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官宦世家玩乐少年 民国三年(1914)5月25日,恰似烈阳灼照后一泓温热池水般的古老北京城,表面看似平静如初,内里实则如汤滚沸,因为就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已经两年多的项城袁世凯正在策划复辟帝制,加紧实现他做洪宪皇帝的美梦,这是搅乱所有渴望获得真正民主自由的国人心灵的一种逆流之举。其实,一生精明且善于算计的袁项城应该能够预知他的这一美梦即便勉强实现,也会在极短时间内被革命党人那猛烈的枪炮声所惊破。不过,这种狂风暴雨来临前波澜不惊的时局,却似乎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东城区芳嘉园胡同里一座四合院内的喜庆气氛,因为这个仕宦之家正在迎接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世襄。 乳名“长安”的王世襄,是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条约司官员王继曾的三公子,也是深受母亲金章这位民国年间最著名女画家宠爱和影响的一个孩子。既然生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现在我们就乘着婴儿王世襄还没有什么特别事件需要记述的时候,来对这个官宦世家的历史情况作以介绍,因为这对于王世襄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确实,作为福建福州望族之一的王氏家族,虽然是其先祖自明朝时从江西搬迁来的移民,但是进入清朝后这个家族不仅出过进士出身、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也出过状元及第、直陈时弊的耿介贞臣,还出过跻身洋务、从事外交的驻外使节,所有这些都对王世襄的品行养成有着潜移默化或者较为直接的影响。 如此,就让我们首先翻开《清史稿》或《清史·列传》,来看一看王世襄高祖王庆云的生平史略吧。清嘉庆三年(1798)出生在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鼓楼区)城内灯笼巷的王庆云,字雁汀,又字家镮,号贤关,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后曾五次进京参加会试,但是都榜上无名,直到道光九年(1829)才在己丑科会试时高中进士榜,随即被朝廷授予散馆编修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王庆云以其“究心财政,穷其利弊”的政治经济才能,在仕宦道路上可谓是青云直上,历任广西乡试正考官、贵州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学士、通政副使、顺天府尹、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工部尚书等官职。在每一任内,王庆云都能够革新除弊做出卓越的政绩,特别是在经济财政研究方面,他不仅善于清理各地财政上的积欠亏空,而且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也颇多新议,所著记述清朝初年至道光年间关于朝廷财政状况的《石渠余记》(原名《熙朝纪政》全五册,稿定后改此名)一书,对于今天研究清朝经济历史的学者专家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这位精于财政、勤于政事的一代能吏,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四朝,不幸于同治元年(1862)3月在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任上病累而卒,享年64岁。 王庆云逝后,朝廷赐谥“文勤”,遂入祀山西名宦祠,同治八年(1869)归葬福建省闽县西门芋坑山,传世著述除了《石渠余记》外,还有《王文勤公日记》《王文勤奏稿》《石延寿馆文集》《荆花馆遗诗》和《西清王氏族谱》等刊行。 参阅西清王氏世系表可以得知,文勤公生有二子,一名传璨,一名传瑚,王传璨就是王世襄的曾祖。遗憾的是,笔者限于手边资料缺乏之故,如今对于传璨公的详情还暂不太知晓,只知道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王仁堪、次子王仁熟和三子王仁东。其中,王仁东就是王世襄的祖父,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等职,为官后便将全家从福建福州搬迁到了京城,这是西清王氏家族一支脉定居北京的开始。至于王世襄的那两位伯祖王仁堪和王仁熟,我们从相关资料中虽然不曾见到关于王仁熟的文字记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王仁堪的了解,因为王世襄在回忆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他的这位状元伯祖。 