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敏主编的这本《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由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记录了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的援藏经历。作者均系援藏干部本人,还提供照片,所写内容均系亲历、亲见、亲闻,并经过资料核实,真实性绝对保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冯小敏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小敏主编的这本《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由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编写,记录了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的援藏经历。作者均系援藏干部本人,还提供照片,所写内容均系亲历、亲见、亲闻,并经过资料核实,真实性绝对保证。 内容推荐 为了纪念上海援藏20周年,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了众多上海支援西藏干部的文章,经过整理、资料核实,汇编成《雪域高原的格桑花》,记录了援藏干部在西藏的生活感悟、对西藏风土人情的介绍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思索。由冯小敏主编的这本书为第一批上海援藏干部文集。 目录 感恩那段岁月(代序)/徐麟 难忘的高原岁月 哈达给我们以吉祥/徐麟 雪域纪事三部曲/张兆田 西藏有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张兆田 到日喀则西部督导落实“三会精神”/王磐石 日喀则在夯声中崛起/徐惠平 援藏无悔/张冶 援藏感触三则/张冶 日喀则上海广场落成记/徐军 珠峰浦江同育希望/方城 樟木之行/张林发 科技星火在世界屋脊闪烁/赵荣善 难以回报的爱/顾柏铭 五天启程去援藏/李彭源 跟旺检到岗巴的见闻/李彭源 难忘那年春节/宣建军 王林国 再忆江孜岁月/王胜扬 祖国的高原无声的启迪/许建华 江孜手记/饶风趣 我在西藏补一课/饶风趣 雪地脱险记/施汉荣 历练人生无怨无悔/张凤斌 风雪帕里镇/俞凯丰 扎西书记/钟杰 夜宿帕里/徐建国 夜闯唐古拉山口/潘栋梁 难忘则里拉/刘建宏 代理“突击队长”/倪道根 进藏杂记/葛方浩 重回雪域高原/姚林章 拉孜县抗洪救灾追记/陆振海 雨夜行/傅凤祥 我参与了援藏物资运送/赵永和 回忆兄弟相聚的日子/赵永和 男儿也有弹泪时/张天荣 我在樟木和定曰考察的日子/许一新 再忆高原/许一新 难忘的不眠之夜/朱友昌 “阿拉”的“总部”/王家栋 我在拉木堆乡蹲点/庄华 难舍的高原情怀 沙棘精神/李国强 青藏高原随想/张兆田 桑耶朝圣路/张兆田 我所了解的西藏节日/张予敏 难忘西藏事难忘故乡人/孙明根 西藏亲历的五则故事/李彭源 高原春夜/陈敏健 我来到了江孜/唐新民 沪藏两地情/王林国 高原情深/王建民 有情最是女儿心/金惠秋 昆仑祭/饶风趣 又见山神/饶风趣 回到日喀则/钟杰 我参加的藏乡婚礼/潘栋梁 高原之宝/葛方浩 我的西藏朋友/姚林章 和“夜莺”同台歌唱/陆振海 一位进藏老干部的故事/倪建平 我的女儿迪吉/赵永和 高原回望/许一新 援藏战友的情怀/许一新 激动地告别难忘的回忆/王家栋 西藏的蓝天/陈伟国 定日印象/高飞 附录 浓情洒雪域奉献在高原/上海援藏干部报告团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尾随铲雪开道的推土机前行。75匹马力的推土机喷着黑烟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推土板将积雪铲向公路两边,形成一人多高的雪墙。公路像两堵雪墙中间的狭长小巷,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就沿着这条雪巷前行。由于积雪太厚,推土机铲不到地面,路上还残留一层厚厚的冰雪。驾驶员尼玛师傅挂上加力挡,把油门踏板一脚踩到底,四轮驱动的丰田越野车发出呼呼的拉力声和轰轰的马达声,车轮碾过冰雪,在车后留下两道黑黑深深的车辙。因路面太滑,方向盘很难控制,车头忽左忽右、忽高忽低颠簸滑行,像扭秧歌、跳迪斯科。车头忽而撞向左面的雪墙,忽而擦到右面的雪墙,发出“嚓嚓”的碰撞摩擦声。假如稍不留神撞出雪墙,翻下深谷,我们就得见阎王了。 更大的危险来自雪崩。坐在行进的车里,能看到前面的雪崩景象:大面积的积雪从高山陡坡上滑泻而下,在山谷底部堆积如山,隆起的雪堆呈一团一团的球形裂开状,像无数朵盛开的雪莲花。车窗外满目狼藉:老百姓种菜的温室全压垮了,冻毙的羊在雪地里倒得七零八落,幸存的羊叫声格外凄惨,“咩咩”的颤音叫得人心痛落泪。牦牛饿得相互啃尾巴上的毛。大树缺胳膊少腿,电线杆东倒西歪,树枝、电线横七竖八缠在一块。我们不时下车,挑起电线、清除路障。 雪野里,也有不屈不挠的风景:高大的钻天杨屹立风雪中,依然伟岸挺拔。冷杉和乔松虽被冬雪重压,在银白世界还保留一片苍翠。浆果满枝的野石榴被压得匍匐倒地,从雪堆下面伸出来的枝条上浆果依然红艳。真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风姿。 “看哪!”有人惊异道。只见阳光下,雪堆的缝隙间泛起一片湖蓝色的荧光,好似雪丘中间点着一盏盏蜡烛灯。尼玛师傅说,雪的含水量高就会出现这种奇异天象,雪发蓝光是凶兆,必定是场大雪。 很多日子以后,我打开辞典查“雪”的注释,书上云:雪是从云中降落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由于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我曾在雪地里捧把雪仔细看过,她依然凝华,依然有六角形、八角形、无数角形,可她不再美丽。 我们越往高海拔走积雪越厚,越野车不时陷进雪里动弹不了。我们只好下车,用携带的军用雪铲轮流铲雪。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铲雪,可没有文学描写得那么浪漫。在没膝深的大雪里站不稳,就双腿跪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挥锹铲雪。风卷雪粒打在脸上麻辣辣的,缺氧使人胸口像堵了一块石头,个中滋味绝对没有儿时打雪仗、赏雪景那样雅致有趣。 在我儿时的心中,西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年轻时声情并茂地唱过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现在人已到了山的脚下、水的岸边,感情很复杂,那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生存条件的脆弱令人郁闷。 整整一天,我们的车只开出县城20公里。虽然只看到雪灾的一幕,但总算见识了雪,领教了雪的破坏力。回到县城已是傍晚了,这时我们才想起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眼睛被耀眼的雪光灼得隐隐发痛,嘴唇干裂,翘起一层皮。