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火柴大王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弗兰克·帕特诺伊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瑞典火柴业大亨伊瓦·克鲁格曾与瑞典王室、欧洲政要、美国总统来往密切,他是美国投资者的偶像,最后却失败身亡,毁誉参半,留下一身谜团。他是被遗忘的金融天才,正是他的案例催生了美国证券交易法规,让我们重新审视集体智慧、无形的手和自由市场的力量。

《火柴大王》是揭示业界内幕与潜规则的金融畅销书《泥鸽靶》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作品,一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启示录。

《金融时报》·高盛年度图书入选作品,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巴曙松,美国知名财经记者罗杰·洛温斯坦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他是“火柴帝国”的创建者,在那个年代,世界上3/4的火柴都源自他的制造,他拥有225家子公司,享有24个国家的火柴垄断权,给欧洲政府的贷款高达3亿美元。

他是今天的“金融市场之父”,对冲基金经理和投资银行家们都在使用他发明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他创造了世界上持有最广泛的证券之一。

他是“有史以来最招人喜欢的骗子”,他才是伯纳德·麦道夫的真正原型。没有他,就没有现代的证券管理和诉讼法规。

这个人就是伊瓦·克鲁格。这本《火柴大王》就是弗兰克·帕特诺伊讲述伊瓦·克鲁格的故事。

目录

前言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骗子

第一部分 最具魅力的实业大亨

1 火柴大王的“美国梦”

2 杜兰特,第一条上钩的大鱼

3 站稳脚跟,国际火柴公司的成立

4 “别出心裁”的金融发明

5 “提线木偶”式审计服务

第二部分 创新不断的金融巨子

6 波兰,希望之地

7 富足表面下的空虚

8 火柴帝国的建立

9 经商生涯中最大的赌注

10 最后的挣扎

第三部分 庞氏骗局的巅峰演绎者

11 重返欧洲,无路可退

12 用子弹结束一切

13 伟大和伪装,一线之隔

尾声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伊瓦第一次试图从美国投资者处募集资金是在1919年。他原本计划利用在美国注册的克鲁格与托尔的分公司复制上一个10年里他在欧洲实行的策略:在美国本土获得火柴制造垄断权,挑起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然后提高价格。新公司的名称也很合适,意味着要为瑞典克鲁格与托尔工业公司再造一个美国版本。

但是,伊瓦很快就遇到了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在美国,垄断是不合法的,这和几十年前的情况有所不同。那时候,整个工业领域的托拉斯从本质上讲都是不受监管的;而现在,监管者将狙击的目标瞄准了那些违反反托拉斯法规的人。伊瓦不可能重演当年自己在欧洲所做的事,轻而易举地买下所有的火柴厂。

第二个障碍来自另一家企业,即美国本土的钻石火柴公司(Diamond Match),这家公司已经控制了美国国内大部分的火柴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合法与否,能够实现伊瓦所设想的美国火柴垄断计划的最佳候选者应该是钻石火柴公司,而非伊瓦的公司。

如果伊瓦能明白这些挑战有多困难,情况可能会变得不一样,但是他并没有足够严肃地看待这些困难,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它们。伊瓦并没有亲自在纽约操持美国克鲁格与托尔公司的初创事宜,而是委派了一个名叫安德斯·乔达(Anders Jordahl)的挪威籍朋友前去纽约完成这个任务,此人对酒精饮料的研究远比对贷款的透彻得多。早在15年前,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Vera Cruz)的一个建筑工程中共事时,伊瓦和乔达就成了密友,他们两人还在墨西哥合伙开了一家餐馆和酒吧,从事外汇投机业务,过着一种被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为“冒险生活”的日子。乔达甚至说服了伊瓦蓄须,尽管后者的胡子并没有留太长时间。

对伊瓦来说,乔达是个非常不错的同伴,但对伊瓦的公司来说,他却无论如何也配不上这么高的评价。在1919年的冬季,乔达在到达纽约后写道,美国克鲁格与托尔公司将会“为伊瓦在美国开辟一个他梦寐以求的根据地”。当然,建立这块根据地的代价可不便宜。为了让公司顺利开业,乔达请求伊瓦汇给他50万美元。

乔达很快就开始了他挥霍资金的过程。为了吸引纽约银行界精英们的注意力,他没有使用寻常的方式。首先,他设立了一个新的办公室,位置并不在银行家们所在的市中心,而在位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靠近百老汇和纽约最受欢迎的剧院的中城区。对于一家试图吸引华尔街目光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选择。表面上看,乔达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点作为办公室,是因为他和伊瓦都觉得随着银行向北搬迁,中城区将成为纽约新的金融区。可能有些客户也会认为,这个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乔达选择把办公室设在百老汇附近的真正原因,却是为了满足伊瓦刚刚培养起来的对娱乐产业的痴迷。在某种程度上说,唐纳德·杜兰特在年轻时也算是一个花花公子,但他做梦也想不到伊瓦花在年轻女演员身上的时间竟然会有这么多。后来,比起美国的火柴产业,令伊瓦越来越无法割舍的是瑞典的电影投资项目以及野心勃勃的女模特们。

