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年失怙巧悦继母官学苦读蒙冤挨打
清高宗乾隆帝二十五岁继位,便统治了一个疆域广阔、世上罕有的大帝国,北至恰克图、南到南海诸岛、西始葱岭巴尔喀什湖、东至黑龙江库页岛。乾隆一生对祖父康熙极为崇拜,在自己统治一个繁荣广大的帝国之后,也想像祖父一样亲自巡视自己的国土,特别是富商云集、繁华如梦的江南地区。圣祖康熙曾经六次南巡江浙,这让乾隆颇为神往。乾隆十六年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地方军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携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
此次南巡江浙,毗邻福建。乾隆闻得福建官员玩忽职守、无所作为,一怒之下,将其革职查办了。福建乃边疆之地,山高皇帝远,如果没有可靠的人担任要职,甚是堪忧。又因地方不可一日无官,再从京城调任,也是远水难解近渴,临机突然想起自己的贴身侍卫常保,拥有世袭三等轻车都尉,此人忠心耿耿,诚为可靠。也该是常保升官,乾隆决定指派常保担任福建兵马副都统,这是正二品官位,相当于清军福建军区的司令,已经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常保的三等轻车都尉的品级是三品,此刻不仅升了一级,而且握有军事实权,实在是天壤之别。
天降福运,不但官升一品,而且成为边疆将臣,这是何等荣耀之事,常保自然十分得意,即刻走马赴任。
当然,得意之外,自然也有牵挂。自己原来是京官,京中有诸多亲友党朋,互相往来照应,闲暇时也在什刹海边,与八旗子弟饮酒喝茶,生活是一种况味。福建边远之地,人生地不熟,自己也不能带家人过去,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当然,对于军人来说,戍边为国,报答皇恩,也是常事,这点辛苦滋味,也就不足为外人提了。
常保最牵挂心头的一件事,乃是去年,夫人刚刚在驴肉胡同为他生了一个孩子,长得明眸善睐,看上去甚是聪颖,乳名叫善保。自己戍边,就不能得膝下之欢,这其实是常保在异乡最牵挂的事。
大丈夫以国事为重,常保新任,将福建军队肃理一清,惩治弊病,以新的规制训练士兵,加强战斗力,过了几个月,一切井井有条,才选了一个空档,回京汇报,同时省亲。
久别如新婚,再见娇妻稚儿,不免缱绻一番。回到福建,不久便得到书信,夫人已经怀孕。自己官场得意,家中再添新丁,不免感叹皇恩浩荡,更加勤勉。
岂料人生祸福相依,世事无常。数月之后,传来一条好消息,一条坏消息,好消息就是第二个孩子呱呱落地,安然出生;坏消息就是夫人因难产去世。
常保赶赴回京,处理后事。家中不可一日无主,很快便迎娶了礼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为继室。此时善保刚刚三岁,对身边发生的变故尚不太能体会。
善保生得粉雕玉琢,有文雅之气。几年之后,常保为兄弟俩请坐馆先生,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增广贤文》《四书》。善保此刻显示出天赋,很多文章看过一遍便能成诵,还能解释得头头是道,常保很是欣喜。八旗子弟多世代习武,靠着军功出人头地。但自从康熙收服台湾之后,清朝的战争多是边疆平叛,内地百年没有战争,京城之中,八旗人口成倍增长,建立功勋愈加困难,别说升官发财, “八旗生计”在当时就已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朝廷采取赐给银两、适当增加兵额等办法,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常保自己家族世代习武,为清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可如今情势大变,已少有用武之地,如能培养出腹中有才情、金榜能题名的儿子,将会气象一新,光耀祖宗。因此,见到儿子有习文的天赋,常保焉能不喜。
常保怕将来儿子进入官学没有文雅的名字,被人取笑,便请葛先生给兄弟俩取个好一点的官名。 葛先生道:“两位公子天资聪颖,实堪造就,我看就叫和坤、和琳。这‘砷’和‘琳’都是玉之意,和有和气之意,又暗含和氏璧之典,窃以为将来是国家难得的可造之材!”
先生取这两个名字,是有用意的,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和坤性格机敏善变,和琳更加正直率真,先生更看好和琳,因为“琳”是一种更珍贵的玉。
常保听后心生欢喜,连连称赞,内心升起了对孩子和整个家族的无限期望。
此后,善保就有了一个温雅又充满希望的名字:和坤,字致斋。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这两块玉还没有闪光,常保却在福建任上病死。
这一年,和坤九岁,双亲已亡,虽有继母,但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这一支英额地方钮钴禄氏家族的前景,也陷入了风雨飘摇、青黄不接的状态。
葛先生把几件半新不旧的长衫,塞进桃木箱子,然后收拾折扇、戒尺、毛笔和砚台,还有几张闲暇时的工笔人物与花鸟,7tlI~_自己心境的见证。十来年的坐馆生涯,陪伴他的就是这只箱子。
葛先生提着木箱走出房间,恰被在天井中诵读的和坤窥见。
和坤惊问道:“先生要去哪里?”
葛先生微笑道:“已和你母亲说好,今日要辞馆,正要与你打个招呼。”
小和坤乌黑的眼珠子一转,已经发觉气氛不对,忙上前抓住先生长衫,道:“先生何故辞馆?是我等兄弟太过愚钝,先生不屑教习?”
“不,你俩兄弟将来必成大器。只是我……我家中有急事,不能待下去,你们可以另请一个高明。”葛先生支支吾吾。
“先生家中有急事,可以处理完毕再来,何必辞馆,让我兄弟失学?必定是在家母那里拿不到惰金,弃我们兄弟而去。”和坤何等聪明,一转眼已猜测出事情原委。
“不不不。”葛先生急得红了脸,“我虽未考取到功名,却也是读圣贤书出来的,怎么可能为了银钱……绝对是家中有事。”
……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