我们现场踏勘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正确指挥抗灾提供了依据。 晚上,我的住处燃起几根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下,抗灾指挥部的成员们汇总分析灾情,做出一项项抗灾决策:组织机关干部和各乡镇群众铲雪开路,调集全县推土机,打通拉亚公路和丁亚公路两条主要干道,尽快恢复交通;组建一支40余人的青年突击队重新架线,协助电力部门尽快恢复供电;邮电部门全力抢修通信线路,优先确保电报畅通,尽快恢复通讯;组织公安干警和民兵日夜巡逻,维护灾区社会治安,防止坏人发“灾难财”;组织干部群众分头寻找、解救被风雪围困的牧民和牲畜;组建联络小分队,徒步到失去音讯的乡镇探明灾情;县领导兵分几路,带领机关干部下乡,安抚五保老人和特困户,筹措粮草资金开展互助自救…… 一场全县总动员的抗雪救灾战役揭开了序幕。 P11-12 序言 感恩那段岁月 20年时光,漫长而又短暂。 20年历史,往事并不如烟。回忆走过的援藏岁月,一幕幕工作和生活场景,纤毫毕现,浮现眼前。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创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新方式。按照中央要求,市委从3500多名志愿者中遴选了49名中青年干部,赴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亚东县、拉孜县、定日县,以及地区各直属机关单位任职。我出任这个团队的领队,担任中共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 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把我们送上那个舞台。我们有幸成为对口援藏的首批实践者。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安定团结的氛围中长大,到西藏面临的是复杂的政治环境。我们经历了十世班禅转世灵童事件、扎寺闹事罢展事件以及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我们参与了平息事态、稳定局势,包括寺庙教育整顿、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大工作,经受了特殊政治斗争的考验。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秀丽宜人的江南长大,到西藏面临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经历了高原反应等对身体的挑战,以及从未领教过的雪灾、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我们参与了亚东、定日、拉孜、仲巴等重灾区域的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社会救助等重大活动,经受了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汉族文化圈里长大,到西藏面临的是特殊的民族环境。在语言不通、饮食不适、民俗不懂等种种困难面前,我们勤奋学习藏族语言、文字、历史、风俗,以及党的民族政策,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推进落实建成了日喀则上海广场等一系列标志性市政工程,兴办了26所希望工程学校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改造了20多个二、三产业项目,组织了百余人次的赴沪培训,实施了扶贫开发计划和为贫困农牧民送温暖活动。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相濡以沫的交往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获得了西藏民族团结青年模范集体称号。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唯物主义教育中长大,到西藏面临的是神秘的宗教环境。藏传佛教在西藏信教群众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西藏,不懂宗教就不会做群众工作。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和基本的宗教常识,深入寺庙,摸清寺情,与爱国僧尼和信教群众交朋友,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营造和谐、稳定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学会了借助宗教,团结、凝聚、引导群众的工作本领。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舒适安逸的都市长大,到西藏面临的是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直面“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我们学会了啃嚼风干牛羊肉;我们适应了在停电的夜晚秉烛夜读,在严寒的冬天把牙膏捂进被子,在缺氧的环境气喘吁吁地挑生活用水,在没有高压锅的时候吃夹生饭。第一批干部对口援藏时虽然条件艰苦,但和我们的前辈相比,困难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曾形象地比喻:当年,18军是靠铁脚板,用一个月“走”进西藏的;老西藏是靠汽车轮子,用一个星期“滚”进西藏的;对口援藏干部是靠飞机翅膀,用一天“飞”进西藏的。我们笑对艰苦,自得其乐。双休日买菜做饭、改善伙食、棋牌娱乐,其乐融融。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在亲情沐浴中长大,到西藏是远离故土的他乡。我们视西藏为故乡,把藏族同胞当亲人。进藏之初,我们就立下誓言:情系浦江,做上海人民的优秀儿子;功建高原,当西藏人民的忠实公仆。我们爱繁华的上海,我们同样爱日喀则美丽而充满希望的土地;我们爱充满温馨的小家庭,我们同样爱“五湖四海”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我们爱自己的亲人,我们同样爱朴实、淳厚、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各族人民。援藏干部“上有老、下有小”,对父母的牵挂之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对儿女的舐犊之情系于一身。三年里,5位同志家里的7位老人不幸去世,16位同志家里的老人病重告急,15位同志的妻子儿女患病住院。绝大多数同志谢绝组织照顾,坚守工作岗位。春节是万家团圆的传统佳节,我们集体留在西藏过年,和藏汉族干部群众共度春节和藏历年。我们为西藏贫困群众个人捐款总计25万余元,个人捐物难以计数。 我们不会忘记,沪藏两地领导赋予我们探索对口支援方法、路径、机制、理念的特殊使命。