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够成功的,通常是拥有某种类型价值观的人,金钱不会是他们的唯一目标,也不会是他们唯一的手段。他们具有超出日常标准的价值观,他们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发现市场的一次特定机遇,然后去建立一个组织去实现,并通过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社会或市场的特定需求。他们都是一群不甘于平凡,愿意为追求更大目标而付出代价的人,这个理想并不是钱本身,但由于创业者所从事的是商业活动,钱是他们的成绩单和里程碑。钱肯定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单纯追求利润尤其是快钱的企业是难以长久的。
对于今日淘宝网的辉煌,曾鸣教授——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一度出任中国雅虎总裁的非典型学者有深入解读。深得马云信任的他,曾用“大舍大得”来形容马云的战略选择。因为舍得投资、舍得“烧钱”、舍得让新成立的业务处于战略亏损状态,马云花了五六年时间,成功实现了在电子商务“跑马圈地”的目标,结果在2012年收获了硕果。2012年11月11日,淘宝和天猫的单日总交易额高达191亿元,比之前预期的100亿元高出近一倍,同比增加260%,是美国最大网上购物节“网络星期一”2011年单日交易额的2.45倍。截至2012年11月30日2l点50分18秒,淘宝和天猫2012年总交易额已经突破一万亿,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左右。2003年淘宝建立的时候年销售额只有2000万元,短短10年时间,5万倍的增长着实让人瞠目。
对于淘宝网的成功,马云的回答很有范儿。他说:“淘宝要真正赚钱,我还是这句话——要开始考虑赚钱的时候,是你帮别人真正赚了钱的时候。但现在,还不是淘宝收费的时机,因为市场还需要培育。”
他断言:“真正有钱的人,把钱看轻,如果满脑子都是金钱,这个眼睛是美元,那个眼睛是港币,没有人能把生意做大。”在他看来,很多东西比金钱重要。“信用不是金钱,但它比金钱更重要。”这是阿里巴巴创业10年后马云说的,他也始终有意识地培养企业的信用观念,打造自己的“信用帝国”。
翻开阿里巴巴的历史,关于诚信的故事可谓“不计其数”,而诚信为阿里巴巴所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早在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就给自己的团队立下两个规定:第一,永远不给客户回扣,一经查出,立即开除;第二,永远不说竞争者的坏话。这两条规定,前者是为了避免阿里巴巴失去客户的信任,后者是让大家遵守商业道德,也为公司树立形象。
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里,有这样一个排名关系:诚信第一,销售第二;价值观第一,业务能力第二。马云认为,诚信远比市场重要,比金钱重要。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资金并非唯一需要的资源,对于有些行业而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资源。初起步的创业者往往缺乏资源的支持,资金只是这种资源的组成部分,目前的低利率时代,市场上充斥着缺乏出路的资金,所缺的是懂得有效运用他们的公司和企业领导者。其实,创业者真正缺乏的还包括其他一系列资源:客户基础、供应商支持、有能力的员工和团队支撑、品牌和声誉、技术和服务支持体系、生产工艺流程等。
在有限的资源下作战,就需要提早进行充足的准备和积累,其中一个好办法是在没有正式下海之前,尽量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之中模拟,使自己适应将来需要面对的环境。所有的资源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都要交学费,企业家的成熟需要付出代价;初创的企业由于资源有限注定了难以承受大的失误,没有多少资源可供浪费。这些代价通常是难以避免的,创业者很可能会在创业初期栽跟头,也可能导致初步成功后的滑铁卢。
纵观马云驾驭阿里巴巴的一路狂奔,创业者可以学习掌控以上因素,逐步培养经商的直觉和经验。P14-16
这本书的写作前后延续接近两年。这正好是江湖上一直传言到证实阿里巴巴上市的最热闹时刻。
这篇前言,由酝酿到定稿,又是大半年。因为在书店里面各种马云头像作为封面的出版物之中,要增加一本有新意的新书,是相当不容易完成的任务。所以,这本书数易其稿,最后就选择了一个以前未有作者实践过的双线角度——既写马云在打造这个1500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商业帝国的各个关键时刻,同时又能由事实之中跳出来,由更多维的角度,与读者分享在这些关键阶段所获得的商业启发。这会是一本轻松的书,又是一本引人思考的文本。
很长一段时候里面,中国的企业家在公众的眼里,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人。大家只知道这是一群成功的人,一群拥有财富和话语权的人,又或许,总是挥金如土,过着衣香鬓影和挥斥方遒相夹杂的生活的人。而这群人,有着共同的性格,比如果敢决断钢铁意志,又比如老谋深算善于掩饰。
