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连在光影之隙(我的灰色观影记录)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吴婧雯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变志玲秀》、《丫头,你是用“绳命”在演戏》、《拍成电视连续剧如何》、《对不起,我是警察》、《读书何用》、《视觉心理学影片分析》、《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化”发展》、《原来你们也玩高科技》……吴婧雯创作的《流连在光影之隙(我的灰色观影记录)》辑录了近年来的影评和书评。

内容推荐

吴婧雯创作的《流连在光影之隙(我的灰色观影记录)》辑录了近年来的影评和书评。有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蕴藏的社会意义的,有专门论述不同类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和电影语言的,以及为数不多的几篇学术文章,是作者漫步于研究道路的专业初探。

目录

序言大众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声音

第一篇 伟大的电影

 攻陷白宫

 人生若四季

 打破封建束缚的镣铐

 邪恶黑魔法终将灰飞烟灭

 需要阔别多久才能一道轮回

 乘风破浪终有时

 梦境的真实性解析

 密室再逃脱

 队长,别开枪

 寻找一味精神食粮

 原谅我这一生不愿放弃爱自由

第二篇 市场时下所谓的那些大片

 谁是大佬

 爱你一万年

 ——《西游·降魔篇》观后

 细节决定成败

 民以食为天

 “后悔药”卖完了

 无论你在哪儿我都要找到你

 搜集支离破碎的记忆碎片

 香港警与匪几多春秋

 海上保卫战

 魔鬼城逢生

 只不过是场鬼把戏

第三篇 烂片不差评

 百变志玲秀

 丫头,你是用“绳命”在演戏

 拍成电视连续剧如何

 孩子的世界你不懂

 ——评电影《安德的游戏》

 对不起,我是警察

 似曾相识“焉”归来

 ——张艺谋新片《归来》观后

第四篇 读书未尝辄止

 读书何用

 青春不散场

 ——兼评徐兆寿教授《非常情爱》一书

 不想再见,我的城

 ——评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一场源自荒原的视觉狂欢

 ——读徐兆寿新作《荒原问道》

 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叫爱情

 ——书评《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五篇 学术文初探

 史诗化电影中的宏大叙事

 ——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

 浅析《数字城堡》的艺术魅力及价值

 视觉心理学影片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故事化”发展

 原来你们也玩高科技

第六篇 五味杂陈

 跟随大家再走丝绸之路

 不做大娱乐家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初评评委记

 我眼中的南方和北方

后记

试读章节

罗兰·艾默里克有着“灾难片之父”的称号,其主要作品有1996年的《独立日》,2004.年的《后天》,2009年的《2012》以及2013年的《惊天危机》。他在用积极的态度,敦促人们面对各种灾难:全球气候变暖后的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强对流冷空气南下入侵,气温骤降;或是外星人意欲占领地球毁灭人类。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2012真的会到来吗》的文章,由灾难片《2012》说开,大抵说影片带给大家无远虑则有近忧的过分紧张,尤其是几点对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质疑;美国打着拒绝签署《京都协议》的幌子对地球环境先破坏后治理,丢下的烂摊子扯上整个美洲为他们的勇于开拓买单。玛雅人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可以想象在2012年,信不信上帝的这个艰难时刻,大家各怀心事等待末日来临。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不亚于眼看着泰坦尼克号沉船而救生艇远远不够的船长,遂产生跳海的绝望。但当看到22日天空泛起的鱼肚白时,我们却被告知:“世界末日被无限期延迟,具体时间有待商榷。”倘若世界末日到来,地球人口总数由67亿锐减至3万,这3万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担当起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其中绝大多数是“Made in USA”。

在人类历史遭遇毁灭性打击濒临灭亡的时刻,需要由美国政府力挽狂澜,而美利坚合众国的美国总统——这位地球上权力最大的人,就需要振臂高呼,团结到所有能团结的人,为敬仰他的人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影片《独立日》《后天》《2012》旨在塑造与民同在的总统,讨巧地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凑足选票,恐怕只有制片自个儿清楚往里狂砸美金的数目。