确实,这位在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考中第一甲第一名即头名状元的王仁堪,字可庄,不仅是当朝一位以廉洁爱民著称的难得清官,而且还是一位条陈时弊上疏弹劾过大臣崇厚丧权辱国等行为的忠谏之士,更是一位敢于直言谏阻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的循吏。也许正因如此,这位以状元之荣耀迈入仕途的王仁堪,除了出任过镇江和苏州知府等地方官职外,其他诸如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及入直上书房等,都是一些难以施展政治才能的文化教育工作。 不过,王仁堪自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江苏镇江知府及随后调任苏州知府期间,严守法度,赈灾救济,开挖渠塘,设置义学,清除积案,事事体恤民生,为了不扰民开设渠塘以防治地方灾情,他不仅亲自带头捐出廉俸以为表率倡导,还驰书向诸多亲朋故旧乞捐,以致感动得商贾富户们纷纷主动捐助,终于在镇江和苏州治内开挖支沟别渠水塘数千之多。如此清廉勤政之能吏,在晚清王朝实属少见,可也因此使王仁堪积劳致疾,猝然病逝于任上。王仁堪猝死后,舆论中惋惜之辞风闻镇江和苏州等地,特别是镇江士绅乡民随即列其政绩,籥请当地大吏向上奏闻,其中有“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之评语。于是,当朝遂颁发诏书由史馆为王仁堪立传,这就是今天人们能够在《清史稿》中看到王仁堪这一耿介贞臣光彩人生传记文字的缘由。 当然,即便王仁堪没有以上之政绩形象,人们也会因为其门生中有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维新领袖、文化巨擘梁启超,而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对此,诸多书刊中只提及梁启超是王仁堪之门生,但并未指出此说何来。于是,笔者一日在翻检梁启超自撰生平年谱时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已丑年十七,举于乡。主考为李尚书端棻、王镇江仁堪。 也就是说,王仁堪在出任镇江知府一职期间,曾是梁启超在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的主考官之一,这在旧时即表示考官因为恪尽职守为朝廷发现了真正人才,从此使考官与举子之间便形成了“恩师”与“门生”之关系。毫无疑问,后来王世襄之所以在其回忆文章中屡屡提到他的这位状元伯祖,很显然是伯祖王仁堪所留下的这种清廉正直门风,在他心目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从他后来对于自己在“三反”“反右”和“文革”中所遭受冤屈始终耿耿于怀的心态中不难理解,因为那是他不愿意使已经被载入青史典册中祖辈们所传门风遭到无端玷污之故。这是后话。 如果说祖辈清廉耿介风派对王世襄的影响还有隔代之嫌的话,那么毕业于南洋公学后一直从事外交事务的父亲王继曾,那种学兼中西和注重实际的工作作风,对王世襄后来的成长和治学则有着极为明显的重要影响。不过,父亲王继曾在那种内外交困时局中历练出的“通达时事”,却没有被王世襄所继承,否则他也不会在新中国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吃尽“不识时务”之苦难。这也是后话。 P2-5 书评(媒体评论) 在文博界,王世襄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专家,很多专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够像王世襄那样既深又博的,却很难找到一个。 ——罗哲文 王世襄是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 ——启功 后记 此身曾是故宫人 九十五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文博界同人痛悼不已,作为侧身文博界仅十余年的我,也沉浸在对他的深深怀念之中。这十来年,特别是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七八年,常向先生请益,所获良多。在这里,拟结合我为先生写的几首诗词,记我与先生交往二三事,谈谈对先生的一些认识。 世襄先生是文博名家,研究门类涉及多个领域,而且又是著名的收藏家。他的收藏,除舅父、先慈所作书画及师友赐赠翰墨文物外,大都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他取,似微不足道,但他却敝帚自珍。他珍藏的目的是用于研究、赏玩。正如他所说:“其中有曾用以说明传统工艺之制作,有曾用以辨正文物之名称,有曾对坐琴案,随手抚弄以赏其妙音,有曾偶出把玩,借得片刻之清娱。”他由此悟得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其上升成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他把这些藏品集中整理,印成《自珍集》,风行一时。