动的惊人的——《璐璐》的第三幕(完整版本于1979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正是从这些工作过程研究中,在以往研究中一直没能发现的贝尔格的一些作曲特点才清楚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大量音乐以外的元素和标题音乐的收入,以及各种暗示、象征手法、数字符号和形式对比的含义。因此,贝尔格作为“充满幻想的结构主义者”的地位,他独特的激情和理智相结合,个性化的表达和理智的控制相结合等特点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成为研究其音乐时最引人人胜之处。

由于技术原因,在本书中只能进行一些细小的改动,增加了作品索引和书目。

福尔克尔·舍尔利斯

1994年4月于吕贝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