神话里美化领袖是必须的招数,如果不能让人们对领袖产生一种生死跟从的依赖,整个故事都会讲不下去。同样,这样的电影中,神化总统也意在使民众顶领膜拜之。灾祸不免,不能同享福,那就共生死,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救苍生于水火,美国总统正是扮演着这个角色。被江湖人称“周老大”的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你的大大的坏》一书中专门写到市场,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塑造打不死拖不垮的英雄总统为自己吆喝市场。可见,在高度民主的美国,人们还是需要通过电影来塑造一个强悍有力的领导人,来满足自己内心软弱时可以有所依靠的情感需要,这种倾向实在值得研究、揣摩。

在黯淡的六月影院低谷之后,七月份的影院里,也选择了用一部神级白宫版灾难片为大家提神。罗兰·艾默里克送出的这部《惊天危机》,不再关注整个地球要面对的灾难,而是突然开始害怕,盛放着总统大人的白宫,会突然降临灭顶之灾,不知道在他看来,是否白宫的陷落也属于人类的灾难之一。整部电影看上去活力十足,却让人感受绵软,如果观众是游戏爱好者,会发现这部电影更像真人版的Cs(《反恐精英》)。交火双方是装备精良的恐怖分子和单打独斗的超强特工约翰(查宁·塔图姆饰),胜利的大奖是美国总统,地点在美国白宫。

这是电影历史中白宫第三次被炸,按照惯例,艾默里克的电影中总是要破坏几个地标性建筑:自由女神像,白宫,五角大楼,借机向政府发出警告。较之以往的严肃紧张的风格,这次导演一改科幻、动作大片的大战带来的紧迫,’枪林弹雨之中,时不时来点幽默搞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统猛踢那人头部,嘴里还说:“别弄坏我的乔丹鞋!”总统端着火箭筒对准目标时,警戒线外的媒体直播时说:“这在平时可不多见。”

总统形象走下神坛,极具亲和力,依稀有奥巴马和小布什的影子,导演做足影射当今政坛的戏份,甚至是表达攻打中东地区,是最称职的五分钟总统个人肯定态度。在法理上,新闻媒体独立于三权之外,通过对其他三种权力监督和制约,实现其他三种权力的有效使用,在美国媒体人的自由权力是可以使用的。

荣获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华氏911》中,反战导演迈克尔·摩尔架在总统办公室内的摄像机,真实记录美国究竟为何会成为仇恨与恐怖活动的目标。电影中如果不是约翰的女儿冒着被杀的危险第一时间拍到恐怖分子视频上传,真相不会大自于天下。媒体的话语权无疑是对政府要员强有力的一击。内阁成员、国防部部长被恐吓得屁滚尿流。短短10分钟之内,总统之位由副总统、议长一级一级下放。总统制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在此可见一斑。实际上,美国宪法中对就职典礼唯一规定就是,总统在进入总统办公室执政前,要进行宣誓。紧急状况下也就顾不得那么多繁文缛节。总统一人身系国家安危,此时就拜托超强特工约翰一人肩此重任。他不惜动用海陆空甚至特种部队营救总统,哪怕炸毁白宫在所不惜。整部影片并没有太多着墨人物关系的梳理,一如既往的爆破特效不失为视觉看点。P3-5

序言

从早上六点二十起床,送女儿上学回来已经七点,然后看微信、微博、新闻等。等坐到书桌前写作时,已经九点钟了。心里懊悔不已。日复一日,懊悔天天持续,虽数度停博客、微博、微信,想与时代掰手腕,奈何生活已成这样。这就是媒体时代的生活与写作。谁也无法逃避。

我常常想,如果在两百年前,我肯定是一介秀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众的精英知识分子。读圣贤书,敬畏礼乐,替天行道,教化民众。虽苦命,心忧伤,然心存大义,存在是有意义的。那时,我发出的声音、写出的文章,都在传达一种公共的精神。个人虽渺小,然能体会伟大,延续伟大,在伟大中死亡。