按先生的说法,“自珍”二字,也包括他与夫人在备受磨难中所坚守的一种人生态度,即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2003年4月,我收到先生所赠《自珍集》,从中可看到他的收藏史及情趣。同年6月,我曾以《贺新郎》一阕,感谢先生赠书: 掩卷寻思久。算方知、物皆有道,物皆能究。原本人生多趣味,直待搜求参透。这玩字、天机当有。总总林林窥胸臆,唯自珍、人更珍情愫。雅俗韵、钧陶手。 天毓灵奇天应佑。笑回头、劫尘历历,此心株守。俪侣涸辙相濡沫,锦思花雕云镂。广陵散、流传今又。莫谓忽忽崦嵫近,看茂深、大树枝枝秀。人似昨、青衫旧。 世襄先生的文物研究成就,以及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近三十年来,不仅为国人熟知,而且蜚声国际。国内外一些收藏中国明清家具的机构和个人都曾得到先生的指点和帮助。比利时的菲利普·德·巴盖先生致力中国家具的收藏,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中国硬木家具更具特色,世襄先生就一直给予指导。2006年,菲利普收藏的中国明代家具在故宫展出,先生亲题展名——“永恒的明式家具”。荷兰有个克劳斯亲王奖,由克劳斯亲王基金会颁发,该基金会是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于1996年在其七十岁生日时设立,通过颁发奖金、资助刊物及创造性的文化活动等形式支持世界文化的发展,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出十名获奖者,其中最高荣誉奖一名。该奖主要颁发给发展中国家那些在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领域做出贡献的艺术家、思想家和文化机构。2003年,先生获得此奖的最高荣誉奖,也是获得此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年的12月30日,荷兰驻华使馆为先生举行授奖仪式。此前先生托人邀请我出席这个活动,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授奖仪式隆重、热烈而又简朴,当八十九岁高龄的先生用流利的英语向来宾畅谈他的获奖感受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故宫博物院八十岁的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操琴助兴,演奏了《良宵引》。我也发了言,向先生祝贺。会后,我又填《渔家傲》一阕,寄给先生,抒写我的感想: 末枝居然玄理蕴,锦灰堆里珠玑润。通博自能游寸刃,天降任,存亡续绝刊新韵。 五味人生齐物论,痴心未与流光泯。晚岁友邦传捷讯,调瑶轸,郑公助兴《良宵引》。 在文博界,世襄先生编著图书之多是很有名的。至2002年底,他编著的图书已有三十六种,涉及中国古代音乐、明式家具、漆器、竹刻、鼻烟壶、葫芦、蟋蟀、北京鸽哨等,其中《明式家具珍赏》译成英、法、德三种文字,连同中文共有十一个版本。先生对文物研究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而且有些属于开创性的。先生出身世家,又受过良好的现代大学教育,知识面广,文章写得好,诗词、书法俱佳,即使是一些极专门的文物知识,他也写得文采斐然,可读性强。有次我去看望他,他拿出手写哀悼夫人袁荃猷的组诗让我看,感情真挚,一气呵成,劲健而又潇洒的行书,与诗配合,相得益彰。我收到过他的许多赠书,但我最爱读的还是他的“锦灰堆”系列,从《锦灰堆》到二集、三集,以至《锦灰不成堆》。2008年8月,我收到《锦灰不成堆》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朱传荣转来您赠送的《锦灰不成堆》,谢谢!您著述宏丰,多部专业大著饮誉海内外。可能因我不是专业人士,因此我更喜欢您的《锦灰堆》,内容广泛、长短不拘,更能让人看到您的心扉,您的才情,因此写了首小诗祝贺: 人自风流笔自瑰,锦灰莫道不成堆。 如思如诉动情处,庾信文章老蚌胎。 文博界的老人都知道,世襄先生有一种很深的故宫情结。世襄先生的父亲与故宫博物院老院长马衡先生是中学同学,交谊较深。抗战时期世襄先生到重庆,马院长提出让他做院长秘书,他未就职而去了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抗战胜利后,世襄先生从事京津地区战时文物损失的清理工作。1947年3月到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此后于1948年6月至次年7月,在美国学习博物馆管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谢绝了好多人以中国政权变更要他留在美国的劝说,毅然回到了祖国。1951年5月,故宫机构改革,设陈列、保管、图书馆、档案馆、总务、院办等部门,世襄先生任陈列部主任。阅《马衡日记》,可以看到那时世襄先生参与院里的各种重要活动,马院长对他十分倚重。但在“三反”运动中,世襄先生被诬为大盗宝犯,经四个月的“逼供信”,十个月的公安局看守所调查、审讯,未查到任何盗窃行为,便以“取保释放”的方式放回了家,同时收到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的书面通知:“开除公职,自谋出路。”