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寒门子弟跻身朝堂的唯一希望。但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能否入仕的关键在于其出身如何,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如此。出身卑微之人要想晋身高堂,只能依附权贵,屈身为其门客以待时机。当时战火纷飞,各国关系错综复杂,都需要各种人才来加强实力,而其吸纳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允许权贵广收门客,再择优举荐,因此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终有脱颖而出之日。
吕不韦苦读十年诗书,想做卫国大夫的门客以进身仕途,可惜却没遇上贤明之主。
吕不韦的父亲吕鑫托人在卫国大夫卫横的麾下为他谋求到一个门客的职位。吕不韦知道大夫卫横是国君卫元君的亲戚,自己如果受到卫横的赏识,就可以随同这位大夫朝觐国君,抓住机会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展露出来。得到国君的青睐,何愁不能封侯拜相。
当吕不韦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卫横时,卫横正与门客谈古论今。满室生辉的桌几琴瑟和卫横高谈阔论的声音,很快使吕不韦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卫横夸褒一番吕不韦如何一表人才之后,又随便地问了《诗经》《国语》中的几个典故,吕不韦都对答如流。卫横朗声大笑说,此才大堪造就,大堪造就。吕不韦不禁有些欣喜,仿佛看到了自己如花似锦的前程。
当吕鑫准备告辞时,卫横说要带吕不韦去朝见卫元君,吕鑫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后走了。吕不韦在卫横与门客继续清谈时做了些取书唤婢的零碎差事。吕不韦在这位大夫的府中穿堂过室时,目睹了其锦衣玉食、呼奴唤婢的奢华与排场。而当吕不韦面对卫元君辉煌的宫殿时,更大吃一惊,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与尊显。
因为吕不韦是新来乍到,便在宫门外等候通传,吕不韦让自己的目光通过敞开的宫门而进入王宫院内。里面是楼台阁榭,曲径通幽。在没有建筑的开阔空地上,一排骏马都披着万紫千红的彩衣,不时地打着响鼻。旁边陈列着国君乘坐的金根车、大夫乘坐的辂车,还有供后妃姬妾乘坐的轩车,都镂金描画,一派轩昂。闸门、闼门两侧站着面部表情僵滞的佩剑武士。太监、宫女来往穿梭,偶尔还能听到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吕不韦感叹说:“大丈夫应当享有如此荣华富贵!”卫横很快就出来了。他告诉满怀希望的吕不韦,卫元君生病了,不想见他。吕不韦若有所失,只好回家了。
如果说,吕不韦的前途此时还是一片光明的话,那么很快就被蒙上了阴影。
吕鑫满心欢喜地为吕不韦置办了几桌酒席,邀朋聚友,让人看看,他一表人才的儿子已经成为大夫家的门客。当日正逢隔壁宋家宋老太爷七旬寿诞之日。
宋老太爷宋祁爵位不高,只是八等的“再命”,可是因为在濮阳城开了一个生意火红、赚头颇大的绸缎庄,成了这一带的首富。人活七十古来稀,财大气粗的宋祁自然要风光铺排地庆祝一番。
P24-25
纵观中国历代名商,大多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商界翘楚、商人典范,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本书结合时代大背景,从中国名商巨富的成功与发家史中,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都会受到启发。品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商圣们艰辛的创富历程,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处世和经营智慧。希望通过这些伟人的财富人生解读,以期给创业者和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教你们掌握真正的中国式商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亲临编写、设计现场给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联系人:姜正成
邮箱:945767063@qq.com
什么样的人可以买到一个国家?在今天,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个人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他就是堪称“窃国巨贾”的大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得很清楚:“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而孔子所谓的“闻者”,《论语》中是这样解释的:“夫闻者也,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表达,“闻者”就是那种看上去满脸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完全不择手段而且还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人。所以经学家马融在读到这里时直接批注:“此言佞人也。”这就是说,“闻者”即奸人。
司马迁非常明确地把吕不韦归人奸人行列,或许是因吕不韦做起事来为了达到目的完全不择手段。
吕不韦生于战国末期,出生在韩国阳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县,后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在中国古代,虽然也早有像司马迁这样的聪明人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商人基本上没有多少地位,很少有人能像范蠡那样由从政而经商,变身为“陶朱公”流芳千古。身为商人的吕不韦打心里希望光大门楣,争取政治地位,他知道,改变现状的途径唯有在社会现有的机制内去寻找。与一般商人的眼光不同,吕不韦凭借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发现在齐国邯郸当人质的秦王之孙子楚“奇货可居”,遂决心进行“风险投资”。
吕不韦既有眼光更有手腕。为了让子楚成为秦国的统治者,进而成为自己光大门庭的敲门砖,他实施了几个非常有效的连环公关策略:用金钱把子楚包装成一个贤人;游说当时秦国太子的宠姬华阳夫人,让她以子楚为嗣;把已经怀孕的宠妾送给子楚,进一步笼络他,同时也为自己未出生的儿子谋划了一个光辉的未来——按照《史记》的记载,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实际上就是吕不韦的儿子。
古人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在吕不韦的精心策划下,事情的进展就如瓜熟蒂落一般自然顺畅,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文信侯。年幼的赢政即位后,他得到了地位更为尊崇的“仲父”的称号。
功成名就的吕不韦,如何在被自己扶上王位的子楚和已贵为王后的旧情人之间巧妙周旋呢?而成为“仲父”之后的吕不韦,又是如何与儿子国王和情人太后相处的呢?
此外,吕不韦从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起,到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免职,在秦国专权12年。而这一历史阶段,正是秦国军威大振,统一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应当说,秦始皇能够实现统一,在“仲父”吕不韦专权时大势已定。后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建立,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然而,这样一个有大功于秦始皇父子两代的奇人,最后却莫名其妙地被秦始皇逼得饮鸩自尽。
关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先与吕不韦有孕,然后归子楚的说法始见于司马迁《史记》,然而明代已有学者指出此说乃“战国好事者为之”,或者是有人借此丑化秦始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谓秦先六国亡也。”至于吕不韦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恐怕已经成了永远无法解说清楚的历史之谜,但吕不韦对秦始皇父子的恩情,秦始皇心里自然是明镜一般清楚,可他大权在手之后,为什么竟然容不下有可能是自己亲生父亲的“仲父”呢?而吕不韦又为什么甘愿就死,竟然连起码的抗争也没有呢?他费尽心血编著的《吕氏春秋》又是为谁而写……种种疑问和困惑,相信人们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圆满的答案。
本书对吕不韦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掌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吕不韦的成功绝学。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穷尽吕不韦一生的点点滴滴。书中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衷心恳请广大读者在阅读浏览的过程中不吝提出批评指正意见,我们不胜感激。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也比不上一代贤相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用一两句话都很难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他以投机商业的手段投机政治,由经商而经国,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其气魄之大、眼光之远、心计之深、创意之妙、谋划之周、收效之丰……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阅读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营国巨商吕不韦》不仅能了解吕不韦的人生故事,更能从吕不韦的身上看到其经商和为官方面的智慧,有所裨益。
什么样的人可以买到一个国家?在今天,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2000多年以前,有一个人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他就是堪称“窃国巨贾”的大商人吕不韦。
那么,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在被自己扶上王位的子楚和已贵为王后的旧情人之间巧妙周旋呢?而成为“仲父”之后的吕不韦,又是如何与儿子国王和情人太后相处的呢?……种种疑问和困惑,相信人们可以从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营国巨商吕不韦》中得到圆满的答案。本书对吕不韦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掌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吕不韦的成功绝学。