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法学和文学著作中,无论英文或中文,还找不到一本述说美国宪法的故事的书。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宪法的发展,将会发现,小人物的呻吟,在美国政坛和社会中,曾经引发历史性的改变。《弱者的抗争--美国宪法的故事》作者陶龙生在宪法弘大架构中,倾听美国小人物们的呼喊,这些故事上演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利益,而是一个国家,本着宪法精神,逐渐走向真正民主的历程。
美国宪法是历史最悠久的成文宪法,1791年加入“权利法案”后,这部宪法原文至今未被变更一字。而在历史的洪流里,这部屹立不摇的宪法,虽文字不变,但它的适用却是“活”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及众多判例,使它面目更加清晰。当我们细细梳理它的发展过程将会发现,里面饱含小人物们的呐喊与呻吟。
1857年,黑奴史考特的判决引发了南北战争。1896年之前,继华人铁路建工丁方越无身份证明被判遣返原国后,洗衣店老板李益世挑战种族主义者成功。但同一年,拥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统的鞋匠普莱西挑战黑白分隔“分而平等”却未果,直至1954年,“分而平等”被几位小学生的贫穷父母成功推翻。禁止地方警察非法闯入民宅搜索扣押证据的判例,平反了一位收藏黄色书刊的单身女子。保护言论自由最有力的意见,起源于检警拘捕因禁五位散发反战传单的年轻人。一位18岁青年的横死,使得最高法院禁止全国警察在追捕人犯时从背后开枪。导致总统辞职(水门事件)的判决,由一位大楼的保安队员开始。凡此种种,没有这些关于平等权的判例,今日的美国,不会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生而平等”的国度。
《弱者的抗争--美国宪法的故事》作者陶龙生以善于说故事的文笔,在宪法弘大架构中,倾听美国小人物们的呼喊,这些故事上演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利益,而是一个国家,本着宪法精神,逐渐走向真正民主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单单属于美国,同时,也属于所有参阅美国宪法立宪的国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