对一个把心血倾注在故宫的人来说,世襄先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1954年吴仲超同志当故宫院长后,发现开除世襄先生是个大错误,遂要把他调回来,但当时世襄先生所在的单位却不放他走,这事便搁置下来了。1957年世襄先生因在整风鸣放中诉说自己的不白之冤,又被打成右派,回故宫就更遥遥无期了。虽然如此,故宫的一些专门活动,还是请世襄先生参加,而他的有些研究工作,也与故宫的藏品分不开,得到了故宫的支持。但在世襄先生的心里,被故宫开除的阴影一直存在着。世襄先生对故宫的感情太深了,故宫伤害了他,他也知道这是历史的原因。世襄先生一直遗憾自己未能重返故宫。这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与世襄先生熟悉的人都是知道的。虽然未能重返故宫工作,但世襄先生却一直关注着故宫。在我多次看望他时,我们都会谈到故宫,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工作。2009年6月的一天,世襄先生打电话约我,说要谈有关故宫的事,我去后,他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建议故宫饲养中国传统的观赏鸽;二是建议故宫在景山修展馆,用地道把故宫与景山相连接。这都是重大的设想,需要经过认真的研究。世襄先生以九十四岁高龄,想着的仍然是故宫的发展,令我十分感动。 2008年初,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同志打来电话,说他去看望了世襄先生,世襄先生又提到自己与故宫的一些事,希望我作为院长能为他写篇文章,有个全面的、准确的说法。德勤同志告诉我,世襄先生对我写的纪念马衡老院长的文章很满意。其实这篇文章我曾请世襄先生过目过。我原来拟的题目是《其功甚伟,其德永馨》,世襄先生建议我把第一个“其”改为“厥”,因为“厥功甚伟”是个成语,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大约世襄先生看到我写这篇文章,首先是对前辈怀有敬意,资料的搜集也很认真,才希望我也能为他写篇文章。世襄先生2009年给我惠寄新春贺卡,还写了“诗如江淼词若泉流”八字,给我鼓励。 世襄先生辞世不久,我写了一首小诗以表悼念: 锦心锦翰锦灰珍,博物风云老斫轮。 感念平生无限事,此身曾是故宫人。 关于世襄先生的文章还没有写出来,但我一定会完成的,故宫永远都会记着这位老同人。 2014年6月30日 郑欣淼:故宫研究院院长,曾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 目录 序言 文博名家 鸿儒哲匠 自序 第一篇 燕市少年不轻狂 天纵奇才显锋芒 第一章 官宦世家 玩乐少年 第二章 书香门第 中西教养 第三章 求学燕京 潇洒游艺 第四章 发愤向学 潜心论画 第二篇 情系故宫立志强 浪迹天涯追宝忙 第五章 寇入京城 求职陪都 第六章 营造天地 哲匠引路 第七章 战后追宝 功莫大焉 第八章 圆梦故宫 杂务缠身 第九章 游历欧美 观读名画 第十章 立志强馆 终成一梦 第三篇 岁月蹉跎苦作乐 雅集竞学皆佳客 第十一章 自谋出路 史话乐舞 第十二章 芳邻雅集 嘉园竞学 第十三章 自我“革命” 藏品复归 第十四章 放逐咸宁 昂首作花 第四篇 潜心学术盛名扬 不遗余力玩收藏 第十五章 蠖公授命 磨剑漆艺 第十六章 匠作则例 憾有遗篇 第十七章 搜研家具 撰述“圣经” 第十八章 刻竹小言 寄托深情 第十九章 雕刻集影 美不胜收 第二十章 痴情书画 源于慈家 第五篇 民间绝学奏华章 吃喝玩乐皆登堂 第二十一章 飞鸽传音 撰文藏器 第二十二章 秋斗冬怀 “六忆”华章 第二十三章 架鹰逐兔 “鹰篇”飞扬 第二十四章 训狗逛獾 古谱有道 第二十五章 范匏火绘 彰显绝艺 第二十六章 君子近庖 治尝美馐 第六篇 琴瑟和鸣感天地 锦绣成堆音绕梁 第二十七章 藏遣有界 心地高远 第二十八章 琴瑟和鸣 感天动地 第二十九章 自珍博爱 国之为重 第三十章 锦绣成堆 余响不绝 附录一 西清王氏世系表 附录二 王世襄年谱简编 跋:此身曾是故宫人 序言 我不懂收藏,因为不谙藏品鉴别;我不懂收藏家,因为他们的胸怀和行为往往让我感佩不已。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不能为我心目中真正的收藏家立传,比如本书的主人公——王世襄老。当然,对于为“奇士”王世襄老作传,我的心中还是有诸多“禁忌”的,因为他的收藏、收藏境界和学识修养,特别是一些在今天看来仍属奇异的“绝学”,几乎都不是我等晚辈后生所了解和熟悉的领域。但是,这同样不能成为我不能为其作传的理由和障碍,因为在我的骨髓里首先对于收藏,特别是一些诸如金石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品的收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好和莫名的偏爱,至于王世襄老所发掘和开拓的那些趣味“绝学”,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迷的性情之学或者说是兴趣之学。