伊瓦最近发现了一个新面孔,是他在位于斯德哥尔摩赫特盖特广场(Hotorget Plaza)的一家与美国的梅西百货(Macy's)类似的商店——保罗·伯格斯特洛百货公司(Paul U.Bergstrom,PUB)购物时遇到的,她在一家帽子店里做售货员。伊瓦曾在购物时邂逅过形形色色的女性,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消遣方式,但这个女孩与众不同。她有着极其漂亮的外表,并简直和伊瓦一样魅力十足。伊瓦必定在她的眼里看到了自己的某种人格魅力。当她为伊瓦展示了几顶毡帽之后,伊瓦便向她许下承诺,在他的帮助下,她会成为一名一流的演员和模特。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认真的,她也相信他所说的是事实。伊瓦轻而易举地让她着了迷,然后,所有的一切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发生了。P31-33

序言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的这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市场都处于自由落体般的下跌状态:抵押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甚至连衍生品市场都全线下跌,而开发衍生品的初衷原本是规避损失、对;中投资风险。对众多投资者来说,这可谓是金融发展史上最差年份里的最差月份中最倒霉的一周。房地产价格猛跌,所有贷款都被冻结,外汇市场也崩盘了。当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收盘钟声敲响的时候,许多人的财富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交易所的管理者宣布,市场要到下星期一才能重新开市。考虑到当天下午的疯狂卖盘,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冷静一下。仅星期四这一天成交的股票数量就让市场在当月下跌了约20%。多位著名的银行家和监管者们计划召开一个闭门会议,商讨应该如何阻止恐慌的蔓延。

那天晚上,世界顶级富豪中的某个人正处于最危险的边缘,在长达7年的股票牛市中,他一直都是焦点人物。他积极地开发出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这些创新型的金融产品慢慢在现代金融领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全世界的投资者广泛地持有其名下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市场崩盘了,这个人名下公司已发行证券的市场价格依然很坚挺。

随着他对这次市场骚动的调查不断深入,这个著名的人物开始担心投资者们可能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就像对其他公司失去信心一样。市场正处于剧烈动荡中,当投资者们开始抛售手中的投资产品时,他们的行为就像羊群效应一样会被不断地放大。随着负面消息的不断恶化,贪婪的空头会下重注豪赌,市场上证券产品的价值会在未来几天时间里不断贬值。或许只需要几分钟,这些证券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前一天,某家公司可能还在正常经营,为全世界所熟悉与尊敬;然而,到了第二天,这家公司就可能处于破产的边缘,并会一下子变得声名狼藉。这场危机已经让几家著名的公司深受其害。

这还不是让每个人都感到失望的时刻,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个人可能会让包括他最信赖的顾问们在内的每个人都感到失望。他的会计师和投资银行家们第一次非常严肃地对他进行的交易提出了质疑,他们特别想知道,他在卢森堡并购的那些神秘的子公司到底负有多少债务。这些债务就是我们熟悉的“表外负债”,它们并没有出现在他名下任何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他的顾问们希望他能够证明自己有钱偿还这些债务。

这个人坚持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他承诺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将达成一笔金额最大的交易,这是一笔向外国政府提供的巨额贷款,而该国政府此刻正需要大量资金。到了周五,各个市场可能会休市,他计划在周六上午与该国的财政部长举行会谈,以确定这笔贷款交易的最终合同条款。他向顾问们保证,这笔交易将消除所有对他个人财务状况的怀疑,它可能会成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头条新闻。《时代周刊>的编辑们已经准备将他的正面照放在下一期杂志的头版上,并配上介绍他如何对抗历史上最严重金融危机的专题报道。

然而,为了使他的计划顺利进行,这个人不得不冒一个巨大的风险。考虑到当时整个市场已陷入恐慌状态,他不可能立刻筹集到发放这笔贷款所需的资金。于是,他不得不自行承担这笔贷款。只有市场复苏,他个人的全部身家才不会被这笔外国政府贷款耗尽。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从未有过先例的想法,然而,他准备以他个人的名义为这笔史上规模最大的贷款提供担保。

1929年10月,在他敲定这笔贷款交易的那个星期一,市场以金融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彻底摧毁了他的希望,这就是人们熟悉的1929年股灾。市场并没有像他希望和想象的那样出现大幅上涨,恰恰相反,在连续两天内,股票的跌幅累计超过了25%,这两天正是我们后来熟知的“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

这个人开始成为20世纪20年代无节制交易的代名词。国会对其公司的调查直接催生了一直监管市场至今的证券法律。他的同事和顾问们都为公众所不齿。曾为他提供服务、声名显赫的投资银行从此在市场上失势,很快便宣告破产。监管者们曾经认为他是投资者的金融救世主和行业发展的导师,然而现在他们却改口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骗子。

当之无愧的金融市场之父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必要了解这个人的沉浮历史。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困惑与无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应该把钱投向哪里?哪些投资是安全的?我们应该相信为我们服务的经纪人吗?我们工作的企业或者投资的公司会不会也像贝尔斯登、安然、雷曼兄弟或者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公司那样突然间破产?下一次金融危机又会在何时爆发?哪些人又将受到;中击和伤害呢?