然而,今天我们如何发声?世界一夜间坍塌了。知识分子终于未能守住那方神圣的天空。他们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将众神从人间驱走,留下理性、科学等他们自己搭建起来的新的天空。大众被解放了。这是恐怕连普罗米修斯也不能想到的结果,因为连他自己的神位也被砸碎了。于是,一个喧哗的、无主题的、欲望的时代轰然降临。这原是人类多么期望的大同世界和乌托邦啊!可我们竟然不喜欢它。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发微信、写微博,或者在新闻的评论页上写下自己的愤怒或赞同,对时代发出微弱的声音。这些微弱的声音或许会像那只非洲森林里的蝴蝶,它轻轻地扇了几个翅膀,不久之后,遥远的美洲或亚洲便掀起一场龙卷风。今年的“鲁奖效应”便是一例。人类在今天开始消费一切了。

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声音在哪里?如何去分辨那些代表了正义的、有良知的声音?这世界还需要知识分子吗?还需要良知和正义吗?

这是我拿到吴婧雯这部书稿时所产生的第一个思考。在泛写作化的时代,人人都可成为作家,人人都可代表上帝来宣示自己的声音就是真理,人人都可以闭上眼睛、塞住耳朵,不去听整个世界的声音,只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表面来看,这是多么伟大的时代。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越是要询问:我们的声音是不是噪音?我们的声音对于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来说,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我们的声音所扇出的微风是会形成邪恶的龙卷风侵扰大地,还是会融入那自古以来就有的伟大传统而形成阵阵清风抚慰人类的忧伤?甚至用传统的方式说,你是想做一个魔鬼,还是做一个上帝的使者?

这是今天写作的一个尺规。当今的中国,每年单是长篇小说就会出版近四千部,加上诗歌、散文、学术著作,文学方面著作应该会有上万部。如果把其他领域的书都加起来,可能会上十万部。这样一个天文数字是多么恐怖,它可能抵得上一百多年前整个人类出版量的总和。从这样一个臆测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已身陷于一个知识与思想的海洋。那么,我们需要倾听谁的声音。所以,传播就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学问和需要借助的力量。很多人都在说,郭敬明、韩寒不能代表“80后”,他们至多代表了流行的“80后,’文学。但是,不流行的声音在哪里?能盖过他们的传播吗?我们没有看到。也有人会说,不要急,真的声音总归是会水落石出的,让时间来评判一切吧。也许这样的声音过去还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现在它已经失去了效力。在上帝死了之后,善的声音就一直在减弱,而恶的声音在不断喧哗,不断侵占人类的良心,所以,恶的力量已经远远越过了善的力量。也就是说,过去,善的声音会借助上帝的力量闪耀,但现在,恶的力量正在借魔鬼之力发出耀眼的光辉。传播已经被魔鬼所控制。君不见,广大的与浮士德一样博学的博士们已经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吗?欲望、非正义、仇恨、自私、恐惧、贪婪等这些曾经令浮士德疑惑的魔鬼的引诱,现在正成为媒体所依赖的粮食。每天的头条,媒体都会放出令大家大快人心的丑闻,日久天长,它培养了人们的仇恨之心和对恶的喜爱;每天的广告,都是那些酥胸美腿和令人欲望膨胀的色相,日复一日,它使人们适应了乱伦、疾病、性欲弥漫的人间天堂;每天的网络新闻后面,是无止尽的唾液、仇恨,它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时,也就认同了这些曾经令人类的内心恶心的东西,它在激发人们去以恶的方式对待一切。

我们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知识分子当如何发声?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存在和发声。