而随着我自2007年5月25日首次拜访王世襄老之后,以及在随后八个月间我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一遍遍地拜阅王世襄老那等身之巨著及相关书刊史料时,特别是在这期间得以多次访问王世襄老及与其相交少则十数年多则数十年的老友故旧中,使我感觉越来越接近于王世襄老的“真我”——奇士。 在诸多关于王世襄老的文字中,“玩家”与“奇人”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而我则以为这两个词都不甚确切,甚至有俚俗不恭、以偏概全之嫌,而“奇士”则较为公允、中肯、沉稳、雅当。“奇”,自然是指王世襄老的成长历程与众不同、治学方法令人惊异、所收藏品奇特美富、举止行为出入意料、学术研究独树一帜、收藏境界开阔高远;而“士”,除了是旧时对读书人的一种称谓之外,在这里更应该解释为对人的一种美称。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文物学家和最重要的文物收藏家之一,王世襄老学识宏博精深、著述厚重等身、学养高贵深湛、品操清远纯真、德行大气坚韧,岂是一个“人”字或“家”字所能诠释。当然,如果有谁要在“人”或“家”前面加上一个“大”字,我倒不会刻意表示异议,但是就如今市面上“大家”或“大师”泛滥这一现象而言,我还是想郑重地声明一下,我心目中的“大家”绝不是那种在某一领域取得点滴成就便自封头衔或利用媒体沽名钓誉的平平“专家”,更不是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的囊腹空空如也者,窃以为这些都是浮躁功利社会豢养出来的浮躁功利之庸庸徒辈。而只有那些用高贵纯美品德滋养博大精深学问的人,才堪称一代“大家”。而作为王世襄老,他不仅是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一代大家,更是世间极为少有但又绝对不可没有的一位真正“奇士”。 结识“奇士”王世襄老,实在是一种天缘巧合。2007年1月,拙作《梁思成传》出版后,不问收获只顾耕耘的我又集中利用时间完成了《王国维传》的创作。之后正待休整再战时,一日接到出版界友人电话告知说《梁思成传》出版后“备受好评”,遂希望我能写作《叶恭绰传》这一选题。作为一代收藏大家,历经世变的叶恭绰确实是中国收藏界可圈可点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当然也应该成为传记文学百花园中能够引起读者广泛兴趣而又不可或缺的一位传主。其时,这位友人正对收藏特别是家具收藏兴趣浓厚,所以当我随即将自己希望创作收藏家传记系列的初步构想提出来,并灵光火石地点出了近现代几位收藏大家的姓名时,没想到友人当即表示赞同,同时补充提出了当代收藏大家王世襄老的大名,这不由使我心怀忐忑地激动起来,因为王世襄老不仅是我久已仰慕的一代品操高贵的文物收藏大家,更是恩师罗哲文老多次在我面前提起的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时就已结识并将深厚情谊延伸至今的一位挚友。作为中国营造学社仅此两位健在者,罗老和王世襄老在历经岁月磨难中都以坚韧和执着在文物研究领域各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相互之间也建立起了极为深厚的个人感情。鉴于王世襄老是我们初步构思收藏家系列传记中唯一健在的传主,随即决定将《王世襄传》作为首选之作。于是,当我于第二天即2007年5月24日向罗老汇报这一选题时,罗老以一以贯之的支持态度表示了赞赏,随即还打电话向王世襄老鼎力美荐了我,并特意向其提起我就是《梁思成传》的作者。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前一天即5月23日,王世襄老在翻阅当天《中华读书报》上刊登关于《奇人王世襄——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一书的评论介绍时,在同一张报纸上他还看到了评介拙作《梁思成传》的文章,这不由引起了他的关注。因为当年王世襄老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南下求职时,正是由于有了正在四川李庄主持中国营造学社事务的梁思成先生的“收留”,才使他从求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遭拒的尴尬中得以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从而迈向了此后使他蜚声国际的学术研究新天地。所以,当罗老如此向王世襄老引荐之后,我便于第二天即5月25日顺利地敲开了神往已久的俪松居大门,虔诚地拜访了令世人崇敬的一代“奇士”王世襄老。 在首次访问中,我不仅聆听了王世襄老满怀深情地回述其长达九十多年的坎坷人生,更享受了一次令人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举手加额、时而啼笑皆非、时而欣慰满怀、时而震颤灵魂、时而锥心疼痛的精神沐浴。当时,我虽然顾虑到王世襄老的年高体弱而多次想站起身来辞行,但是满口珠玑的老人却接连几次说“下面还有故事呢”,使我几欲站起的双腿又矛盾地保持着原样。