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事先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我们往往会在市场崩溃前买入股票,回头审视时却发现,此刻我们应该卖出股票。我们经常在底部卖出,而这恰恰是我们应该买入股票的位置。与此同时,我们经常被那些能够战胜市场的大牛们所迷惑——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和数百位对冲基金经理,即使在市场处于恐慌和危机之中时,他们仍能获得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奖金。

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这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完全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包括600万亿美元规模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这是普通投资者无法做到的。事实上,困惑的普通大众与金融精英们之间存在的鲜明对比,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甚至连那些现代金融术语听起来也比以往新鲜:互换、表外负债、离岸子公司、复杂的公司投票结构、混合证券、信用违约互换以及抵押债务证券。

然而,事实上,这些东西并没有它们看上去那么新颖,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为什么这些最聪明的精英们能够赚到如此多的财富呢?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从来不碰这些金融衍生品。对>中基金经理们总是与开发这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华尔街银行们对赌。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过去,表现最优异的投资者之所以能从市场上赚钱,并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了这些复杂高深的数学模型,而是因为他们对金融市场的时机与陷阱有着非常敏锐的直觉。市场走势经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表现得很诡异,市场的涨跌起伏通常不仅取决于资产与负债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披露,同时也取决于人性和人们心理活动的变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一切从未改变。

本书将要重点介绍的这个人就是投资者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大师,他那各种各样的计划方案不论合法与否,都牢牢地抓住了20世纪20年代股票投资者们的心理,这一切与最近兴起的互联网泡沫、拍卖利率证券、股票分析师的内幕消息以及由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金融衍生品如出一辙。我们倾向于将这类投资活动看成金融市场上的丑闻,因为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它们让大多数人亏了钱。然而,这些产品同样也让那些理解其运作机制的投资者们增加了知识、丰富了阅历,就好比让投资者们知道了什么时候应该买入,什么时候应该卖出。

不管是好是坏,这个人都可以被看作今天的金融市场之父。对冲基金经理们和投资银行家们经常运用他发明的各种技术,很多公司使用的工具都是他最先开发的,而美国的证券法律就是因为他波澜壮阔而最终失败的经历而被制定的。从很多角度来看,他才是伯纳德·麦道夫的真正原型。

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故事

很多现代商业领袖都在遵循他的足迹,或是在重复他的失败。今天的首席执行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岗位,它要求处在这个位置上的男性或女性能了解公众的立场,而这些立场与他们自己真实的立场又是相矛盾的。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很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变得有些傲慢与专横,正如本书的主人公所表现的那样。跟他一样,这些首席执行官们渐渐开始相信他们能够应对任何怀疑,发现金融系统的任何漏洞,不管这些漏洞有多隐蔽。考虑到会计的复杂性,他们和手下的员工都会尝试以一种与实际情况不同的方法来对外发布公司的盈利情况。证券分析师和记者们不断地诱使他们重复这些最乐观的情形,由于重复的次数太多,他们自己都开始相信这些乐观的状况将变成现实,本书主人公就是一例。当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面对灾难时,一些公司高管的精神开始无法承受,情绪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结局都很悲惨。

即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发展轨迹也与本书主人公所经历的情形非常类似:都是从华尔街大规模未披露的风险开始,之后通过杠杆放大了这些风险的威力。这些新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不断累积,而只有少部分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人们向银行家和会计师支付少量财富以寻求其他出路,然后看着价格毫无希望地下跌,最后,投资者们意识到他们存在银行里的储蓄竟然如此脆弱。变的只是名字和细节,狂热、恐慌和随后崩盘的危机周期并没有任何改变。金融发展史上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故事,市场像过山车一样不断经历各种循环,而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本书的主人公身上。