首先是保持一种小众情调。在一个强调大众至上的时代,小众将是一个迷人的存在。它绝非人们所说的小资情调,也绝非那些单纯强调个性的非主流形态,更不可能是那些令人恶心的所谓的“性少数”者的乱伦。小众指的是一种拒绝大众欲望、对抗大众低俗消费的情怀。小众者可能常常是孤独的忧伤者,可能是不受人欢迎的诗人或持不同意见者,可能是沉默的极少数。吴婧雯的第一部书《养一对青眼》出版于大学时代,那是我刚刚到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任职的时候。一个学生能出版一本书,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鲜见了。我曾经帮助好几个大学生出版过他们的诗集或小说,但是,在电影评论方面我倒是觉得不容易。我翻开那些不太长的评论,不自觉地就被吸引住了。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小众情怀。在我看来,电影从一经产生就成为了大众的东西,因为它产生于工业时代,制作的高成本使它不得不向市场讨回投入,这就使它总是有一种媚俗的倾向。它不像文学,只要有时间,只要有一支笔、一沓纸和一张桌子,作家就可以向世界发声。文学的成本就是一个作家个体的成本。可是,电影不同,它可能是一个群体的成本。在国家投资时代,电影虽可能不去献媚于市场,但它往往也可能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而在市场时代,它便成为市场的献媚者。所以,我们的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市场的指挥棒下挥汗如雨,但又收成微薄。我们的市场还缺乏公共精神,我们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吴婧雯的影评中,不断地闪现着她的不满和她的喜欢,以及她的坚守。这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自愿选择做一位知识分子。在人人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便受到广泛质疑,因为知识分子不再是与知识为伍,而是与情怀、正义、道相关。我不能完全赞同萨义德所说的知识分子立场,我更容易理解班达所说的知识分子。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立场充满了仇恨,充满了被殖民化后的文化愤懑和对抗的情绪。这些仇恨、愤懑使他对一切权力都充满了批判、对抗,导致他在更高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化。相对来讲,班达所讲的知识分子就充满了对传统的续接,充满了先知的精神。我所讲的知识分子不是所谓的公知,也不是所谓的体制内的大学教授、博士,而是更为稀有的对人类自古以来那些伟大情怀充满敬畏,能够牺牲自我而成就大义大道的仁者精神的拥有者,是能够化解时代仇恨与戾气,并将善、友爱、和平作为他们至高追求的求道者,是能够始终自我反省,对自我、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精神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超越自我之上的大我精神的持有者。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超越时代、体制的限制,超越一切概念的束缚。他们必将成为人类心灵的守护者。但这样的知识分子并非体制或团体的他者力量能够化解和促成,而是自我的一种选择,一种修行而得来的道的存在体。它自然也超越了小众情调。

吴婧雯的第二部书比第一部的进步就在于,这是她向这样一种道路的一次进发。虽然只是小进步,但是明显的。在这部书里,她已经公开地对一些电影之外的传播形态发生了质疑,对大众传播有了果断的距离。同样,她也试图保存那些生命感知到的善的、美的、真的一切。我要赞许这样的态度。虽然她离我所说的知识分子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但选择是第一步。现在,她似乎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知识分子如何发声。章太炎在其弟子40岁生日时赠言,要他开始著文发声。太炎先生说,拥有大的学问却不著作,算是不仁,而拥有仁德却不对时代发出影响是为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知识分子对时代选择沉默,在我看来,他们并非真的知识分子,不义,不是知识分子的选择。因此,他们是一群伪知识分子。假如太炎先生活到今天这个传媒时代,他又会如何做呢?古代知识分子有一种选择,有道即显,无道即隐。显与隐,皆为知识分子的方式。可是,在今天,在信仰、价值混乱的时刻,在时代需要知识分子站出来的今天,隐虽然也是一种方式,但显更为知识分子的正义行为。佛教有小乘与大乘之分。小乘往往赞赏个体的修行最为重要,拒绝对俗世的关怀,但是,大乘则赞赏知识分子积极人世,牺牲自我,拯救受苦的众生。这就是菩萨产生的原因。我尊敬前者,但我更赞赏后者。举世皆浊我独清,自然是君子,但君子与其孤独地存在,不若逆流而上,激浊扬清,做中流砥柱。

婧雯后来成为了我的研究生,随我求学。我无以赠,在出书前,就赠这些美言吧。

是为序。

徐兆寿

2014年8月

(徐兆寿: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作家,教授)