就这样,近两个小时的倾心畅谈,让我对心目中的王世襄老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强记、博识、专注、执着、坚韧、勤奋、扎实、睿智、谦和、大爱、无畏、无私。而后来,随着多次访问王世襄老及其新朋老友,使我以上的这些感性认识变得更加具体而深邃。 那么,王世襄老到底是怎样一位“奇士”呢? 作为文物学家,王世襄老一生从事文物研究事业,其研究范围之广博可以说是无有出其右者。比如,属于文物研究领域中“显学”的金石、书画、雕塑和建筑,王世襄老都有着极为精深的研究和著述;比如,在当时还属于鲜为世人所关注的家具、漆艺、竹刻、范匏、火绘、竹木牙角雕刻和匠作则例等一些具有工艺性质的领域,王世襄老也都进行了披荆斩棘般的研究和著述;至于豢养飞鸽、猎鹰、獾狗、蟋蟀等介于文物与民俗游艺之间的种种好玩器物,王世襄老不仅有着琳琅美富的收藏,而且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并都潜心撰写了足以填补这些方面空白的皇皇巨著或绝妙文章。 在这诸多研究领域中,王世襄老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其研究成果有些至今也无人能望其项背。比如,在明式家具研究上,王世襄老以其深厚的历史学、文献学、艺术史学、美学和民俗学等综合学养,历时数十年编撰了《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两部巨著,而当这两部巨著在海内外先后出版后,遂成为明式家具研究者之“圣经”;比如,在髹漆工艺和漆器艺术品研究上,王世襄老在注释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总结中国漆器工艺专书《髹饰录解说》的基础上,又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漆器》和《中国美术全集·漆器》两部重要专著,由此使其成为这一方面最权威的专家;比如,在豢养飞鸽、猎鹰、獾狗、蟋蟀和范匏、火绘葫芦等民俗游艺研究上,王世襄老在参阅存世稀少的历史文献同时,结合自己青少年时亲力亲为的实际经验,撰述出了一系列奇特绝妙的专著和文章,从而开拓了诸多介于文物与民俗之间新的研究领域。 而在这诸多研究领域中,王世襄老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斐然成就,与其独辟蹊径的治学方法紧密相关。确实,解剖王世襄老多年来的治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那极为科学有效的治学方法——坚持文献、实物与工艺三者紧密结合的研究路数。而正是这种独到的治学研究方法,使王世襄老在一生的文物研究中即便是不甚熟悉的领域(比如乐舞),也能够很快并准确地找到研究的着眼点,从而取得了独树一帜的研究成果,甚至开拓出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 那么,这是怎样的六个字呢?对此,王世襄老在《自珍集一一俪松居长物志》的自序中说:“自珍者,更加严于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惟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故更当平心静气,不亢不卑,对一己作客观之剖析,以期发现有何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工作而尚能胜任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达到妥善完成之目的。”如此掷地有琅琅之声之言语,竟然出自“已届白香山新乐府新丰折臂翁之年”的王世襄老之口,且数十年来虽经多次冤狱、坎坷乃至如敝屣般被抛弃时也未曾有过丝毫之撼动,这怎能不让人双手加额五体折服呢?! 行文至此,心中顿有五味蒸腾之感。联想自身所历,虽无王世襄老“‘三反’冤狱、故宫除名、五七扣帽”之悲惨,但其间遭遇与王世襄老所言“直弃如敝屣”极为相像。不过,相较于王世襄老一生之境况,我所经历不公之遭遇实在是微不足道,而王世襄老“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坚守自珍地“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顽强坚韧之精神,才是我等晚辈后生学习之典范。特别是王世襄老于2003年10月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最高荣誉奖,并将十万欧元奖金捐建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之举,以及同年又获得由中国国家文化部、《光明日报》与中国网联合主办的评选2003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奖,乃至2005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等,都是我等绝对难以相望的成就与人生境界之巅峰。至于王世襄老那种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真理彻底战胜荒谬,明智永远消灭愚蠢。