马云,则因为他特异的长相、出奇精彩的演说能力和超出商界话题的幽默言论,逐渐成为一个公众偶像。在很大程度上,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意人关注的企业家,他成了一个大众都接受与好奇的明星。
我在八年前的夏天第一次见到马云之前,他的创业史便早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这位个子不高、身材清瘦的杭州男人,已经俨然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他的成功经历,他对创业者的循循教导,他对互联网经济的理解,以及他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一切,通过他的一次次的演讲、电视节目以及外泄的内部邮件广为传播。只要与他接触多几分钟,只要他开口,你就能感到,这确实是一个特具魅力的真人,同时又是一个别具性格的企业家。
生意与人情
马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马云,原因很多,理由很多,在本书正文之中也会有详细的描述。但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马云与他的兄弟班们如此这般的感情维系。
在创业的时候,马云会不断地做梦,也会跟他身边的难兄难弟们讲猛,而其中一个梦是这样:阿里巴巴创业成功了!马云带着团队所有人去巴黎过年,住当地最好的大酒店。在大家已经惊喜万分时,他悍然宣布,年夜饭后还发年终奖:每人两把钥匙。在大家莫名其妙时,他再说,我给大家每人在巴黎买了一栋别墅,还有一辆法拉利跑车。结果在梦里,当场有人因心跳过速被送进医院……
在十几年前,在马云给员工每月只发500元生活费的时候,这确实是一个有点无厘头的梦。与和马云日后发表过的那些振奋人心的梦想相比,这个太实际的梦显得有些不着调。可是,这个故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这个梦想的马云,没那么高瞻远瞩,却平易近人。他的梦想里有财富和成功,更重要的是,有他的团队和他的朋友。
第一次见他,在北京温特莱的办公室。那时候的阿里巴巴远没有今天这么风光。办公室里面宽敞而简单,没有巨大的办公桌,也没有气派的大班椅。只有一张靠窗的会议桌,旁边摆着一组沙发,还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有一些小泥人,摆着武打的造型。
他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加瘦,也就显得脑袋更大,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休闲裤,同样的打扮,我后来无数次地见过。说句实话,作为观众,我也没有看出他身上的衣服有名牌的气息。后来才听他助理陈伟揭露,马云被太太带着出去买衣服,大都是身体参与而精神不参与。任由摆布。
以后的多次接触,马云的发散式思维与语言魅力给我印象深刻。一天中午,在长安街路南的一家韩国餐厅的大厅里面,他给我们七八个人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太极大师陈露禅学艺的故事。他在这方面的长处显然是属于天份,而不是后天学习、训练得来的能力。他讲话略带一点点杭州口音,语速很快,讲话的时候动作幅度很大,表情异常丰富,眼睛紧紧地看着你,这个时候,你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相信他所说的话。更何况,他的话从来不是枯燥的大道理,他喜欢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干巴巴地唱高调。他的很多警句,在不太阅读的淘宝店主之中,都能广为流传。
我不知道是因为他本身的性格直率,还是因为他在商界的地位使得他在讲话的时候可以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在他的嘴里,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对其他人,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直接评价。而这些评价,有时候出人意料,有时候甚至非常尖刻。同时,这些一针见血的臧否,往往过后很快得到验证。
马云是很相信感觉的一个人,对人如此,对环境也如此。有一次聊到传统文化的话题,他开玩笑说他也懂风水,然后他解释说,其实所谓的风水就是气场,而一个敏感的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气场,是会有敏锐的感知的。所以,所谓好的风水,其实就是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心情开朗的环境。同理,人,或者朋友,也是如此。
实际上,环境不单单是指地理环境、物理环境,环境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是人。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组成一个个不同的气场。这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朋友们,在生活上志趣相投,性格上互相投契,为犬知根知底,和这些人一起工作,不是更能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气场吗?