后记

距自己的第一本札记《养一对青眼》出版已两个年头,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当初的些许稚嫩想法渐次退去,潮水落定之后,我安静下来,继续自己的学业,师从著名学者、作家徐兆寿老师,从事戏剧与影视方向的研究。从事研究,听上去是句很大的话,写这个词的时候,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在做研究的工作,只知道与本科时候相比,人更笃定地读书、写作,青春里褪去青涩,文字里增加理性。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曾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站在一个电影放映厅的前端,转过身去看着观众沉醉在光影中的面孔,在这一短暂时刻,他们有利于另一个时空,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感动。”自从坚定走上现在这条道路,我也曾很多次追问自己,到底是在追求一个结果,还是因为喜欢。答案是肯定的:喜欢。我属于沉醉在光影中的众多面孔中的一个,我为银幕中的喜怒哀乐而感动,我享受这种感觉。

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出影视批评这一以影视创作者、影视作品、影视运作过程、影视现象和影视思潮为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科,无论是向文艺美学和大众传播学寻求理论模型,还是向文本研究和文化批评借鉴概念与方法,影视批评随处可见。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踏在了几个领域的交界处,人在路口,虽有惶惑,却不乏心中的激动。

有段时间迷上卡尔维诺,读了他的《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疯狂的奥兰多》等作品,感慨这些确实被称作文学史上最难懂的作品,大多晦涩、生僻。但阅读过程中,却有无法抑制的喜悦浮上心头,因何缘由,难道是智慧的喜悦。这位意大利著名作家在描述幼年观影经验时说:“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看看电影,有时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与我的四周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更有分量、更充实、更必须、更完美,而银幕以外的世界却只是零散的东西随便混一起——我的生活的材料,毫无形式可言。”每个热爱电影的人最终会抵达布努埃尔的视野,体会电影是运动与静止之间的选择。

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播放第一部片子《工厂的大门》,表现法国里昂卢米埃尔工厂放工时的情景,仅一分多钟的珍贵视频被看作是世界第一部影片。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片京剧《定军山》上映,直到1927年人类历史上加入对白的有声影片《爵士歌王》的问世,100多年间,世界电影已从默片向有声,由最初的黑白胶片到彩色甚至是电脑特效发展。而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相对冷清,仅仅局限在案头的文学作为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仍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由此可见,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由黑白混沌之初向光影印象移动,这也是我试图寻找介乎文学与影视二者之间的道路原因之所在。我躲在光影的背后,从那些跳跃的罅隙中体会一百多年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真切地发现,在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中,存在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如果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就无法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

犹记得我手不释卷捧着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那番场景,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列车一路北上到达冰封的哈尔滨,酷寒的冬季被充斥浓烈欧洲艳情的小说点燃,随之去影院看一部奉俊昊的内涵丰富的未来科幻电影《雪国列车》让我保持清醒。现在每每读到一部作品或欣赏一部影片,越发感到高山仰止,望之莫及。或许这种写意生活加上驰骋书海便是人生。

几年时间里,我积攒不少文字,始终认为自己在文学与影视之间踟蹰不已。导师徐兆寿先生百忙中时常告诫我:“现在的你遇到一个瓶颈,往前即有所突破,有一天不攻自破,越过崇山峻岭。”他一再严格要求我读史、读哲学,再读文学作品,短短一年跟随导师研习收获颇丰,而对我影响至深的一句是:“文学是命运,可追求,但暂时不可沉溺其中。”至此由衷感谢徐老师对迷失在征途的我给予的宛若明灯的指引。

在将零散的评论编纂成册之前,我对它们进行修订、补充,有些是已经发表在其他刊物的学术论文,还有几篇获奖文章,稍作删减改动。积少成多是一种生活和读书、看电影的感受与潜思的记录。

我的幸运之处,是身边总有几个朋友在不断鼓励和鞭策自己,他们热爱读书,就像热爱生命一样。他们在一旁不断提醒着我,要阅读,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在阅读中寻找洞见的力量;他们提醒我精读戏剧范本、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电影,作为理论研究之依据,感谢他们在否定之否定后,树立我对影视艺术最初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要感谢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的深厚学识给我提供专业所需的理论研究支撑;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坚定地支持我所喜爱的东西,是你们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诚然,文学与影视二者求同存异,终将殊途同归,我仍旧沉浸寻觅这片浩海的源头,不知所终。

吴婧雯

2014年6月18日于赫里咖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