人人奋发图强,充分发挥所长。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卓立于世界之林”的衷心祝愿,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所有炎黄子孙特别是年轻一代效仿的楷模。 正因如此,我特别渴望王世襄老这种自珍的爱国精神与情怀,以及其严谨、独特、细致、深入、科学的治学方法与作风,能够通过我用心智和灵魂来完成的这部《王世襄传》传递给所有关注、热爱、崇拜和敬仰这位伟大而奇异老人的读者们。即便由于我个人在知识和学养上的愚陋与浅薄等因素,而不能诠释王世襄老那博大深邃精神慧光于万一,也不妨碍我现在及今后将继续向世人传扬这位老人高贵而奇妙的学养之愿。 当然,如果有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能够将各自从拙作中所得之意见或建议,特别是解读王世襄老一生所获之心得学养不吝教授与我的话,那我自当清心静候、洗耳恭听了。至于我们共同敬爱的传主王世襄老及其亲友们,我只想说我是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和满腔深爱之情来记述这位老者人生历程的,如果有什么差池或不当之处,还恳望能够得到谅解和宽宥。 这,就足够了。 窦忠如于谦润斋 2008年1月16日 内容推荐 窦忠如所著的《奇士王世襄》即《王世襄传》,只不过更具象化。王世襄(1914~2009),字长安,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世襄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称“奇士”毫不夸张。就其名声来说,多年前有一家杂志在访问王世襄时,曾冠以其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火绘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和“中国第一玩家”等众多头衔。猛然看来,好像不可思议;仔细想来,却恰如其分。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王世襄先生都不是浅尝则止,都有很深的造诣。不过,现在人对王世襄先生最深的概念是“京城第一玩家”抑或“中国第一玩家”,就这一点来说显然有失偏颇。 不错,王世襄先生以玩成家,这是无可否认的,他玩的的确太精彩了,把放鸽子、抓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等普通人看来丧志的行当上升到学问的地步,恐怕是近百年来第一人,但这些何尝不合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啊!他曾说“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可见“玩”仅是他灿烂人生的简单点缀,不过真是不同凡响! 确切来说,王世襄先生的“玩”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的。如书中介绍其人生经历: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可见,王世襄先生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文物鉴赏、文物收藏、美术史研究、音乐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他所取得的成就都璀璨夺目,至今仍引起无数人的敬仰。他在这几个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各行方家之圭臬。有人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不仅仅是夸张之谈。 编辑推荐 王世襄先生在文博界和民俗界的影响,是无人能比拟的:只要是王世襄鉴定过或收藏过的东西,就是品质的保证。他生前收藏的宣德炉、古琴、家具、古迹等,在几次拍卖专场中均以创纪录的天价成交,都引起行内的轰动;他生前所写的随笔、论文、专著、诗歌等,出版后无不引起轰动;他生前为征集保护中国古代文物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王世襄先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为人所关注。尤其是文博界和民俗界的人们,更是对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经历更感兴趣。著名人物传记作家窦忠如,王世襄先生生前的小友,他笔下的《奇士王世襄》真实记录了一代奇人的人生之路。数百张弥足珍贵的照片,立体再现了王世襄多彩多姿的人生传奇。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引起爱好王世襄的人们的极大关注,将在出版界引起新的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