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所著的《嫉俗》是一本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各式各样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些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落俗套的行为,让他们改写了各自领域的历史。为了配合每个主角的个性,《嫉俗》里每篇文章的写法与风格都不一样。无论用的是剧本形式,是倒叙手段,是几幅自画像、一句粗话、两种哲学格还是别的方式,这是一本在散文著作上也有相当大创新的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嫉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炜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炜所著的《嫉俗》是一本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讲述了各式各样往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的精彩故事。这些人与众不同的思想、不落俗套的行为,让他们改写了各自领域的历史。为了配合每个主角的个性,《嫉俗》里每篇文章的写法与风格都不一样。无论用的是剧本形式,是倒叙手段,是几幅自画像、一句粗话、两种哲学格还是别的方式,这是一本在散文著作上也有相当大创新的书。 内容推荐 《嫉俗》是一本文化散文集,所引介人物皆为文学、艺术、哲学史上绝对真正重要但却尚且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人物。 除了文学,《嫉俗》还融入了大量有关艺术、哲学、音乐等的话题。对作者李炜来说,所有文化领域都是相通的;艺术里一定含有哲学,哲学著作中必有文学,文学里又可听到音乐,音乐里也照样能见到艺术。 目录 杰作的秘密 佛兰芒画家艾克(Jan van Eyck) 死亡进行曲 匈牙利诗人劳德诺提(Miklós Radnóti) 一个疯子的七场魅力攻势 挪威作家汉姆生(Knut Hamsun) 一个词的悲史 法国作家雅里(Alfred Jarry) 葬礼上的狂笑人 波兰作家贡布洛维奇(Witold Gombrowicz) 寻找革命的美学家 “超现实主义”发明者布勒东(André Breton) 最神秘的容颜 德国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 比沉寂更惨的命运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 开压路机的诀窍 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谎言简史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 最渴望无名的人 “阿拉伯的劳伦斯”(T. E. Lawrence) 针床上的思想 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后记:告别的艺术 进一步的参考物 试读章节 景20 七十年代晚期,塔可夫斯基给帕拉杰诺夫写信。他的好友被关四年后,终于出狱。 “莫斯科的每一个人都被你的经历震撼了。”塔可夫斯基说。为了安慰朋友,他又添了一笔:“没有哪个先知在自己的祖国受到过尊敬。” 塔可夫斯基用的是典出《圣经》的陈词滥调,但这比喻仍然颇有意味。写下这句的时候,塔可夫斯基难道没在想他自己? 景21 一九七九年,塔可夫斯基在读报纸,越读越生气。他发现,包括达涅里拉(Grigory DarIelia)在内的两位苏联导演将参加那一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他自己的新作却早已被祖国否决了参展权。 在日记里,塔可夫斯基总结了官方给出的理由: 1.威尼斯电影节是堕落的展会。(那么,达涅里拉干吗参加?) 2.塔可夫斯基决不能在威尼斯露面,因为那样会让莫斯科电影节显得不如威尼斯的那么“重要”。 “太让人气愤了。”塔可夫斯基把报纸揉成一团,“那帮混蛋。” 景22 同一年,塔可夫斯基坐在沙发上,奋笔疾书,记下他想拍的一系列电影。 这一次,清单上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著作。可惜这些电影一部也不会拍成。老实说,他在别的时间和场合里想到的项目也同样会落空。但他始终喜欢列清单,写下一部又一部他想拍的电影。也许,它们为他提供了幻觉,好像他真能轻易突破“帕斯捷尔纳克”的幽灵所限定的数目。 景23 一九八四年,米兰,新闻发布会。塔可夫斯基一语惊人,宣布自己不会再回到苏联。 这引发了现场的一阵骚动。在冷战期间,塔可夫斯基无疑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代表了苏联“高眉”阶层对美国通俗文化的回应。 在地球的另一方,塔可夫斯基的宣言想必引发了更大的骚动。仅仅一年前,当塔可夫斯基想延长他在意大利的逗留期限时,苏联政府就已经动员了他的父亲来劝他回心转意。虽然政府对他的忠诚度质疑了很久,还是没料到他会胆大到公然跟祖国一刀两断。 景24 一九八三年,意大利一家酒店的房间里,塔可夫斯基在回父亲的信,陈述自己打算在国外多待三年的理由: 你觉得我选择了“流亡”的角色,并差一点放弃我的苏联身份,这让我非常悲伤……如此诠释我所处的困境,我真不知道对谁有好处…… 也许你没有数过,但我在苏联电影界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有整整十七年无事可做…… 无论如何,我不打算离开太久…… 我相信一切最终都将圆满收场。我会在这里完成我的工作,然后很快就回到莫斯科……就算我在莫斯科仍然会无事可做。对我来说,那也不是新鲜事…… 读到这里,有两点必须说明。首先,塔可夫斯基极大夸张了自己“失业”的时间,哪怕这么做是为了博取父亲的同情。他得到“十七”这个数字,是假设他的每一部长片从构思到成品只需一年的时间。鉴于苏联官僚体系的缓慢进程,以及他自己费时费力的创作过程,这简直是痴人说梦。除此之外,他也没算上自己偶尔为广播电台、剧院和其他导演的电影效力的时间。 其次,写下这封信的两年前,他已经去了一趟斯德哥尔摩,名义上是为了工作,其实是为了试探在当地寻找政治庇护的可能性。虽然徒劳往返,但在何去何从这件事上,塔可夫斯基显然考虑了良久。 