1932年,在这个人的故事结束以前,他几乎每天都占据着各大报纸和杂志的封面。他的故事是各种畅销书和流行电影的主题。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钻石王老五和最受欢迎的经济与政治谋士。他向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提出政策方面的建议时,闲适的态度就像他和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跳舞时一样。他不仅在工业领域,在艺术与建筑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却慢慢褪色了,而当年他穿梭于纽约以及遍布欧洲的多个办公室之间时在豪华邮轮上和五星级宾馆里发送的蓝色专用电报都还在。大部分此类电报,连同几十年时间里他的私人信件和财务报表,几乎被原封不动地保存在瑞典瓦斯泰纳(Vadstena)的一个城堡里。第一次在那里看到这些文件时,我被彻底震撼了。如果将这些文件逐一摆开,它们会绵延数公里长。

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我开始认真研究这个人,研究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他所犯的错误。本书选取了他的一部分故事,在我看来,这些故事与今天的投资与商业行为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同时,本书还刻画了这样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正如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怀特(Frederic Whyte)所说的那样,这个人值得我们铭记,不仅仅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骗子”。我希望本书能为那些对市场感兴趣的人,或者那些担心在历史的轮回中连最引人注目的故事都会被遗忘的人,重新再现一个鲜活的他。

这个人就是伊瓦·克鲁格(1var Kreuger)。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伊瓦·克鲁格的故事。

后记

我们也许会对伊瓦·克鲁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与金融领域其他赫赫有名的人物相比,伊瓦·克鲁格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色。然而,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他不仅是全球有名的火柴大王,更是金融创新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伊瓦·克鲁格于1880年生于瑞典的一个火柴世家,祖父、父亲、兄弟都在家乡从事火柴产业。伊瓦从工程学校毕业后,先是去了美国闯荡,然后又回到了欧洲。27岁时,伊瓦回国与他人共同成立了克鲁格与托尔公司,后来又开始从事国际贸易。33岁时,他开始投身于火柴事业。随着火柴业务的不断扩张,伊瓦的瑞典火柴公司的下属分支机构遍及世界上35个国家,拥有150多家火柴制造企业,雇用了大约6万多名工人,伊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火柴大王。这位火柴大王还在不少国家拥有生产和销售火柴的垄断权或垄断地位,在其扩张的鼎盛时期,世界上每10根点燃的火柴中就有9根是他们生产的。1915年,瑞典火柴公司还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瑞中洋行,开始专营火柴进出口业务,大量火柴在由东欧国家生产后被运往中国。除此之外,伊瓦还进军其他行业,控制着一大批企业,如矿山、造纸厂、轴承公司等,直到今天,这些企业仍然是瑞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辉煌成就都是伊瓦在20年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而在他扩张的过程中,他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运用达到了巅峰,他被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称作“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金融天赋的人”。

然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让伊瓦的火柴王国遭受了巨大损失。最开始,公司还可以通过向投资的公众发放长期债券来筹集资金,维持向各国政府提供的大笔贷款,但当危机到达顶峰的时候,债券的购买者变得更加谨慎起来,能否从经济摇摇欲坠的东欧国家和德国那里收到应偿还的欠债和利息,答案突然变得不再那么确定,伊瓦企业王国的股票也因不断暴跌而失去了价值。投资者开始拒绝追随伊瓦,形势变得越来越糟糕,伊瓦不得不吸收大量的短期银行贷款以解燃眉之急,而这也让这位火柴大王走向了最终的灭亡之路。1932年3月12日,在准备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由欧洲银行家和美国银行家联合召开的会议时,伊瓦饮弹自尽了。

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伊瓦传奇的一生,在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看来,今天我们在金融市场上所见到的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都可以按图索骥,追溯到伊瓦身上。而且,伊瓦在经营过程中的那些违法行为还直接催生了美国最早的两大证券管理法案的颁布,其影响力实在令人惊叹。相信读者们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

本书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郭宁和汪涛翻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安然、朱振飞、陈明敏和刘雪峰等人帮忙搜集了相关资料,韩瑾完成了部分校对任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全书最后由郭宁通读定稿。因时间紧张,文中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湛庐文化的编辑们,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并为编辑本书做出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

郭宁汪涛

2014年9月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书评(媒体评论)

当前,有越来越多金融研究者呼吁中国应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这一趋势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也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必须要建立清晰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等相关监管规范,区分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举措,在给予私募金融活动更大创新空间的同时,对面向公众资金的创新活动要严格监管。《火柴大王》所讲述的一段金融史上触目惊心的金融骗局,给予这个判断以生动的印证和翔实的支持,并始终警示我们,在准备启动大规模金融创新时,不能忘记对金融风险的监管。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

在伯纳德·麦道夫出现很久以前,就有了伊瓦·克鲁格——他把不可能实现的火柴行业垄断计划转变成世界范围内贷款与金融的动力源泉。弗兰克·帕特诺伊不仅复活了才华横溢但也存在缺点的克鲁格,还发现了遍布贪婪和丑闻的华尔街传奇故事背后的悲剧。本书在巨额融资风险方面具有永远的启示意义。

——罗杰·洛温斯坦

美国知名财经记者、畅销书《巴菲特传》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