有一天,我有机会走到阿里巴巴的内部去,观摩他们的内部年会。那是金融海啸爆发之后人心惶惶的时刻,在不对外的杭州年会上,带着拯救中国经济使命的销售员们,围绕马云发出的山呼海啸一样的欢呼声刺激得我头皮发麻。更重要的是,这次见证终于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企业文化和价值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作用?那次与其后的多次现场见证,让我终于解除了困惑,阿里巴巴一直如此强调企业价值观,是有它的道理的,这家企业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我不再认为马云是一个狂妄的人。有一次我和他开玩笑说,看到了1997年中央台给他拍的那个《书生马云》,片子记录了他出去忽悠未遂的历史。他会很坦然地回答,现在也常常忽悠不成的。事实上,经常谈到别人对他的一些光环与赞誉的时候,马云会腼腆地自嘲。
他也曾偷偷抱怨说,有一次他打算在内部年会上跳钢管舞,衣服都穿好了,而公司的重臣彭蕾就是不让他上,把他的表演梦扼杀在后台。听到太多他默默协助朋友的事情,我也逐渐理解,他为何常常会在公司的治理上表现出一些中国式的情谊与义气。中国人的人情,和商业社会的伦理并不是冲突和对立的两样东西,好的企业治理,也未必就一定要照搬西方式的冷冰冰的去人情化的生硬模式。
由1993年从事媒体工作开始,我走访的上市公司一百多家,接触的高管近千人,认识的明星企业家也很多。而经常听到他们互相之间的臧否与点评的时候,我经常会哑然失笑。因为这些在公司运营之中体现雄才伟略的商业英雄,他们互相之间的了解也极为有限,而且常常会根据有限甚至明显错误的基本事实就发言与表态,所以就会闹出很多关公战秦琼的笑话。我也因此意识到,对一家企业、对一个人的判断,都应该谨慎再谨慎。无论这家企业和这个人的媒体曝光率有多么高,如果你没有近距离观察就妄下判断的话,往往就会有失偏颇。
豪客与对手
曾几何时,马云可以轻松地笑谈,打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而由2011年的阿里巴巴“本命年”开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马云都会与一些以前想不到的对手交锋——他们可能是香港证监会南华早报胡舒立做空机构,也可能是雅虎百度腾讯奇虎,甚至是在语音聊天室试图结队攻打天猫商城的小卖家乃至草根自媒体……
事实上,马云与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这几年的对手将会应接不暇。原因无他,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马云们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实力壮大的同时,对手们也比起之前几何倍数地增加。从2012年获得80亿美元贷款开始,阿里帝国就踏上了大手笔收购之路。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数据计算得知,仅201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已披露交易额的主要并购交易总额就达到了268亿元左右。可以说,阿里巴巴帝国是有史以来短时间花钱收购最多的中国豪做空机构。
马云的胃口非常好。他吃下并购对象包括高德软件、文化中国、陌陌、酷飞在线、新加坡邮政、恒大足球俱乐部、uc优视、21世纪传媒等,其中,与优酷土豆、高德软件、文化中国的交易规模分别达10。88亿美元、11亿美元、62。44亿港元,对uc优视30亿美元的估值更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并购交易记录。
和百度、腾讯围绕自身核心业务进行并购不同,马云麾下的阿里巴巴帝国可谓全方位出击,除了涉及互联网、IT、文化传媒、物流等多个行业,还大踏步杀人金融、文化、娱乐、健康医疗等全新业务。显然,马云们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阿里巴巴的大规模并购行为,仍在遵循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一直以来强调的“接力跑”式发展。第一个讲新商业文明的马云思路清晰——阿里巴巴要成为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老店,就需要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需求,从事新的业务,以新业务作为公司未来增长动力。在马云的构思之中,B2C业务是阿里巴巴事业的第一波,第二波是淘宝和支付宝,第三波是大数据以及紧密相关的金融与物流等业务。