景25 斯德哥尔摩。“背叛”祖国一年半后。塔可夫斯基打开一扇窗。一只白鸟从窗口飞进。找不到出去的路,它疯狂地扇动着翅膀。 画外音: 瑞典电影学院的院长来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我的答复很冷淡,说我不明白他的立场:他要么要一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要么就要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商业片……到头来,塔可夫斯基在瑞典拍的唯一一部电影《牺牲》还是长达几乎两个半小时。但这只能算是一场小胜利。他原先想要拍的片子,当然还要长得多。 景26 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的采访录影。这位后来被好莱坞招去拍商业片的苏联导演,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和塔可夫斯基合写过四部剧本。康查洛夫斯基重复了一遍塔可夫斯基曾经对他说的话: 你知道,如果把一般的镜头拉长,大家会感到厌倦。但如果你持续不断地拉长再拉长,那就会勾起他们的兴趣。如果你把镜头拖得再长些,就会萌生出新的质感,一种特殊的、强烈的关注。其实这就是塔可夫斯基的绝招,也是他电影里时常弥漫的那种深奥的、冥想般的感觉的来源。问题是,适用于《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和《潜行者》这些杰作的绝技也很容易弄巧成拙,不但无法引发任何‘强烈的关注”,反而会凸显一部电影的所有劣势。这能解释为何《乡愁》的慢调几近一种折磨,因为它反衬出情节的薄弱、对白的肤浅、画面的空洞。 P156-P160 后记 睡着前,偶尔会出现这样的片刻:晕乎乎的,你整个人,仿佛在一片浓密的棉花地里漫步,因为睡眠的疲软几乎触手可及——那么柔嫩,那么温暖,那么怡人——然而,你还是攒起了仅剩的精力,重新捧起你的书,试着读完一整个章节,至少再多几页。 就在你为告别这一天做最后的努力,强迫自己穿越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田野时,在你沉重的眼皮前,突然跳出了一只你从未见过的野兽,样貌之诡谲,让你顿时忘却疲乏。你挣脱睡眠的拥抱,再次定睛困倦的双眼,又读了一遍方才掠过的那段文字,这次更加仔细。 通常,你会在此失望。让你觉得不落俗套,因此美妙无比,哪怕在初读时显得有点不合情理的那个词——原来只是你自己睡意朦胧时的臆想。第一次读的时候,你不过是把它看成别的词而已。实际上,印在纸上的这几个字既合情又合理,也因此落人俗窠,毫无趣致可言。 难怪你老是在失望中结束一天。除了每日的固定份额,偶尔临睡前还能赚到外快。 但这并不是你初读曼德斯坦(Osip Mandelstam)那首诗的体验。那天晚上,你捧在床上看的是他诗作的英文版,由两名美国人翻译:学者布朗(Clarence Brown)和诗人默温(w.s.Merwin)。 曼德斯坦所写的——或者该说,布朗和默温译成的——更精确地说,是你以为你读到的——是这样的几个字:“告别的科学”。它们一下子就从诗歌《Tristia》里蹿到你眼皮底下。 虽然已在半梦半醒之际,你还是被这几个字攫住了。 “科学?”你追问自己,“告别有科学?” 好奇心被勾起,你立刻重读这行诗。依然还是“科学”。曼德斯坦在《Tristia》开头写的是——至少根据布朗和默温的版本——“我研究过告别的科学。” 虽然又开始打哈欠,你对此还是印象深刻,或许还感到不止一小点的安慰。 印象深刻,因为一般诗人会把“告别”形容为“艺术”,并因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妙笔生花。曼德斯坦可不。他大胆地选择了一种以精密准确为名、与情感忧伤势不两立、执拗于冰冷理性和坚实证据的智力活动。 不止一小点的安慰,因为曼德斯坦显然觉得,“告别”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可以精通的学问。只要下点工夫,任何人都能把它学会,哪怕是一向把“告别”视为生命中最艰难课题的你。 你始终相信,这世上有两种人:道别后至少转身向你再挥一次手才离开的人,以及道别后头也不回就一直往前走的人。 你当然属于前一种。你还不只是频频回望;若是送行,你甚至会站在大门外、月台上、公车站驻足不动,眼看着和你亲近的那个人走远,直到身影完全消失。 然而,你这辈子都在嫉妒那些毅然远走、决不费神转身再笑 …… 了个一千二净——恰如你知道,有朝一日你也会忘记现在你在俄文课上学到的绝大部分东西。但这并没有让你停止学习,就像明知晚上又会饿,你还是不会放弃午餐一样。 不论如何,重读纳博科夫的那段话,你有点感动——也正因如此,你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读过了,因为你突然记起,多年前你也同样被打动了。 但你注定会这样,不是吗?你依然还是多年前的那个你;年月丝毫没有改变你的性格。要不然,你怎么还是承受不了告别的那一刻?“我记得,”纳博科夫在一堂文学课上说: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扫烟囱工从高楼的屋顶坠落的途中,忽然注意到一块广告牌上有个单词拼错了。剩下的时间他都在思索,为什么没有人去更正错误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在坠落,从出生时所在的顶楼一头栽向教堂花园里的石板墓碑,并且在思索……沿途经过的墙壁图案。这种为琐事思考的能力——即使大难当头也无所谓——这种人生卷轴的注脚、离题千里的遐思正是意识的最高形式。这种与生活常识和逻辑背道而驰的、带着孩子气的思索和好奇,让我们得知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突然间,你找到了自己想学别种语言的真正原因。你死死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只因为在坠落到地面之前,你还想多经历一点,多领悟一些。 或许这才是每个人都该研究的“告别科学”。 这大致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会含有那么多“离题千里的遐思”、“人生卷轴的注脚”吧。 因为它只是为那些想在自己摔死之前,多看几眼这世上的种种美好、多了解一点个中的奥妙——它仅仅是为这样一群人而写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