我们行程万里、实地考察,写出了100多篇调研文章和项目建议书;理清了以社会公益事业为先导等四条基本工作思路:参与探索了沪藏对应的领导机制、三方配合的运作机制、持久有效的保障机制等稳定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探索执行了严格有效的双重管理模式,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制订了《援藏干部守则》,创办了《上海援藏工作情况月报》等3种简报;集体完成了7项援藏课题研究,集体和个人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援藏工作文章;举办了2次援藏主题摄影展,编发了3年工作资料选编,编发了1本援藏工作论文集,出版发行了1本散文集、1本摄影画册。 我们不会忘记,沪藏两地的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帮助、支持我们工作。沪藏两地领导亲临视察、指导、慰问。上海方面,在资金、项目、机制、接待、学习、“充电”、生活、家属照顾等方面,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西藏方面,对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支持、生活上热情照顾。还有,高原军人“当兵吃苦,不怕牺牲。把热血洒在边关,让丰碑竖立高原”的高尚情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引领和孔繁森同志的榜样示范,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援藏工作的力量源泉。 经过三年特殊环境、特殊岗位的锻炼,我们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坚定,能力上更加提升。我们无悔那段人生,我们感恩那段岁月。尽管不无遗憾,但我们可以自豪地宣言,我们没有辜负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1300万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三年的韶华,是人生一段金不换的岁月;三年的磨炼,是人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三年的西藏情结是忘不了、剪不断的情缘;三年的援藏经历是我们与日喀则休戚与共的动因。 三年援藏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依然心系那一方高天厚土。不少同志仍和西藏朋友保持书信、电话、网络、礼物往来,不少同志重返第二故乡西藏,两三次、五六次,最多者十四次。 20年过去了,时事更迭,变化万千。当年平均36岁的年轻团队,如今已有9位同志进入光荣退休者的行列,1位同志因沉疴不治、英年早逝。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西藏那段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当获悉举办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征文活动时,不少同志在繁忙工作之余,饱蘸真情,把亲身经历、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事情,化为回忆文字。有些文章虽然是当年旧作,但为了保留原生态历史,也一并编入专辑。44位作者的60余篇文章,真实再现了上述提及的8个“我们不会忘记”的内容。 援藏工作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纪念对口援藏20年,不能忽略之前的援藏工作40年。谨以此书,献给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上海所有参加过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4000余位同志们,献给所有关心、支持援藏事业的上海人民。 2014年3月 (作者曾任中共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 后记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制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确定上海市作为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省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20年来,上海先后选派了七批援藏干部,分赴西藏日喀则地区任职。为纪念中央第三次援藏工作座谈会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进一步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上海市文史资料研究会在2012年征集、编辑出版《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的基础上,在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中广泛征集“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得到了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将已征集的“三亲”史料编辑成《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上海第六批援藏干部“三亲”史料专辑》出版。 本书的征集和编辑工作得到时任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中共日喀则地委副书记、日喀则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现任松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闵卫星,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处处长、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常务副主任方城,时任中共日喀则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调研员黄达明,时任日喀则地区教育局副局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青松和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援藏工作的接力棒在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手中传递,他们的工作在延续,他们的精神在延续。我们对援藏干部的“三亲”史料的征集工作也将延续下去。 因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