投资菜鸟网络,收购高德地图,入股海尔、银泰,是为了拓展传统电子商务,进而完成O2O(线上到线下)布局;收购恒生电子,入主天弘基金则是在巩固互联网金融优势,拓宽护城河;而投资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华数传媒、文化中国、优酷土豆、恒大足球则是看准了泛文化娱乐产业的巨大未来。这也是阿里帝国的第四波攻势——用户基数更为庞大的文化、娱乐和健康产业。这些产业将会是未来阿里巴巴投资的重点,并有可能成为公司未来新的重点业务。这意味着,这些领域中现有的公司,只要不是投奔到阿里帝国旗下,就会成为马云的一个个新对手。
因此,马云会提醒公司上下:“以目前的体量、规模和影响力,今天的阿里巴巴和之前的阿里巴巴不一样了,社会、公众甚至政府对我们的看法、期望、要求也完全不一样了。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任何批评,因为大多数人在批评你的时候,尽管措辞让你受不了,但他们是善意的,对我们是抱有期待的,很多人讲的是有道理的;社会上有很多的不理解和误解,说明我们对外的沟通和表达不够。”
作为一家估值1500亿美元的公司,创始人与掌门人马云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我们离完美还太遥远,确实需要面向未来,审视自我;确实有很多的东西有待提高,确实需要为社区、为城市、为社会付出更多;确实需要坚持阿里一直以来的使命感。”
事实上,我宁愿相信,围绕着马云们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对手很多,但是这些对手并非他的敌人。在一个开放之中的中国社会,一家体积如此巨大的公司,有再多的竞争对手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想象的。但是,双方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仇敌,大家将会在广袤的市场之中充分展开角逐,争取客户、创造价值,最后分出高下。
马云提醒说,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做得更好,担当得更多。坚持坚持,相信相信。当别人没有适应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如先学会适应别人的不适应。
这段话,对于马云的粉丝、合作伙伴或者对手来说,都同样适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本书的正文,一步步理解与掌握马云的坚持坚持、相信相信与适应不适应。
陆新之2014年8月干杭州西溪湿地
事实上,围绕着马云们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对手很多,但是这些对手并非他的敌人。在一个开放之中的中国社会,一家体积如此巨大的公司,有再多的竞争对手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想象的。但是,双方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仇敌,大家将会在广袤的市场之中充分展开角逐,争取客户、创造价值,最后分出高下。
马云提醒说,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做得更好,担当得更多。坚持坚持,相信相信。当别人没有适应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如先学会适应别人的不适应。
这段话,对于马云的粉丝、合作伙伴或者对手来说,都同样适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陆新之编著的《做马云的下一个对手》的正文,一步步理解与掌握马云的坚持坚持、相信相信与适应不适应。
每年创业的激情男女数以百万计,但是真正能够存活下来公司的比例只有几百分之一。小公司能够熬过五年的比例只有5%,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开个公司能活下来都不容易,改写商业历史更是想都别想!真正的创业,与想当然的玫瑰色梦想之间有很大差距!陆新之编著的《做马云的下一个对手》,就是让你由马云身上一点点学到本事,让你能够把握商业技能,先是存活,然后发展,最后发展到有一天,能够挑战一下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