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传》畅销之后,中共特科领导人潘汉年全新传记武在平所著《潘汉年全传》,再掀波澜;
从情报生涯到蒙冤入狱第一次全面揭开中共特科的神秘面纱;
还原情报部门之间明争暗斗的历史真相,
向秘密战线上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们致敬。
全书收集了最新的史料,将潘汉年先生一生的传奇故事精彩呈现。
武在平所著《潘汉年全传》叙述了昔为中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上海市副市长,后被诬“内奸”、含冤病逝的潘汉年的经历。本书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大量珍贵的图片、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潘汉年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涉及的人物都是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领导者,其中还记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潘汉年1906年1月12日(农历乙巳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南部的陆平村,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潘家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曾祖父潘亭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举人,祖父潘文燮是清朝咸丰九年的举人.父亲潘莘华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父辈兄弟三人中两人是秀才,另一兄弟文才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被宦官子弟顶替。他愤懑之余,誓不再科举,就在村中设立蒙馆,以教育村上子弟为业。潘汉年的祖辈经历了科举制度的腐朽、衰亡,看到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因而定其祖训为“耕读传家.不入仕途”。耕读传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二是有淡泊名利的“布衣精神”。所以潘氏子弟时代都生活在“以塾师为业并兼务农桑”的家庭中。
辛亥革命前,潘莘华在本村设私塾教书。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潘莘华一度从政,出任乡董、区董。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县议会制度。他又被举为宜兴县县参议员。后又在本村与别人合力创办小学堂.继续教书。潘莘华为人随和,喜欢帮人办事。乡间有编修宗谱的民俗,常聘请他为“监谱先生”,主持宗谱的编修工作;有时还帮人调解族中纠纷事项.从中也可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潘莘华的思想并不保守,后来潘汉年和哥哥参加革命,都曾得到父亲的支持。1928年潘莘华病逝,临终的遗言是:“汉儿等走上新路,吾心甚慰,务必谨慎从事。”潘莘华原有从父辈手中分得的农田三十余亩,雇工一人耕种其中一小部分,粮菜可以基本自给。其余农田出租,收人补充家用,经济状况属小康水平。潘莘华先后娶过两个妻子,生有四男四女。
潘汉年的母亲名叫巫大宝,江苏丹阳人。她是在潘家还比较兴旺的时候嫁给潘莘华做妾的。潘汉年是她亲生的第一个男孩。所以她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潘汉年的身上。潘汉年在男孩中排行第三,自幼就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四书五经”,接受了传统的启蒙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由于他秉性聪颖,机灵活泼,深得长辈们的喜爱。1912年夏。年满6岁的潘汉年进入陆平乡立初等小学读书。有关孩提时代的生活情形,潘汉年作过片断回忆:“记得那年我还在家乡的小学里,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到夏天的晚上,总不肯安歇在庭院里乘凉,老是跟着左右邻居的小伙伴,在那荒地上或田野里追逐萤火虫。有一天晚上也是跟着他们到田边去拍萤虫……我走进院子,便见爸爸躺在椅子里咕罗罗的抽水烟,妈妈正忙着用刀切西瓜,大姐姐正不快不慢地挥着芭蕉扇咿呀的唱曲儿;我拭着头上的汗珠儿,走近大姐身旁,要求他打扇……”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潘莘华不善理财持家,既要养活妻妾子女一大家人,个人生活又不知节俭,频繁出入茶楼酒肆,后竟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致使经济开销甚巨,入不敷出。于是债台高筑,生活日益陷入困境。不得已他只能靠出售田地弥补亏欠,潘家便由小康渐渐中落。
1916年.潘汉年初小毕业,进入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当时担任该校校长的是清末秀才储涵奇,他治学严谨,尤其重视师资质量,所聘请的教师个个功底扎实,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储先生还非常善于管理学校,因而学校风气良好。潘汉年在这所学校的校风熏陶下.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1919年,潘汉年从第三高小毕业,在外婆的资助下,考入和桥彭城中学。
P1-P3
潘汉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非凡经历和传奇色彩的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对党的文化工作、保卫工作、统一战线工作.都曾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他作为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长期与魔鬼打交道,出生入死,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堪称奇才。我很早就对潘汉年的生平事迹感兴趣,1986年,我和陈漱渝同志编辑了《潘汉年杂文选》,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完成了潘汉年的个人传记《潘汉年——屡建奇功的一代英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些年来,潘汉年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的经历、隐蔽战线的工作、含冤去世的真相不断在报刊上披露出来。我都将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研究。2013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再次邀请我将这些材料有选择地补充进潘汉年传中并以《潘汉年全传》为书名再版。
为了更适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次再版的过程中对描述潘汉年青少年时期的时代背景、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部分做了压缩.更多地增加了潘汉年隐蔽战线的经历和潘汉年冤案的前因后果。在图书版式的设计上增大了开本,文内添加了插图,特别感谢潘汉年同志的故乡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提供的大量照片。
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沈海涛和孙瑛同志在此书再版过程中给予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